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大家好,我是罗胖罗振宇。
欢迎收看由中国联通独家冠名的第二季《启发俱乐部》。本场节目在联通手机营业厅APP、联通沃视频APP同步直播。
这一期节目是《启发俱乐部》第二季的最后一期,我们来到了魅力四射的花城——广州。广州不得了,整个广东省去年的GDP超过了韩国。今天下午我去到了我们的赞助商中国联通的分公司——广东联通,这是收入规模最大、创新最活跃的省级公司,见证了他们一个新品,5G花young派形象大使“花小Z”的全息首秀,我感到非常荣幸。
为了满足这个时代年轻人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广东联通近期重磅推出一系列5G花Young派生态权益产品。现在,登陆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APP,就可以办理花Young购物卡。办了之后呢,就可以享受很多平台的大额优惠券,包括京东、天猫、唯品会、网易严选、苏宁易购、盒马鲜生这些,真是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广东联通也会陆续推出其他的产品,比如“花Young学”“花Young手机”等,带给我们更多的福利,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关注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APP。
今天的现场互动环节,提问的观众会获得由中国联通送出的VR眼镜。所有观众可以在沃视频APP的VR专区回看我们本季第12期启发俱乐部的VR版。感谢中国联通及广东联通的支持。现在干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尤其是在一件事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人跟你有一样的对未来的看法,然后愿意支持你干这件事更不容易。所以,我对中国联通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
今天是启发俱乐部第一次来到广州。说来也巧,今天是2021年3月10号,一年前的今天,我也在广州。
去年春节,我带父母在广州过春节。你懂的,那是一段被疫情搞得风声鹤唳的日子。我和父母住在宾馆里,不知道该不该回北京,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说来也可笑,那段时间,我只有一个念头,能不能买到3只口罩,救我一家老小性命?我曾经沿街一家家地商店问过去,你家有没有口罩?没有。我转托各种关系,问了能联系上的广州朋友,甚至是医生朋友,能不能给我一只口罩?不能。
开场之所以说去年的这段经历,是因为,过去一年实在太不寻常了。估计将来的历史学家,回顾这一年,也是一个很难处理的话题。2020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我自己有一个很私人的视角,我称之为“远见之年”。
为什么?因为去年那段时间,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到了现实世界的突变,那就只好把自己的脑子,像风筝一样,往天上放一放,每个人都要从现在往未来画一根延长线,每个人都试图揉揉眼睛,看清那个肯定不一样,但又不知道是怎么个不一样的未来。
比如说,你一定听到有人跟你聊西班牙大流感。他们的判断是,这次疫情肯定会有好几波,因为100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就有好几波。1918年春天是第一波,但这一波只是玩闹一下,敲个小警钟。真正死人的是第二波,也就是1918年秋天那一波,仅仅10月份一个月,就有20万美国人因为感染丧命。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又来了第三波,哩哩啦啦持续一年多。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5亿人感染,5000万人死亡。
如果真的这么再来一次,是不是一个很可怕的远见?
还有人在为更可怕的远见做准备。美国当时有人卖这种“末日求生罐头”。据说买这么一堆,够一家四口吃一年。我认识的人当中,就真有买的。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全世界范围内有那种专门准备末日来临的组织。据他们研究,如果你想提高在世界末日的生存率,最有用的手段就是做近视眼手术。戴着个眼镜逃难不好逃,眼镜一丢,生存率立即下降。这话你信不信?
类似的问题多了:中国经济会怎么样?印度会不会崛起?美国到底是不是快衰落了?中美关系到底怎么样?中美会脱钩吗?中国能拿到芯片吗?华为会被美国整死吗?
2020年,是我听到的各种各样的远见最多的一年,从悲观的到乐观的,从得过且过的到异想天开的各种远见。更重要的,这些远见还会打架。
这位说疫情会越来越严重,那位说,少来这一套,我们这代人经历过非典,了不起这次疫情到5月初就结束了,病毒怕高温,俩月就恢复原样。
这位说,谁谁谁一定当选哪国总统,那位说,谁谁谁肯定当不了哪国总统。
这位说,比特币一定是未来,那位说,看见你脸上绿油油的样子非常像一根韭菜。反正就在上个月,2月22号,比特币突破58000美元的高点,第二天立马跌破45000美元关口,24小时内跌了17%不止。头一天,有人说:不听我的,吃亏了吧?第二天,另一波人跳出来说:不听我的,吃亏了吧?吵得可热闹了。
你看,各种远见一直打架。大家对现实的意见分歧,还没有对未来的分歧大。刚才我说,2020年是“远见之年”。来,加俩字,“远见打架之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觉得有哪儿不对劲。哪儿不对劲呢?我后来琢磨琢磨可能是这么个问题,就是你们真的诚实吗?你们每个人在发表那个远见、那个铁板钉钉铁口直断的观点的时候,你们真的诚实吗?
比如,有人嘴上说比特币是骗子的时候,是不是对炒币挣钱的人也有那么一丢丢眼红,是不是也对万一踏空了这轮机会有点惴惴不安?有人嘴上说比特币肯定是未来的时候,是不是也有那么哪怕1%的心虚?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相信危机会过去,要趁疫情这个机会,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所以我做了植发手术。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有那么一丢丢担心,我也把近视眼手术做了。哈哈。哪有什么确定的远见?走夜路还唱歌的人,歌声越嘹亮,心里越慌张。
你看,大家都渴望听到远见,喜欢发表远见,但是心里又未必信。这是病,得治。
我的“远见病”是最近看了一本书治好的。
这本书叫《技术与文明》。作者张笑宇,北京大学毕业,青年才俊,很多学术界的前辈都很喜欢他。我自己也有幸和他有过面对面的沟通。
《技术与文明》是一本学术著作,主题是改变人类历史的那些技术细节。
为什么说这本书帮我治好了“远见病”?这本书里讲了很多例子,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决定未来的,可能是一些非常微小的技术因素。书里面有句话,叫“技术以魔鬼般的细节改变人类命运的走向”。说白了吧,每一代人看向未来,基于对现实了解而形成的远见,通常都是错的。因为那些微小的技术因素,不容易被看到。
最简单的例子,之前讲过,熟悉我们节目的人都知道,马镫。
来看看图片,马镫,就是人骑马的时候,两只脚套进去的那个小铁环,让骑马人两腿可以固定在马背上。就这么个小玩意儿,不发明不知道,一发明怎么样?所有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突然一下武力开始壮大。
道理很简单,骑在马上,你没有马镫,你和马就不能连成一体。你在马上挥舞的所有武器没有那么大力量,因为你怕自己从上面跌下来。所以,关公拿个刀、张飞拿个矛,这种兵器在三国时候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马镫。有了马镫,和马连为一体,马的冲击力和你自己的力量合为一体,全都变成你的力量。
马镫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发明。马镫发明之后,全世界草原民族的力量开始起来,欧洲也这样,中国也是一样,来自亚洲腹地的草原民族,那个词叫“地缘大锤”,像锤一样,锤打亚欧板块的周边。欧洲和中国都面临着马上民族的入侵。这个例子大家都熟悉。
还有一个例子,稍微陌生一点。反正我在其他地方都没听过,就听张笑宇讲过。他不仅写在书里,而且面对面跟我讲过,这个洞察很厉害,就是弩。
看一下,就是这个东西,当年秦军用的弩。你可能会说,弩,不就是半自动发射的弓箭吗?这不过是武器的一个小改进,能对历史产生多大的影响?
如果线性地看这个改进,弩确实也就是用起来更方便的一种弓。但是,你深想一下,这个东西一旦出现,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是什么?
拉弓是非常需要体力的。古代军队评价一个人的武力,往往就是看他能拉开多少石的弓。请注意,拉开不重要,做过平板支撑的人都知道,拉开、停住、等待发射时机,那是非常需要力气的。所以,如果弓箭是一支军队的主要远程武器,那能去当兵的人就很少,而且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上战场。
而有了弩就不一样了,全部上好弦,扣动扳机就可以了。据张笑宇考证,弩最开始大规模的应用是墨子。墨子在守城战中开始用弩,男女老少全部得上城头,小孩也可以发,妇女也可以发。
那你想有了弩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可以动员大量的平民上战场了,战争开始变得残酷起来。古代的“总体战”变得有可能了。
影响仅止于此吗?还有一层:统治者可以绕过原来的武装集团、贵族集团,直接向最普通的民众征兵。这位原来不上战场,现在上战场了,对他就要激励。他立了战功,国家就要给他奖赏,从金钱到荣誉,那原来的贵族制就不可持续。你就想去吧,这个链条对整个的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我们经常说什么“阶层固化”。对啊,只要是占据社会顶层地位的精英,有钱、有资源、有知识、有传统、还互相通婚,他们就有机会一代代地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底层人怎么有希望呢?但是,在历史上,为什么阶层固化能一次次地被打破?靠的就是这些技术条件的变化。不起眼的小的技术革新一旦铺开,人类各个阶层的力量分配就得重新来过。所谓的“阶层固化”也就要被打破了。
你如果看这本书,我还强烈推荐你去看这么一章“粮食与人口”,讲农业。
来,咱们穿越一下,回到19世纪早期。如果你站在今天,以我们的历史知识,觉得那段日子还挺高歌猛进的。19世纪,有蒸汽机、铁路、电报、电灯、世界博览会、水晶宫,多厉害!
但是那一代人其实没有那么乐观。因为有一个家伙的阴阳怪气的话,是所有人心里的一道阴影。就是这个人,马尔萨斯,毕业于剑桥大学,学数学的,著名的人口学家。他当时画了这么一个曲线。
啥意思呢?他提了一个观点,说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的。而生存资料,比如粮食的增长,不可能是几何级的,只能是算术级的。所以,经济增长的结果如果导致人口增长,那就坏了。因为所有的增长成果都被新增的人口吃掉了。然后经济开始下滑,四骑士就出场了——瘟疫、战争、饥荒、死亡,人类会度过一个暗无天日的阶段,然后再重启,这就是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当然是对西方历史经验的总结。但是对中国也适用啊。汉朝极盛的时候有6000万人,一衰败,到了三国时期只剩下2000多万。唐朝极盛时多少人口?5000多万,一衰败,王朝定格时落到只有1000多万人。
所以你看,如果你身在19世纪,当时听马尔萨斯这样一说,你不会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光明的前途,眼前的技术进步、生活改善,马上带来的就是人口爆炸,然后紧接着就是粮食危机。那你有蒸汽机有啥用,人口一多,没饭吃,不还得死吗?所以,马尔萨斯陷阱简直就是一个套在人类头上的紧箍咒。稍微过上点好日子,马上就是危机。
哎,奇怪,19世纪末的时候,全人类大概是9亿人口,现在都快80亿了,这个扣后来是咋解开的?
《技术与文明》这本书讲农业的这一章就给了我一个答案。
解开马尔萨斯陷阱这个扣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直接说答案:氮肥。我们最常见的化肥,尿素,就是氮肥。
我小时候以为,有了种子,有了阳光雨露,有了光合作用,不就从地里长出粮食了吗?至于给土壤施肥,一直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辅助性的因素吧。庄稼有肥多长点,没肥少长点。可能也怪这个“肥”字用得不好。对于我这样一个胖子来说,“肥”这个字眼意味着累赘,低估了它的作用。
其实肥料,不是什么辅助性因素,地里能长出粮食,碳水化合物是靠光合作用,但是蛋白质得靠氮元素。每长出一份粮食,就要从土地里带走一份氮元素。阳光雨露有的是,但是土地里的氮是有限的。我们把身体里的氮元素还回去,主要方式是农家肥。粗略地说,大自然土壤里的氮,几乎就是个稳定的量。这也就意味着:全世界土地供养的人,是有限的。有人算过账,中国的土地,能出产的粮食总量也就是1.2亿吨,合理供养人口也就是4亿。这是清末就达到的数字。
算到这儿,我要是19世纪的人,是不是心里拔凉?这就是越不过去的铁门槛啊。没关系,这位来了,1903年,德国人弗里茨·哈伯,发明了化肥,可以人工合成氮肥了。
哈伯是个德国犹太人。围绕他有很多很有张力的故事。比如,他既发明了化肥,又发明了毒气;比如,他既是一个对德意志帝国忠心耿耿的人,又是一个被希特勒迫害的犹太人;比如,他的妻子因为他研制和生产毒气,气得自杀了,他终身愧疚,最后又和妻子合葬。等等。
但是,我觉得可能在他身上最大的张力是:他的贡献那么重要,但是他的名气是那么小。要说他的贡献,举一个数字就够了:现存人类身体里可能超过一半的氮是被人造氮肥固定下来的。有学者推测,用哈伯的方法制备的肥料可能维持了一战后三分之一的地球人口。你看,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
但有意思的是,哈伯那么大的贡献,甚至也得过诺贝尔奖,但是,我们很少见到对他的宣传,很少见到中小学的走廊上贴他老人家的画像,甚至我问过身边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
冷静一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这种一点点改变人类生活的技术发明,可能就是这种命运:重要,但是被忽视。它越重要,它扩散的过程就越漫长、越无声无息。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真正重要的技术是什么。你是在一百年的尺度回头一看,这事不得了。
要知道,化肥的发明,不是多了一种粮食增产的手段那么简单。一种新的社会逻辑,也藏在了里面。这个变化就更有意思了。
你想,农业过去是什么?是一个天然的分散产业。每个人都可以骄傲地站在农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关起门来种地,我就是自己的王。这是农业社会。但是你看,化肥一出来,有化肥厂,有经销渠道,有交通运输运送这些化肥,粮食的产量就提高。发现没有?有化肥之前和有化肥之后,农业变成了一种集中度更高的产业,换句话说,农业里面有了制造业的因素。
原来农业的本质,是光热水土转换成粮食。现在的农业,其中有一部分性质已经变了,是煤炭、天然气这些能源,通过变成化肥,再通过土地和种子转换成粮食。最大的变量,是技术了。原来的天花板被掀开了。原来是谁有土地谁有农民,谁就有粮食。现在是谁有化肥,谁有种子技术,谁能按照工业的逻辑,不断提高技术,不断降低成本,谁就能在全球的粮食生产链条中有话语权。这个变化就非常非常深了。
我们换个例子,再来看看制造业逻辑是怎么改造其他产业的。比如能源。
原来的能源,就是煤、石油、天然气那些东西,埋藏在世界各个地方,是一种分布式的资源。那好,能源的天然分布,就影响了世界格局。中东有石油,中东就成了世界大国的角逐场。北海发现了石油,苏格兰人对英国就有了分离主义的倾向。美国人可以开发本土的页岩气,而且成本下降,中东对它的战略地位就下降。你看,能源的天然分布,决定了世界格局。
今年跨年演讲的时候,我提到了“碳中和”。这好像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少排放一点二氧化碳,多固化一点二氧化碳,最后变成零。
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这里面埋藏了一个很深的逻辑:能源问题,一旦从资源属性变成制造业属性,中国的战略性机会就来了。
我们简单推想一下,下面会发生什么:
如果能源从化石能源切换成绿色能源,比如太阳能,那么制造业的能力就可以转换成能源能力。那就可以按照制造业的逻辑来了。制造业的特点是,可以改良和提升的面多了起来。
再来,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成本可不可以降低啊。可以啊。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强项啊。
比如,同样是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可以多头着手。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寿命是一个方法,从只能用10年提高到能用20年,这成本不就降了吗?
再来,光电转化效率能不能提升啊?可以啊,过去只有15%,现在差不多有20%了。别看只有5%的提高,实际上单位面积能发的电就提高了三分之一啊。成本又降了不少啊。
再来,太阳能发电,白天发电,晚上不行,所以,必须要有储能技术来“削峰填谷”。储能技术,又是一个全新的制造领域。里面又有很多可以迭代提升的空间。
再来,太阳能发电,对智能电网、数字化的依赖程度很高。现在世界上数字化技术领先的国家是谁啊?中国啊。因为中国经济的规模大,数据规模大。这是不是又无形中增加了中国的竞争力?
再来,这些技术,这些制造业的产品,都是可以出口的。那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搞碳中和,中国都可以参与,有价格优势和技术迭代速度的优势,中国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大。那么,从某种角度上说,中国就会成为能源的出口国。而且出口的量的天花板是掀开的。工业都这样。不断地规模扩大,规模大了技术提升,技术提升了,价格就降低,价格下降,规模继续提升,这是一个正向的持续循环。这套我们中国人特别熟悉的逻辑,又会在能源领域重演。现在光伏产业全球前20名的企业中,80%都是中国企业。
再来,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不仅能源是新的,能源的使用也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比如中国就可以打开电动车这个全新的领域。中国就可以在这个新领域领先。事实是,中国现在的电动车销量就至少占全世界电动车的50%。
再来,碳中和不止是要把化石能源变成清洁能源,还有一层意思,是要把碳固化下来。固碳靠什么?最靠谱的手段,现在是植树造林啊。全世界植树造林,谁是小能手,中国啊。从1993年开始,我国人造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近20年来,全世界新增的绿化面积里,有1/4来自中国。
再来,碳中和现在全世界都在喊,中国也喊,这就变成了一个道德高地。如果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又能在其中获得很大的话语权,那么中国的国际声望的崛起,又潜藏在其中。
事实上,煤炭时代成就了大英帝国;油气时代成就了美利坚;那么碳中和时代会不会成就另一个大国?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机会。抢占能源科技的一个战略制高点的机会,就出现在我们这代人面前。
这个分析的清单,还可以无止境地列下去。
所以,看起来,太阳能发电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变革而已。但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深不见底的。而我们站在今天,只能是看到那个方向,看到一种可能性,我们不敢说,前方一定会有什么。
所以,站在现在的事实原点上说,中国一定会如何如何,无论是悲观的远见,还是乐观的远见,都是不负责任的。要么是对不住中国面对的这次机会,要么是对不住未来在这条路上艰难探索的人付出来的血汗。
好,我们回到这本书:《技术与文明》。它提醒了我两点。
第一,是那些很小的因素,那些我们这代人看不到或者是看不明白的因素,决定了未来。
其实,回到个人身上不也是这样吗?只要稍长几岁年纪,回头往事,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感慨,我的一生,居然是由那些完全不起眼的小事决定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我是不是就错过那个人了?我要是没有听到那个人对我指点的那句话,我是不是在关键时刻就选错了?
第二,任何人,如果觉得自己已经把握住了技术的关键变量,那他一定是小看了这个技术变量。
举个书里面讲的例子。这位是谁?发明印刷机的古腾堡。
站在后世看他当年的发明,了不起,活字印刷术,开启了民智,传播了文明,最终颠覆了教会。
但是,如果你生活在15世纪上半叶,生活在古腾堡发明印刷机的那个年月,你不会这么想。为啥?因为印刷机有了,印什么呢?
第一反应,当然是印《圣经》。确实,古腾堡第一批印的书,就是《圣经》,印刷质量还非常精良。那印了多少本呢?180本。为啥这么少?原因很简单,当时除了神父,没人认识字啊,连贵族也不识字。就算有人认识字,当时也没有书籍销售的网络,印出来,也卖不掉啊。所以,古腾堡虽然有了这项伟大的发明,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赚到钱。
那最早利用印刷机的是谁呢?恰恰是天主教会。
要想让印刷机痛痛快快地转动起来,它最适合印什么?
1.最好主要是字。不需要图画。2.最好是单页的。这样就不需要复杂的装订工具。3.大批印好之后,不需要复杂的零散分发,直接交给客户就好。4.不识字的人也需要。这样量才起得来。
什么印刷品符合这个特征?嗨嗨,居然是赎罪券。就是天主教会敛财的一项工具。天主教不是认为人人都有罪吗?好,如果不想死后下地狱怎么办啊?交钱啊。生前就把罚款交了啊。关于赎罪券,不是有一句著名的话吗?“当你买赎罪券的钱,放到钱箱里面叮当作响的时候,你的灵魂就从地狱里面出来了。”
你看,赎罪券是不识字的人也需要吧?单页的不需要装订吧?主要是字不需要图画吧?大批印好之后,只要交给教会不需要零售吧?简直完美!当时教会交给印刷厂印赎罪券的订单,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张。
如果你当时看到这番景象,你会怎么想?你是会认为印刷机对教会是一种威胁,还是一种强化?当然是强化。
到了1517年,那个叫马丁·路德的人,把自己写的《九十五条论纲》往教堂的门上一钉,然后开始写各种各样的小传单、小册子,反对天主教会的赎罪券,然后通过印刷机迅速地传播到整个德国的时候,引发了三十年战争,宗教改革开始了。
到了这个时候,印刷机这项技术革命的后果才真正展开。你如果见证了这个历史过程,我就问你,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还记得刚开始咱们讲的马镫吗?马镫发明之后,马背上的民族第一波拿到了技术优势,但是别忘了,技术这个东西会扩散的啊,等农耕民族学会了这种骑兵技术之后,强弱形势反而发生了一次大颠倒。
你想,原来善于操控马匹的,只有游牧民族。但是现在,操控马匹的门槛下降了,农耕民族也会了。在中国,你可以看到隋唐帝国对北方草原的反扑。在欧洲,你能看到封建贵族在武力上的优势被强化。所以,从长程的历史来看,马镫的发明,反而有利于拥有土地的阶层。
你看,技术的力量就是这样。技术进步,意味着人类的力量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你永远无法预测是哪一部分人最终受益于这样的变化。他们又是怎样利用这个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会导致什么样下一步的变化。
读《技术与文明》这本书的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能在任何好消息、坏消息、以及用这些好消息坏消息推测出来的“远见”面前,保持冷静。因为它终究会带来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回到我们刚才说的中国的工业能力问题。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强的制造业国家。工业产值超过了美国、德国、日本的总和。这个现状带来的影响会一圈圈地扩大。
要知道:制造业工作是一种“优质工作机会”。原因有几点:
如果你在制造业工作,关系网络相对稳定。而如果是在服务业,不确定的风险会大增,上升空间也不明确。这不只是对外卖,保姆这样的服务业人员而言,银行基金经理也是一样。
如果你在制造业工作,制造业岗位一般要求相应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岗位级别和薪酬待遇一般与技术素养成正比,这非常有助于培养一种美德式的价值观——付出就会得到相应回报,因而对社会氛围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制造业对社会治理的要求极高。要求有好的基础设施和治安环境。供电、交通、税收,等等方面的环境因素有任何问题,制造业马上就玩不下去。但是服务业不同,贫民窟旁边可以有豪华五星级酒店。华尔街的银行精英可以在全世界飞来飞去,也都是那几个城市中心的写字楼,可以完全不和真实的世界打交道。
再来,现在的制造业利用全球很低的海运成本和正在成型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这个优势是持续迭代的。而且,新制造业的门槛实在是太高了。中国当年制造业崛起的那个先干苦活累活脏活,逐渐积累优势的渐进的台阶,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认同这几点,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制造业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好处,而且是持续的巨大的好处。所以,有一个观点,叫制造业往中国的转移是“终局性”的。
有道理吧?但是这符合逻辑,却不符合我们的常识。难道人类历史就不进步了?就没有像弩,像马镫,像化肥这些因素?打死我都不相信,历史怎么可能停滞?福山说“历史的终结”,自己还没死呢,就改了。
所以,严谨的学者,会在表达这个观点的同时加一个限定词:假设基础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什么技术基础条件呢?答案是,不知道。
你看,即使我们很有洞察,即使我们已经看到了历史的趋势,而且完全是“好消息”,也没有什么值得兴高采烈的“远见”。因为,它其实暗含着一个深不见底的风险:我们不知道这个好趋势会以什么方式终止。这恰恰更可怕。
我不知道刚才这段话是不是把大家说晕了。面对好消息,却又不能太乐观,看到了趋势,却又不能有远见。这是精神分裂吗?
对,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收到的最大的启发:到底什么是乐观主义?
原来我们理解的乐观主义:普通人,是看到好消息就高兴,看到坏消息,就恐慌。这是应激反应。但好歹这算是正常人。
但是我们一般观念里的“乐观主义者”,是只看得到好消息,对坏消息完全绝缘,只看到事实的乐观一面,还觉得自己挺正能量。这是乐观主义者吗?这是心智不全的人。还记得那个著名的词儿吗?“花剌子模的信使”。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
天哪,如果这样的人就是“乐观主义者”,我宁愿是一个普通人。
过去一年,我自己在各种自媒体上,在各种微信群里,看惯了各种铁口直断的远见,看多了各种对未来的打赌,再回来看到了张笑宇的这本书《技术与文明》,我突然进化了,整个世界在我们的脑子里分成了两层。
第一层,是眼前能看到的各种趋势指向的各种未来的可能性。
第二层,是我手头的活儿,我自己安身立命的事务,我自己要照管好的亲朋兄弟。
乐观主义是指什么?也是两层。
一层,是在各种未来的可能性里,相信那个最好的趋势。二是,别管它,干好自己手头的事。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举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我得了癌症(说别人不合适,我就说自己)。那什么是乐观主义呢?不是觉得自己没事,也不是先把自己给吓死了,而是坚决相信这个病能治好,然后好好配合医生好好治啊,该吃药吃药,该补养补养。
这里面要说的是两层。
第一,相信一个坏的趋势,我能获得什么呢?除了秀自己的智力优越感,对我的人生毫无益处。比如,比特币,我相信它就是个骗局,OK,这事我就放下了,看见别人讨论这个事,我就会在心里说,这帮韭菜。但是,如果我相信,它是一个有可能改变未来的新东西,那我就至少给自己留了一扇求知的门,它成了我做其他人生决定的一个背景。
我相信悲观,我毫无所得;我相信乐观,我的世界打开了。
前两天,我见到一个华为的朋友。我每次见华为的朋友嘴都欠,都要问一个问题:美国人会把你们弄死吗?那个朋友就比较实话实说,他说,你问这个问题就是外行,在华为干的人怎么会有别的答案呢?相信华为不行了。在这干,不就相信没问题吗?问题是我相信没问题和它最终有没有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选择相信乐观而已。
包括谈论中国。私下里很多人问:中国会好吗?中国会不好吗?这有什么可选的,当然选择中国会好啊。因为我的身家性命在这,你只有相信它好,你的每个行动才有意义。相信任何东西不好,你都不会受益的,除了你的智力优越感。
但是,别忘了还有第二条,就是这个趋势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有自己手头的事。看到那个宏观趋势,不影响我的微观处境啊。中国经济好,祖国牛,不保证每个中国人都好啊,不保证我牛啊。中国制造业牛,不保证我所在的工厂就不倒闭啊。这个癌症能治好,不代表不吃药就能好啊。更危险的方式就是,别人说比特币好,自己卖房子卖地,甚至加杠杆去买比特币。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故事。1930年有两个心理学家,一对夫妇。他们收养了一只猩猩,正好他们也生了个孩子,就把猩猩和儿子搁在一块养,看看人类行为会怎样影响这只猩猩。实验到第九个月的时候,这对心理学家果断的终止了这个实验。为什么呢?猩猩的行为是不是越来越像人不知道,他儿子行为倒是越来越像猩猩。
这事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这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哲学意味,就是你冷静的旁观一个事物的成长,这是一个科学家研究一个客观对象,你别把它和自己的生活搞混好吗?你的生活会因此变得一团糟的。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结论,人还是要跟高素质的人在一起,比如说和得到用户在一起,别和猩猩在一起。这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一个特别有趣的教训。
让远见归远见,让自己归自己。
最近我在收听徐弃郁老师讲解中美“技术脱钩”的新动向时,提到了美国智库CNAS最新的一份报告,开头是这样的一句话:“没有行动的远见是白日梦,没有远见的行动是噩梦”,提醒美国在当前要把行动和远见时时刻刻的结合起来。
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才是我们最能把握的真理。下一个突变会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是在努力,虽然不知道在哪儿,踏实做事肯定是对的。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我们可以借用来,描述我眼里的乐观主义。
世界上只有一种乐观主义,就是在对未来持有乐观的远见之后仍然愿意下地干活。
好,这就是本期启发俱乐部。今天是《启发俱乐部》第二季的最后一场,也是《启发俱乐部》2021年第一次走出北京的外地场次,我们首先选择来到广州。因为广州我们的亲用户特别多,而且广州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如果你到我们公司,一推门你会看到一张图,每时每刻得到用户活跃的热力图,广东这块的颜色是最深的。
同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赞助商,中国联通和广东联通的支持。中国联通支持了我们第二季《启发俱乐部》一整季,我们都知道,中国联通的5G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他们有一句口号是创新与智慧同行。最后再次感谢中国联通对《启发俱乐部》的大力支持!
另外,也要感谢品牌源自挪威的饮用天然矿泉水 voss,让我们一起“不负生命点滴”,一起启发,一起进步。下周三晚8点,我们北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