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我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
孔子的一生有一个什么大挑战?
过去,我以为,那肯定是“克己复礼”,要恢复周朝的礼制啊。那叫理想,那不是挑战。
孔子的挑战,和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一样,是突破阶层天花板。
人一生遇到的真正的挑战是很现实的,就像我今天看到的一个段子,小时候看见月饼,我对嫦娥不感兴趣,只对月饼感兴趣,后来长大了对月饼不感兴趣,对嫦娥感兴趣,现在岁数大了月饼嫦娥都不感兴趣,对兔子感兴趣,琢磨红烧还是清炖,这是中秋节的一个笑话。
这话怎么讲?这要从一个我们都知道的事说起。
你可能听说过:孔子的父母是“野合”生的他。“野合”这两个字,我们都懂。上古时代嘛,民风淳朴,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欢乐谷。孔子的父母就是这么奔放,喜欢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但是,这个词我们理解错了。
两点理由。第一,孔子父母野合这件事,是司马迁白纸黑字写在《史记》的。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多么崇拜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如果是这么一件私房里的事,当事人不会乱讲,司马迁也不会郑重其事地把它写进《史记》里面。你可能觉得,这还没有说服力。
那有说服力的来了:李硕老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这个我还真是第一次意识到——
孔子的诞辰,是9月28号。如果按照农历来算日子,孔子生日在八月底。那倒推一下,孔子母亲怀孕的日子,就是上一年的腊月。孔子出生在现在的山东省,冬天是比较冷的,腊月又是一年最冷的时候,也根本不适宜野合。
那么,《史记》里写的这个“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它的意思稍微绕了一点儿,指的是不合礼法的“不正当男女关系”。请注意,这个“不正当男女关系”,不是今天讲的出轨,而是一个在当时很重要,今天的我们理解起来比较难的事——阶级差异。
春秋是贵族社会,人的身份等级都是世袭的,不可能改变。贵族和贱民有身份鸿沟,不能正式结婚。当然,会有跨阶级的偷情,特别是贵族老爷和贱民女子的恋情,只要双方低调,也不会遇到什么反对,但绝对不可能变成正式婚姻。这,就是孔子父母所谓的“野合”。
如果我们拓展一下视野,在欧洲近代,贵族社会还没有完全消失,也经常有贵族老爷和底层民女恋爱的故事。比如英国小说《苔丝姑娘》,或者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在这些小说里,和贵族老爷有过露水情缘的民间女子,几乎不可能被贵族社会接受,没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和孔子的春秋贵族时代几乎一模一样。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找这些欧洲小说来看看。
我们都知道孔子小时候很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成名之后,居然有个叫樊迟的学生,就想跟孔子学种庄稼。孔子说:“干这种活儿,我不如老农民。”这言下之意,自己还是会干农活的。
但是,请注意,在贵族社会里的穷,不是我们今天概念中的穷。那是一种完全没有希望的穷。阶层的天花板压在那里,如果不能成为另一个阶层的人,是没有上升空间的。“爱拼就会赢”在那个社会不存在。
说到这儿,我们就理解了孔子一生的挑战,其实和我们今天每一个人一样——向上突破。
你看看,这个样子的孔子你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学完李硕老师这门课,你对孔子的印象,不会是那个满嘴新名词的圣人,而是一个天天找机会跳槽,对各种靠谱不靠谱的机会都心里痒痒的“连续创业者”。
他搞过政治投机。他投奔过失败的君主,动心投奔过反叛的头子,投奔过一生的死对头,投奔过夷狄,给楚国当过情报官员。反正我看了是大跌眼镜。老天爷啊,这哪是那个孔圣人啊?这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任何一个热血青年没有区别啊。
有句话,你可能很熟悉: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听起来多好,一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样子。但是,如果你看论语的原文,你就知道这句话的语境了。
怎么回事呢?有一个楚国的大贵族,叶公,对,就是那个叶公好龙的叶公,他跟孔子的大弟子子路聊天,侧面打听孔子的工作状态。但子路当时不好表态,就支吾过去了。
孔子听说后,立刻抱怨子路说,你没有好好给叶公展示我的干劲儿,你应该告诉他:我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但是——加班可以加到忘记吃饭,遇到挫折也非常有正能量,一点儿都不服老!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你看,他多想得到叶公给他一份好工作。
孔子这么拼,但是很可惜,一辈子,奋斗的成果很有限。他在鲁国短暂地当过大官。但是主要的时间,都在各地漂泊,在民间等待新工作。
说起来挺丧的。但是正像北京大学的李零教授说的那句话——“去圣乃得真孔子”。
是不是有点亲切?你看,孔子面对的人生挑战,和我们在今天中国看到的一个普通的上进青年没有什么区别。你看,我们和孔子是站在一起的。如果再考虑到他那个时代的特点,我们得说,即使是在世俗意义上,孔子取得的成就也是很大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