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期 | 为什么路越多交通越堵?

策划人:宁志忠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大家都经历过堵车,在堵车的时候你会不会生出一个念头?要是马路再宽一点,车道再多几条就好了。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一件2011年发生在美国的事。

说的是洛杉矶有一条405号州际公路,这条路每天都有将近40万的车流量,高峰时期,车流量还会多出一倍。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每天上下班就要走这条路,痛苦得要死,他把这条路称为“灵魂杀手”。有人开玩笑说,这条路叫405,是因为前进速度是每小时4到5英里。

我就走过这条著名的405号公路,那堵得确实令人绝望。一上去就堵,前前后后一望无际全是汽车,而且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堵在哪儿,还要堵多久。

但是要知道,这条路可不窄啊,它是双向十车道啊。因为它是洛杉矶连接南方的主要线路,很多运输车、客车只能走这条路。那怎么办呢?

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增加车道,洛杉矶交通厅投入了10多亿美元准备扩建。但是有个问题,要扩建就要先封路施工。最短最短,这条路就也要关闭一周。可是要关闭405号公路,那就相当于把洛杉矶和南部地区的交通切断了。进不来,出不去,那整个洛杉矶会不会变成一个大型停车场呢?

最后政府下了决心。各种安排:参议员跳出来发出号召:咱们长痛不如短痛;洛杉矶市长恳请司机们在施工期间停止用车;警察局还邀请了30位好莱坞明星在社交媒体上提前发布重要预警;政府甚至请来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军事工程师来部署施工,为的就是能精准地安排工期,尽快完工。而且,为了怕交通拥堵增加车祸和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医院急诊室还增派人手。整个洛杉矶全城都严阵以待,准备迎接“交通末日”的来临。

好了,2011年7月15日,“交通末日”终于到了。但是,准备了那么久,那一天居然并没有发生什么严重拥堵,更没有激增的交通事故。很多路段,交通甚至变得很通畅,连空气污染物都减少了四分之一。这就奇怪了。这“交通末日”咋就变成“交通天堂”了呢?还有人说,要不这路干脆别修了吧。

那不可能,开弓哪有回头箭?新车道很快就修好了,那效果怎么样呢?一家数据分析公司一检测,说通勤者花费在405公路上的时间并没有减少,比之前还增加了一分钟。也就是说增加车道,反而让交通变得更加拥堵了。从此,405号公路也成为了公路史上著名的笑话。

说到这里就让人困惑了,那什么才能缓解交通拥堵呢?什么是有效手段呢?既然多修路不行,难道反过来,少修路,甚至是把路拆掉?

还真就行。

比如,韩国首尔的清溪川,你现在知道它是一条河,一个公园,其实它之前还是一条高速公路,每天通行大约16万辆车,但是被当时的市长李明博拆除了,改建成了公园,拆除之后呢,也没有带来首尔的交通堵塞。

同样的,西班牙马德里也曾捣毁高速公路,改建公园绿地,都收到了改善交通的效果。

拆路这个行动有点极端啊。其实还有一种方式,其实原理也差不多,那就是车辆上路收费。反正都不是疏通,都是设置障碍。

这也有一个例子。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它是由半岛和很多个岛屿组成的,岛屿之间由桥梁连接,它的交通也是很拥堵。大家最初的提议也是再建一些新的桥梁吧。但是斯德哥尔摩已经有70多座桥梁了,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结果,政府在全城安装了43万个传感器,然后对所有交通节点进行数学分析,最后建立了一套模型,对高峰时段使用桥梁和公路的车辆拍照收费。多奇怪?政府不投入资金扩建基础设施,反而要收取更多的交通费,这招儿听起来不太靠谱吧。但是没想到,实施起来效果出乎意料得好,交通拥堵指数下降了20%~25%,碳排放也大幅度下降。后来瑞典干脆通过全民公投,这套拍照收费系统在斯德哥尔摩得到了永久性地执行。

你有没有发现,增加车道并不能缓解拥堵,反而是对道路增设进行限制,或者干脆拆掉道路,可以缓解拥堵。这和我们的常识反差有点大。

我们从小就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是通过“堵”的办法治水,九年过后,水患越治越大;而大禹反其道而行之,根据地形,因势利导,通过“疏”的方式把洪水给治住了。给车辆增加车道不就是“疏”吗?给道路设限那不是“堵”吗?怎么现在堵比疏还管用咧?

其实这个现象也叫“布雷斯悖论”,德国数学家布雷斯在60年代提出: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反而会使网络上的通行时间增加。这个悖论,在数学上有自己的解释。那回到常识,怎么解释这个布雷斯悖论现象呢?

你看,在洛杉矶交通厅眼中,车流量是一个固定的常量,只要加开车道,就能把这些流量消化掉。但回到常识想一想,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车流量是一个变量,而且是一个弹性极大的变量。

现在我们回头看,2011年,洛杉矶的“交通末日”为什么没有来?因为经过前期大张旗鼓的宣传和预警,洛杉矶市民早就做好了不开汽车的准备。他们开车的需求被大幅度地压缩了。而且他们发现,大幅度地减少开车,其实也没有那么不方便。

不信你下次拿起车钥匙时连续问自己几个问题:你一定要出门吗?出行一定要开车吗?开车一定要选高峰时间和路段吗?这么一问,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好像自己也不是非要开车去添堵嘛。一个人是这样,每天经过同一条道路上的每一个人都这样,这个需求的弹性实在太大了。

再换个场景想一想。欧洲很多老城市,比如巴黎,城市建筑格局很多年前就固定了,它不是为汽车准备的,路非常窄,想拓宽道路也没办法。这些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法就更简单粗暴了。干脆很多路段禁止汽车通行,鼓励大家骑自行车。拥堵自然就没有了,而老百姓的生活也没觉得有多不方便。

你看,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是分成两种的:一种是针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是针对人类社会的。

针对客观世界的解决方案,通常解决了就解决了。因为客观世界变化的弹性不大。比如,火箭就是可以把宇航员送上天,大禹就是可以通过疏通的方法来治水。

但是,针对人类社会的解决方案就不同了。很多时候,每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也在制造对这个解决方案的依赖,既然有解决方案了,大家就拼命得用,依赖一大,解决方案本身也就渐渐无效了。

我们以前就说过一个例子,生产节油型的汽车,会不会减少人类对石油的耗费呢?正相反,因为汽车省油了,所以,买车的人就更多了,节油性汽车的结果反而是石油消耗增加了。

所以结论来了:

如果满足欲望会带来欲望的进一步高涨,那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干脆抑制这种欲望,是不是也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呢?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