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是大年初五,继续咱们的春节特别节目,年度盘点。
过节了,咱们也来关心关心诗和远方,因此,今天的主题是,年度文化事件盘点。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些事,一是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溢出了文化圈,说白了跟每个人都有关系。二是这些事件背后呈现出来的趋势,未来很可能会持续。
好,正式开始。
过去一年,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大众的注意力,更多聚焦在“具体的人”身上,咱们可以看过去这一年的新闻热点,很多都聚焦于特别具体的人。比如高考志愿导师张雪峰、东方甄选的董宇辉,还有今年新蹿起的这一拨网红,比如完颜慧德、闻会军、于文亮等等。
你看,在过去这一年,个体的影响力从来都没有缺席过,因此我们要说的第一个文化事件,也跟人有关。这就是,很多过去出名的人,忽然又迎来了一波翻红。比如刀郎、曹云金,等等。
为什么这些人会迎来一波翻红呢?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大家的共情对象,正在发生变化。比如,曹云金。早年跟郭德纲的恩怨曝出来之后,最开始很多人共情的对象是郭德纲,觉得这个徒弟怎么能跟师傅唱对台戏呢?但是今天,随着很多人面对的职场压力变大,大家开始共情曹云金。毕竟,曹云金当年的身份,算是德云社的打工人。这个身份在今天,似乎更能引起共情。
借助一个影视圈的行话,这就叫,角色感。在拍电影的时候,导演对一个演员的最高评价之一,就是说这个人自带角色感。有角色感的好处就在于,让人看到这个人第一眼,就特别容易跟他共情。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经历代入到对方身上,或者把自己代入跟对方的某种关系里。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公众人物,最重要的功课之一,也许就是打磨自己身上的角色感。
第二件事,还是跟人有关,是一个历史人物,奥本海默。在今年1月初举办的第8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上,电影《奥本海默》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原创音乐奖等五项大奖,成为本届金球奖的最大赢家。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倒不是这部电影本身,而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应。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过奥本海默这个人。即使听过,也无非只知道他是“原子弹之父”,是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仅此而已。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个电影在上映的时候,好多人偏偏特别期待。
你看,题材严肃,传记片,主人公大家又不熟。那么,这个期待感是从哪来的呢?除了营销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也就是,诺兰这个人。
每个导演身上,都有一个特定的风格。比如,陈凯歌拍完《霸王别姬》很多年后,又拍了《梅兰芳》。张艺谋拍完《红高粱》又拍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卢卡斯拍了《星球大战》又拍了《天降神兵》。总之,每个导演似乎都有一个特定的风格偏好。这就导致,你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即使没看过,也能有个大概的想象。
但是,诺兰不太一样。假如说有什么事是确定的,就是他的每一部作品,一定跟上一部特别不一样。从早年的《记忆碎片》,到后来的《蝙蝠侠》,再到《星际穿越》。除了审美风格没太变,题材都是全新的。这就导致,观众对他的期待就是,必须变。他拍的题材越是出人意料,大家的期待就越高。反过来,假如一个一直拍乡土生活的导演要拍科幻片,大家就未必看好。
假如说这件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那就是,作为创作者,塑造一个有期待感的人设,这是放大作品影响力,最关键的杠杆。
好,前面讲了具体的人,接下来咱们把视线转到作品。我们要讲的第三件事是,电视剧《狂飙》的爆火。没错,别觉得《狂飙》很久远,也就是一年前的事。但是,这部剧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居然带火了《孙子兵法》。据说去年春天,好多企业还掀起了一阵学习《孙子兵法》的热潮。
说起这个话题,正好咱们也复习一下。好多人对《孙子兵法》,其实有两个误解。第一,既然是兵法,好多人觉得,这应该是研究怎么制定计谋,怎么以弱胜强。但事实上,《孙子兵法》强调的是,以强胜弱。里面说的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打仗之前,你得先算算自己的兵力。觉得有把握,再上去打。就像原书里说的,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第二,好多人觉得,《孙子兵法》研究的是怎么打仗。其实,它更多地强调的是,战略的价值。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解读,《孙子兵法》的核心其实是,假如你有一个很伟大的战略,你就可以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最终不战而胜。关于这点,我们以前专门做过解读,在这就不多说了。
再来说第四件事,电影《封神》的逆袭。为什么说是逆袭?《封神》的开局,不管是口碑还是选角,都被很多人吐槽。可结果呢?《封神》的最终票房超过了26亿元。那他们是靠什么翻盘的呢?答案是在很多人看来最基础、最笨拙的,大大小小的路演。
假如说这件事能带来什么启发,它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明显的竞争趋势,这就是,赚钱这个事,已经从信号弹模式,变成了聚光灯模式。
所谓信号弹模式,就是我向外发射一个信号,只要够强、够亮,大家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你看,过去电影市场赚钱,主要就看谁的名气大,谁投的广告多。但是今天,这个模式逐渐有点行不通了。今天需要的是聚光灯模式。也就是,我就抓住特定的一群人,就像搞路演一样。每次人数可能不多,但贵在一直坚持。一点一点去团结观众,一点一点去把注意力抓过来。
说到团结观众,我想跟你说的第五件事,就跟团结观众有关系,这就是TVB的热度回升。去年,从年初的TVB带货热,到年底的《新闻女王》,营收持续吃紧的TVB,似乎又有点扳回一局的架势。除了经营策略上的创新,还有一个关键原因,这就是,TVB一直以来,都在做一件事,团结观众。
你看,TVB有一个独特的电视剧类型,叫职场剧。几乎你能看到的所有现代职业,都在TVB的剧里出现过。久而久之,这就导致,几乎每一个职业的人,都被TVB团结过一遍。看到TVB你就会想,它讲过我的故事,我跟它共振过。
你看,这再次验证了,在做生意这件事上,所谓的客户,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就是一个个再具体不过的人组成的。你团结了足够多具体的人,你的生意就有了基本盘。
咱们再看今天的第六件事,电影《芭比》持续火爆。咱们国内,引进初期《芭比》并不是特别被看好,但在上映一周后排片就增加到了10.2%。在最近的第81届金球奖典礼上,《芭比》还荣获了电影票房成就奖。芭比在海外能火,咱多少能理解。毕竟,芭比在国外,是个超级大IP。但问题是,在咱们国内,《芭比》一开始,好像没什么大动静,那在后来它为什么突然又火了呢?
《芭比》的走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懂得借势。什么意思呢?《芭比》在国内爆火,其实离不开一个因素,这就是去年夏天常说的,多巴胺色系。2023年的夏天,你好像总能在各种场合,看到一些零星的粉色。比如,优衣库、ZARA、H&M,都推出了多巴胺色系,结果无一例外,全火了。既然多巴胺色系很火,按理说,跟多巴胺有关的电影应该也很火,但是偏偏没有这么一部电影,正巧这个时候,《芭比》出现了。换句话说,《芭比》在中国的走红,与其说是它创造了红利,倒不如说是它正巧踩中了人们对多巴胺的兴致。
最后,说到踩中红利,去年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这就是,东北文化的爆火。不仅在国内火,在国外也很火。就在前不久,网剧《漫长的季节》还在第18届首尔国际电视剧大赏上,拿下了最佳迷你剧奖,主演范伟还获得了最佳男主角。
而这些东北文化积累下的好感,终于在今年年初集中爆发,演变成了东北的旅游热。紧接着,这波旅游热又扩散到全国,让全国各地的文旅局,都开启了全力宣传模式。假如你在各地文旅部门的吸引下,在这个春节踏上了旅程,这也许也是东北文化爆火后,连锁反应的一部分。而最初开启这个连锁反应的,可能就包括你点过的一个赞。
你看,这就是人类网络的奇妙之处。你扔下一颗石子,永远也不知道,这个涟漪会在哪天,用什么样的方式,传导给你自己。
关于去年的文化事件盘点,咱们先说到这。假如你想了解更多文化方面的信息,以及过去一年热点文化事件的解读,向你推荐贾行家老师的《文化参考》。里面有这一整年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而且贾行家老师的解读角度,也非常独特。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