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期-1 | 法无禁止皆可为吗?

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振宇。

感谢今天晚上来到现场的90位观众。提醒今天到场的各位观众,“启发俱乐部”的所有买票入场的观众,都会领到一个徽章。徽章是编号的,我的这枚是001号。我们会一直编下去。

持有这枚徽章的人,我们都在汇入一个传统。这个传统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我们旁边是SKP,在全世界销售额最高的商场门口,我们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学知识的课堂。这件事情坚持到10年、20年、30年,我觉得它一定是这个时代的一道景色。建议各位这个徽章不要弄丢。天知道多年之后,我们凭借这个徽章相认,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缘分。

还要提醒线上的朋友,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线下的氛围,想要收藏这枚徽章,可以在直播区购买下一场,也就是3月24号的门票了。

今天这一期,是自从《启发俱乐部》开播以来,我准备得最艰难的一期。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没得说,而是因为,我不知道我要聊的这个问题,能不能唤起你的同感?我要给出的那个阶段性的答案,是不是听起来像是一种无聊的说教?我们试试。

什么问题呢?“很多事,明明可以做,为什么又不可以?”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别扭。说个例子你就懂了。

今年年初,特朗普的支持者冲击国会山。特朗普因为涉嫌煽动暴力,被美国的社交媒体全网禁言。但是消息传到欧洲的时候,一向不喜欢特朗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这么做是“有问题的”。几个商人对个眼色,没有经过任何正当的程序,就把一个政治人物的发言权给剥夺了,这件事可以吗?

你看,政治家意识到,言论,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论,居然被资本操控的时候,是要引起警觉的。虽然按照现行的美国法律,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仍然知道,这不可以。

另一个例子是澳洲和脸书之间的一场官司。

澳大利亚准备通过一项法律。根据这项法律,用户在脸书上如果转载了澳大利亚的新闻,脸书就要向澳大利亚的媒体付费。谷歌挺机灵,主动跟澳大利亚媒体签订了付费协议,花几千万息事宁人。但脸书算的是另外一笔账。脸书在全球的月活用户是30亿,你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才2500万。对脸书来说,这个市场可有可无,你爱用不用。于是就把澳大利亚的媒体给封了。

2月18日,澳大利亚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脸书账号看不了新闻了。所有澳大利亚媒体的脸书账号都被封禁,内容全部清零。甚至连澳大利亚政府的账号,包括正在抗疫的卫生部门以及正在灭火的消防局的账号也给封了。整个澳大利亚,顿时成了一座信息孤岛。

虽然眼下,这两件事都风平浪静了。但是,我们已经听到了政治,乃至是整个社会要为资本踩刹车的声音。

西方很多人都预测说,2021年将是科技巨头的监管年。

BBC预测2021全球科技趋势,第一条不是什么居家办公、自动驾驶,而是打压科技巨头。

如果我们放远一点视野,你会发现,资本这个东西,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地犯过类似的错误。

举个例子,童工问题。现代世界,童工肯定是法律不允许的。但是,如果我们穿越回200年前的19世纪初年,童工现象是普遍的。

别慌急着批判。其实,在历史上,为童工进行的辩护非常多,而且都言之成理。简单说几条:

第一,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19世纪的劳工阶级家庭都挣扎在生死线上。与其让孩子们在街头流浪,不如送到工厂,每天给自己挣一个面包。

第二,西方人认为孩子生来就带有原罪,而劳动能塑造儿童的品质和美德。比如,女孩从事家政,就是在学习如何成为好妻子、好母亲,如何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第三,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成年人根本不够用,大量的工作岗位只能由孩子来填充。而且,孩子便宜,工资只要成年人的三分之一,但是因为有机器,所以工作产出也不比大人低多少。

当然,当时的资本家们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可能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啊,法律没有禁止他们招收童工啊。有些活适合孩子干,我不干其他资本家也会干,我就丧失了竞争优势啊等等。怎么样?听起来也是振振有词吧?

但是,隔了这100多年,我们一眼就看得出来,这件事情是不可以的。

1835年,英国一个矿井发生瓦斯爆炸,死了101人,其中有75名童工。在英国的造船厂里,一些狭窄空间的工作都是由童工完成的。这些工作非常危险。以至于后来拆解旧船的时候,经常能在船的夹层发现儿童的尸骨。

那个时候用童工到什么程度?你猜,最小的童工是多大?四岁。我自己的孩子今年就是四岁,我看着她们的样子,无法想象这样的孩子居然要一天十几个小时地在工厂里干活。每念及此,那种锥心的刺痛感,是一个父亲最本能的反应。你能理解吧?

隔了200多年的我,尚且如此,对于19世纪身在其中的那些人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很刺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在那个时代风起云涌,而且有着巨大的逻辑说服力和道德感召力,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例子说起来有点远。就拿这两年比较热的话题“996ICU”来说,其实也是类似的效应。

这个话题之所以还能成为热点,就是因为好像是非不太分明。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说,996,当然是残酷的人生景象。但是你站到老板的角度,他也是能一口气给你讲出一大套道理:

1.不是工资高的大厂,你能有996吗?不要光看付出,还要看收入啊。

2.996,证明青春不虚度。年轻的时候不努力,什么时候努力?

3.这一代中国人,就是要为国运奋斗啊。这一代人吃苦,是为以后的中国人享福啊。等等。

这些道理的说服力其实还挺强的。但是,你只要跳出来一想,比如,我们是200年以后的人来看今天的996现象。一帮人,为了工作,完全牺牲了生活质量,工作成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内容,以至于不仅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甚至也湮灭了工作的意义。你跟200年后的人解释说,这是这一代人的福报,你觉得他会信吗?

好了,说到这儿,好像我要搞对资本的道德批判。不是。我只是想追问一开头的那个问题:很多事,明明可以做,为什么又不可以?

你不觉得吗?这是世界给人设下的一个陷阱:你有一万个道理觉得这样做没有错,但是它偏偏就是错了。你看到的是社会对某种做法的默许或者纵容,但是紧接着,就是社会对你猛踩刹车,甚至是秋后算账。

就拿校外辅导班来说,这是一个很正当的生意啊,他们有无数的理由为自己的存在辩护。

第一,很多父母没有能力、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功课,我替他们辅导,这个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升学竞争这么激烈,我给学生提高竞争力,让你考取更好的学校,改变命运。

第三,我还解决了大量就业。据说现在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是吸纳应届生最多的行业。

但是,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好像是惹了众怒。教育部发文要下大力气整顿;北京多个地区关停了中小学学科类、外语类,还有服务于中高考的培训机构;两会上这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好几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取缔校外培训机构。

为什么社会踩刹车?

有个词叫“剧场效应”。本来大家都坐着看演出。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为了不被挡住,都得站起来看。大家都站起来以后,视线跟坐着看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都更累。你超前学习,我就加快进度。你搞竞赛奥数,我也加强难度。搞军备竞赛,并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你再深想一层,站在社会的角度,为什么整顿课外辅导班?

学者李子旸说,非常简单。我们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觉得教育部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的,让我们变得更好、更有竞争力。这可不是教育部操心的全部内容。就像国防部不是天天想着打仗,农业部并不只忙着粮食增产,对国家来说,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形成共识,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竞争力提高。全中国人都背过《出师表》,都读过《荷塘月色》,这很重要。谁背的比谁好,对国家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要让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看到上升的希望。

前一阵有则新闻,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说话很不适当,说谁谁谁你妈妈才挣多少钱,谁的妈妈挣的钱比你妈妈多50倍。我看到底下一个评论说,我内心很感动,中国有这么一个时代,父母收入相差50倍的孩子居然能坐在同一个课堂上。是不是反讽,不知道。确实国家希望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每一个老百姓,不管你的生活怎么样,都能看到希望,即使你们家的经济收入是我们家的50倍,我们家孩子也能跟你们家的孩子在同一个课堂上,受一样的教育,享有一样的资源,我们家孩子也有机会。

如果课外辅导班真的有效,就意味着好的教育可以用钱买单了。对全体国民来说,就变成了穷人的希望渐渐的在灭失,这非国家之福。

你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事可以。但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它又不可以,被叫停,被阻止,被打压。这类事情,在过去一年,在全世界,在中国,在身边,都在发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越是强者,越是精英,越觉得自己是在为整个社会探索新的道路,越觉得自己的这些做法无可厚非,越觉得自己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社会付出的代价,甚至会觉得自己的这些做法有一些道德优越感。但是社会还是会对这些强者不宣而战。

所以,我们还是要为这些强者操操心,即使完全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他们错在哪里了?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