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5 | 马斯克“星链”计划的野心

好,接下来,我们要请出今天《启发俱乐部》的嘉宾——卓克老师。

你可能也看出来了。最近得到在陆续发布一些年度日更的课程。比如,《贾行家文化参考》,《蔡钰商业参考》,今天又迎来了《卓克科技参考》。这又是一个长期主义的工程。

我们有请卓克老师跟我们说说,他为啥要干这么辛苦的事,准备怎么干,以及你能从中收获什么?

这一年的《科技参考》主要是3类内容,占比超过一半的是科技新闻背后的知识和科学思考。因为读者看到的新闻大都是零散的,不知道背景是什么,是厂商稿吹牛的?里面有没有透露了一些不便直说的要点?我写《科技参考》就会把那些新闻的背景补足,吹牛的地方直接指出,不便直说的地方做细致分析。

什么叫补足新闻的背景知识呢?我用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举例,它之所以吸引眼球,是有2个大背景的:

第一,和5G并提。

一个是正好赶上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起步,全球都在谈论分析新一代通讯技术时,横空出世了另外一套通信技术,跟当前5G还不重叠,5G都这么热,星链我是不是也要关心一下呢,于是就火了,这是第一个背景。

第二,一个月刺激一次。

之所以吸引眼球的第二个背景就是,它周期性的刺激人,隔一段时间,大概是一个月左右就刺激你一下,那就很难不关注了。通过什么刺激呢?就是发射卫星,别的国家宇航局每枚火箭发射几颗卫星顶天了,马斯克的一次射上去60颗,你错过了1次,2次,3次,没关系,今天为止都发射了14次了,科技媒体每次都齐声赞扬,任凭谁至少都知道轮上一次被震撼。

当然,这也和马斯克的营销做得好有关系。知道了这些,下个月,再下个月,你听到又有卫星上天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普通了,他们有一万多颗卫星等着上天呢,当然要不断地往上射了。

以上两点就是星链计划为什么吸引眼球的背景。

什么叫指出吹牛的地方呢?

第一,速度吹大了。

还拿星链举例,那就是有媒体把它称作6G,那可是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啊,怎么也要10年后才能实施,所以只要把6G喊出来,就意味着,马斯克钢铁侠一下就领先全球10年。而这样写就是吹牛,当然,主要是马斯克先吹,其他媒体再捧。

实际情况是,别说6G,把星链和5G拿来比都是吹大发了,如果只从通信能力上评价,能到2G就谢天谢地了。如果放宽标准,从可能出现的最好的使用体验上说,能有3G的感受,就已经很不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把星链计划里的每一个卫星等价成一个基站,他们一个提供20Gbps的带宽,一个提供15Gbps的带宽,是一个数量级的。中国要普及5G要建成多少基站呢?虽然数量没完全确定,但我们就取个中间值,600万个。也就是要保证中国人都用上5G,最少最少,你也要提供600万个基站。那么星链计划提供多少颗卫星呢,大约1.2万颗。一个600万,一个1.2万,你说怎么比?差了375倍。

但这还是保守的数据,因为星链可不止提供一个国家的人上网,还要提供全球呢,所以应该用全球5G基站对比星链卫星总数,全球假如5G都建成以后,多少基站呢?最少2000多万个,所以算到这,星链能提供的带宽资源最多最多,只有5G资源的1/2000。

所以拿星链和5G对比,当然是吹牛了,什么时候才能相提并论呢?至少是在5倍之内才可以。比如我年薪20万,你100万,其实就是职员和总监的差距,平时都在一起工作。但我年薪20万,你年薪4亿,硬件条件上是没得可比的,而这个差距就是5G和星链在通信能力上的差距。

所以如果全球人都用星链,那速度和连接质量实际中能到2G的水平就不错。如果假设只有5%的特殊用户才使用星链,那速度也只有5G的1%,也顶多算3G。所以凡是拿星链在通信方面和3G、4G、5G以上技术相提并论的,都算吹。

第二,初期的实测都是表演。

知道这些,你再听到后续的新闻,据说有一架侦察机,在8月份,高速飞行过程中,带着接收设备和星链的卫星来了一次飞行中的试运行,数据传输速度竟然高达610Mbps,比大多数人家里宽带还快,是当前美军飞机上使用的数据传输方式的100倍。

这一般听着好像是很高级了, 先不说速度多快,只从有没有信号上说,就够厉害了。从前手机上了绿皮火车还有信号,到了高铁,速度一快就连不上网了,说是要用华为手机,那个天线技术好,能连上。现在侦察机,怎么也得比高铁快好几倍了吧,不但保持连接,还能610Mbps的速度,简直是次时代科技。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次测试就是要用侦察机才能把弱势遮住。什么弱势呢?首先,对于天线对准保持连接的问题,飞机即便速度快,但相比于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卫星来说,对准它并不需要做太多太快的切换。其次,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当时天区内几十颗卫星都为一个用户提供服务,当然快了,可实际情况是,当普及了以后,一颗卫星可能要为几千个人服务呢,那速度一分就没那么快了。

另外,这样测试,也能掩盖使用场景不方便的很多现场照片,星链可不是,天上有了卫星,你交了星链的网费,拿着手机就能连上了。而是需要额外配一个外接供电的小锅一样的天线,就像从前咱们家里收卫星电视的那种小锅,所以需要在室内使用的。飞机上当然有供电设备,而且没有记者能拍到当时飞机驾驶舱内部的情况。

如果这次试运行是在地面上,拍一张照片,很多问题马上暴露了,得有人先接上电源,安放好那个天线小锅,再对准,再测试,哪怕你没有理工科技术背景,只要一看到那个小锅,就知道,星链的使用场景原来不是你想象的拿着手机连上全地球。

其次,飞行是在平流层飞行,那些对流程浓密的气体,灰尘,雾霾对信号的散射,阻碍就全消失了,所以派一架飞机飞上去和卫星传输数据,测出的结果可以说是极为特殊的条件下测到的最好最好的成绩,不会比这个再好了,真到了我们自己用的时候,速度至少再除以几百到几千。

而且这类测试是特别具有迷惑性的,因为今后势必出现实际用户的使用,也就是拿到地面上测,就算速率损失1/3,还是有400Mbps的速度,你说:这也够快啦!但那也是因为用的人少的缘故,尤其在起步阶段,在用户总数到达100万之前,同时间使用的人就是很少,大家又都没有满速下载的时候,测出上百兆速度的报道会一个连着一个,我们到时候要是依据这些内容就断定:星链成功了,那就为时过早了,等真的全世界有1%-5%的人口使用的时候,那才是考验它的时候。但理论上那时候速度就已经非常慢了。除非马斯克也发射上千万颗卫星才可以。

那关于星链,马斯克不便直说的地方是什么呢?我替你分析一下。

第一,轨道资源+频率资源。

什么叫做不便直说的地方做细致分析呢?因为有的时候,它一个好机会,但自己还没有完全占据,最好先不要大张旗鼓地喊出去,叫来一堆竞争者,或者把执法人员喊来,给原本是灰色地带的资源立法。有的好机会比如餐饮,1900年有,2000年一样不会错过,但有些好机会,占了就占了,今后再也不会出现。

我们还以星链计划为例,地球轨道资源和频率资源就是这样的,一次性好机会。现在这些资源是通过申报-审核-批准,这个流程获得的,你发现没有,不用买,不像5G牌照那样,拍卖频段,最后十几亿美元。地球轨道和频段资源是谁先申请谁先获得。为什么没有争夺资源?因为技术门槛高,大多数国家也不需要,所以实际上只有法国,美国,中国,英国几个国家竞争。

资源是怎么分配的呢?如果你想使用某一个太空轨道,某一频段的频率,那先要向本国的电信部门申请,他查一下,这部分本国没有冲突,就会上报到国际电信联盟,他们再一查发现也没有冲突,这个轨道资源和频段就归你了,今后别人就不能用了。

今天的太空轨道除了一个地球同步轨道是拥挤的,其他区域比较空旷,但星链计划申请轨道资源是非常夸张的,每隔几个月就申请一批,一批申报1000多条轨道,实在够贪婪的。虽然也有一定限制,就是申报后7年内必须上天,上天后必须正常工作90天,这才算彻底占用,但按星链的速度,用不了几年,1000公里以下的轨道资源差不多全要被他抢注了。

而地球只有一个,不像早点摊,今年创业有机会,100年后照样有。当前可能卫星技术,天线技术落后,今后一颗卫星便宜了,发射也便宜的时候,这些轨道上能做的事情就多了去了。先到先得,这个野心星链有,但不便直说。我给你说。

第二,军事价值:导弹防御系统。

其次就是军事用途,我们就算从网速上算,它的表现不会很好,但被美军接盘,这项目也算成功。因为之前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就是在失败后被美国国防部接盘的。铱星计划和星链都是实现全球通信,你说这不是重复么?虽然重复,但是速度不一样,当其他普通人不能用,只有作战部队可以使用的时候,用的人少,速度就快了。

而通信也许只是美军能看上星链的一小部分原因。更大一部分是把它当作洲际导弹的防御系统。它是一套布满天空12000个的卫星系统,而且据说今后可能还要增加好几万个。密密麻麻地飘在地球上空300-1150公里高度,而洲际导弹主要飞行轨迹就是距离地面100公里-1200公里,完全和星链的卫星吻合。正常工作的星链会收到各种飞行器的轨迹,然后设置躲闪程序,哪怕是一些太空垃圾意外撞过来,它也能自动躲闪。

但它既然都能敏锐到自动躲闪了,它难道不能主动撞击么?每一个卫星220公斤,战争状态下,它就像一把大铁锤一样砸毁路过的导弹,这就是一套导弹防御系统。铱星计划只有66颗,是没法执行这个任务的。仅凭这一项,哪怕星链今后运行成本没能如期降低,算一下,大约一年成本在100亿美元出头。

别看花销不少,但美国国防部2021年预算中除了传统的导弹防御系统,还有2项个项目直接符合星链的特征的,一个是扩大导弹防御能力,这项79亿美元,另一项是建设太空军,投资那些优质的外太空安全的项目,180亿美元,而且并不是咱们坐家里凭空给它设计用途。实际上星链系统的自动防撞系统就是美军和星链共同研发的吗,星链和美军已经在合作了。在国际局势动荡的大背景下,给星链兜底的是美国国防部,这种军事用途它也不方便在商业领域夸夸其谈,但我也会说给你。

《卓克·科技参考》除了科技新闻的解读外,还有另外两类内容,一个是成系列的专题,比如核能应用的专题,科技停滞的专题,科学思考方法的专题,等等。第三类内容就是每周末的答疑了,一周5个正刊和一个答疑,欢迎大家把生活里遇到的问题,专栏阅读时遇到的问题一股脑都提给我,我长期征集各类科技领域的问题。

《科技参考》除了我刚刚说的深入的信息,具体的知识,还有辟谣类的文章,这些可能是最实用的,很多人都评价我从前的年更专栏,最大作用是省钱。谣言年年有,因为花样总是翻新,尤其在新冠病毒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各种保健,治疗上的谣言会加速产生。每天10分钟,通俗易懂的内容,至少谈资增加300多段。 

《科技参考》如果开更,就是我在得到第三个年度专栏了,我知道写日更专栏的感受,那是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还记得第一年得到组织专栏作者吃饭,吃了1个小时后,薛兆丰老师就开始不停地看手表了,到了1个半小时,他就动员大家早吃完早散局,好能回家赶稿。

我那2年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只要离开素材和稿子3小时以上,压力就开始飙升,每天只有写完后那2个小时才有片刻放松,第二天一睁眼压力重新开始上升。今年的主题我已经写完20多个了。今年和那2年的日更专栏不同,因为我的儿子出生了,他既是时间剥夺器,也是拓展我思考的灵感来源,原来从不会碰触的领域我也开始关注,比如成长,教育等等。

最后我需要你给我专栏支持,具体来说,就是当你有问题的时候,尤其是科技领域的问题时,直接留在最新文章的评论里就行,你们有几万人,我就一个人,所以就会产生比我大几个数量级的内容多样性,这些会让专栏更好看,如果多到写不过来,我就一年一年往下续,把每个优质问题挨个回答。

好,感谢卓克老师。

今天我们讲了“长期主义”这个词,卓克老师又给我们示范了一个例子。

长期主义最大的坏处就是孤独。他自己选定了一个不变的目标,其实也就意味着他放弃了一切抱怨的权力。他除了怨恨自己能力不够、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长期主义最大的好处也在这里。天那么高,路那么长,除了怨恨自己能力不够、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多好的一种状态?

好,今天的《启发俱乐部》就是这样了。特别感谢《启发俱乐部》这一季的冠名赞助商,也是“长期主义的”伙伴——中国联通。他们的那句话,“创新,与智慧同行”,说的不也是我们吗?

下一周的《启发俱乐部》,我们将会挪到离此地不远的“朝阳9剧场”。人数会多一点。未来一周,我不会停,继续看书、听课、见人,受启发。下次你再见到我的时候,我力争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启发俱乐部》,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