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收看深圳卫视、爱奇艺正在直播,由六个核桃独家冠名的2021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今年六个核桃推出全新产品六个核桃2430。六个核桃2430,坚持30天,改变看得见。
感谢本板块的知识合作伙伴卡萨帝。他们的要求很特别,他们拜托我向他们的经销商朋友致谢,特别是武汉的经销商李丰董事长。他是卡萨帝的优秀经销商之一。
现在,卡萨帝万元以上冰箱的份额已经接近50%。跟卡萨帝十多年的合作,让李丰董事长一次次看到了卡萨帝创新的力量,从产品创新,到如今的场景创新,卡萨帝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一次次在市场竞争中引领行业。
今年,卡萨帝依然实现了30%的增幅,非常了不起。李丰董事长刚刚带来一个好消息,今年,他经营的卡萨帝规模突破亿元。祝贺李丰。也感谢所有卡萨帝的经销商朋友。卡萨帝今天的不凡成就,离不开你们的努力。你们都是时间的朋友,你们都在续写不凡的传奇。
2020年,有一个很新的挑战,摆在我们所有做事的人面前。过去我们都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身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做手头的事,资源不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调用远方的资源,乃至全球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但是今年呢?我们突然意识到,居然还有这样的处境,我们不得不在一个国家内,一个城市内,甚至是一个小区内,就地取材,解决问题。将来疫情过去了,2020年也是给我们出了一道挺有意思的思考题:我们能不能以资源有限为前提去实现目标?
今年,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就在她的《全球教育报告》里讲了一个精彩的案例。我激动地跟着沈老师,干脆去了一趟。
这是一所山村小学,坐落在北京怀柔区的深山里,叫九渡河小学。请注意,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山村小学。
要知道,现在中国的山村小学,要说硬件,其实并不差。山村小学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好的师资力量。整个学校原本只有23个老师,都是当地的老师。可想而知,要把一个外地毕业的大学生,把一个名师派到山区去教书,留在那里,有多难。如果名师才是学校资源的话,那九渡河小学这样的难题就无解。
那九渡河发生了什么呢?话说,2020年1月17号,来了个新校长,于海龙校长。他干了一件事,在周边的几个山村贴了很多告示,招辅导老师。
告示贴出来,一周时间,80多人报名。你可能会有点奇怪,村里能有什么辅导老师呢?
有,他们是剪纸的、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养鱼的、养蚕的、榨油的、厨师,等等。
你看,其实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的村民,大家有的,无非就是平日里农家谋生的本事。听到这儿,你可能有点泄气,以为于校长能搞什么创新呢,搞了半天好像也就加了几门兴趣课。学会磨豆腐倒是没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不是为了让他长大磨豆腐呀,孩子将来可是要凭本事考学的,学会磨豆腐,文化课咋办呢?这不解决问题呀!
精彩的来了。于校长要求孩子,不仅要把豆腐做出来,还要卖出去。你看,做豆腐就变成了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下,学校里原本的各种文化课程就能被融进来了。
怎么把豆腐做出来?科学课的内容就进来了。怎么把各项成本核算清楚,把各项收入记录明白?算术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涵盖进来了。别忘了,这些豆腐还要卖掉,卖给其他学校的食堂和周边的餐馆。那么就要写文案,打动人,语文课的内容也就涵盖进来了。
现在你明白了,豆腐课的引入,只是引入了一个壳,一个挑战,而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些知识点,被于校长装进了这个壳里。孩子能学到的东西,甚至比课程标准要求的还要多。比如说,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孩子六年级要学百分数。
但是磨豆腐需要计算黄豆和水的比例,所以孩子们提前就学会了。百分数对孩子们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三四年级科学课要让孩子们了解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学会使用仪器测量质量、体积和温度。这些内容,孩子们一边做豆腐,一边就全都掌握了。
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木工课、烘焙课、瓷器课、传统手工课、养殖课、蔬菜栽培课,等等等等。你看,这些课提供了一个挑战。知识的来源,可以是课本,可以是网络,可以是身边的辅导老师,这些课提供的只是要解决的那些问题,问题可是学生们自己的。我们都知道一句话,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带着真问题,去满世界寻找解决方案,这是学习本来该有的样子。
没想到吧?在这个山村小学,它真切地实现了。
在九渡河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我还吃惊地发现了另外一件事,这里居然不教汉语拼音。奇了怪了,我们当年都上过小学的,第一堂课当然是从汉语拼音教起。我就问班上的老师,他告诉我:“学汉语拼音,学写字,别着急。
让孩子从口头作文开始,让他先学会表达清楚一件事。之后,他自然就要寻找把事情记录下来的工具。好了,他急着找工具了,那时候再教写字。写字有困难,再跟孩子说,有一个可以帮助你写字、认字的工具,叫汉语拼音,你要不要学啊?孩子自然就会愿意学汉语拼音。从挑战开始,再递给孩子解决工具。客观效果呢,就是自始至终,学习热情都不会被扑灭。”
我的老同事、少年得到的张泉灵,做了一个《泉灵的语文课》。她告诉我这个产品有一个很神奇的效果,就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可以很快学会500字以上的口头作文。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能完成100万字的阅读,做出人物分析。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这件事是怎么做到的。但是,直到我真的去了九渡河小学,我才明白张泉灵对我讲过的那句话:教育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帮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结束了吗?其实,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刺激不在这里。仅仅是学校在周边的村子里找到了资源吗?不。你想想看,四周的那些村子有没有获得什么东西?
磨豆腐、做木工、种菜、养鸡,这些事对于村民来说,原来只是维持生计和获取收入的手段;而现在,九渡河小学的一个邀请,让他们成了老师。“我一个磨豆腐的,成了老师唉。”你可以想象,他们的生命被这个新身份点燃了,他们享受到了乡土社会的一种荣耀。
这位是豆腐老师杨坤全,这位是剪纸老师屈广英,这位是木工老师韩建鹏,这位是灯笼老师白凤莲。
我和他们中的一些人聊过,他们跟我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爱这门手艺。你看,不仅是学校有了资源,周边的村子,周边的人,也因此被照亮,有了光彩。学校和村子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被改善了。
我自己虽然不是农村孩子,但我在一个小城市里长大。我们家门口有一条巷子,巷子里总有小孩子跑来跑去,所有大人都能把孩子叫过来,训两句;孩子爸妈不在家,大人们也会随时叫这些在街上乱跑的孩子们回自己家吃顿饭,让他们不至于饿着。就像有一句非洲谚语说的那样: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这是在说什么?是说学习成长这件事,和周边的环境、和社区是一体的。
过去我们总觉得,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得有资源。比如,要提高教育水平,就得有大量的师资。但是,九渡河小学,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在社区里长大,整个社区滋养着孩子,而孩子给社区带来希望。这个良性的教育图景,我们在九渡河和它周边的土地上看到了。
我在九渡河小学大门口,看到了墙上写的校训,其中有两句:“脚下有根,眼里有光。”为什么眼里有光?因为孩子在解决具体的问题,眼里的光是因为他们真的在找答案。根在哪里?根就在附近的村子里,在附近的人那里。
所以教育专家沈祖芸说了这么一句话,教育资源其实无处不在。资源就在你身边。
你会发现,干事的人,经常殊途同归。我问你个问题,假设你是青海一个光伏电站的厂长,因为当地风沙大,经常有小石子被吹起来,造成光伏板破损率比较高。作为厂长,你怎么把这个指标控制好?
青海塔拉滩光伏电站,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那怎么防止风沙呢?解决方案是种草。你想啊,在土地上撒上草种,耐旱的牧草就能牢牢抓住土壤。这样,草一长出来,光伏电板容易破损、报废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但大家都没想到的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光伏板得定期清洗,水流到了板子下面的草上,光伏板又遮蔽着阳光,给牧草创造了完美的生长环境,牧草疯长,甚至遮蔽了光伏电板。你看,新的解决方案带来了新问题。
这下怎么办?人工除草?电站很大啊,54平方公里,成本太高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工作人员想的办法是,既然是草,那就放羊入场吃吧!就这样,一个高科技的发电站,入场了2000多只羊。效果很好,除草的效率非常高,羊吃得也很开心,胖乎乎的。唯一的问题就是:羊群总是专在一个地方吃,眼见土地又有被吃秃的趋势,于是工作人员规划出了放羊路线,请牧民来到光伏电站放羊,羊吃不到的地方就请牧民手动除草,工资另算。
好了,原本这里只是一个高科技光伏发电站,结果因为发生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方案又带来新的问题,接着解决问题,顺便改善了荒漠化,又发展了当地的养殖事业,还给牧民扶了贫,一举四得。
所以你看,还是前面说的,想要解决问题,别忘了,资源可能就在你身边。
接下来这个故事来自我们得到大学成都校区5期的一个同学,他叫蔡平。几年前,他是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一名边境警察。他所在的亚热边境派出所仅有13个人,却管着相当于六万七千多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边防警察嘛,要执行公务,要制止偷渡、走私、越过边境线的情况,那么地广人稀的地方,没有当地牧民的帮助是不可能的。
那怎么去团结牧民呢?挨家挨户地说服?搞激励政策?且不说文化隔阂非常严重,双方连语言都不通。
那怎么办呢?边防警察的办法竟然是种树!他们一群边防警察,想尽办法,在青藏高原上种活了两棵树。
你可能会想,种两棵树有什么了不起的?但你想,那可是在海拔5300米的青藏高原上,全是高山冻土,很多牧民祖祖辈辈都没有见过一棵树。
为了种活树,他们要从几百公里外运来土壤,要一年四季做好保温,像呵护一个孩子一样呵护着树苗,还要反反复复试验树种。这树一种,就是四五年,四五年都失败了。树经常是夏天活着,冬天就死了。终于在第五年的夏天,他们发现,在众多试种的树苗里,有两棵种在扎东寺的高山柳树没有死!
扎东寺是前往阿里神山朝拜的必经之路,老百姓现在只要一进庙里,就会看到这两棵树。
对于当地牧民来说,这就是一个奇迹啊。这些边防警察做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能在自己生命当中,实现奇迹的人,当然,就有了威信。
树种活不久,就开始有牧民自愿加入边防警察的防护队伍,警民一同破获了很多起偷越边境和走私的案件。
你会发现,正如投资家苏世民所说的那样:“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你解决了身边的人的问题,他们就成了你解决自己问题的资源。
带着这个思路,这几年我们干了一件还挺让我们骄傲的事儿,这个事儿就是创办得到大学。你想,如果你是一个干事儿的人,平时都沉浸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中,如果你遇到了难题,自己解决不了,怎么办?世界上能不能找到一个学校、一个老师,给你讲一门标准化的课程,就把你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可能啊。
那怎么办呢?得到大学的打法就是不向远处找答案,而是把这个城市里各行各业的实干家都找到,让这些实干家聚在一起,彼此贡献问题,彼此互为解决方案。
请注意,得到大学不是一个小部分成功者的俱乐部,它是一个正在干事儿的人的共同体,是把这个社会正在做事儿的人汇集在一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学的多样性。你在自己的班级里,大概率会遇到这样的同学:公务员、教师、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演员、创业者、设计师、医生、律师,等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平均年龄35岁,都正是干事儿的时候。
到今天为止,得到大学已经为你聚集了9300名校友。来,想加入这个共同体的人,现在就打开得到App报名加入,加入这个解决问题的网络,成为这个实干家共同体的一员。
得到大学,终身学习者的俱乐部欢迎你们。
刚才我讲的这三个故事,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
对,这三个创新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内核:不远求。
我们这代人,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远方,做一个宏大的计划,然后用四面八方海量的资源去堆出一个奇迹。但是,2020年,一场疫情来了,逼着我们把注意力收回到我们的身边。这一年,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家人相处,花了更多的心思尝试在一个小区里解决问题。我们发现,原来体育馆可以变成方舱,原来汽车厂可以生产口罩,原来解决问题的资源就在身边。
这也许是“长大以后”才会有的视角吧。
大人的责任,就是不论资源多么有限,摆在面前的问题都得去解决。那句话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何帆老师在今年的《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那本书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提醒,当你真的准备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应该把自己想象为“变形金刚”。
没错,当挑战清晰地出现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你自己就是“变形金刚”,资源就在你的附近,甚至就在你的身上。资源的变形可能无限多。资源的创新空间无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