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投降了,马上对队伍进行整编,再拉上战场,就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共产党队伍。怎么做到的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办法,是开“诉苦大会”。
假设一个师,国民党军队被俘虏了。首先,军官先隔离,另案处理。然后,跟士兵讲,有想回家的吗?想回家,给路条、发路费,不留。剩下的人怎么办?开诉苦大会。
现在看资料,大概是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动员。政委到每一个士兵身边问,谁欺负过你?老家的地主、镇上的恶霸有没有欺负过你?班长有没有踢过你?连长是不是吃好的不让你吃?都想想,开动脑筋想想,每个人动员。
第二步,树典型。哪个战士讲得好,到处讲。
第三步,全面诉苦大会。连队讲,班内讲,团内讲,军民联合讲,两支军队放到一起讲,讲得好的就有机会反复讲。
第四,挖苦根。最后认识到“总苦根是老蒋”,只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劳动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这套办法,是在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和罗荣桓的东北野战军中开展起来,发现有效,推广到全国的。
这是不得了的发明,搁在我们现在,你要是兼并了一公司,你可以琢磨琢磨怎么用。
你发现没有,这个会一开,同时解决了这么几个问题:
1.我们都是穷人的队伍。这个观念深入人心。
2.通过自己的讲述,否定了原来组织的合法性。
3.通过表达,完成了对新组织的认同。
4.通过引导,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
一位美国学者把它称之为“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过的政治手段”。他认为,“这样的集体诉苦比指挥员或是政委的任何说话都更有感染力,这样的教育是绝对不可以低估的,更是任何人也模仿不到的,倘若蒋介石也让他的士兵起来诉苦,士兵恐怕会起来反抗他们的长官”。我觉得,将来会有组织行为学家来研究这个案例。
这四笔账一算,你就明白开场时我们讲的那个大逆转是怎么发生的了。1946年,战争第一年就消灭国民党军队112万人,使它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第二年又消灭国民党军队152万人,使它从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而且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已远非战争开始时可比。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总兵力已下降到365万人,能部署在第一线的正规军只有174万人。这个时候,大决战的时机就成熟了。
读《决战》这本书,我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一句话:力量的形态可能各种各样,但是本质只有一个: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各种形态的力量,来应对不同的挑战。比如,现金形态的力量,资产形态的力量,外貌形态的力量,物品形态的力量,等等。但是,我们得有能力,看穿它背后是人;得有能力,随时把各种形态的力量还原为人。
马克思那句名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我们上学的时候都会背,但是可能要用一生去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看到的力量,是各种形态的,就有点像1946年到1949年的蒋介石,一盘子凌乱的棋子,这个也舍不得丢,那个也患得患失,顺境的时候还好,一旦遭遇逆境,根本就无从措手。
在《决战》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场景。就是1948年中,蒋介石开的一个会:“三年来戡乱检讨会”。
这次会议开得郑重其事:先由国防部有关厅局开了十一天预备会,就军政和军令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准备意见。8月3日,检讨会在南京国防部大礼堂开始,开了五天。参加会议的除3月底刚从美国归国、接任国防部长的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及所属各次长、厅长外,还有各“剿匪总司令部”、绥靖公署参谋长,各军军长和参谋长等。白崇禧、徐永昌、汤恩伯、杜聿明、宋希濂、黄百韬等也出席了,会议显得十分隆重。蒋介石每天到会并讲话,足见他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
但是讲什么呢?我给大家念两段:
“我认为今后我们要振作军心,提高士气,唯一要务就是要我们高级将领恢复革命的自信心,加强我们精神的武装。”“我相信大家今天听了我这一篇沉痛的训斥,一定能够激发良知,痛切悔改,将平时一切精神心理生活行动,在会议中间详尽检讨,切实改正。如此,大家一转眼之间,即可使剿匪军事转危为安,转败为胜,那么我们这次军事检讨会议,就是今后剿匪成功的关键,而各级将领的功业,自可以永垂不朽了。”
对,通篇就是这样的东西。整篇讲话没有对战局作任何具体分析,只是训斥高级将领精神颓废、信心动摇、天天只是朝着失败的方向去着想。
连续五天,他天天去,天天讲,到了会议闭幕那天,蒋介石自己在日记中写道:“下午又对军会训示一小时余,自觉言多重复,与言之不能贯澈,反令听者失望失信为虑。”五天的军事检讨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这次会议没有作出什么重要战略决策。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却是事实。他在会议结束后的日记中写道:
“军事检讨会议连开五日,每日亲自出席训示。对军会自觉已尽其心力,期其有效,甚恐听者藐藐,未能感动于中。只有但问耕种、不问收获之喻,借以自慰耳。”
这就是蒋介石在战略决战前夜召开的军事会议的真实情况。在这样严重的历史时刻,郑重其事地召开的军事会议竟开成这样,会后与会者对下一步应该怎样看和怎样做,都不清楚。它的后果可想而知。
他在8月底日记的“上月反省录”中写道:
“本月份军事稳定,各战区无甚变化,惟陕北卅六师损失半数,殊为遗憾。其他经济、教育、政治较有进步,其乃国家转危为安之一月乎。”三天后,他在日记中又写道:“一俟经济改革有效,立即全力从事于军事,以期有济于党国矣。”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决战没有几天就要打响了,蒋介石却以为“军事稳定,各战区无甚变化”,想先集中力量处理已使他焦头烂额的经济问题,特别是以发行金圆券为标志的“币制改革”,下一步再“全力从事于军事”。要知道,这已经是1948年8月了,三大决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那你说是蒋介石无能吗?有这个因素,但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他,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呢?
蒋介石的眼睛里,只有地盘,而且是不能丢的地盘,有各种各样的负担、问题,都要去救,都要去管,根本就没有一个总体的目标。
而几乎同时,在西柏坡,也在开一个重要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在那个阶段的中共领导人的讲话里,你看到的是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还是那句话: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满眼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