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2024春节特刊:年度好书盘点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是大年初二,继续咱们的春节特刊。今天的主题是,年度好书盘点。

正式开始之前,咱们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叫好书?是作者名气大?是读者评分高?还是看销量?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听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叫,用磨刀石的标准评价一本书。也就是,看这本书是不是能像一块磨刀石一样,把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力,都打磨得更锋利。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年,好书不少。有的书是对思想的延伸和落地。比如,行为经济学里那本著名的《助推》,在去年出了终极版,号称是汇集了助推的全部精髓。也有的书是作者的新思考。比如,凯文·凯利,去年特别活跃,有两本新书《宝贵的人生建议》《5000天后的世界》中文版上市。还有的书,虽然不是去年出的,但是去年却很火。比如,2023年诺奖得主戈尔丁的《工作还是生活》。因为作者获奖,这本书也很受关注。

而今天,咱们还是回到这个标准,磨刀石,来说说我们在过去一年读到的好书。

第一本,是胡安焉的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几乎今年所有的非虚构类的图书榜单上,都有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快递员胡安焉从2018年4月到2019年11月在北京送快递的经历。假如说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什么,你能从中看到一个成年人,在市井生活里被打磨出的感悟。

这个感悟是什么呢?读两段书里的原话,你感受一下。

比如这段。我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总是惶惶地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甚至故意去吃亏,生怕别人怀疑我表里不一。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想讨好所有人的冲动是盲目和徒劳的。每个人都会以己度人。你永远无法让一个不真诚的人相信你的真诚。反之,你根本没必要向一个真诚的人证明你真诚。

再比如这段。事实上,今天我对自己所有的打工经历,只怀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愤,我承认曾经有过,但已经全部放下了。因为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你看,这个体感,你很难用一个抽象的概念去总结它。就像好多人说的,读书的价值,不就在于积累更多的生命体验吗?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细节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胡安焉其实是一个化名,“胡”在文言文里是“为什么”的意思,“安”和“焉”也都是疑问代词,三个字加起来,是在问“何以安心”。

第二本是,《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这本书的两个作者是肯尼斯·斯坦利和乔尔·雷曼,他们都是OpenAI的研究员。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一个提醒,这就是,你要永远留出一部分精力,去留意计划之外的东西。

比如,有一篇对这本书的书评,里面提到一个实验。大概过程是,研究者让一群人答题,答对了,就能拿到一笔奖金。按照通常的想象,这得努力答题啊。但是,这个实验还有一个隐藏设计,这就是,在问卷的角落里有一行字,上面写着,你只要告诉实验员说你看到了这行字,你就不用答题了,可以直接拿到奖金。

结果,还真有一些人注意到这行字了。但是,也有不少人没注意到。而且注意到的人,普遍有一个共通点,根据之前做的测试,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最近运气不错。说白了,越是运气好的人,做事的时候越放松,越容易看到边界之外的因素。而边界之外的东西,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简单说,就是越开放,越幸运。

再比如,书里还提到,那些惊人的成就,大多不是被中规中矩地设计出来的,而是一连串意外的结果。比如,YouTube最初的设想是做一个视频约会网站。后来他们发现大家喜欢在上面发五花八门的视频,就干脆改做视频网站。再比如,当年很多人尝试造飞机,发明了专门的飞机技术,但最后造出飞机的莱特兄弟,使用的是造自行车的技术。再比如,雷达上有个驱动磁控管的部件,后来成了微波炉的核心技术。

你看,在一个变动很大的环境里,你恰恰不能被计划锁死。也就是,不要拘泥于眼前的目标,不要死板地设计具体方案,而是要以兴趣为动力,去前进,去探索。借用理查德·费曼的一句话,以最散漫、最不羁、最原创的方式,努力学习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咱们要说的第三本书,是教育专家,也是组织变革专家沈祖芸老师的《变革的方法》。这本书里讲的,是北京十一学校激活组织的方法。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向一所学校学习组织变革?按照沈祖芸老师的说法,这个时代的组织身上,其实都有两种基因在发挥作用,一个是工厂基因,另一个就是学校基因。所谓“工厂基因”是指,每个组织都要追求效率、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学校基因”指的是,每个组织都要让自己内部和周边的人发生成长。你看,从这个角度看,任何组织都可以在十一学校的组织变革里学到东西。

但要说这本书给我个人最大的启发,其实在于组织变革的本质。

过去谈到组织变革,我们往往会觉得有点冰冷,目的不外乎是降本增效,个体在变革里的存在感特别小。但这本书会告诉你,一场好的组织变革,一定是有温度的变革。它关注的焦点,其实恰恰不在于组织层面,而在于具体的人。

比如,十一学校的规则设计,有一个核心,这就是,让每个人,都盼着别人好。怎么实现?关键在于,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所服务的用户。比如,教师在一线,直接服务于学生,学生就是他们的用户。学生的成长就是对老师的评价。因此,老师肯定盼着学生好。而中后台的支持部门,服务于老师,老师就是他们的内部用户。老师获得的支持越有力,就意味着支持部门的工作做得越好。因此,支持部门就盼着老师好。

你看,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都期盼别人变得更好的系统。借用沈祖芸老师的话说,好的规则,就是要让人性中的魔鬼沉睡,让天使起舞。

我们要说的第四本书是,《埃隆·马斯克传》。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2023年出版的传记不少。比如,地理学家段义孚的自传《我是谁》、音乐家坂本龙一最后的自传《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再比如,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的传记《米沃什传》、哲学家尼采的传记《我是炸药!》。再比如《萨伊德传》《费曼传》等等。

但要说,2023年,哪部传记最受关注,《埃隆·马斯克传》肯定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也就是那本《乔布斯传》的作者。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成事者的一个样貌。过去对于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好多人容易产生一个完人的想象。但是,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马斯克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很多时候甚至达到了偏执的程度。比如,你能看到马斯克开除员工的时候多不讲情面,你还能看到他弟弟抱怨跟马斯克一起工作有多累,也能看到比尔·盖茨对马斯克的性格有多忍无可忍。

但是,回到马斯克自己,就像他说的,假如我是个温和的人,你觉得我还能有今天的成就吗?就像前面那本书的书名《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说白了,厉害的成就往往需要一点意外。同样,做出厉害成就的人,也许也需要一点常理之外的性情。

今天要说的第五本书,是去年诺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的《事业还是家庭?》。一般谈到这样的话题,我们很容易谈主张,谈立场。你说事业第一,他追求诗和远方。但是,戈尔丁的视角要高级得多。她不是在谈感受,而是在谈基于事实的定量研究。很有科学家的精神。

比如,谈到女性的职业处境。戈尔丁专门统计了过去200年,美国女性的就业数据,结果发现,并不是经济越好,女性的就业状况就越好。过去200年,女性的就业其实呈现出一个U形曲线。而U形曲线的底部,恰好是工业时代的顶峰。一方面,生产线上体力活居多,未必适合女性。另一方面,男性去了工厂,需要女性照顾家庭。再比如,关于职业晋升。戈尔丁也做了调研,发现影响职业晋升的核心因素,未必是学历,而是你在公司的时长。恨不得睡在公司的人,升职就是要快一点。戈尔丁就说,别这么内卷,公司应该改变评价员工的方式。

我觉得比起这些结论,更值得留意的,是戈尔丁的方法。也就是,在一个特别容易走心,容易触发情绪的话题面前,你恰恰需要冷静地定量研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姿态。

好,关于2023年的好书盘点,咱们先说到这。假如你在去年看到了值得分享的好书,请你来留言区,推荐给更多的同学。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