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2 | 你的一生有多少个“自己”?

一位佛门的禅师要想证明你身上有佛性,会这么跟你说:“罗胖,五岁时候的你,和现在47岁的你是同一个你吗?当然是,对吧?可是你想:什么都不一样了。想法不一样了,知识不一样了,社会地位不一样了,朋友圈子也不一样了,甚至你现在身上没有任何一个细胞跟5岁时候都不一样了,那么你凭什么认为还是同一个你呢?所以,除了物质、精神,还有一个你是不变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佛性啊,就是真如啊,就是自性啊。”

但是,今天我们要反过来说:不要以为有什么不变的自己,我们也许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随波沉浮。我们没有一个一致的“自己”,我们的一生不过是一系列场景的串联。

今天说这个,不是什么空泛的哲学思考。其实,学术界给这个现象,已经有很多解释,比如:“媒介奇观”“景观社会”“他律性欲望注意”“罗兰巴特神话”“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戈夫曼拟剧论”“身体消费”“数字劳工”,等等。但是,这些理论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去这一周,我有了这个机缘,真的“切己体察,事上琢磨”,体会到了这个逻辑。

今天一整天,我明明知道关注美国大选,也木有什么意义,我们对结果没有任何操纵的能力。但是,我就是忍不住要去关心,要去看,要去讨论。从早上开始,朋友圈、新闻、微信群里都在分析。今天这个场景对我犹如牢笼。

同样是在今天,就拿双十一来说,多少人亢奋地等着这个时刻,本来也没什么想买的,但是气氛都烘到这儿了,也就没忍住。过了双十一,又后悔,说不该剁手。等拿到快递了,又兴奋一下子。等东西放到家里几天,又觉得,我干嘛图便宜买这么个玩意儿?

不是我们颠三倒四。而是,场景一变,我们的态度就变。

既然都说到双十一了,念一段广告。下周三正好是双十一,提前剧透一下,我们将和中国联通一起为大家带来一场4小时的双十一直播活动,为大家送福利,中国联通也拿出了好多好产品加入到我们的智慧福袋中。11月11号晚8点在得到APP和联通手机营业厅APP同步直播,欢迎到时观礼。

从场景这个角度看,人的一生是由什么构成?人的一生没有一个佛门讲的真如、自性、佛性那些一贯的东西,我们人生实际上就像电影片子一样,一格一格,一秒钟24格,构成持续绵延的时间,每一格就是一场景。我们活得跟一串珠子似的,每一颗珠子和下一颗没有太多关联,中间那根绳是细若游丝。

场景其实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现象。

比如,几年前,直播兴起的时候,我就很不理解。我是做电视出身的。什么是好的视频作品?一定是要深思熟虑、制作精良啊,要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跟、场面调度、蒙太奇。直播,难免粗制滥造。而且那么长的时间,那么稀薄的内容,为什么会有人看呢?看网络直播,难道不是浪费观众的生命吗?

但是,这几天,我受到了“场景”这个词的启发:直播不是内容,直播的价值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制造一个陪伴的场景。

再比如说,最近我们尝试了训练营产品——《脱不花的沟通训练营》。脱不花的课程是预先录制好的视频。但这不是课程的价值核心。核心是用户的群,是我们一个个班主任在群里面的服务,每天按时提醒大家学习,逼着大家做作业、交反馈。这是什么?这是场景啊。

就像我们办学校,你说课程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一个好学校的核心是好的讲课内容吗?当然不是。好学校的核心,是一个个的场景。这些场景让学生不断地能回到课堂,回到学习的意愿中来。就像一个“减肥训练营”,核心不是那些减肥知识,而是教练逼着所有的学员在吃饭的时候,把饭菜拍张照片发到群里来。他们收钱的依据,是制造出来的这个有压力的场景。

再比如我们这个启发俱乐部。我还是挺得意这“启发”两个字的。

看起来,好像是罗胖每周来讲一堂课。但是请注意,“启发”不是“课程”。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场景。

在课程这个场景下,“讲者、知识、听众”之间的三角关系是这样的:讲者指着知识向听众承诺,我可以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你。这是一个很重的承诺,对听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一个课程,必须要能实质性地改变听众。

坦白地说,如果“启发俱乐部”是一个课程,那我罗胖也太托大了。我不可能每周都能研发出一个能改变听众的课程内容。我没有能力作出那么重的承诺。

但是“启发”就不一样。启发场景下,“讲者、知识、听众”之间的三角关系是这样的:第一,我有一个疑惑。第二,我受到了外来知识的一个触动。第三,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和答案。第四,我愿意把我身上发生的这个有趣的认知变化呈现出来,供你参观。是这么四个要素。你看,“讲者、知识、听众”之间的关系全变了。虽然我讲的仍然是内容,但是,这个场地、这个直播间的场景就变了,变成了用户可以毫无负担地围观一个人的认知改变。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