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期 | 你相信“人月神话”吗?

策划人:王占景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我们栏目的策划人,王占景老师推荐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是讲波音飞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

这家飞机制造厂,其实就是一家总装厂。飞机上的全部零部件都来自其他地方,比如座椅来自德国、机翼部件来自中国。你能想象出一架波音747飞机上总共有多少个零部件吗?600万个!

而且,这600万个零部件,可不是像生产汽车那样,靠机器人、流水线来自动装配,它基本是靠工人手工组装起来的。你可以想象,这600万个零部件中,不管是一颗螺栓没有拧紧,还是一颗螺丝钉掉进了引擎或油箱里,一点点小问题,都会给将来的飞行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那部纪录片讲到这里的时候,一位接受采访的老师傅说了一句话,原文是英文,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质量是质量,数量是数量,你不能用质量去代替数量。

什么意思?你想,如果说这架飞机由600万个零部件组成,那就一个都不能少,你不能说我这599万9999个零部件都是质量最上乘的,也全部精准组装到位,但有一个零件不见了,你看能不能通融一下?肯定不行啊。它质量就是有重大隐患。

我父亲也告诉过我一个类似的小故事。他年轻的时候,学过放电影。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机都是机械的,机械结构非常复杂。而放电影的人都要学怎么拆卸和安装放映机。有一次,他就拆了,也装了,也能正常放映了,但是就是多出来一小碗螺丝。老师傅就白了他一眼,说,既然多出来了,就是多余的,你就扔掉吧。这当然是挤兑他的话。虽然看起来运转正常,但是因为这数量上出了问题,质量上一定有隐患。虽然眼下并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你看,质量是质量,数量是数量,你不能用质量去代替数量。

这句话之所以值得回味。是因为它里面有一个道理,就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和转换的。用一个抽象的总体的指标,没法理解一个复杂的事物。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道理实在是太普通了。这还用说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不就是数量和质量之间的不对称吗?下象棋,你车马炮俱全,但是还是可能被对方将死。这说的也是数量和质量之间的不对称啊。这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好懂。人类日常的很多误区就是这么来的。

比如,比较两个国家的实力,我们喜欢用GDP数据或者是军事装备的数量来比较。好像也能说明点问题。但是如果两国真正发生对抗,你会发现,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这些表面上的数据,而是某个刚开始没有被关注到的,关键点上的差别。

再比如,看一家公司的业务,我们喜欢用流量、收入、用户数这些数量上的指标。但是一家公司成功我们回头来看,真正能决定它未来的,也许是一个被忽略的关键因素。

你看,任何数量都不能替代关键位置上的质量。

这个原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越来越重要。为啥?因为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用简单模型认识它,越来越无效。

举个例子:在软件项目管理中有一个词叫“人月”,“人”就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人,“月”就是一个月、两个月的月。所谓“人月”,就是一个人在一个月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假设某个项目预估需要12个人月,那么你就算了,如果指派4个人来做这个项目,理论上需要3个月;而如果指派6个人来做这个项目,理论上则只需要2个月便可以完成。

你看,这就是用一个简单的数量模型,来控制一个复杂工程。很多公司在做软件工程项目的时候,就是这么计算人力和时间投入的。但是,干过软件工程的人都知道,这么算,是很荒谬的。

程序员的世界里,有一本很经典的书,就叫《人月神话》,就是在驳斥这种算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图灵奖的得主布鲁克斯。他的意思是,软件开发,工程庞大,又非常复杂。我们人类对于这种项目,通常是分工合作,因为它促进效率,节省时间的。但是,随着一个项目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人和人之间需要的沟通量,也指数增长。很快你会发现,沟通花费的时间,渐渐地就比分工省下来的时间还要多。说白了,过了一个临界点,人越多不是越帮忙,而是人越多越添乱。一个人12个月能完成的事,不见得上12个人1个月就能完成,甚至12个月也未必能完成。

所以,《人月神话》这本书里建议了一种组织方式,叫“外科手术式的队伍”。就像一台外科手术一样,有一个主刀大夫,软件项目也应该有一个首席程序员,其他人都是给他提供支持的。这样,就既能获得由少数头脑产生的产品完整性,又能得到多位协助人员的总体生产率,还彻底地减少了沟通的工作量。

你看,关键人,关键支点,在复杂系统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了。无论是主刀大夫还是首席程序员。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看懂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很多事。

比如,我们过去理解一件事,通常愿意把它抽象归纳成一些概念或者模型。但是现在这一招不太管用。真知灼见越来越在干具体事的人的脑子里,甚至都没有被归纳和抽象出来。所以那些高头讲章的书本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越来越没用。看一百篇关于某家成功公司的文章,你还是不知道人家为什么成功。

最近老喻写了一篇文章。他说,很多人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产生了迷之自信。比如,去海底捞吃个饭,觉得,这不就是个火锅吗?我也能搞。看到一个微信公众号火了,怎么分析也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行。他干,就偏偏不行。

这是一种奇怪的幻觉。不仅是普通人会有这种幻觉,大公司、成功者也一样。

老喻就举了一个例子:2010年,Facebook做了一个职业社交网站,这是冲着这个领域的老大领英来的。Facebook想的很简单啊。我有的是流量,也不缺钱,光这个网站就拿到了近5000万美金的投资,怎么算账都能赢。果然,通过导流,该个职业社交网站的用户迅速增长到了2500万。但是然后呢?过不了多久,Facebook就只好认输,以200万美金加上一点股份,就把这个网站处理掉了。

你看,Facebook,是社交网站,世界第一大,它做职业社交,简直就是一墙之隔,居然就做不成。为啥?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效应,他们相信人月神话,相信总体上的数量可以取代关键点上的质量。

类似的误区,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

比如,有些公司,他们真的认为一头大象可以坐在它任何它想坐的地方,他们真的相信通过砸钱砸人就可以进入任何一个想染指的领域,但很多情况都会失败。这是一种“人月神话”。

比如,一位父亲在外面辛苦工作打拼,结果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他认为可以通过给孩子买更多东西来进行补偿,这也是一种“人月神话”。你的数量解决不了关键点上的质量。

人月神话的本质是啥?是我们在简单社会养成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以为,数量优势,即使不是绝对优势,也至少是个全面优势。

但是,进入现代复杂社会之后,这个逻辑不再成立。问题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优势,而在于你是不是知道:哪里才是关键局部?什么才是关键优势?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明天是周末,罗胖精选再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