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期 | 经典也能分档次?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我继续陪你刷那套48册的大部头丛书,《伟大的思想》。

刷到今天这一册,第21册《实现卓越》,真难住我了。为啥?因为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我也没看出个好来。

这本书的作者,叫卡斯蒂廖内,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欧洲宫廷的官僚,15世纪的一个意大利人。你听着这个书名挺励志的,《实现卓越》,其实这是节选,原书的名字是:《廷臣论》,就是怎么当一个那个时代欧洲朝廷里的臣子?算是那个时代上流社会、贵族的一本行为规则指南吧。

要说名气吧,别说中国,就是在西方,出了专业圈子,估计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它,但是在16世纪的欧洲,这本书名气可大了,据说它是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这其实也很好理解,那个年代读书的主要是贵族,他们如果要找一个行为样板,也只能是这本书。但是时过境迁,欧洲的宫廷消失了,贵族阶层也消失了,它的绝大部分价值当然也就消失了。还是那句话,这本书,你翻翻就好。

下一册,第22本,你还是翻翻就好。为啥?因为这书,我们中国人太熟了,是《庄子》。但它不是中文原文的《庄子》,而是先由企鹅出版社把它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译回中文的《庄子》。翻翻这本书的价值,就是看经过两手翻译之后,庄子变成了什么样子。

举个例子,庄子里面有一句话:“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看文言文原文,味道非常隽永。但是翻译成英文,再翻回来,字面意思非常别扭: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的末端比泰山还大?我们中国人觉得奇怪,估计英语世界的人看着也觉得别扭。

你看,书这个东西,真是个植物,严重依赖水土环境,文化环境一变,无论是时间变迁,比如《廷臣论》,还是空间转换,比如《庄子》,都能让一本价值连城的书,变得怪兮兮的。

好,丢掉《庄子》,再来到下一本,第23册,这本更是翻翻就好,洛克的《人类理解论》。要说名气,这本书太重要了,在哲学史上,排进前20名没有问题。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但是如果让我们读,文字真是概念套着概念,别说故事、段子,就是一个人名地名都没有。我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一只鸟飞在太平洋上,面对无边无沿的大海,海面上,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筋疲力尽地飞着,也找不到可以落脚的地方。

好吧,再来到下一本,第24册,叫《淑女之城》。这本书的作者是15世纪的一个威尼斯人,女性,叫皮桑。当时欧洲人对女性的评价特别低,所以皮桑写这么一本书,说说理想中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在当时也确实是一股清风。

但是你想也想得到,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女性这个话题的表达,水准是高不到哪里去的。说它是女权主义的先锋,可以。但是她的观点,今天的女权主义者大多数可能都不同意。所以,这本书,还是那个词,你翻翻就好。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有点奇怪:这套《伟大的思想》丛书,不是都是经典吗?但是怎么今天一连四本,都让你罗胖说成翻翻就好呢?对,这就是我今天想和你聊的话题,经典也是分档次的。以下,纯属个人观点,在我心目中,经典分成哪几个档次。

我眼里的最差的经典,也就是第四流的经典,是教人怎么做人的书。道理很简单,因为不管你怎么掏心掏肺地给建议,做人的方法,扮演一个社会角色的方法,总有强烈的时代性。

在同一个时代,觉得天经地义,高级得不得了的东西,换了一个时代,价值不仅会萎缩,甚至是觉得可笑。就拿今天说的那本《廷臣论》来说,宫廷消失了,贵族消失了,一本书的价值也就掩埋到历史的深处了。

咱们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书,比如《韩非子》,教当时的帝王怎么玩阴谋诡计夺得天下,同时代的秦始皇一看,脑洞大开,惊为天人。但是今天再回看它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阴暗的一本书。

再比如《二十四孝》和《弟子规》,当时也是流传甚广,但是和现代价值观抵触很大。顺便说一句,如果你看到哪个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要教给孩子背诵《弟子规》,你要存一份小心了。那个学校的老师,可能自己都没有看过《弟子规》里到底说了什么。

那在我心目中,再高一级的书,也就是第三流的经典,是开风气之先的书。

比如我们今天讲到的这本,皮桑的《淑女之城》,就是开了女权主义的风气之先。人类文明总有一些运行的方向,比如人越来越平等、男女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倾向于看到其他人、其他文明的价值、越来越鼓励创造力。如果有人提前看到了这些趋势,写出一本书,说出了当时没有人说的话,那这种书很容易成为经典。虽然时过境迁之后,它的价值也没有那么大,但是作为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丰碑,还是会立在那里。

比如胡适先生当年写的很多书,就有这个特征。胡适提倡白话文诗歌,自己就写了一本白话文诗,《尝试集》。那些诗的水平,不敢恭维,但是它开风气之先;胡适提倡用现代方法整理中国文化的史料,自己就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虽然只写了上半部,半途而废,但是它开风气之先。

你可能觉得奇怪,开风气之先的书,怎么在我心里只是第三流呢?因为风气迟早会开,占先的人,有勇气,但是毕竟凭的是机缘。它只是在对的时机站到了对的位置而已。

那更进一步,第二流的经典呢?是成为墙砖的书。也就是那种,如果没有它,上面的砖就堆不上去,砌不成一堵墙。所以不管这堵墙、这个建筑建的有多高,这块砖的位置永远没办法替代。

今天我们前面提到的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就是这种,虽然今天的读者看起来费劲。但是,如果没有洛克那代人提出来的这套思想,后来的现代科学实验,也就没有了方法论的基础。

类似的书还有很多,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你只想学相关的知识,那今天的中学物理课本其实表述得更好。所以,如果不是专业研究专业科学史的人,是没有必要去读牛顿的原作的。但是没有这本书,整个人类的现代文明的大厦就建不起来。

那这都叫第二流的经典,第一流的经典会是什么样呢?它不是墙砖,就是成为地基的书。

无论文明怎么演进,这些书会成为永远的地基,建在上面的建筑可以毁掉,但是地基上还是会长出新的东西。比如,西方的《圣经》、中华文明的《论语》,还有今天说到的《庄子》。每一代人都会重新诠释一遍它。

这些书的价值其实已经不在于它里面写了什么了,而是,如果不读这些经典,实际上我们就已经搞不懂一个文化传统。

今天我说的虽然是书,但其实推而广之,我也是这么看人的。我佩服的牛人,也可以分成这四类。我们一一对照:

第四流的牛人,生活在一个价值观系统里面,也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是特别喜欢教别人做人,说的那些话你也不能说他错了,但是只要价值系统一变,他的适应能力就很差;第三流的牛人呢?他能够做一些很新的事,就是突破自己的价值系统。但是很可惜,他开创了一条道路,但是他自己未必能走得最远。所以只是第三流。

再进一步,第二流的牛人,他们能够成就他人,有大量的人在他开创的事业里安身立命。最好的知识分子成为墙砖,桃李满天下,最好的企业家商人都是这样。虽然他赚到了很多的钱,但是他赚钱的前提,是很多人靠他的事业,赚到了更多的钱。

那第一流的牛人什么样?就是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大家总要回到他那里寻求力量和教导。是别人的地基。不管走到多远,他总在那里,发出一束光芒,照耀着你往前走。这种人,不见得是孔子这样的伟人。

想想看,我们生命中都有这样的牛人。养育我们的父母,影响过我们的师长,对我们来说,不都是这样的第一流的牛人吗?对我们的生命来说,他们的光芒不会被掩埋,他会永远照耀我们。

这是从读书方法,衍生出来的一种看人的方法论。分享给你。

罗辑思维,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