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反复说到一个词,“认知地图”。是不是听起来很虚?其实也不只是这个词了,所有人文社科类的知识,都让人感觉很虚。
还记得几年前,我在一个读书论坛上,听一个前辈学者说,“现在劝年轻人读书,尤其是读和技能无关的闲书,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没用嘛。我总不能对那些急着挣钱的人,天天说陶冶情操吧?现在劝人读书啊,不理直气壮喽。”这是一个老学者的话。
那好,今天这个小小的节目,我就来试试,论证一下,人文知识的学习,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它不仅不虚,而且无比实在。
施展老师在他的课程答疑中举过一个例子。有个从一岁就失明的盲人,到五十来岁突然因为一次手术,恢复了视觉。一辈子靠听觉和触觉生活的人,这下能看见了,这是一件好事吧?但是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他能“看到”,但却无法“看见”。
这个很好理解,他眼睛里看见的,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色彩和线条,他没法理解背后的意义和秩序。因为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他没有经过训练,他没有一张让色彩信号各归其类的“认知地图”,他的大脑不知道怎么整理这些信号。那他怎么办?他想正常生活,只好还是闭上眼睛去摸、去闻、去听,这才是他的世界。
这个场景对我触动很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这种盲人。
对于一个不识字的人来说,到城里连坐公共汽车也不会,因为站牌上的信号他看不懂,在城市生活里就是个盲人。对于一个没有经过金融训练的人来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他看不懂,那就是一堆数字,在投资决策的世界里,他就是个盲人。
过去很多人学习大公司的方法是去参观,但是,今天去腾讯、阿里的办公场地能看到什么呢?一排排工位,一台台电脑而已,对这家公司的实际存在我们仍然一无所知。在代码构成的互联网世界里,我们很多人都是盲人。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实的世界?世界的实在,到底是什么?
《人类简史》这本书给出了一个精彩的例子。比如公司,这是真实存在的吧,但它到底是啥呢?是财产?财产可以归零!大楼?大楼可以卖掉!是员工?员工可以换血!是股东!股份也可以转让!
这么一直追问下去,你会发现,关于公司,没有任何实体的东西是它自己。公司是啥?公司其实是我们对它的一个想象。更准确的说,是股东、员工、合作者、客户、税务局、工商局一起想象,共同认可世界上有这么一家公司,它就是真实存在的。
还有很多,我们常见的例子。
我们发微信红包,大家在群里抢得很热闹,这笔钱真实存在吗?你我都没有去核实过,但是我们就是相信它是存在的,这是共同想象的结果。世界上真的有孔子这个人吗?我们没有亲眼见过。但是几千年来,孔子的著作被传颂,被注释,我们相信他是存在的,这也是共同想象的结果。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反驳说,不对吧,微信红包和孔子,就是存在啊,虽然我没去亲自证实,所有人都这么说啊。好,我假设,今天如果考古发掘,发现了孔子《论语》的一个早期版本,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很多字句和今天流行的版本都不一样,那你觉得今后会根据这个更真实的版本改过来吗?
不会的!
错了几千年的东西,即使它不是真实的,经过这么多年中国人的共同想象,那么多代人的注释、传颂、解读,这个版本再虚假,它也是凝结了几千年的共同想象的东西,它就是中国文明的组成部分了,它就是真实的了。所以,不会改的。
你看,说起来怪怪的,在人类文明中,居然有这样一个定理:事实是想象的结果。
“事实”和“想象”,两个反义词,居然是一回事。想象力,这是人类的力量源泉,是今天我们享有的全部繁荣的根本原因。
我们来整理一下思路,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实是两个方向上的成就。
一个方向,是发现自然规律,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东西,比如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这是自然科学的任务,是一种创新。
还有一个方向,是发展共同想象,比如人文社科。它的任务是绘制更大的认知地图,汇集更多人的想象,并且把这些想象变成事实,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创新。
那有人会说,想象,就是真实,就是创新,这也太简单了吧?那我躺在床上天天想象不就行了。但重要的不是想象,而是把你个人的想象,变成人类的共同想象,这才是创新的过程。
吴伯凡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说愿景这个词,英文是Vision。这个词最早就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
在宗教的语境中,Vision 更多代表一种奇异的、违反常理的景象,其实在不信教的人看来,就是幻听幻视,以为自己看到了,听到了。但是只要人对这个幻觉确信不疑,就能让他做出特定的选择,付出相应的行动。
宗教史上的很多人,比如,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使徒保罗、圣女贞德,就是觉得自己看到了上帝,或者是耶稣。接受了某种使命,然后去行动的。
他们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新世界,他的认知地图扩大了,他的很多违反常理的行动在那张地图里其实是有某种逻辑一贯性的。只要他持之以恒地努力,这种幻觉,这种想象,说服了更多人,卷入了更多人,就可以制造实实在在的丰功伟绩。
听到这儿,你可能就想到今天的那些成功创业者了。他们的成功、光环、财富、来自于哪里?
他们就是不停留在人类已有的认知地图上面,在某一个边缘处率先进行了扩展。起先,只是他们自己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然后用产品,用传播,说服所有人汇集到这个想象里来,把它变成用户的共同想象,这就是创新。
比如我们经常用的微信,腾讯公司做了这个用虚拟代码合成的产品,本来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全世界有十几亿人相信,在微信上面可以和自己的朋友交流,可以传播自己的想法,甚至买东西,它创造的财富效应就是惊人的,你能说微信是不真实的吗?
吴伯凡老师说,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合成谬误”,指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正确的,但是合到一起后,就形成了一个谬误。那我们不妨根据这个词杜撰一个词——合成真实——一件事,可能中间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都是错的,但是这些错误合在一起时,却会导致一种意想不到的真实。这就是我们这期节目标题,“合成真实”的由来。
昨天下午四点,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课程上线了,这是「得到」App的“通识第一课”,也就是说,我们建议所有的得到用户,进来之后第一个要学的课程。
在开这个产品的策划会的时候,吴伯凡老师说到了一个让我很震动的词。他说,过去我们在乎的是知识的“盲点”。但是盲点何其多,是不可能穷尽的。而且在这个时代,有各种互联网工具,一旦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盲点,一查即得,很容易扫除。
这个时代,真正可怕的,是认知的“盲维”,“盲”人的“盲”,“维”度的“维”。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一些认知维度,对你来说闻所未闻。吴老师说,我的这个课程,就是用一年的时间,提供50个不同的维度,让用户重新理解这个世界。
对,回到刚开始我说的那个话题,这不是什么虚拟的东西,我们在这个课程里即将获得的,就是真实世界本身。祝你学有所成。
好,“罗辑思维”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