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杨蕾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聊到微粒社会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挑战,是每一个人在机会和风险面前,都变得非常孤独。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就是糖。对,我们每天吃的那个糖。
自然界里面的糖是非常稀缺的,只有蜂蜜之类的东西,能够让人尝到甜味。到了公元600年前后,才出现了从甘蔗里提取蔗糖的技术。大航海时代之后,甘蔗才开始大量种植,糖才成了普通人的日常消费品。
那为什么人会喜欢吃糖?因为对人的身体来说,甜的东西,释放着一个信号,意味着能量高,身体就鼓励我们多吃。一吃,大脑里的奖赏通道就会被触发,释放出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满足。这是个很简单的生理过程。但是请注意,这过程几乎是一个单向的奖赏通道,这辆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因为人在自然环境里是吃不到那么多糖的,所以,人类就进化不出来一套对糖排斥的机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现代人非常容易吃糖过量。
吃糖过量,对健康来说那是个灾难。我们都知道,人体内可以消化的糖是有上限的,如果吃进来的糖太多,多余的糖就会转化成脂肪,引发肥胖。肥胖会引起很多慢性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单拿糖尿病来说吧,到2017年,全球有4亿多个糖尿病患者,中国就占到了四分之一,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有一个外号,叫慢性癌症,它长期对于身体的摧毁作用非常可怕。
你看,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风险了吧?你说怎么办?社会有什么办法制止我们吃糖过量呢?
靠市场机制吗?对啊,人类很多风险都是靠市场机制来防范的。比如有电脑病毒,马上就有做反病毒软件的公司。
但是糖这件事不行。人太喜欢吃糖了。食品公司只好不断地在产品里加糖,这是一条单行道,它自己也没有办法转弯。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叫《被量产的甜蜜》。作者笔名是李子。这篇文章的链接我放到了文稿里,你要有兴趣也可以去看原文。
文章里有一个词很有意思,叫做“极乐点”,就是极度快乐的意思。这个词是一个食品研发专家发明的,他就发现,在开发饮料的时候,你给饮料里面多加一点糖,人就会更喜欢这个口味一点。当然不能一直加,要是一直加的话,我们又会觉得腻。在你觉得腻之前的这一刻,就是极乐点,这时候你喝饮料的愉悦度,会被推到最大。所有的饮料基本都会抵达这个极乐点。
在食品的工业研发里,人的极乐点已经被精确控制了。一个产品的口味不管是甜还是咸的,最合适的含糖量都是10%,比如,一瓶500毫升的可乐里大约有53克糖,80克的咸味意大利面酱料里差不多有10克糖。这些糖要是单摆浮搁的话,让你吃一大勺糖,你很难一次都吃进去,但是以这种隐蔽的方式放在食品里,你就会放松警惕。
你可能会想,这种恶劣后果就不能逆转吗?食品公司不能只管赚钱不管社会影响吧?其实食品公司也想过办法,他们也不想像烟草公司那样,成为众矢之的。2003年,食品巨头公司卡夫的几位高层制定了一系列的健康计划,开始减少食品里的糖含量,这个计划很有成效,一年下来卡夫公司一共减掉了200种产品里,折换成300亿的卡路里的糖。你看,这是一家良心企业。
不过,到2003年底的时候,卡夫发现,很多产品的业绩都在下跌,财报非常不乐观。这时候,生产巧克力的好时公司又开始进军饼干市场,推出了巧克力夹心饼干,这可是卡夫的传统领域,它不得不迎战,只好把糖加回去,连续推出了好几款高糖食品,简直就是热量炸弹,顾不上去管人的健康了。
你看,有良心的企业容易变成了活不下去的企业,那良心自然就没有了。想靠食品工业自己的力量来逆转这个趋势,是不可能的了。
那你可能会想,人类防范风险还有下一个屏障,是政府强制措施。政府管制,能起作用吗?
咱们得到App里有个专栏:《马徐骏·新知报告》里的一篇文章《我们错怪了糖吗?》,详细解释了这个问题。对于管控糖的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前任局长的解释是,他们不管控糖是因为,糖跟那些成瘾物不一样,糖是人体必需的能量来源,不可能禁止人们吃糖。再一个,糖在食物里太普遍了,也没法管控。政府总不能规定一个商家只能卖给一个人多少含糖食品吧?就算是这样,一个爱甜食的人想吃糖,他总能想到办法的。管不了的。另外,每个人对糖的吸收水平都不一样,没办法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量化标准。
换句话说,糖对人类是有用的东西,就像水。喝水多了,也能水中毒的啊。但是这个有害的剂量,是因人而异的。政府不能禁糖,就跟不能禁水是一个道理。
那政府也指望不上,你可能会说,那靠自律总可以吧?我不喝含糖饮料,不吃糕点甜食,是不是就没事了?
不好意思,可能还是不行。
我们国家人均一年的吃糖量差不多是20公斤,美国更高是35公斤。你可以算下,一年20公斤,一天就是55克糖,好大一勺。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我平时都不怎么吃糖,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吃糖量呢?
因为糖无处不在。几乎所有加工食品里都有糖。一杯普通牛奶里面大概有12克的糖,像猪肉脯这样的加工肉制品,吃起来也不怎么甜,但是100克的猪肉脯里有三十多克都是糖。再比如,用糖提味的菜,比如红烧肉,做一盘这样的菜里面起码得加50克的糖。你以为不甜的菜里面就没有糖了吗?如果你到餐馆吃饭,蛋炒饭,鸡蛋西红柿这样的菜里,都加了很多糖。直到最近我才知道,甚至连烟草里都有糖,如果香烟里不加糖,味道是不对的。
现在你明白我们面对的形势了:如果你想不吃糖过量,所有的责任都是自己的。你不能指望企业的克制、也不能指望政府的管制、你甚至不能指望简单地选择食物,就能躲过糖的危害。你甚至得自己做饭,控制食物的全部配料才能躲得过糖。
还记得我们昨天说的那个话题吗?微粒社会。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微小的颗粒,和其它人都不一样。
在微粒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个体的。就像我们和糖的关系。从总体上说,糖是个好东西。它只是在你过量摄入的情况下,才是一个坏东西。而过量不过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个体因素。市场没法防范、企业没法自律、政府没法管制、甚至是你个人都没有办法简单选择。除了你自己,谁都不能告诉你哪口糖该吃,哪口不该吃。一切都由你自己来定,来把握。
你看,在微粒社会里,人面对的风险类型变了。
战争、疾病、灾荒、毒品、犯罪,所有这些传统的风险类型、威胁,我们都演化出了一整套机制来应对。情况是越来越好,人类在传统风险面前,是越来越安全的。
而新的风险,就是糖这样的东西。它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曾经是人类追求的;第二,它的存在极其隐蔽而普遍;第三,一旦过量,就会从你的需求转化为你的毒药。不只是糖,游戏、炫耀欲和虚荣心都是这样。那些在古老丛林中支撑我们存活至今的东西,全部都变成了今天刺向我们自己的匕首。
回到我们昨天的那个结论:
在微粒社会中,环境越来越善意,资源越来越充裕,但是保护自己的责任,是历史性地转嫁到了我们自己的头上。
在微粒社会中,除非我们能成为一个有强大自律能力的人,能成为一个不断提升自己认知能力的人,否则我们就永远地、孤独地被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了。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参考文献:
李子,《被量产的甜蜜》,果壳网,20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