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期 | 名字为什么很重要?

策划人:耿利杰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和同事闲聊到一个话题,就是十几年前的“冥王星降级”事件。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上学,都学过,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最外面的那颗,就是冥王星。这颗星是1930年被发现的。但是,到了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把冥王星从行星里开除出去,降级成一颗矮行星。从此,小学课本就改了,太阳系只剩8大行星了。

这件事情,当时的争论很大。有人就说了,不就是个名字吗?改什么改?不管是行星还是矮行星,冥王星不都是那颗远在几十亿公里之外,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吗?不管叫啥,既不改变它本身的属性,也不影响我们对它的观测。好端端的非要改名干啥?我上学背书考试,好不容易学到的知识,你们说改就改了,这是不是你们天文学家在刷存在感呢?

今天就这个话题,跟你聊聊,名字这个东西,真的那么重要吗?先说结论:是的,名字这东西,就真的就这么重要。改和不改,就是不一样。

咱们先来看看“名字”的“名”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名的汉字字形是,上面一个夕阳的夕,就是晚上。下面一个口,说话的口。《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一大句古文,我解释一下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人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一个村子规模很小,大家都相互认识。白天,那是不需要什么名字的,大家可以通过长相、动作,判断一个人的身份。但是到了晚上,两眼一抹黑,两个人相见,狭路相逢怎么办?只能靠报出彼此的名字来区分敌我、确认身份了。

你看,命名的本质是什么?是把我们的主观世界客体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名字的客体,我们才能展开陌生人的合作。

你想啊,在给一个东西命名前,这个东西的所有特征,都存在于我们的主观世界里。比如,某个人是矮个子、长头发、黑脸膛、跑得快、爹是谁、亲戚是谁等等。这是一大坨乱七八糟的特征,既没有秩序,也无法穷尽。当我们共同说起一个人的时候,说半天也说不清楚是不是同一个人。而一旦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比如用“张三”来称呼他,就相当于把一大组特征,打了个包,投射到了这个名字上。大家都公认,这个人是张三,这就可以讨论了。至于对他的各自的主观印象,各自想各自的,不一致也不要紧。

所以名字,可不是什么虚拟的东西,仅仅是个符号。不,它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且是人类社会,陌生人大规模合作中最重要的客观实在。

《百年孤独》开篇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这么说的: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没有被命名,外部世界就是混沌一片。什么可以信赖,什么不可信赖,哪些安全,哪些危险,所有这些都无从得知。这个阶段,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一定非常有限。怎么办?命名嘛。只有不断给事物命名分类,外部世界才能从混沌变得可知。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我再举个例子,就说天上飞的鸟吧。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把所有带羽毛、会飞的的都叫“鸟”。但是你想,鸟在天上飞,人是抓不住的,想深入研究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分类啊,命名啊。门纲目科属种,这么一路命名下去,结果是啥?

结果是,一个鸟类学家,站在地上看一眼天上,就能分清楚飞过的这是个什么鸟。比如一只鸟,背部和面部的羽毛颜色是翠蓝发亮、爪子呢是赤红色的,嘴形是又长又尖,而且又是在水边发现的它,这几个简单的信息,鸟类学家就可以做出判断了:翠鸟。如果这鸟眼睛上边的羽毛是蓝色,而不是橙黄色的,那还能进一步判断——斑头大翠鸟。你看,鸟类学家不用真的把这只鸟捉到,观察它的所有细节,就已经可以开始认知和研究。人们对于鸟的认知水平,一下子就上去了。所以有人说,学科进步的第一步就是命名。

事实上,有些伟大的科学进步,本身就是命名。比如,提出“熵”这个概念,这就是对一组现象的命名啊。仅仅提出这个概念,就已经是科学的重大进展。

文化人类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各个民族的神话都有一条通行的规则——妖魔鬼怪出现时,如果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它的魔力就会减损大半,甚至完全丧失。反过来,如果你被对方叫出了名字,你的力量也会化为乌有。回想一下《西游记》,好像就有这样的情节。妖怪叫孙悟空“孙行者”时,他是一定不能答应的,一旦答应就要被收服。

你看,这就是名字的作用。只有给对方命名,叫出对方的名字,才能把它从混沌的外部世界分割开,单独召唤到我们面前,它才能被我们认识。

还不仅仅是认识这么简单。名字既然是一个实体,它对现实世界就一定也有反作用。

举个例子,我曾经看过一个研究,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禁毒工作。结果就发现,很多国家禁毒的效果比中国差得远。这当然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那篇文章,还提到了很有趣的一点,就是汉语和英语里对毒品的叫法不同。你看啊,汉语里,毒品被称为“毒”,毒药的毒,一听就给人这东西有害、要远离的感觉;而英语里,毒品的叫法是drug,药品,单纯的中性词,就没有特别的暗示。你看,同样的东西,名字不同、叫法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不同,就会影响了人们对它的态度。

好,理解了命名的这些作用,我们再说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冥王星为什么要改名?不叫行星了,而叫矮行星?

天文学家朱惠特说:这非但不是“矮化”,反而是冥王星的“升迁”。

你就想啊,过去冥王星被当作行星的时候,冥王星特别不起眼,因为小,体积只有月球的三分之一,质量只有月球的六分之一。而且又离我们那么远,观测起来那么费劲,所以注定是要被忽视的嘛。一点存在感都没有。

但是现在冥王星的命运,它被开除出行星了,变成矮行星。结果是啥?结果是,现在只要你要讲太阳系的行星,最后一定得专门把冥王星拿出来讲一讲。你说它的地位是不是重要多了?

再从天文学的内部来看,专门划出一类天体叫“矮行星”,这意味着啥?意味着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科研经费,当然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又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果不其然,2006年它被开除的,2008年6月11日,国际天文联合会给海王星以外的矮行星们,起了个名字,统一叫“类冥天体”,就是和冥王星类似的天体。冥王星直接变成这一区域的老大哥,成为附近这类天体的模板了啊。

你看一下这个过程吧,改名之前,冥王星只是一颗孤悬于外太阳系的、畸形的、渺小的、注定要被忽视的奇异天体,丑小鸭一只;而现在,它变成了那个区域的老大哥,被从遥远的外太阳系,重新召唤到了我们面前,获得了无数的额外关注,摇身一变成了白天鹅。

你看,我们熟悉的丑小鸭的故事,不就是一个命名错的故事么?

你就说,这是降级还是升迁?所以说啊,让我们祝贺冥王星吧。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再次洞察到名字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它不是什么任意的符号。它是一个东西在人类世界里的再一次出生,它还是一个东西放大自己价值的最好杠杆。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