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梁宁·产品思维30讲》这门课的课后心得,这是第四天。昨天我们说了,怎么在这个时代创造一个产品的着力点。但是下一个问题又出来了:这个时代的产品,和原来的产品有什么不同?
你可能会说,那不就是有互联网了吗?原来的产品是实体化的,现在的产品往往是网络上的虚拟产品,微信、滴滴之类的。
真正的区别不在这里。在周一的时候我们讲,“产品化”不是具体哪个产品,是这个时代独有的个人崛起的路径,所以是个好消息。但是所有的新机会都意味着新难度,有一句鸡汤说得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是反过来也成立,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的时候,给你新机会的时候,有时候也暗暗地关上了一扇门。
那产品化的机会来了,它提高了什么样的难度?关上了什么样的门呢?
在前两天的节目里,我反复说一句话:“产品化的好处,是你搞定了第一个陌生人之后,你就拥有了第一个用户,然后你就可以通过他给你的反馈,不断自我迭代,完成扩张。”
请问,这句话的重点在哪里?在“陌生人”这三个字上,这实际上是我们不熟悉的一个情境。
你想,人类所有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是从熟人开始的。包括在现代化社会,已经是大规模的陌生人协作了。但是我们用的方法,还是从熟人社会借鉴来的。
就拿推销产品这件事来说,传统社会方法的本质就是说服。在面对熟人的时候,我们说服他的手段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打比方、举例子、要同情、装可怜、将心比心、软磨硬泡等等。
现代社会的大众广告推销就是这样,电视上的明星代言,狂轰滥炸,线下的各种论坛、讲演、说明会、分销商的小店铺、超市里的促销员。其实都是在说服,只不过技术手段多了,效率更高了而已。说服的本质是针对熟人的,所以可以时间长、花样多、角度丰富。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那情况就严峻得多了。比方我跟你说,你推广一个产品,只能是把产品往大街上一放,靠产品本身来吸引过往的陌生人群,你连站在旁边都不可以,你觉得这个产品还能推广开吗?
对,这个时代的产品,面临的就是这种局面,要攻克的就是这个难题。
就拿微信的崛起来说,从零用户,到几乎全民都是用户,前后不过八年时间,这个速度是当年可口可乐都做不到的。腾讯虽然也做广告,但是本质上,微信是借助产品本身的力量,借助用户之间的互相推荐来扩张的。比如,我爸妈的微信就是我帮他们装的。
你看,这就是“陌生人”三个字的力量,也是它的难处。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这个课程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知名互联网产品的产品经理,往往都是不爱社交的人,往往都是性格冷峻的宅男。比如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QQ的马化腾和微信的张小龙。
因为他们放下了一种能力,什么能力?打破人防御的能力。
你看,在面对面的说服的过程中,一个好销售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打破防御,因为任何一个人对一个要卖东西给他们的人一定是防御的。所以,就十八般兵器都要招呼上去,产品包装、功能描述、价格折扣,包括自己的外貌、语气,都得派上用场,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
但是请注意,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你一旦启动说服,就会引起说服对象的抗拒,你一旦对他的意识发起进攻,他的意识就会启动防御。在传统的销售说服场景里,这个因素害处不大,因为进攻的是专业人员,力量太大,抵抗是相对弱小的。
但是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只要用户启动了意识,意识就是防御,你就没戏了,因为你手里没有进攻型武器。一个产品没有表情,没有声音,无法拉住用户的衣服苦苦哀求,甚至不能让用户多注视一会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举个例子,为什么网络时代之前,那些手机厂家,同时会发布很多款手机?比如诺基亚,因为他要给终端销售人员说服客户的工具:这款好,这款有啥啥特征,特别适合你。这款不喜欢啊,我们还有其他的。
而互联网时代的手机产品,一代往往就只发一款,苹果、小米都是这样。因为让用户选择,本身就是启动用户的意识,用户一思考怎么选,认知负担一重,心想,算了吧,慎重考虑一下再做决定,这个用户就跑了。
所以,梁宁的课里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他们的方法不是打破防御,而是让用户根本就不启动防御, 所谓“无招胜有招”。
听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些不善社交的人反而容易成为这个时代出色的产品经理。
这些优秀的产品经理退到网络背后,根据数据看到了人们在独处时,也就是摆脱各种场景的时候,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潜意识流露而作出的自然选择。他们对用户的行为不评判、不教育,最多就是柔性地引导,多半的时候只是默默响应和持续地服务。
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一个不会说话的产品,根本没有消解戒备的机会,所以马化腾非常推崇的一本书叫:Don’t make me think,翻译成中文,核心意思就是“别让我思考”。
对用户防御的态度和敏感度,也是一个好销售和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区别。
听到这里你可能还觉得有点迷惑,给你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你要到一家明星公司求职,用什么方法?
投简历?投精心写作的,设计精良的简历?到公开场合去堵他们的老板?到他们公司门口打横幅求接见?这些都是传统的说服。为什么越来越没效果?网络时代,明星公司众人瞩目,他们的老板,人力资源部门,每天要搜集大量的简历,就是我们刚才描述的那种陌生人。
他们没时间听你说服,你的说服工具是没有着力点的。
那如果用我们今天讲的产品的方法呢?那就不用搭理公司,做一个自己的产品。
我举个例子,有一个普通大学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把我每天早上在微信公众号里发的60秒转成文字,发在微博上。这就是他的产品,简单吧?他从来不打扰我,只是这么默默每天发。你说这对我们公司有啥用?折射出他高贵的品质或者才能了吗?
没啥用,他也没有几个粉丝。所以,我们不是用意识,用价值评估的方法来看这个人。但是时间一长,我们的潜意识感受到一件事,就是这个年轻人是可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件事的,这是个很有价值的人。他现在已经正式入职我们公司了,而且是我本人给他发的邀请。
当然,我不是劝大家都去发微博,这个办法只能用一次。
但,这就是产品的力量。
你可能会说,这是碰巧被你看见了,他运气好而已。错了,这是网络时代的效应,一个产品,只要默默地、持续地、坚定地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一定会被看到。网络,没有边界,没有阻隔。
这就是我对《梁宁·产品思维30讲》这门课的第四篇课后心得。核心就一句话:产品时代,有些武器不能用了,但是另一些武器更管用了。
明天,是我诚意向你推荐《梁宁·产品思维30讲》这门课的最后一天,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