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文明》这本书讲农业的这一章就给了我一个答案。
解开马尔萨斯陷阱这个扣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直接说答案:氮肥。我们最常见的化肥,尿素,就是氮肥。
我小时候以为,有了种子,有了阳光雨露,有了光合作用,不就从地里长出粮食了吗?至于给土壤施肥,一直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辅助性的因素吧。庄稼有肥多长点,没肥少长点。可能也怪这个“肥”字用得不好。对于我这样一个胖子来说,“肥”这个字眼意味着累赘,低估了它的作用。
其实肥料,不是什么辅助性因素,地里能长出粮食,碳水化合物是靠光合作用,但是蛋白质得靠氮元素。每长出一份粮食,就要从土地里带走一份氮元素。阳光雨露有的是,但是土地里的氮是有限的。我们把身体里的氮元素还回去,主要方式是农家肥。粗略地说,大自然土壤里的氮,几乎就是个稳定的量。这也就意味着:全世界土地供养的人,是有限的。有人算过账,中国的土地,能出产的粮食总量也就是1.2亿吨,合理供养人口也就是4亿。这是清末就达到的数字。
算到这儿,我要是19世纪的人,是不是心里拔凉?这就是越不过去的铁门槛啊。没关系,这位来了,1903年,德国人弗里茨·哈伯,发明了化肥,可以人工合成氮肥了。
哈伯是个德国犹太人。围绕他有很多很有张力的故事。比如,他既发明了化肥,又发明了毒气;比如,他既是一个对德意志帝国忠心耿耿的人,又是一个被希特勒迫害的犹太人;比如,他的妻子因为他研制和生产毒气,气得自杀了,他终身愧疚,最后又和妻子合葬。等等。
但是,我觉得可能在他身上最大的张力是:他的贡献那么重要,但是他的名气是那么小。要说他的贡献,举一个数字就够了:现存人类身体里可能超过一半的氮是被人造氮肥固定下来的。有学者推测,用哈伯的方法制备的肥料可能维持了一战后三分之一的地球人口。你看,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
但有意思的是,哈伯那么大的贡献,甚至也得过诺贝尔奖,但是,我们很少见到对他的宣传,很少见到中小学的走廊上贴他老人家的画像,甚至我问过身边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
冷静一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这种一点点改变人类生活的技术发明,可能就是这种命运:重要,但是被忽视。它越重要,它扩散的过程就越漫长、越无声无息。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真正重要的技术是什么。你是在一百年的尺度回头一看,这事不得了。
要知道,化肥的发明,不是多了一种粮食增产的手段那么简单。一种新的社会逻辑,也藏在了里面。这个变化就更有意思了。
你想,农业过去是什么?是一个天然的分散产业。每个人都可以骄傲地站在农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关起门来种地,我就是自己的王。这是农业社会。但是你看,化肥一出来,有化肥厂,有经销渠道,有交通运输运送这些化肥,粮食的产量就提高。发现没有?有化肥之前和有化肥之后,农业变成了一种集中度更高的产业,换句话说,农业里面有了制造业的因素。
原来农业的本质,是光热水土转换成粮食。现在的农业,其中有一部分性质已经变了,是煤炭、天然气这些能源,通过变成化肥,再通过土地和种子转换成粮食。最大的变量,是技术了。原来的天花板被掀开了。原来是谁有土地谁有农民,谁就有粮食。现在是谁有化肥,谁有种子技术,谁能按照工业的逻辑,不断提高技术,不断降低成本,谁就能在全球的粮食生产链条中有话语权。这个变化就非常非常深了。
我们换个例子,再来看看制造业逻辑是怎么改造其他产业的。比如能源。
原来的能源,就是煤、石油、天然气那些东西,埋藏在世界各个地方,是一种分布式的资源。那好,能源的天然分布,就影响了世界格局。中东有石油,中东就成了世界大国的角逐场。北海发现了石油,苏格兰人对英国就有了分离主义的倾向。美国人可以开发本土的页岩气,而且成本下降,中东对它的战略地位就下降。你看,能源的天然分布,决定了世界格局。
今年跨年演讲的时候,我提到了“碳中和”。这好像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少排放一点二氧化碳,多固化一点二氧化碳,最后变成零。
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这里面埋藏了一个很深的逻辑:能源问题,一旦从资源属性变成制造业属性,中国的战略性机会就来了。
我们简单推想一下,下面会发生什么:
如果能源从化石能源切换成绿色能源,比如太阳能,那么制造业的能力就可以转换成能源能力。那就可以按照制造业的逻辑来了。制造业的特点是,可以改良和提升的面多了起来。
1.比如,同样是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可以多头着手。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寿命是一个方法,从只能用10年提高到能用20年,这成本不就降了吗?
2.再来,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成本可不可以降低啊。可以啊。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强项啊。
3.再来,光电转化效率能不能提升啊?可以啊,过去只有15%,现在差不多有20%了。别看只有5%的提高,实际上单位面积能发的电就提高了三分之一啊。成本又降了不少啊。
4.再来,太阳能发电,白天发电,晚上不行,所以,必须要有储能技术来“削峰填谷”。储能技术,又是一个全新的制造领域。里面又有很多可以迭代提升的空间。
5.再来,太阳能发电,对智能电网、数字化的依赖程度很高。现在世界上数字化技术领先的国家是谁啊?中国啊。因为中国经济的规模大,数据规模大。这是不是又无形中增加了中国的竞争力?
6.再来,这些技术,这些制造业的产品,都是可以出口的。那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搞碳中和,中国都可以参与,有价格优势和技术迭代速度的优势,中国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大。那么,从某种角度上说,中国就会成为能源的出口国。而且出口的量的天花板是掀开的。工业都这样。不断地规模扩大,规模大了技术提升,技术提升了,价格就降低,价格下降,规模继续提升,这是一个正向的持续循环。这套我们中国人特别熟悉的逻辑,又会在能源领域重演。现在光伏产业全球前20名的企业中,80%都是中国企业。
7.再来,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不仅能源是新的,能源的使用也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比如中国就可以打开电动车这个全新的领域。中国就可以在这个新领域领先。事实是,中国现在的电动车销量就至少占全世界电动车的50%。
8.再来,碳中和不止是要把化石能源变成清洁能源,还有一层意思,是要把碳固化下来。固碳靠什么?最靠谱的手段,现在是植树造林啊。全世界植树造林,谁是小能手,中国啊。从1993年开始,我国人造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近20年来,全世界新增的绿化面积里,有1/4来自中国。
9.再来,碳中和现在全世界都在喊,中国也喊,这就变成了一个道德高地。如果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又能在其中获得很大的话语权,那么中国的国际声望的崛起,又潜藏在其中。
事实上,煤炭时代成就了大英帝国;油气时代成就了美利坚;那么碳中和时代会不会成就另一个大国?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机会。抢占能源科技的一个战略制高点的机会,就出现在我们这代人面前。
这个分析的清单,还可以无止境地列下去。
所以,看起来,太阳能发电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变革而已。但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深不见底的。而我们站在今天,只能是看到那个方向,看到一种可能性,我们不敢说,前方一定会有什么。
所以,站在现在的事实原点上说,中国一定会如何如何,无论是悲观的远见,还是乐观的远见,都是不负责任的。要么是对不住中国面对的这次机会,要么是对不住未来在这条路上艰难探索的人付出来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