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期-5 | 怎么判断一家公司的未来?

刚才说的是个人层面。还有群体层面。

前段时间,我们刚刚上线了一门课程,《哈佛商学院案例课》。这个课做了一年多。期间,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校不死?

你看一个企业敢说自己长寿,但是百年以上企业很罕见,但是你发现学校这个组织特别奇怪,它不死,哈佛大学快400年了,马上就400年。那天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达斯教授,也是他们副院长跑到得到来参观,刚开始没想做课,他问了我一个问题,说你们得到这样的学习机构的崛起会不会颠覆哈佛商学院?

我说我把这句话当表扬先接着,但是这绝不可能,他说你说说为啥不可能?我说道理很简单,你看到的是颠覆,你看到的是技术,创新者的颠覆,别忘了,哈佛400年了,你们啥没见过,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颠覆再大也没有工业革命大,你们连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挺过来了,你们怕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颠覆吗?

他说你说的有道理。对,学校不死,你看我们资本市场上为什么追捧茅台,很多基金经理说100年之后茅台肯定在,你想想100年之后北大、清华是不是一定在,你都想象不出来哪天北大、清华什么原因突然没了。

对呀,学校为什么不死,这我觉得是个好问题,所有创办一个组织,身在一个组织,或者选择一个组织加入的人,琢磨加入那个寿命长的。这一年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得出了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我在公司内部讲的比较多。今天我给大家讲其中的一个逻辑,其实很简单,学校是一种极其纯净的价值生产者,它跟社会不产生摩擦力。也就是说,学校是一个纯粹的价值创造者。

一个公司,无论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都不是纯粹的价值创造者,因为它们都会毁灭掉一部分旧有价值,都会产生社会摩擦力。但是学校不会。

具体而言,学校产生新价值,通过两种方式:1.产生新知识。2.扩展新关系。产生新知识,并不灭掉旧知识。扩展新关系,反而让旧关系增值。我想了很久,还真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纯粹的价值增值模式。

我们重点来看看“关系”。一个学校,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物种,它自己要生存,要穿越进化剪刀,用什么方式呢?就是不断地生产“校友关系”啊。一个小孩,从学生变成毕业生,从校友变成可以捐赠的校友,从自己是小孩变成小孩的父母,把小孩再送回学校当学生。这是一个往复循环,吐纳不绝的过程。新的关系不断被生产出来。一个学校的品牌和认知,就这么一点点地确立、生长,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就像我们得到招收得到高研院的学生,一届一届的传统,新人进来之后,老人的价值变得更大。为什么我们给所有来到现场启发俱乐部的买票的观众都发一个有编号的徽章?等来到这个屋子里的人真的有10万人,你们前一万人就值钱了,关系是越用越大,是一个纯粹的价值创造,不产生社会摩擦,这是我现阶段对这个问题的结论,学校为什么不死,我的思考。

我跟同事讲,现在我们得到提出来,我们要做一所终身学习的大学,想法挺好的,但征途漫漫,有什么标志我们真的成为一所大学呢?两个标志。第一个标志是出现校友捐款,我指的不是块儿八毛的,我指的是10个亿那种,这才能是一个学校,因为是关系到了的体现。第二,郭德纲再讲相声的时候提咱们,郭德纲有一个著名的相声,他说我大学毕业。于谦问哪个大学?回答说清华的。哪个清华?清华池的。他怎么不拿别人打镲,他拿清华打镲,再过几十年有相声演员上台打镲,说我大学毕业。哪儿的?得到的——这就成了,不必交钱。

这是我观察企业,从《决战》这本书里看到的一个隐秘的维度,所有的企业既可能是一个市场价值,财务价值的创造者,可以是一个阶段性的各种各样的战役的组织者,胜者或者是败者。但是,我们只要再看穿一个底层,它是啥?凝聚了一帮人,服务了一帮人,他的同事,他的客户,听到他的品牌的名字的人,一圈一圈的涟漪。它在经营这个关系,它确实就是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像一所学校一样,让每一个人顺着这个关系链一点一点的向上攀爬。

就像我们得到APP ——

有从来没有听过它的名字的人;

有听过,但是不知道这是什么神圣的人;

也有听过尊重,但就是不用的人;

有用了就是不付钱的人;

有付钱但每次付钱都反复算的人;

有不管出什么课都会买的人;

以及现在不知道出生没有,将来会给我们捐10个亿的人。

这是一个无穷丰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服务,每一个层次都为它创造价值。这是企业真正经营的那个底盘。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有一些聪明的年轻人,进什么行业,进什么公司,他看的你不是说你给我这个月的月薪是多少。判断这个公司的人才是在逐渐流失,还是在逐渐增长,那些最有出息的人,是进了涨还是离开了涨?这是一个好学校吗?我在里面能成长吗?我的成长能够表现为我的社会建设性的关系的增强吗?这是很多聪明年轻人反复问自己的职业选择的一句话。

事实上,我们反观那些伟大的企业,不都是这样吗?我熟悉的媒体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它不用长多大,但只要它是那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企业,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那儿。

今天的所有公司,如果想活得长一点,在学校身上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最近我在沈祖芸老师那里听到一句话:管理降解,教育生长。

这句话越琢磨越有味道。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控制人。教育,自始至终都是成就人。管理,着眼于自己的目标;教育,着眼于构建良性的关系。

你不觉得吗?坏公司,像是一台锅炉,把年轻的生命像煤炭一样填进去,发出光和热,锅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生命变成了煤灰。好公司,像是一所学校,年轻的生命像学生一样进去,也发出光和热,学校也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生命得以成长、攀援、上升。

这个区别在公司的报表上,可能看不出太大的区别。但是在公司组织的寿命上,却会高下立判。因为,只要关系在扩展,学校就不死。

关系是一种超越交易的存在,是一家公司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

就拿一所学校来说,和自己的校友关系,可以好到校友反过来给学校巨额捐款的程度。也可以淡到,可能只是一个母亲拿学校的名字激励一下自己孩子的程度。这种无穷多的丰富层次,哪里是用“对等交易”来描述的?

今天的一家公司,也完全可以把经营自己和员工,自己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作为衡量自身进步的一个维度。

比如,一家厨具公司,你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地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还是会把用户拉一个群,在里面讨论厨艺,期待你的用户因为生活品质提高了而更认你这个品牌?后面一个思路,就是学校。

再比如前两天出了一个事。有一个明星出了丑闻,当事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某家新闻APP把自己的标志放在桌子上。这件事情,如果从交易的角度、流量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一个新闻APP的品牌标志出现在一个流量巨大的新闻现场嘛。但是,如果从关系的角度看,这个品牌标志就不该放。因为你把自己放在一个丑闻明星的旁边,你让自己的用户蒙羞,破坏了你和自己用户的关系。

我自己创业越久,就越感到,一家公司的掌舵人其实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为什么?因为好像你是一位司机,但其实面前的仪表盘是残缺的。你能看到的是各种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只是你和现实目标之间的距离,而不是你和活生生的人、和同事、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才是一家公司的生命力指针。

借此机会,为得到APP做一个招聘广告吧。

我们是一家公司,也是一所学校。在这里,你可以保留对学问的兴趣,可以通过学问和用户建立真实而善意的关系,可以获得有尊严的收入和职场发展的机会。除此之外,我能承诺给你的,就是只要是内容向的同事,一旦加入得到,我会自己带你,像个学校那样,看着你走好第一步。

如果你愿意,也请把这个广告推荐给身边有出息的年轻人。

好这就是本期启发俱乐部。

下一期,是中国联通本轮赞助启发俱乐部的最后一期,我们会到广州,在中国联通的广州分公司来和大家见面。今年我们发了一个愿,启发俱乐部不仅会在北京学习中心,我会把我们全国十大学习中心都走一遍。下周三晚8点,我们广州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