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李子旸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以前我读历史的时候,心里就一直有一个疑问,为啥欧洲历史上动不动就说打仗要用雇佣军?咱们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雇佣军。
你想,打仗哎,不是提供一般的服务,这是要死人、要玩命的,这怎么还能做成生意呢?难道世界上还真有那种挣钱不要命的人?
最近看了一些这个方面的资料,才算是把这个闷儿给解开了。今天跟你聊一聊。
我们先来说说雇佣军在欧洲是怎么出现的。
文艺复兴早期,欧洲文明的曙光主要出现在意大利的那些城邦。就是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这些地方。
这些城邦为啥能有文艺复兴?不是因为他们突然有了文艺细胞,而是因为他们做生意,有钱了。文艺复兴是商业复兴的结果。
但是,作为一个商业城邦,有两个问题:
第一,互相之间的矛盾冲突特别多。经常发生战争;第二呢,既然商业发达,城邦里的平民,就更愿意去做生意赚钱,谁也不愿意打打杀杀。城邦的管理者,尤其是君主们,也不放心把平民都武装起来,万一把矛头对准他们怎么办?你看,这两点一结合,这就有了雇人来打仗的需求。
那雇谁呢?当然就是那些比意大利人穷得多的德意志人了。他们身强力壮,有把子力气,但在家乡根本挣不到钱。南边的意大利财主想要花钱雇人来打仗,需求和供应这不就合拍了么。
这就是德国、瑞士等地有雇佣军传统的历史原因。
但是,这还没有解释我们刚开头提出来的那个疑问,打仗是要死人的,这些雇佣兵难道是要钱不要命吗?
你想,意大利这些城邦规模都不大。当时整个欧洲只有1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6万人。所以,这种城邦之间的战争,无论是规模还是烈度都不大。打赢这种战争,主要不是靠杀伤、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是靠消耗掉对方的财力。你想打仗打赢了,并不见得要我一定把你怎样了才算打赢了。
你想,我们开始打仗了,我雇人打仗、配备武器、准备战马,都得大把花钱。哪一方花不起钱了,你就是输了,自然也就不打了。还有,如果在这种战场上军人要是被俘虏了,怎么办?没关系啊。在这种战争中,大家抓住俘虏以后,一般都是把武器和战马抢走,人放了。也有利用俘虏勒索赎金的,那就更不能杀了。这种战场相对安全。
所以,雇佣兵参加的战争,和我们后来看到的那种民族国家之间的生死决战,根本就不是一种类型的战争。这种战争更像是城邦经济实力的一个显示器,为的就是让对方看见我有多少经济力量可以转化成军事力量,而不是为了真的消灭对方。
好了,那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这雇佣兵制度不是挺好么?怎么渐渐地转化成了常备军的呢?原来是花钱雇,现在是国家花钱养。这个演进的过程,也很有意思。
大概是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刚开始,是三三两两的雇佣军打零工。雇主分别和单个战士签订雇佣合同。这和今天工厂招工人差不多。签完合同,雇主提供武器、战马,然后,按照雇主的命令去打仗。打完仗,按照合同付款结账。
但是你会发现这里面有问题,单个的军人往往是大老粗,什么也不懂,签合同不知道自己吃没吃亏。所以很快就演化出了包工头,也就是雇佣军的军头。他们比较有经验,会谈判,所以大家就委托他签一个整包合同。这和今天的包工头确实差不多。包工头接了一个工程,然后去找工人,给东家把活儿干了,领到钱,发给工人,剩下来的,就是包工头挣的。
出现了包工头,那施工队渐渐地就成型了。这就是下一个阶段。为啥?因为包工头临时在市场上找,这种军队的战斗力不行嘛。零散的雇佣军就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合作团队。毕竟是战场,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很容易形成比较紧密的战友关系。这个时候的雇佣军,就演化成了类似军团一类的组织,不再是每次由军头儿临时去拼凑了。由军团领导人出面去和雇主谈合同,然后拉起队伍去打仗。
但是这个阶段也不稳定,还要往下进化。为啥?因为打仗这个事太复杂,靠商业合同、雇佣军这套制度来维持合作,这合同也变得非常复杂。
比如战马。当时,战马很贵啊。一匹马的花费,相当于一个三人长矛组半年的薪水。那么问题就来了:雇主提供的战马是让你去打仗,如果有死伤,责任是谁的?战斗中战马丢失怎么办?我怎么知道这战马是战死的,还是被你偷偷卖掉的?这就很复杂。威尼斯就规定,必须看到马皮才能证明战马已死。
合同中其他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包括:不同等级雇佣兵的酬金差别、俘虏、赎金和战利品如何分配、本方人员如果被俘,谁负责支付赎金、战斗日和非战斗日的报酬区别、雇佣兵内部发生争端,谁来裁决、合同发生争议,仲裁人是谁?有的合同还规定雇佣兵要缴纳保证金,防止他们出工不出力或者临阵脱逃等等。
当合同演化到这么复杂的时候,原来的德意志雇佣军的军头,就hold不住了。毕竟傻大黑粗没文化。那谁行呢?当然是意大利本地的人。
意大利本地人在商业传统中长大,和意大利雇主交流起来也方便,所以,他们渐渐就成了雇佣军的领导,也更容易在当地揽到活儿。
你看,为了方便、为了公平,雇佣军制度就渐渐演变到这个状态。但是,这个状态,你不觉得有点什么不对头的地方吗?
对啊。一个本地人,握有一支武装力量,这支力量还不听当地城邦的调遣,只听他的。这是啥?这就是军阀啊。
你想啊,雇人来打仗,打完了,该付的钱都结清了,人要走了吧?如果雇佣兵们一时找不到新活儿,怎么打发他们走,就成了难题。他们不走,你就得好吃好喝伺候着;他们拉下脸来要钱,你多少也得掏点儿。说到底,他们手里有枪。
既然是军阀,又赖着不走,那就是当地社会秩序的一股力量,不承认是不行的。那一些优秀的、高质量的雇佣军,就被城邦接纳入伙了。雇佣军头目加入城邦领导机构,甚至还有当上城邦一把手的。打个比方就是,长工和地主的关系,就是长工表现太好,地主家什么事都要他操心,最后就很容易干成上门女婿了。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这叫作“交易费用内部化”了。
这个状态还会接着往下演化。当优秀的、可靠的雇佣军团都被人挑走以后,其他城邦再需要军队,怎么办呢?那只能就自行招募散兵游勇组建常备军部队。所以15世纪中期以后,意大利城邦开始主动招募零散武装人员。“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就这样,城邦最终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用直接的政治控制和军事管理取代了雇佣兵时期的合同。常备军就这样出现了。整个转变完成,大概是在16世纪。
今天我们聊这个雇佣军被常备军取代的过程,我有一个感悟。
我们但凡站在一个具体过程之外,看这个过程,你会得出各种结论,各种言之成理的解释。就拿雇佣军被常备军替代来说,事后解释说什么战争成本太高啊,什么民族国家崛起啊,什么战争烈度增加啊之类的,听着都对,但是总是隔靴搔痒。
站在这个具体过程之中观察,你会发现,一个事物之所以会变成最终的样子,其实不是哪一个因素或者总趋势的作用。
真实的过程是,它演化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出现这个阶段的问题,需要下一个阶段成为它的解决方案。一段一段的接力,把它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这个过程甚至是不可逆的。
理解了这个过程,对我们今天做事有什么启发呢?
你看,做一件事,刚开始的计划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计划不如变化,反正这个世界不会按照你的计划去运转。那什么才重要呢?
做事的过程中,每一个难题,哪怕是那种很小很小的难题,请问你为它找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有很多种,但是每一个背后都有你的自我约束方式和价值观指针,你每选择一个,都决定了这件事情最终的演化方向。而且它是不可逆的。所以这种最细小的选择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参考文献:
《城堡、战争与炸弹:军事史的经济学解读》,于尔根·布劳尔,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