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进这间教室的,肯定是个狂人啊,因为这屋里啥也没有,就他脑子里的一个念头,啥也不会,就要开干。我们中国人经常嘲笑别人,没学会爬就要走,没学会走就要跑。当年的李书福、尹同跃他们不就是这样吗?
当年李书福说,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吗?最早,李书福就是这么干的啊,没有图纸,车身都是用榔头手工敲出来的。
但是别忘了老喻打过的那个比方。他说,我看创业项目、给人投资,我不要外企职业经理人,我要卖红薯的。为什么高级职业经理人不如一个街头卖红薯的?因为他闭环了,他脑海里有一张不完美但是完整的图。
回到李书福,他只有一个执念,要造一部车,一部自己的车。站在外面看,你看到的永远是劣势,他啥也不会,啥也没有。但是,进去看,你能看到这么几个东西。
第一,我知道自己缺什么。
我啥都没有,我缺,那是有清单的。去买啊。这个时候我的学习对象是什么?就不是屋子里的老师傅了,全世界都是我的学习资源。
我不会设计,那就满世界找设计汽车的工作室,从贵的到便宜的,从亚洲的到欧洲的再到美国的,都有啊。付得起钱,搞贵一点。付不起钱,搞便宜点。你的师傅可比隔壁那间教室师傅多,你学习的资源反而多了,这是一大优势吧?
第二,我知道怎么不浪费学习资源。
你在那个老师班上,你天天学的、看到的,都是这个瓷砖铺得好,那个桌子是红木的,看见什么都要学,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我们见过太多年轻人都是这样。你问他好学吗?好学。干什么?干心理咨询。怎么干呢?先买80本心理学书看。他永远觉得自己没准备好,希望通过像集邮一样的搜集知识来完成学习。他根本不知道一个知识怎么用、有什么用。
你看到人家铺瓷砖,那可能是因为他一个月有100万块钱可以浪费。你怎么知道他瓷砖铺就对?很多时候我们默认大企业做得就对。不见得。没准因为他有钱,所以他敢浪费。
回到学习上来,你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是对学习资源,尤其是自己心智资源的巨大浪费。
怎么才能不浪费?你脑子里得有那幅图。想想看20年前的奇瑞,要造出自己的车,这个图很清晰。所以,他要学什么当然知道,他自己手里有多少钱他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他知道,面对什么样的市场他也知道。那个时候,他绝对不会想着,我弄个什么自动驾驶汽车吧?绝对不会。他想的就是怎么把汽车价格控制到3万块钱,在芜湖市场把它卖掉,他根本不会想着去跟奔驰竞争。所以,他绝不会浪费自己的学习资源。
贝聿铭先生有一句话:“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我的问题中。”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好处在哪儿?就是你可以一边全世界搜罗所有有价值的资源,为我所用,一边把自己的认知资源全部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全力解决当下的问题。
你再想想隔壁教室那个人,那个被老外弄得目迷五色,一会儿这个管理理念,一会儿那个最新技术的人,他心中有自己的问题吗?
第三,我知道什么知识我真的有了。
自己知道自己要干个什么,刚开始各种捉襟见肘,各种模仿。李书福就跟我讲过,我们没有能力自己搞调研,研发产品类型,那怎么办?丰田出什么,我就出什么。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出这一款,但是我心里清楚啊,丰田出这一款,一定有它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是丰田花了好多钱的调研经费才决定的。我就跟。当然,投放市场之后,我就知道这款车到底合适不合适,卖不好,我就改啊,卖得好,我就琢磨为什么,然后加大投入啊。时间一长,我不就有本事了吗?
你看,学习这个东西,其实不怕抄,天下文章本来一大抄,怕的是你不写自己的文章,这样,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学来的东西好不好,有没有用。
你再想想隔壁教室里,做得不对了,他知道吗?他不可能知道,因为他永远在搜集,像秋天的小松鼠一样收集松果。哪天吃,不知道。够不够,不知道。
这就像我们大学时候过四级背单词,背得最熟的是单词表上的第一个单词abandon,我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我也不确切地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这个单词。
第四,我知道迭代的目标。
这一版要是搞砸了,没关系,我可以改。奇瑞的尹同跃跟我讲过,他们自己开发的第一款车,高高兴兴从芜湖开到合肥,到省政府报喜,结果在路上就抛了锚。听起来很悲催啊。但是没关系,我知道不对了可以自己改。改到不抛锚就是对了。不抛锚,这个目标可是确定的啊。工厂里的上上下下就围绕这个所有人都看得见的目标努力呗。
我们公司内部教大家做知识产品有个要求,就是演讲一定要写稿子,而且是逐字稿。我每场“启发俱乐部”也要写稿子。为啥要写稿?因为稿子是一个可迭代的东西。在这个小剧场的舞台上,你说我现场脱稿讲能不能讲?能讲,但是我的水平会波动,而且没法迭代。
我一旦写出了稿子,同事能帮忙,能够发给所有人帮我看,过两年之后我能翻出来,看看前两年写的稿子怎么样,这就变成了一个可迭代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写稿,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关键在于可迭代。
第五,我有独特的优势。
你别看我什么都差,我第一代QQ、第一代奇瑞、第一代吉利当然是差了,拿榔头敲出来的。可是你觉得我真的没有优势吗?连老师傅都不敢这么看。我学不会奔驰,我卖得便宜啊,我可以在农村市场立足啊,我的优势你还没有呢。
据说,奔驰公司一度拆开了7辆哈飞(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的“中意”面包车,最终结论是啥?我给你念念:“奔驰公司没办法在相应的价位上提供具有相应竞争力的产品。”
你看,有优势啊,这就是中国市场的优势。我们一直讲,中国有规模优势,我们说中国的优势是规模大,但本质上的优势还不是规模,而是分层。奔驰固然好,但是在安徽芜湖那样的地方,做出3万块钱的QQ能够卖掉,你奔驰还没那个本事。
这就叫可立足,你至少让我站上第一级台阶。只要让我站上第一级台阶,咱们就能从一辆自行车改成三蹦子,从三蹦子改成汽车,然后一点一点往上改,就这么做出来了。就在奇瑞正式上市的第一年,他们就向叙利亚出口了第一批轿车。2003年总共出口1200多辆。到现在,奇瑞汽车遍布中东、南美、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再举个例子,卡车,我们中国从来都是自主创新。今天中国城乡道路上跑的卡车基本上都是国产品牌,不是什么合资。奔驰不仅研究过哈飞,还研究过解放牌重型卡车。分析完以后,他们承认,无论如何也没法按这种价位制造出同样性能的卡车。
美国人最气愤的一个表现,就是老指责我们中国“强制技术转让”。美国经常用这个词说中国,但问题是我上你家撬门去了吗,我把你吊起来打让你技术转让了吗?是你眼馋我们的市场,所以你自己转让了技术,这是谈判条件,是光明正大的事情。
我觉得从美国人老是抱怨中国“强制技术转让”,这其实暴露了中国的一个巨大的优势。首先我知道让你转让啥,你转让完了之后我还能够吃得掉,然后我还能在你的基础上再继续升级,变成我的。
现在我们可以重新算那笔账了:那早期的18年,阻碍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是缺钱吗?在建国初,极度经济困难的条件下,中国能够开发出“红旗”和“上海”轿车。怎么又过了几十年,那些企业的年销售额已接近1000亿元,反倒说是财力不够?
是缺乏技术学习的机会吗?全世界的主要汽车企业都已进入中国,几乎什么东西都买得到,出国跟国内旅游一样方便,而且世界上还有许多热切盼望中国企业订单的专业设计公司,怎么会没有学习的机会?
是中国技术人员的水平还不够吗?后来,研发奇瑞、吉利、比亚迪的工程师不都是中国人吗,好多还是从原来合资的车企里出来的。你能说,中国人水平不够吗?
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太小吗?2003年,中国市场的汽车消费量已居全球第三位,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产量已居全球第四位,但中国汽车工业的“三大”“三小”们不还是开发不出来一个车型吗?不还是要从汽车生产规模名列世界第六位的韩国引进产品技术吗?
是设备差吗?目前中国重点企业的设备几乎都是世界一流的。
所有都不缺,缺什么?缺脑子里的那张图嘛,一定要做成一辆自己的车的那张图嘛。
路风老师说,技术学习是组织性质的,不会自发地发生,必须通过战略决策者的远见和决心才能启动。在战略学上,这叫做主动制造抱负与现有资源之间的不匹配。超出组织现有资源,描绘一个长期稳定的目标,为各个层次和各个职能领域的行动提供始终如一的方向。
2017年,我们的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在一片喝彩点赞声中,有人曝出了一张C919供应商名单的截图,很多都是国外企业,国产化率只有50%。飞控系统国外的,航电系统国外的,航空发动机国外的,自己就敲个壳,这还能叫国产大飞机吗?咱们在网上是不是听到有人这么说?
如果按照我们刚才讲的两间教室的逻辑,可能最值钱的就是这个壳,因为它是一张非常清晰的图,咱们得拥有自己的飞机。当这个图定下来之后,立即生成了一个需求清单,我知道什么有,什么没有;需求清单立即生成了一个挑战清单,帮你节约大量的学习资源;挑战清单一旦生成,立即可以进行任务分解;任务分解之后,就是全国人民立即知道怎么配合,产业链上下游所有的环节立即知道我该做什么事。这件事情是这么干成的。波音也不是百分之百美国生产的飞机,它也在外找它的供应商,但是那张图是美国人的。
今天的大飞机就是20年前的尹同跃、李书福,事情就会这样重演。国产化率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重新定义了问题,重新分拆了路径,重新给出了挑战,重新规划了学习路径。我们的学习资源一下子变得空前爆炸,我们的学习精力、带宽和算力一点不浪费,学习到一点就可以巩固一点,我们变得可以迭代。最终,我们一旦拿出了成果,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上,就一定是接地气的、有独特优势的成果。
对于创新来说,一个清晰的终极图景远比资源要重要得多。
中国的政治口号里,有一条非常的有含金量:“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们跨年讲过,“碳中和”这个目标不是算出来的,是定出来的。先定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图景,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汽车到牛打嗝,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要归零。这张图清楚吧?异常清楚,然后就分开干去了,生成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这才是创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