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期 | 穷国没有创业精神吗?

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的话题,我们先从一件陈年旧事说起。

2006年,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你看奇怪吧,经济学家得的不是经济学奖,而是和平奖。为什么得奖呢?因为他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搞的小额贷款实验。

这件事,很了不起。一般银行,只肯给大企业贷款。如果是那些普通的、底层的老百姓要用钱呢?银行是不愿意借的。因为效率太低,风险又高。但是尤努斯在孟加拉创办的这家银行就肯借。因为他用各种创新的办法,比如只借给妇女,全村联保等等,最终发现,穷人的信用非常好,还款率居然超过了95%。这件事,启发了全球扶贫的一个新思路,震惊全球,尤努斯因此获得了这项殊荣。

尤努斯干的这件事,核心理念是这样的: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国家中的很多穷人没有起码的启动资金——别看就这不多的一点点钱,也成为穷人无法跨越的障碍。因为这个障碍,穷人无从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一点小事都做不成,只能沦落在社会底层。所以,如果能给他们发放小额贷款,就这么一点点钱,作为杠杆,就能唤醒穷人的创业激情,不仅能让他们脱贫,而且能让穷国富起来。

这是十多年前的新闻,估计你还有印象。那这十几年下来,小额贷款这项事业怎么样了呢?很可惜,当年对它的很多期待都落空了。以至于有人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为什么小额信贷根本不起作用》。

为什么呢?首先,小额信贷的利率其实很高,一般达到40%-50%,这就和高利贷没区别了。在有些国家,比如墨西哥,小额信贷的利率甚至高达80%-100%!你听起来不是是放贷的人心很黑。这个道理很好理解,缺资金的地方,资本就贵,利率就高。这符合经济规律。

你想,这么高的利率,什么生意能赚这么多钱?所以,这些国家的穷人借小额贷款,其实是为了生活应急,比如为了结婚或者治病。这种开销是消费,不是投资更不是创业,所以谈不上唤醒穷人的创业精神。

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使穷人通过小额信贷借到钱,开始商业经营,最终也很难挣到钱。就举一个尤努斯的例子,尤努斯曾经和挪威电信公司合作,在孟加拉推出一个穷人经营的项目,向在家的穷困妇女发放小额贷款,让她们买一部手机,出租给本村村民使用。这是个能赚到钱的小生意。很巧吧?

可惜,只是开始能赚到钱而已。刚开始能赚不少,一年能赚750-1200美元。当地人均年收入只有300美元。是个好生意。问题在于,随着这个项目继续进行,村里的妇女都不傻,都开始做这个生意,僧多粥少,收入当然就越来越少了,后来降到了每年只能挣到70美元。这个项目的意义就变得近乎没有。

这不是孟加拉一个地方的情况。实际上,尤努斯后来也到中国来推行小额信贷。2011年,孟加拉乡村银行在四川和内蒙古成立了机构,组织人辛辛苦苦地往乡下跑,寻找愿意借小额信贷的穷人。马云对小额信贷大力帮助,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金。

但是,这个项目运行了几年以后,效果并不好,坚持到2016年,坚持不下去了。为啥呢?

每户信贷额只有人民币2000-3000元,太少,这点钱在中国根本谈不上做生意。而且,中国已经很少有孟加拉那种“赤贫”人口了。让中国农民为了两三千块钱而接受小额信贷机构的那种非常复杂而严苛的管理和规则,很多中国人没兴趣。实际上,这个项目在中国这几年最困难的是找不到客户。在四川忙活了一年多,才发展了50名客户,但办公经费就花了一百万。所以,这是一个彻底失败的项目。

今天我们和您聊这个话题,并不是想嘲笑它的失败。这个实验本身仍然是很伟大的。但是,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小额贷款这套设想的前提,是不是出了问题?

什么前提?给穷人一笔启动资金,真的那么重要吗?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缺乏创业精神吗?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缺乏创业机会吗?

这些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是只要抽身出来看看现实,你就发现不是这样。

比如你要是去过很多地方旅游,穷国、富国都去过,应该能看到,实际上,更有创业精神的,恰恰是穷国人而不是富国人。穷国的大街上,遍布各种小商贩、小生意,叫卖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各种各样的服务,都有人抢着去干。就连街上的乞丐,都是穷国乞丐更有想象力,更活跃,更花样百出。富国的乞丐其实很佛系。

而富国呢?那就简单乏味得多了。大街就是大街,很少同时成为市场。在富国,大多数人都是上班族,老老实实地给老板打工。创业这事,困难、辛苦、且风险巨大。大多数人不愿意受这个累。踏踏实实地按月领工资,不好吗?这就是富国的现实。

实证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穷国,很多人都是农民,农民本身就是小经营者,需要独自打理从生产到运输到储存到销售的全部环节。所以一个农民实际上就是个小企业家。即使不把农民算在内,只计算非农业劳动人口,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30%-50%的人属于个体劳动者,也就是创业者。而且,越穷,这个比例越高。加纳是67%,孟加拉是75%,贝宁甚至高达88%。一个将近9成人都创业的国家,总不能说还缺乏创业精神吧。

再看发达国家的数据。美国人据说很爱创业,但美国的非农业劳动人口中,个体经营者只有7.5%,法国是8.6%,挪威最低,只有6.7%;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平均是12.8%。注意,美国人的创业精神在发达国家中低于平均值。看来,美国人并不是那么爱创业,他们更爱找个公司去上班。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降生在穷国,他成为自谋生路的创业者的机会,比生在富国其实要大得多。但是结果是什么呢?不管他们多么有创业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的奋勇拼搏,换来的却只是贫困。所以在这个基本面上。你给穷人加一点小额贷款,帮他们启动一些小生意,你觉得有用么?

富国的人们,按部就班地上学、毕业,加入公司,在老板的指挥下循规蹈矩地工作,既不需要冒着风险去创业,也不需要独自面对种种艰难险阻,就能有多得多的收入,享受高得多的生活水平。事实上,富裕国家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多数人没有穷国的穷人那么“机灵”,那么看起来“头脑灵活”。他们往往更刻板、更简单、更质朴。

说到这儿,你会发现,我们对创新精神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是的,有误会。我们夸大了个体的创业精神的作用。相比个体的创业精神,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制度把人们的个体努力整合起来,形成强大的集团能力,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致富之道。

这就要说到我们中国了。将来的历史,对我们这个阶段中国,有一项成绩肯定高度评价。那就是扶贫。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彻底消灭贫困人口。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消灭贫穷的工程。

那原因是什么呢?肯定不是中国人在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获得一小笔启动资金,而是因为中国整个社会建立起了极强的系统集成能力。比如和平的秩序、不断成长的基础设施、高效的行政能力、统一的大规模市场等等。这种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比个体的才华和或者创业精神要重要无数倍。

总结一下,今天想说的:人为万物灵长,从来不缺创造性。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关键在系统,反过来说,责任也在于系统。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参考资料:

《经济学的谎言》,[英]张夏准,新华出版社,2014年。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