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期 | 春秋五霸的神话

策划人:卞恒沁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前不久,在杭州见到了社会学家赵鼎新老师,既然见面,总得有见面礼,他就送给我一本文集,叫《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里面有一篇小文章叫做《霸权迭兴的神话》,很有意思,推荐给大家。

这篇文章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说起春秋战国,大家会有一个总体印象,就是打仗,国家越打越少,从几百个打成了战国七雄,然后统一。但是赵鼎新老师这篇文章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问题的关键在于春秋时期。我们都听说过“春秋五霸”这个概念,给人的感觉就是,五个国家先后成为国际上的老大,什么齐桓公、晋文公,陆续宣布自己是“霸主”,其他国家都承认他们的霸权。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看,齐桓公第一个称霸,但当时跟随齐国的主要国家,也就是陈国、宋国、蔡国之类的小国家,其他大国基本不来掺和。晋文公也号称是霸主,但他当初可是靠秦国帮忙,才当上晋国国君的。而且他在位期间,晋国和秦国是平等的同盟关系,还互相通婚,关系腻得不行,叫做“秦晋之好”。

楚庄王争霸,曾经打败过晋国,但晋国并没有伤到元气,并没有向他臣服。而且为了对付晋国,楚国还不得不和齐国结盟。

所以,说是说“春秋五霸”,但五霸之间好像谁也没把谁给整服帖了。从没有哪个所谓的霸主,能够独霸中国。

其实这些现象,很多人在读历史的时候也关注到了,只是没有不疑处生疑,没有深想而已。赵鼎新老师对这段历史重新做了解释。

他说,春秋时期所谓的“霸主”,都只是区域性的。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存在四个主要的战争区域,分别是以齐国为中心的东方地区,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地区,以晋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及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地区。所谓的霸主,其实都是各自区域内部的霸主。

用现代体育比赛来打比方,这个时期就好比在打“小组赛”。齐、楚、晋、秦这四个大国,都是小组赛里涌现出来的“第一名”。而这四个大国之间,基本上是势均力敌,互相谁也不服谁。之所以它称为一霸,可能是在某个阶段,战功比较卓著,新闻报道比较多而已。

这里就又冒出来一个更奇怪的问题。按我们的一般常识,小组赛打完了,各小组的第一名也产生了,那就该马上进入半决赛了吧?春秋时期偏偏发生了一件怪事,小组赛打完了,多长时间才开始打半决赛?隔了100多年,没想到吧?

小组赛打完是在公元前546年。这一年,晋国和楚国带着一群小国开了一次会,叫做“弭兵会盟”。弭,就是弓箭的弓字边加一个耳朵的耳,平息的意思。就是大家坐下来开个会,有话好好说,别再打了。说不打还就真不打了,直到143年后,公元前403年,以赵、魏、韩三家分晋,就是把晋国分成三个国家,这才又开始大打出手,这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说到这儿,可能又能解释你心中早就有的一个疑问。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有个说法是越王勾践。但是越国,就是今天浙江一带,当时很偏僻的,而且越国后来也没啥影响力。为啥越国能称霸?按照赵鼎新老师的这个解释,就是因为主要战场没有什么大战了,所以才把吴越之争这个局部战争的重要性给凸显出来了。历史舞台上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这样的小争斗才能被当成个事儿。

好,我们就要来回答两个问题了。第一,公元前546年“弭兵大会”,为什么要停战?第二,公元前403年,过了一百四十多年,又为什么要重新开打?

要看透这段历史,必须要注意到另外一根线索,那就是普遍的封建危机。就是国君把土地分封给国内的贵族,结果国内的贵族坐大,反过来危及了国君的统治。

公元前546年“弭兵大会”,晋国为什么想要停战呢?就是这个原因。赵、魏、韩还有其他晋国贵族矛盾深化,内部都搞不定,对外战争当然就不想打了。正好当时楚国也正忙着对付东边的吴国,也想停战。所以两边一拍即合,吹了个哨,暂时不打了。

请注意,这个情况不止是晋国有,几乎是春秋后期的一种普遍现象。我们都知道鲁国冒出了“三桓”,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孔子为这事气得要死。齐国的田氏就更猖狂,后来到战国初期干脆就抢班夺权,自己当了国君,也就是所谓的“田氏代齐”。

那为什么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停了一百四十多年的半决赛又开始打了呢?答案是,封建危机被解决了,出现了全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你看,赵、魏、韩这三个国家,原本都是晋国的贵族,把老东家的土地瓜分了,才得以建国。所以他们特别清楚封建危机的危害。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他们在各自领土上大力推行郡县官僚制,再也不搞那套分封贵族的世袭制度。

现在我们历史书上讲战国时期的变法,主要是讲秦国的商鞅变法。但实际上,最早的法家,不是在秦国,而都和赵、魏、韩这三国有关。比如李悝,是魏国的相国;吴起,做过魏国的大将;申不害,在韩国做过相国。而商鞅,是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学生;赵、魏、韩这三个国家,才是战国变法运动的发源地。

那为什么变法之后的国家,就更倾向于打仗呢?这个就好理解了。一方面,内部不再有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因为郡县制,国家可以更充分地动员力量,投入战争。更重要的是,你也变法,我也变法,内部问题都消除了,你不扩张,别人会扩张,国际环境迅速恶化。所以,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战国时代就开始了。

总结一下我们刚才讲的。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不是一个简单历史逻辑的延伸,从小国打成大国,大国再打,最后统一。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历史动力的切换,原来的历史动力因为封建制的缺陷而减弱。而封建制的缺陷被解决之后,又变成了更强的历史动力,推动中国的统一进程加速冲向终点。

我从赵鼎新老师的这篇文章里得出来的启发,还不止于这段历史本身,它其实还告诉了我看历史的一种方法。

过去,我们看历史,要么是高屋建瓴,谈宏观趋势。要么是纠缠细节,说微观的故事。但在这二者之间,其实还有一种视角,就称之为“中观视角”吧。

过去我们经常说,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是历史发展走向又不这么简单,需要找到推动它发展的具体动力,以及不同动力之间的转换,这才算看透这段历史。

赵鼎新老师的《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这本书是一本文集,里面收录的文章主要是用社会学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的早期历史进行分析,比较中国和西方文明产生差异的原因。里面有很多观点非常有见地,精排版电子书已经在「得到」上架,郑重推荐给大家。

罗辑思维,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