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胖,罗振宇。
欢迎收看由中国联通独家冠名的第二季启发俱乐部。今天我们是在北京华贸中心北广场的北京得到学习中心向大家直播。今晚的活动也在联通手机营业厅APP、联通沃视频APP同步直播,感谢中国联通的大力支持。
今天我还请来了一位重要的嘉宾,中国政法大学的李筠老师。他在得到App里讲了《西方史纲》的课,最近还刚刚上新了《罗马史纲》的课。最近刚刚完更。一会我要请他来跟我们跟我们讲讲罗马和凯撒。
今天到场的还有80名现场观众。你们进场的时候都拿到了一枚徽章。这个徽章是连续编号的,我自己手里的是001号。今天各位拿到的是从1701号到1772号。不管启发俱乐部做多少场,在哪里做,我们给每一个买票入场的观众都赠送这么一枚连续编号的徽章。
你理解的,我们之所以要做这个徽章,是为了形成一个有趣的小众传统。试想一下未来,比如30年后,这个启发俱乐部还在坚持,(当然那个时候肯定不是我在讲了),而且还做成了一个地标,你走到门口过,看见30年后的年轻人在里面学习听课,你会自豪地说,这个传统我参与开创过。多美好。
不过,最近有个同事问我,他说,你真的希望每个参加的人都保存好这个徽章吗?我说当然了。
他说,那可不一定。你也懂市场经济吧?你想,这个徽章将来要是很有价值,会体现在哪里?
会体现在100年后的潘家园文物市场的价格上。
所以,你应该期待,有一部分人保存了,而另一部分人弄丢了。让100年后这枚徽章值钱的,其实是两种力量。一是启发俱乐部真的成了知识地标。二是,很多人弄丢了徽章,让剩下的徽章变得值钱。丢得越多,剩下的越值钱。
我当时就觉得脑子有点乱,得请薛兆丰老师帮我想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经济学上的解释。
你发现没有,任何一群人中,都会同时有两种角色在:退出者和坚持者。而其中的退出者在补贴坚持者。
这样的效应无处不在。比如,得到电子书会员,三万本电子书,随便看,每年148。万维钢老师就很惊讶地说。我必须给你念念他的原话:
“我向你推荐得到的电子书会员服务。我感觉这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服务,是中国图书市场的一个bug。我不知道得到是如何说服那些出版社的,反正我作为读者简直是有一种负罪感……每天更新几十本,大部分都是新书和好书,每年 148 元随便看,还有全站全文搜索,就好像做梦一样。别浪费这个服务。”
万维钢老师不用惊讶。这不是得到App的本事。得到的电子书会员之所以能这么便宜这么好用,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就是这句话:退出者在补贴坚持者。买会员的人那么多,如果人人都看,不可能是这个价格。所以谁占了便宜?就是坚持看的人。谁吃了亏?就是买了但是不看的人。是用户之间的互相补贴,造就了万维钢老师眼里这个bug一样的存在。
健身房也是这样。买了会员卡不去的人,在补贴天天去健身的人。
商业也一样。任何一个行业,比如,前几年的共享单车、出租公寓、电动车,热的时候,资本、人才往里面拼命地涌入,乱象丛生、一地鸡毛。但是几年后你再看,留下那么一两家占据这个赛道,这个过程叫创业市场的出清。这里面只有成败关系吗?不是其实还有一重关系,是补贴和被补贴的关系:所有的退出者都在补贴坚持者。退出者以为死了就是了了。不,还有后续呢。退出者的企业死亡了,但是它释放出来的资源还继续在补贴那些坚持下来的企业。他们花钱、花时间为坚持下来的人,教育市场、培养人才、养成供应链。
纸质图书其实也一样。今年我听到一句有趣的话,有人说,买书吧。买书,看了,你是个知识分子。买书,不看,你是个慈善家。因为你在补贴看书的人。细想一下还真是,如果只是靠买了书就看的人买书,整个出版界的商业逻辑根本就循环不起来。所以,如果你不缺钱的话,看了好书,就要买。买了不看也是做好事。
你看,这个世界多有意思。市场经济中,不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一对关系,还隐藏着使用者和补贴者这一对关系。补贴者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很多市场,没有他们,根本就不成立。哈哈,我自己打算跟薛兆丰老师说说,我这个想法能不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你看,这是理解这个世界的一条密道:我们的成长路上,不只是在和敌人战斗,我们还在等待那些同行的退出者的补贴。这个秘密好残酷。
来,上一句鸡汤。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说的: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把眼光放在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争的人很多,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在未来7年,那么可以与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今天从这个角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诠释这句话:如果把眼光放在未来7年,那些走了3年的人,不仅不会和你竞争,还会补贴你。
你看,这是什么状态,这就是这个词啊——
时间的朋友。
今天开场之所以从这个话题说起,是因为我又开始进入疯狂准备跨年演讲的工作节奏了。跨年演讲的品牌,就叫“时间的朋友”。
顺便说一句:今晚,跨年演讲的内场票正式开始预订。大家在直播间里就可以开始买了。除了内场票,剩下的各个档位的票不多了,也就是几十张到一百张不等。欲购从速。
好,回来说这个词:“时间的朋友”。这个词,这几年名气越来越大,但是误会也越来越多。
有人就说,罗胖你就会吹牛。人怎么可能是时间的朋友呢?百年之后,任你是谁,也是一把骨头、一捧灰,做什么大事业也灰飞烟灭。时间是一切人的敌人。
听着有道理啊。第一次有人这么质疑的时候,把我也给说懵了。对啊,人怎么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呢?你看,我们用这个词都用了六年了,但是从来没有正式解释一下这个词。最近我们就想试试,能不能把“时间的朋友”这句话背后的意涵给解释清楚。
先说一下这个词的来历。
那是6年前,我们有一次和优酷的魏明老师聊天,说我们想办一个跨年演讲,这个演讲的品牌,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魏明就问,那你想这个跨年演讲是个什么样子呢?当时我脱口而出,只要我每年都讲,这个演讲就会成为一群人辞旧迎新的仪式,我讲的水平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坚持下去,长期讲很重要。它会因为我坚持的时间越长,而价值越大。所以,它应该是“时间的朋友”。
魏明说,那这个演讲品牌就应该是“时间的朋友”啊。从此一锤定音。
你看,坚持的时间越长,就价值越大。这就是我们对“时间的朋友”的最早版本的一个理解。我们因此还在办公室的墙上贴上了一句话:“做一件有价值的事,一直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多好。
但是,你懂的,任何一句话说出来,都有破绽,都有被曲解的可能。这几年,我就听到有人跟我抬杠:你看你说的,这不就是主张守株待兔吗?
做一件自以为有价值的事,埋头不管周边情况的变化,然后期待有回报。这和“认死理儿”有什么区别?
更过分的,还有人说我,你这就是瞎灌鸡汤。你这话本质上就是六个字:慢慢来,不着急。就是在安慰那些一事无成的人,反正现在干的事,也没有什么效果,就只好欺骗自己,将来会有效果。
我扭头看了看墙上的这行字,他们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我们要继续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坚持的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
很显然,这句话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它有很多反例。时间很长的东西,也许迂腐、过时、老迈、原地转圈。那如果这句话要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呢?
前不久,我突然想明白了。时间当然不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时间的朋友,本质上是因为我有一些朋友在时间中变好了。是这些朋友,帮助我对抗了时间带来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今年,小马宋告诉我一件事,我还挺惊讶的。下面我说的这个例子,请原谅,如果我找不到更好的,我在跨年演讲还是要再讲一遍。
有一个投资人搞扶贫,他的方式很简单,不是直接给农民钱,他们买了几十万棵金丝楠木的树苗,免费送给四川大深山里的农民,让他们种在房前屋后、山上路边。
我们都知道,金丝楠木是中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极珍贵的木材。过去只能用于皇家宫殿。所以,从公元前200多年到今天,只砍伐不种植。即便是在金丝楠木的故乡中国四川,野生的金丝楠木已经非常罕见。
他把树苗免费送给村民,就一个条件,种下去后,5年内不准卖。这些树苗每年长一公分。20-30年后,就可以长到35-40公分。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100棵,就是30万。这就是村民的“绿色银行”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点震撼了。为啥?因为,我们经常听到那句话: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好像这个世界是由不确定性组成的。在久远的未来,不确定性会被放大到无法把握的程度。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突然洞察到一个真相,这个世界有些东西会确定性的成长、向好,无法逆转。只要你肯等,金丝楠木的基因会给你一个确定性的回报。那甚至是可以算出来的回报。
这些农民,只要守得住,20-30年后,就有一笔确定性的收益在等他们。这是任何银行、任何理财高手,任何资产管理机构都不敢承诺给你的收益。但是,这个世界上居然就有。
你这么一想,几乎所有带基因的动植物,都有这个特征。
农民春种一颗籽,秋收万粒粟,在四季更替的这一个循环里,他播撒种子下去之后,他自己在时光里穿行,那些种子是被亿万年进化出来的基因支配,也在时光的流逝里成长。
牧民和他的牛羊,也是这样。你只要和这些成长的基因在一起,你就在享受时间的恩宠。
我们来扩大点看这个效应。
进入一所好学校,我们享受到的是什么?家长经常在乎校园的硬件设施、学校的软件、老师的教学质量,那确实是学生的收益,但是仅止于此吗?活到我这岁数,我就明白当然不是这些。
更重要的是,一所好学校,帮我们筛选了一批好同学。在时光里,我们在长,他们也在长。到了40-50岁的时候,你会突然有一天发现,哇,大多数同学都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就像我自己,1990年到199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上学。一看周围,都是一群灰头土脸的同学。“谁的青春不迷茫”嘛。但是,过了几十年后,现在把我们的校友名单拿出来一看,不得了,这个院士,那个所长,这个创业成功,那个投资家。比如微信的张小龙,我们87级电信系的,跟我在一个食堂吃过饭。华为的孟晚舟,我们学校的。虽然,我也不知道能找他们帮什么忙。现在才知道,当年上的那些课,也许都还给老师了。我的学校真正给我的,是这些时间里的朋友。
我在长,你也在长,我们从一开始结下的那一点点缘分也在长。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果,却是我们实实在在一定能在时间中品尝到的果实。
这对我们这些相信靠自己双手打拼,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人来说,还是一个挺新奇的思路。有点“不劳而获”的羞愧感。哈哈。
最近我们得到大学正在招生,第八期,要明年才能入学。但是我们也盘点了一下两年前入学的第0期同学的状况,发现,不得了,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各种状况都不同程度地变好了。
你看,我们要是大言不惭地话,就会打广告说:你看,得到大学的毕业生,都被知识改变了命运。
但是我们知道,这跟“得到大学”自身的努力没有太大关系。来上得到大学的,本来都是社会精英,各行各业有上进心的人,正是好年华的时候,两年过去了,人家有进步,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嘛。
但是,做学校、做教育的人,就是在享受这个红利。每一位得到大学的同学,因为他班上同学的进步,也在分享这个红利。你看,那个神奇的“不劳而获”,而且还非常确定的收益又出现了。
所以,关于什么是“时间的朋友”,我有一个不太“价值观正确”的定义,权当一笑:什么是做时间的朋友?本质上就是贪天功为己有啊。
怎么做到?和时间成为朋友,而是和时间的朋友成为朋友,其实是和那些确定的正在生长的事物成为朋友。不管它是金丝楠木,还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还是一个正在扩展的行业,还是一个国运昌隆的国家。
你看,这是一条确定性极强的成长路径。它就在我们身边,很多人看不到而已。让我们有耐心,让我们做好人,让我们走正道,让我们近朱者赤,让我们远离烂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等等,我们都把它们看成了鸡汤和唠叨,但是一琢磨,背后居然还有这么一番道理。
如果只有这么一点点启发,我还真不敢就来讲一整期“启发俱乐部”。最近,我又把这个话题,往深想了一步。
最近有两个词,几乎是同时火起来的。一个是“干电池”,一个是“内卷”。
过去很多人称自己是韭菜,被人拿刀割,也没法反抗嘛。但是,干电池,是一个更悲催的存在。韭菜,好歹还要施肥浇水,割了一次之后,还要照看照看。
但是,干电池不用。
批量、廉价、使用简单、买来往电池仓一塞。电用完了,取出来,扔。不用施肥浇水,不用培养,不用管你的心情和长势。
如果我是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的一个年轻打工人,如果我拼尽全力,但还是看不到自己成长的和未来的人,我会对“干电池”这个比方,非常有感觉: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处境呢?你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资本家残酷啊,房价太贵啊,社会上升通道被阻塞啊,等等。
但是,我觉得,还是这个词有解释力,就是“内卷”。
内卷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含义很深。它最简单的意思就是:内向演化,低水平的复杂。比如我们看到那种建筑上的雕梁画栋,非常精美,非常耗费功夫,但是,它只是一些基本图案的无限精致化的重复。比如,哥特式的建筑就是这样。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哥特式风格的熟练工匠,你会很得意自己的手艺。这个手艺不好学啊,不好练啊,里面有无穷无尽的施展空间。
但是,如果你是另一个文化风格下成长起来的人,一看这种风格,从刚开始的震惊,很快就能感觉到疲劳。你知道,不管哥特式工匠怎么劳作,它也不可能有创新了。它是在按照固定的套路在玩一套固定的游戏。那个从外到里框住他的模式,他是突破不了的。
你会充满悲悯地看着这个工匠。
对,只要你和一套自以为可以不变的东西较劲,劳作永无尽头,但是创新却终止了。这就是内卷的悲哀之处。
那怎么破?
你看,刚才我们讲时间的朋友的那个逻辑就回来了:不要和那些固定不变的东西较劲,要和那些确定的正在生长的事物成为朋友。我们不是自己有什么创新力。而是因为我们在和那些向上生长的伙伴在一起,所以才有了向外的突破可能。
最近,有一个叫“九边”的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我看了就会心一笑。
有些人功成名就,但是加班熬夜,不要命似的,为啥?他分析了两个原因。
第一,如果你不是公司的老板,或者不是一个以创业心态在工作的人,那么不好意思,你的任务、目标是被别人给定的。那你会有一种虚妄的安全感。觉得升职加薪就是目标。很多公司升职加薪的规则、制度也很严格,甚至很公平。你就跟这套规则搏斗就行了。
但是不好意思,真相是,一旦公司不行了,工资越高、职位越高、年头越长的人,被裁员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原来追逐的那些安全感是假的。
而那些老板呢?他们看着气定神闲,但实际上,他们生活在真实世界中,他们没有别人给定下来的虚妄的安全感,他们站在船头,分分钟感觉船要沉。所以,成功人士加班不要命。
第二,这是一个更有意思的分析。说成功人士们、老板们,其实就是把一切按部就班的、目标既定的工作,都花工资外包出去了,他们手头留下的,就是那些活人世界的挑战。老板决定造什么样的炮,多少门炮,向什么目标开多少炮。这是有挑战性的目标。而造炮、运炮、开炮的事都让手下人在干。所以,越是成功人士,他们的工作就越像是一个游戏。那是非常成瘾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老板在加班、在忙,实际上他们只是游戏上瘾。
我必须承认,这话,说得有道理。所以你看,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博弈,不是工资多发点还是少发点,是996还是007,而是谁来定目标,谁更有资格和大活人一起作战,谁当游戏玩家,谁当游戏手柄。
好,我们回到今天的我们想搞清楚的这个主题,什么是时间的朋友?怎么摆脱干电池的状态?其实很简单,就是跟活人在一起,跟那些正在生长的生命在一起。
我们不见得每个人都要去创业,但是我们只要在自己的事业当中,我的感知不是被那些死的东西给控制住,我的能量输出的接口不是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我就变成时间的朋友了。那些生命的茁壮成长和他们在穿越时光当中搜集的价值,就能反到我的身上。我们和他们要么是伙伴,要么是敌人,要么对手,但我们只要和大活人、和生命保持那种协同进化的状态,我们就不可能变成干电池,我们就一定会成为时间的朋友。
最近,得到app总编辑李翔,发大愿干了一个产品,就是这本书,《详谈》。
这个产品的创刊号,采访的是链家和贝壳找房网的创始人左晖。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段落。
左晖一直感慨,做房产中介这一行,往往得不到尊重。
比如说有一次,有人到链家店里闹事。最后,店长为了平息风波,居然给这人跪下了。左晖说,我当时不是生气,而是觉得太惊讶了,这一行,怎么这么没有尊严。
那怎么解决呢?其实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尊重这个事,靠穿的西装笔挺,靠订制度等等,都没有用,这就是大活人之间的关系和感受。一个人被消费者尊重了,就会像被一束光点亮那样,整个人都会好起来。
所以,贝壳就有三个目标。前面两个都是业务指标,好理解。唯独这第三个目标,把我看愣了,他说,要把房产经纪人的平均从业时间从现在的五六个月,提升到30个月左右。哎?这个目标有什么好追求的?时间长,是为了业务更熟练?
不是,是为了让这些房产经纪人,不再以成交为目标,而是以社区的人为目标。
你想,如果一个房产经纪人,在一个小区工作了30个月,也就是将近3年,那他自己就会成为这个社区的一份子,成为这个小区住户的邻居,成为大家相信的一个大活人,有的人在他手里买了房,结婚生子,今天来这里借把伞,明天回家在门口遇见打个招呼,有生意帮他牵个线,那这个经纪人就活在了大活人中间了,他的尊严就有了保证。他才能在这一行持续深耕下去,成为老行尊。
否则,他天天追求成交追求挣钱,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尊严感、安全感、幸福感,就很难找到。某天,突然袭来的挫败感,就会让他觉得自己只是一截儿“干电池”。
到活人中间去。看完了这本《详谈》的创刊号,我深深感觉到,我做这个启发俱乐部,真是一个好的决定。
如果我还是做线上课程。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我们这支团队就只能天天被什么营收、日活那些数字驱动。
而有了启发俱乐部,有了得到大学,有了各种线下产品,我们才能重新活在人间。
感谢各位的亲临。我们这些大活人,彼此看见,彼此同行,借助时间这个工具,我们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这就是过去这一周,我自己琢磨得最深的一件事。分享给你。
这么说有点抽象。如果非要变成一种人生策略,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和积极向上的大活人在一起。
这句话乍看起来是一句废话。我们怎么不是和大活人在一起啊?
但是你想,从200年前的工业革命开始,我们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被“异化”了的。我们很容易误以为自己的工作对象是机器,是产品,是公司,是组织,是观念,是任务,是数字,是虚拟世界。
当年的血汗工厂里的工人很容易有这个幻觉。今天格子间里的白领也容易有这个幻觉。即使是很新潮的,天天盯着粉丝数量,带货金额的网红,也一样容易有这个幻觉。
目标只要是被给定的,不是在和一大群积极向上的大活人的互动中随时生成的,这个人的生存状态就是容易“内卷”,就是容易成为一旦电量耗尽就会被抛弃的“干电池”。
这几年大家都在讨论的所谓“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威胁,您想想看,是不是本质上就是这个分别。谁的工作对象是确定的、不变的事物,谁就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谁的工作对象是大活人,无论是保姆还是教师,都不会被替代。
有一位医生朋友就跟我讲:现在医院里,医生的地位比护士高。但是未来可不一定。因为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医生的很多工作是可以被替代的,而护士不会。为啥?因为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病”,而护士的工作对象是“病人”。
你看,现在的人生状态的博弈,其实就变成了,谁能把自己的目标放在大活人的环境中随时演化,谁就会有生命力。
下面,我要请出本期的嘉宾老师李筠老师。听他给我们也讲一个大活人的成败故事。
你好,我是李筠,欢迎来到《罗马史纲》的超级加餐。今天借罗老师的启发俱乐部来和大家聊聊课里讲了很多却怎么也讲不完的强者凯撒。
为什么是凯撒?
我在两年前讲了《西方史纲》,最近讲了《罗马史纲》,目的不是为了怀古,不是为了给大家普及历史知识,不是让大家多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为了长见识。史是材料,纲是逻辑,借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提炼出背后的道理。《西方史纲》背后的道理是文明的兴衰,《罗马史纲》背后的道理是超大规模共同体的政治学原理,我把它叫作“探索罗马不灭的基因”。罗马的硬壳虽然在1500多年前就毁了,但她作为西方历史上最成功的、甚至是唯一的超大规模共同体,里面埋藏着太多的好东西,这门课就是想把这些宝贝都挖出来。
如果要挖罗马这座超级富矿,我今天这么短的时间只能带你往深里再挖一锄头,咱们从哪里下手呢?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印象里的罗马。对,激情、热血、强悍,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豪气冲天,罗马很爷们儿,纯爷们儿,简直是24K的。如果把强悍的罗马浓缩成一个人,一定就是凯撒,强者凯撒就是强悍罗马的化身。我们今天就来挖凯撒。
凯撒的故事实在太难讲了,因为关于他的资料实在太多,好玩的事情太多。他是罗马史上乃至整个人类史上被后人反反复复研究的对象,各种政治、军事策略被学问家们仔仔细细地复盘,各种八卦、绯闻被老百姓们津津乐道地传播,每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都在凯撒身上投射自己的期望或者怨恨,凯撒恐怕是历史研究当中最让人争吵不休的人物,有人爱他如神,有人恨他入骨。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开始,后世每个写罗马史的作家都不可能对凯撒视而不见,通常来说,大家给凯撒的都是浓墨重彩。
更麻烦的事情还在后面。凯撒成了文艺作品乃至游戏动漫的主角。这里面最著名的当属莎士比亚的名剧《尤利乌斯·凯撒》。沿着莎士比亚的脚步,各国都把凯撒的故事拍成了电影,最早的凯撒电影至少可以追溯到1914年意大利导演瓜佐尼的《尤利乌斯·凯撒》,最近一部则是2018年英国人勾连着现在的美国政治复拍了莎翁名剧《凯撒》。自有电影的百年来,凯撒电影有数十上百;后来有了电视,相关电视剧更是数不胜数;再后来有了游戏,凯撒也是常客。凯撒恐怕是在所有时代复现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历史人物。关于凯撒的材料已经丰富到历史和文艺的界限都变得模糊了,对凯撒的爱和恨都特别地强烈。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凯撒,“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套到凯撒头上,完全适用。
为什么要讲这么难讲的凯撒呢?难,才有意思嘛。难,里面的矿挖出来才够宝贝嘛!理解凯撒的几个难点,不仅对我们认识凯撒、认识罗马大有帮助,对我们理解帝国、理解政治、理解人性也大有帮助。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理解凯撒是理解罗马、理解西方、理解政治的题眼、关键、枢纽。今晚,我们就借凯撒这个罗马第一人来深挖三锄头,看看里面有什么是我们必须带走的干货。
我在《罗马史纲》里用立场、崛起和遇刺三个话题给大家简略地讲了凯撒。用三句话概括就是:凯撒是坚定的平民派领袖,凯撒是文武双全,凯撒遇刺有很大的偶然性。穿起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罗马共和因为征战的节节胜利变得越来越大,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共和的制度框架面临着超大规模带来的新挑战。格拉古兄弟改革点燃了民粹的野火,贵族也由此分裂成平民派和贵族派,平民派领袖马略的军队改革和贵族派领袖苏拉的复古改革都没有解决罗马面临的难题。凯撒出身平民派,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拒绝了苏拉的威胁,坚定地做平民派的领袖。他文武双全,武能马上安天下,平定了高卢,文能下马治天下,拿出了一整套适应大规模共同体的制度方案。罗马因此被他带进了帝制。但很不幸,他在55岁就被刺杀,他的遇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大意了。不过,共和的覆灭和帝国的形成,大势已不可逆转,他的继承人屋大维接过他的方案,最终把罗马带进了帝国时代。
今天我带你挖的第一锄头就是“强者的人格”。凯撒的一生是强者的一生,凯撒是古往今来心灵最强悍的人之一,能和他并列的可能不超过10个人。先环顾一下凯撒周围,他最重要的政治对手,无论是庞培还是西塞罗,在人格上都是比较软弱的,他们都是遇到大事没有主心骨、没有大事不会策划大计划的人,输给凯撒一点也不冤枉。小加图算得上共和派里的强者人格,但他过于刚强了,不太会转弯、不太会妥协,所以他的韧劲儿不够,达不到最强。
凯撒的前辈们呢?格拉古兄弟的人格也够强,尤其是弟弟盖乌斯·格拉古,他的实际行动确实表明他有一颗帝王之心。但他们的厚度不够,这表现在他们没有学会团结异己,表现在他们没有学会隐忍迂回,表现在他们太依靠口才而缺乏政治手腕。马略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一个赳赳武夫,政治格局很有限,他扭曲的人格里根本装不下硕大的罗马。唯一和凯撒在人格强度上接近的前辈是苏拉,苏拉是有大心脏的人,有目标、有胆识、有手段。但我在课里解释过了,苏拉搞反了方向,想把大而富的罗马塞回小而美的共和框架,复古是解决不了新问题的。从辨别大势、推动大势这个角度看,苏拉比凯撒小了一号,他没有拥抱和驾驭平民崛起的大势,也就是说,命运女神来敲门的时候,苏拉选择了关上罗马的大门。
凯撒的后辈里面,说强者人格的话,只有凯撒钦点的接班人屋大维能和凯撒有一比。我们在课里谈过屋大维,很多小伙伴都赞叹他的政治天才。18岁的屋大维带着无比厚重的感恩之心和权力欲望骗过了西塞罗,迅速成为罗马第一人,隐忍十年之后最终击败了安东尼,主政之后系统地建立了罗马帝制。屋大维的人格也足够强悍,可能和凯撒是半斤八两。但我在这个半斤八两之间,还是觉得凯撒略占上风。因为凯撒的一生是在和势力上占上风的共和派们对着干,属于顶风作案,屋大维虽然起家的时候面对很多强敌,但罗马走向帝制的大趋势已经明朗了,甚至连基本方案都成型了,他有更多顺势而为的成分。
我们用你最熟悉的一个场景来跟你说凯撒的强者人格:跨过卢比孔河。
最体现凯撒强者人格的事情就是跨过卢比孔河。历代史书都对这件事情极尽渲染。卢比孔河是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是武力与法律的分界线,罗马法规定军队班师必须在卢比孔河北岸解除武装,否则视为叛国。凭借武力夺取罗马的统治权,苏拉和庞培事实上都干过,这个事情对于凯撒的难度在于,他是顶着元老院的“最终劝告”这么干的,他在名义上非常吃亏。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干了。
别人的渲染都掺杂了太多的爱恨,我们要问问,凯撒自己在那个时候到底是怎么想的。从凯撒自己写的《内战记》来看,他自己没有渲染“跨过卢比孔河”这个场景,他只是一如既往地用冷静客观的笔调陈述事情的经过,其中最重要的是说清楚“跨过卢比孔河”的原因是元老院的不公、不义、不法。凯撒在卢比孔河之前所说的“孤注一掷”又成了凯撒留给后世的名言。
凯撒的亲笔没有对他当时的心理活动透露一丝一毫。没说,这个案子还查得下去吗?沉默有沉默的理由,留白有留白的艺术。从没有字的地方读出东西来,才能真的把书看透。
凯撒自己为什么不写“跨过卢比孔河”?那是因为《内战记》和《高卢战记》一样要尽快公示给罗马人民,它是争取民心的高级宣传材料。写了,是在理直气壮地说我决意践踏国法和对抗元老院吗?这会加剧民众心里的撕裂感,很难对凯撒最想表达的“我是迫不得已”“我是讨回公道”“我是替数万将士讨回公道”有任何帮助。也就是说,写了,有害无益。那就不如不写。知道了不写的动机,再来看他当时的心境就好办得多。
凯撒自己不写、历代作家大写特写,恰恰是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认同凯撒在“孤注一掷”时刻表现出的魄力、决断力和执行力。卢比孔河是一个心灵实验室。作家们是在用凯撒的卢比孔河展现和琢磨人心当中进行选择之时的极致状态。其实,孤注一掷并不是只有凯撒才会碰到。
任何一个人,只要事业做得够大,
一定会遇到凶狠而强悍的敌人,
一定会遇到被身后的兄弟们架上去下不来,
也一定会遇到法度的限制。
卢比孔河是这三重重大困难合一的具象体现。任何一个国家做得够大就会碰见罗马,就像任何一个人做得够大就会碰见卢比孔河。而凯撒在卢比孔河之前的孤注一掷非常鲜明地展现了他的强者人格。普鲁塔克在这一点上看得非常清楚,他几乎像心理学诊断一样描述了凯撒的强者人格:
凯撒是天生做大事的人,热爱荣誉,现在已经完成很多伟大的勋业,并未能使他满足于现状,享受过去的辛劳所创造的收获。反而激起雄心壮志要继续前进,计划从事更为伟大的事业,赢取更多的荣誉,好像他已经拥有的一切都已耗用完毕。事实上,他是在与自己争强斗胜,好像把过去的他看成另一人,他总是计划将来能完成某些工作,能够超越从前的成就。
凯撒几乎是西方传统当中强悍政治人格的化身,他内心的烈火永不熄灭,荣誉和成就永远放在未来。他是恒星,自我驱动,他不需要甚至反感他人对他的驱动。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成了后世所有志存高远的政治家的榜样。理解了这样一个人格无比饱满的凯撒,那么,他在卢比孔河之前的那么一点点纠结,无论是出于习惯性地演戏,还是真的对国家和命运透露出一丝丝的敬畏,都不重要了。“我来,我见,我征服”,才是凯撒。
有了这样一块人格无比饱满的拱顶石,帝国这座大厦就可以封顶了。我反复跟大家讲,帝国的很多事情,其实共和已经干了,而且干得很漂亮。罗马的基础设施、间接统治、精神结构自王制时代就已经有帝国风范,在共和时代已经趋于成熟,尤其是打败汉尼拔之后。只不过变得大而富的罗马反而因为一连串的激烈政治冲突陷入了濒临解体的危局,她需要在顶层做出调整。格拉古兄弟、马略、苏拉都做出了重大调整,但都失败了。格拉古兄弟有帝王之心,但无帝王之力;马略有帝王之力,但无帝王之才;苏拉有帝王之才,但无帝王之识。在凯撒这里,帝王之心、帝王之才、帝王之识都齐备了。凯撒是平民派,也是君主派。以元老院为核心的旧贵族集团已经没有德性和能力统治罗马,他们不承认、自然也就不会驾驭平民崛起的力量,凯撒就是要摧毁元老院的核心地位,成为平民拥戴的领袖。强人和平民联手干掉贵族,这就是当时的大势,从这个角度看,平民派和君主派其实是一回事。第一强人自然就是君王。强者人格是凯撒成为罗马第一人的第一资本。
我在课里对凯撒的盖世武功没太多说,武功当然是凯撒的家底。我们来这里挖一锄头,道理不复杂,就是大家熟悉的“降维打击”。
无论是战略、战术还是组团、练兵,凯撒是军事上的全才,是人类历史上被公认的战神级别的大人物。普鲁塔克认为凯撒的武功是罗马第一,超越了费边、西庇阿、马略、苏拉、庞培。
凯撒武功盖世你大概是有所耳闻的,即便不知道他怎么打仗,战果有多辉煌,他的名头你总是知道的。但你不知道的是,凯撒的武功盖世基本上是现学现卖。
什么意思?凯撒是在42岁出征高卢之时,才作为最高统帅指挥军队。在之前的42年当中,他也没有花多少时间在军队服役,说他出征高卢之时不是一张白纸的话,也差不太多。出征高卢的凯撒其实是个新手,在军事上就靠现学现卖。但就是这样,他用八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超越古代名将和庞培的战绩。怎么做到的?
凯撒作为战略家和战术家,后世的将军和史家们做了总结,大概有九个方面。
第一,动脑子。凯撒打仗主要靠动脑子,不靠拼蛮力。“对于一个统帅来说,用计谋取胜的责任并不比用剑取胜的少一些。”
第二,明职责。尤其是统帅和副将之间的职责要分清楚。“副将应该一切行动都听从吩咐,统帅则必须不受拘束地考虑整个大局。”
第三,查人性。洞察人性是判断行动最重要、最深厚的根基。在《高卢战记》和《内战记》当中,凯撒对人性发表的精彩评论非常多。比如,“军队的弱点不也正象身上的创伤那样,必须隐忍不露,才能不使敌人更增加希望吗?”
第四,讲纪律。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凯撒对不服从者严厉惩处,其它过失则宽厚大度。凯撒“要求他的士兵们有纪律、能自制,并不亚于要求他们勇往直前、热情奔放。”
第五,爱士兵。凯撒不光像其他将领那样发钱、发地、发公民权,干得比他们还狠,而且,他真的是尊重士兵,和他们一起风餐露宿,甚至能叫上很多士兵的名字。士兵当然也用忠诚和勇敢回报凯撒。
第六,重细节。作为将军的凯撒深知细节的重要性,他甚至连部队的卫生问题都要紧抓。凯撒安营扎寨之时,“自己一面也行军到尽可能远的地方,直到他认为新的环境已经足够增进军队的健康为止”。
第七,建制度。对于募兵制的罗马军队,凯撒深知百夫长的极端重要性,凯撒在自己和百夫长之间建立了关键的连接点,就是军团长制度,淡化共和传统中的军事保民官制度。
第八,知动静。凯撒的战法是动若脱兔、静如处子,该快的时候让敌人根本意想不到,该慢的时候让敌人失去耐心。凯撒是掌握节奏的大师,时间是凯撒的朋友。
第九,勤学习。凯撒既然在统率大军之前军事经验并不多,他取得辉煌战绩的重要原因当然是不断地学习。和打仗有关的一切他都在努力学习,其中很经典的事件是他和工程师们一起研究如何急速建造桥梁,出其不意地击溃了日耳曼人。
从这九条来看,凯撒是用卓越的政治家素质下沉到军事上,高维领域的素质在低维的领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发挥,而且得到了充满创造性的强化和升级。如果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凯撒在高卢的征战不仅把政治延续得极好,而且用战争把政治变得充实和饱满了。战争的复杂和诡异当然给凯撒注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策略性,但同时也让凯撒的大格局得到了更精细的打磨——大小、虚实、长短、轻重之间的控制都似闲庭信步。同样身兼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拿破仑就说,想精通兵法,得经常研读凯撒的战记。我们可以把拿破仑的嘱咐再往前延伸一步,想从统帅变成君王,就得仔细琢磨凯撒的战记——从凯撒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凯撒迅速成熟的历程。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澄清一个两千年的误会了,说“凯撒征服高卢”是错的。凯撒征服高卢本身就带有非常明显的文治性质。凯撒征服高卢不只是打败了一大堆高卢部落和日耳曼部落,更是系统性地建造了帝国北疆的秩序。会盟诸侯、分层治理、编织网络才能把洪水一般的高卢人和日耳曼人导入明渠,残酷的战争才不会白打。自有罗马以来七百年始终不安稳的北疆被凯撒纳入了稳定的结构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凯撒这八年用“征服高卢”来描述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经略高卢”。这么看来,身在高卢的凯撒已经为经略整个罗马做好了准备。那么,他杀回罗马城之后很有章法,拿出一整套方案把罗马从共和升级成帝制,就一点也不突兀了。
凯撒的另一半家底是文治,我在课里讲得相对详细一些,简单来说就是你能想到的他都干了,比如改革元老院、新建行政系统、修神庙、修大道,你没想到的他也干了,比如改革历法、落实土地法、保护文化人和医生等等。总之,他拿出了一套适应大而富的罗马的大框架,让濒临崩溃的罗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顶级的文武双全成就了辉煌的文治武功,这就是强者凯撒的家底。
第三锄头,我们当然还是要来挖一挖凯撒之死,说说强者的疏漏,致命的疏漏。小伙伴们在课程留言里特别关心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也琢磨了很久。我的结论,借用中国古代的名言叫作“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也就是说,凯撒遇刺的第一责任人是他自己!这话怎么说?且听我仔细道来。
凯撒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去元老院开会,在会场被布鲁图斯、卡西乌斯等60余人密谋刺杀,身中23刀,当场毙命。这件事情后来被共和派和君主派都大肆宣扬,变成了非常高调的事情。共和派说他们除掉了僭主,要匡扶共和;君主派说共和派冥顽不灵,逆潮流而动。在普鲁塔克看来,里面没有那么多高调要唱,其实凯撒遇刺就是事出偶然。
布鲁图斯作了共和旗帜,卡西乌斯包藏祸心,这些我都提过了,现在我主要不是和你说凯撒的敌人,而是说强者凯撒本人出了什么问题。
凯撒一直向所有人表示自己是“仁慈”的,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但我认为这里出了大问题。
凯撒在大获全胜之后没有像马略那样疯狂地大屠杀,也没有像苏拉那样残酷地实施恐怖统治,他甚至没有清算庞培的追随者和那些怂恿庞培和他决裂的贵族,反而还善待他们,依旧让他们回到元老院。布鲁图斯固然是和凯撒关系密切之人,得到了优待,但即便是从前的敌人,凯撒也都宽大处理了。凯撒想要“团结”。
但是,很多史家都认为凯撒这次过于“仁慈”是导致他遇刺的重要原因。“这些高傲的对手并不都会对凯撒的仁慈和大度心悦诚服和顶礼膜拜。他们保全了性命,恢复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却依旧暗自怀恨在心。有些人甚至拒绝向凯撒请求宽宥。”凯撒应该斩草除根吗?把反对派在法萨卢斯战场上全部就地正法,得到一个清一色的政治局面不好吗?当然不好。“残忍”这种战场上的品质本就不一定是将军所应有的,有,难成大器,无,则当褒奖,对于君临天下的君王来说则是一定不能有的。凯撒的仁慈——尤其在击败庞培之后特意显示的仁慈——表明他有帝王之心。
如果说凯撒的仁慈过分了,那他一定得像前面的苏拉和后面的屋大维那样搞大清洗吗?!不用!这里的关键概念是“和解”。仁慈的界限是和解。仁慈是道德品质,不能成为直接的政治目标,切实是目标应该是和解。内战之后,国家遭受重创,确实需要团结,仁慈也确实是团结的重要道德基础,但这里面的限度是和解,而不是一味地仁慈。所谓和解,就是双方取得谅解、理解和尊重,承认国家必须在什么样的新基础上往前走,然后大家一起走。做成这件事情固然需要仁慈和宽大,但也需要纪律和制度,更需要澄清和沟通。
在后两个方面,就是纪律和制度、澄清和沟通,凯撒没有任何作为。他既没有建立审查反对派认同程度的机制,根据认同的结果再委以任用,也没有对他们有效地澄清共和存在的巨大问题和自己大刀阔斧改造国家的方案。相反,他对这些坐在元老院里的手下败将们极不耐烦,报以鄙视甚至蔑视,“有自大狂的迹象”。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凯撒》写的就是这个时候的凯撒,“空虚、浮华、刚愎自用、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家伙”。莎翁固然有戏剧的夸张,但凯撒晚年的这种糟糕形象并非空穴来风。无论如何,凯撒的“仁慈”不仅没有收拢人心,反而是让反对派潜伏下来,而且让他们遭受无法忍受的侮辱和打击,他们铤而走险也就顺理成章。如果说没有主动地促成和解,凯撒当负首要责任,那么,他遭遇刺杀就大有自作孽的嫌疑。这是我认为凯撒要为自己遇刺负责的第一层原因。
还有同样重要的第二层,那就是对于和元老院的生死斗争,凯撒存在着严重的失误。这话怎么说?
我提过,凯撒用三招对付元老院。第一招是把法务官和财务官大大扩编,凯撒掌握了任命这些官员的权力,这招就相当于用自己的队伍填满元老院。第二招,凯撒把元老院席位从苏拉时代的600人增加到900人。第三招,凯撒把大量的部落首领和百夫长引入了元老院。人多了,又杂,元老院就不可能维持精英协商的旧机制。商量不出结论来,就办不了事,自然也就掌握不了权力。元老院成了地位尊贵的摆设,共和国的核心制度彻底被掏空。即便元老院还在名义上掌握很多权力,但实际上也会被凯撒控制。
元老是职位,也是身份。凯撒这三招往轻了说是架空元老院,往重了说其实是消灭传统的贵族阶级。事态比我们第一眼看上去的要严重得多。你试着站在贵族的立场想想自己的处境。
大批部落酋长、百夫长进入元老院,让那些持续了数百年的讲门第、讲血统、讲面子的贵族豪门情何以堪,贵族的尊荣完全不被凯撒放在眼里,对他们来说这是严重的冒犯。不过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元老院成员扩编为900人,元老院就失去了行动能力,这种规模让它无法进行有效的决策,甚至有效的讨论都变得极其困难。最最要命的是大批的年轻法务官和财务官涌入元老院。他们虽然和部落酋长、百夫长一样是凯撒党,但他们都不是仪式性的人物,他们有实权,他们会取代传统的贵族分赃,会以行政任命的方式成为帝国的脊梁。这意味着凯撒要用他的新官僚彻底取代老贵族,罗马将不再是传统贵族豪门把持的共和,而会变成凯撒任命的新贵族全部听命于凯撒的帝制。
作为掌权阶级的传统贵族失去了元老院这个大本营,就等于集体失去了权力生产机制,甚至失去了自我生产机制,再加上凯撒任命的新贵族猛烈冲击,过不了三代,传统贵族就全消失了。制度的变更会引起利益和地位的调整,凯撒对元老院制度的改革完全是用制度的武器对贵族整体实行大屠杀。凯撒是在要贵族的命,贵族当然会殊死反抗。
如果我们从制度变革必然引发的生死斗争来看,凯撒确实是对贵族痛下杀手,那么,对人性极具洞察力的凯撒不知道贵族会殊死反抗吗?这场以制度为武器的不见刀剑不流血的战争可是他自己发动的啊!凯撒在这个地方过于轻敌了,才导致刺杀的出现。他以为这些腐败无能的笨蛋们已经认怂服软了,他以为一切都已经尽在掌握了,他对他们的轻视、鄙视、蔑视让他高估了自己的掌控力、低估了反对派的最后反扑。在这个问题上,凯撒对人性失察了,作为一个强者,他不能想象弱者溺水濒临将死的时候会做出什么样用常理无法推断的事情。
归根结底,一个君临天下的人,出了大事怎么能怪敌人太无赖呢?对于君王的这种超高要求,我挪用了《论语》里的名言来定位,那就是“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所以,凯撒遇刺,主要责任应该由他自己负。
我的三锄头挖完了,强者凯撒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强者的人格、强者的家底、强者的疏漏构成了一幅回味悠长的历史画面。历史真的很好玩,原因就在于我们可以回到历史场景里面锻炼我们的心灵,凯撒的心其实是我们孵化自己的培养皿。我们走进了它的深处,历史这座宝库就被召唤到我们面前,阿里巴巴的山洞就打开了。我特别喜欢玩这种游戏,也喜欢把这种游戏带给你。类似今天这种游戏,课里没说的,我都写在书里了。我会继续在得到里和你一起探索历史的宝藏,不只是为了好玩,更是为了成长,为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面对这个风起云涌的新时代。
感谢李筠老师。
今天我们是从“时间的朋友”这个词聊起,聊到一个我很深的感慨,就是一定要和大活人在一起,和大活人互动,随时生成自己的人生目标,随时被大活人纠偏。这是唯一摆脱内卷的方式。
我们读书求理,包括学李筠老师的课程,包括刚才这半个小时,我们以这么快的速度扫过一遍凯撒的一生,这都是我们人生的资源,因为我们不可能穿越回古罗马那样的辉煌时代,不可能带领千军万马渡过卢比孔河,我们没有机会折腾一遍元老院。但是咱们可以穿越到凯撒的灵魂里面,通过这半个小时折腾一遍,就我们这一辈子就可以活出好多辈子,这是读书真正的价值。
这也是我强烈建议大家为什么一定要听李筠老师西方史纲、罗马史纲的原因。
最后,跟你分享一段,我最近看到的文字,经常被人引用的,著名的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埃德蒙·伯克的话。
他说,教养比法律重要。那怎么才能有教养呢?我念念他的话:
“在尊重人的地方成长;从出生开始,眼中就无低下和卑贱的事物;被教导自重;习惯于社会眼光的检视;及早留意公众意见;能够站在高处观望,对整个社会复杂多变的人事有更透彻的认识;有闲暇时间阅读、反思、交谈;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智者学者的重视和肯定;习惯于令下必从的军旅生活;被教导在追寻荣誉和责任时藐视危险;在有过必罚,极小的错误就会招致极度毁灭的环境中,培养出最高程度的警觉性、远见和审慎;能够被引导在行为上有所规范;要把自己当成是大众在重要议题上的典范;做上帝和世人之间的调停者;受雇为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因此能最先造福世人;成为高等科学、文科和高等艺术的教授;成为富有的商人,而且可以从他们的成功当中得到敏锐的理解力,还能习得勤勉不息、井井有条和行为有常的美德;能培养仗义执言的习惯。”
多好。
关于怎么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埃德蒙·伯克给出的答案,无一不是:
用他人的期许磨砺自己,让自己更配得上他人的尊重。
这是一个两百年前的人,一个英国人,一个思想家,他就像信手拈来,列出了这张清单,告诉我们人怎么变得有教养。我看到这份清单的时候,正在准备这一期启发俱乐部,埃德蒙伯克讲的每一条,都是让我们回到人和人之间、回到和大活人协同演化的场域中。我们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似乎这是一个不二法门。
2020年,我们做了一个看起来特别荒诞的决定,就是要走到线下,要做这个启发俱乐部。别人一定以为我们疯了,你们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吗?你们应该天天跟各种各样的数据博弈,日活、装机量一销二销成交率,应该享受成为一个增长黑客的快感,你们怎么突然搞了一个线下的生意,租了这么贵的地方?虽然我们票价很贵,只能卖80张,所以这场我们仍然是赔的。我们疯了吗?
不是,其实我们渴求的就是在座的各位。你们的到来,不仅仅是给我们带来了票钱,你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人格,我们所思所想所做的一切都在你们的注视下被不断地修整。
刚才有一位用户问了我一个问题,本来这是一会儿直播结束后闭门环节再回答的问题,但是我特别想在这儿就回答。
一位吴先生说,罗胖作为时间的朋友,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发60秒语音时的心情和态度?今年回头看,你如何看待这个第一次?
很多人可能以为我会讲出一套鸡汤,不忘初心,我坚持了8年,好了不起,这是2800多天的坚持,所以我成为时间的朋友。事后看是这样,但真相不是这样。
真相是8年前,我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怎么弄呢?也没有粉丝,做点内容呗。我发现居然可以发语音,不写字。发语音方便,每天讲一条吧。我就开始讲。微信公众号当时每一条顶天了只能发60秒,我是一个特别贪婪的人,所以把60秒几乎全用上,就这么简单。我并没有想到每天精准发60秒,它只是我本能的贪婪,就是我要把它用尽。
我发到第10天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机缘。那天在北京我和马化腾吃饭,他们也是刚搞微信公众号。马化腾说,我听了你这个号,觉得特别有意思,每天精准60秒,好神奇。就这一句话害了我8年。因为我做这件事情,我没有知觉,它只是我放出去给这个世界一个试探的信号,这只是我疯狂进化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会被修正到什么样我是不知道的。但是马化腾那天晚上一句话就扮演了那个进化剪刀的决策,他是微信创始人,他也是我的用户,他居然觉得每天60秒这件事很有意思。这只是我的贪婪,转化为了一种呈现在用户眼里的一种规整、一种自我的约束和塑造。我当时马上就知道,这60秒的精准是多么的有价值。所以这件事情我就接着又干了2800多天,直到今天。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真的被各种各样的人,被那些大人物,大到像马化腾这样的人,被我们身边的人,被一个同事,被一个你的对手,你的敌人,一个你看不太惯的人,被他们反复的塑造,最后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样子。所以感激大活人,并且以感激的心态把自己放到他们的周边,这才是我们领受这个世界,包括领受这个漫无边际时间恩宠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