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有?我们生活的城市里面,有很多业态正在变成这样的“目的地”。
比如北京三里屯的“话梅化妆品店”,排队。我的一位直男同事路过的时候,就觉得不可理喻,小姑娘们要排队进这家店,十一期间,居然要排一个小时。
这是商店吗?不是啊。这就是旅游景点啊。在十一期间,只有旅游景点,才有这个效应啊。我都到了八达岭长城了,队排得再长,我也得上啊。对,它本身就是目的地。这是你人生当中要搜集的一张邮票。把它收集到自己的生命当中,这是一件你自己的任务,你要完成它,所以忍受排队很正常。
我的同事蔡钰老师把这种地方称之为叫“附近的远方”。
经常有些人诗意大发,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我不要近处的苟且,我要到远方去走走。请问远方有什么呢?远方有山,有水,有文化古迹,有别人的生活。那些东西确实在远方,但是你发现没有,有些人在用人工、用商业手段给你制造一些远方。
更准确的说,大概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世博会在伦敦建水晶宫;然后在巴黎修埃菲尔铁塔;到了二十世纪初,迪士尼乐园开始出现。人工的给你造一个远方,没有任何历史渊源,没有任何文化传说。这就是目的地商业,直接卖梦境给消费者。在这个梦境里面,你去就是目的,你不需要通过它再达成什么别的目的。
这种商业模式不断的在往前演化,乌镇、古北水镇。最近我家要遛娃,我发现北京郊区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叫罗红摄影艺术馆,现在成为北京的遛娃圣地。出门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卖蛋糕的。人家是蛋糕店老板,好看的蛋糕几百块钱一块,你好意思不买一块?不要觉得贵,这不是甜品,这是景区门票。
而且,这种“附近的远方”正在朝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在我们身边,遍地开花。小小美美的环境,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巴黎、置身图书馆、或者置身有机大森林。我把这个环境创造出来,让你愿意泡在里面。
再来,还会往下演化,比如,酒店的特质也在发生改变。
过去酒店是什么?是出差或者旅行,提供休息的地方吗?我还记得有一个酒店业的大佬跟我讲,酒店只有三件事最重要:睡好觉、洗好澡、上好网。其他都是花拳绣腿。
对,但是今天有一些酒店,它本身就是目的地。高端的,有安缦这样的度假酒店。普通的,有各种各样的网红民宿。
大概是去年这个时候,我住在上海的一家酒店,封闭策划跨年演讲。发现,周末的时候,这个酒店的住客就特别多,而且很多都是上海本地人。我一打听才知道,在上海已经出现了一种新民俗,就是周末的时候全家人住酒店。让阿姨彻底打扫家里,全家人换换环境,也换换心情。
同样是酒店业,同样的房价,你以为它只是档次不同,设施不同,不,它压根就不在一个行业里了。有的酒店仍然是完成某种差旅功能的消费品,而有的酒店它本身就变成了目的地。
蔡钰说,看到这些民宿现象,她有个感慨:我们并不是真的爱远方,我们只是讨厌苟且;我们也不是真的爱诗歌,我们爱的是诗意,尤其是现成的诗意。
未来这样的“目的地商业”会演化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什么长沙的文和友,成都的太古里,北戴河的阿那亚,等等。但是,请不要误以为只有地点,才会有这种“目的地商业”的特征,商品也是一样。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苹果手机,一些手办,某些款的鞋,等等。我第一次意识到有这样的商品,是从这个开始的。
好几千块钱一把吹风机。只是因为它的吹风原理不同。颜值很高。很多女孩就一定要买。
我就问她们啊,哪儿好啊?刚开始她们还耐着性子跟我解释,什么颜值高啊,什么不会把头发卷进去啊。说到后来,干脆很焦躁地说,就是喜欢,就是要拔草。没有什么为什么。拥有它,本身就是目的。
我也有类似的消费。比如说,最新出品的一款音箱,我特别喜欢、想买。是因为我缺音响吗?不是。是我看到最新出品的音箱,我眼珠子就拔不出来,就想要。从此我就跟它共同处在一个空间,跟他抵死缠绵。
道教有一个词叫“结界”,就是在修行过程中,你突然跟修行物共处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和外部世界完全发生了切割。我们每一个人心目当中是不是都有这么一个叫“结界型商品的”清单。
为这些“目的地商业”花钱,现在都不是简单的消费了,现在发明一个新的词:打卡。
什么意思?打卡,就是必须要做,哪怕迟到了也要做的事情。
还记得我们是在说什么吗?“供给过剩时代”的一种全新解决方案。
你发现没有,这种“目的地商业”的供给,完全是排他的。反正你得来,得来打卡,得来拔草,否则你就是心愿未了,就是生命不完整。
就像我听一个高尔夫球的狂热爱好者说的那样,我这辈子要是有钱了,全球的哪十家高尔夫球场,我是一定要打个遍的。你也可能在某个手办爱好者的口中,听到类似的话,某个系列,我是一定要买齐的。
你看,这样的“供给”完全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目的地商业”不是赢得竞争,而是不参加竞争。它在消费者的生命的未来某一个时刻就这么等着,不眠不休,如如不动。
顺便说一句,现在想起来,我们办这个“启发俱乐部”,其实也可能有这个效应在内。多年之后,如果我们办的真的很成功,没准它也会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一定要打卡、拔草的地方。而且你会发现,它没有什么竞争,所以所谓的“供给过剩”的问题,也就被消灭于无形。
就像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说的那句话,不要问我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