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设计家原研哉,就是刚刚给小米设计了一个新logo的那个原研哉,他有一个比喻,他说,这个世界上,我们用的所有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碗,一个是棍子。什么意思?
碗是帮助我们装东西来扩张自己。比如你们家的衣柜是碗,因为里面装了衣服,让你可以更漂亮。你的书橱也是碗,因为它可以让你装更多的书,让你获得更多知识。那什么是棍子?棍子是你有个东西,拿着它作用于这个世界。你的笔是棍子,枪、炮、老虎钳子、弓箭,也是棍子。当然有些东西挺难分的,碗和棍子混一块。比如你的电脑,装上文件就是碗,你拿它做第二天的PPT,给别人讲,它就是棍子。
反正这个世界人和人交互的方式好像只能分成这两种。就像一个人修行自己,第一种方式是变强,“以力服人”,想办法呈现能力,帮人做事;还有一种变大,“以德服人”,我身上装的东西特别多。你想想看还有什么?没有了。人和人交互,是不是只有这两个方式?
但是,我在林桂枝这本书上看到了第三种方式。叫什么呢?我管它叫“量子纠缠说服法”。
量子纠缠本身是个物理概念,靠不靠谱咱也不知道。反正到目前为止,有的技术说用到了量子纠缠,但是用的最多的还是科幻小说。你想想看,量子纠缠这事还得了?你在地球上拨动一个粒子,远在冥王星上另一个粒子它就动,而且是同时动,不需要任何时间,用科学家的话说,这是一种超光速现象。
我刚才说到“量子纠缠说服法”,你看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我不用作用于你,也不用你靠近我,我拨弄一个我心里的感受,如果你心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感受,你那个感受就能被唤醒。
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一种巫术,叫“厌胜之法”。刻个小人在家里扎针,觉得就可以败死对方。过去我们都觉得这是迷信,但是你也别说它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是存在的。
你在谈判桌上见人,你把名片给他,他拿你名片一直在那玩,你会特别不舒服。他也不是故意的,他也不是轻慢,你咋就那么难受?因为你觉得他手里那个名片就是你。你看,这是我们影响世界的一个特别奇怪的方式。
其实刚刚我们说的那几个文案也是这样。一句“放心吧!加班小女生100%安全到家了。”就让我们觉得安心。一句“上幼儿园了,要准备好宝宝长大念藤校的学费!”立马让为人父母的我们紧张起来。
这给我一个启发,我们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的感受系统差不多。我拨弄我的,你那块就动,甭管我们离得有多远,这很像量子纠缠。
这样一想,这个世界就有意思了。我们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不是靠道理,不是靠大脑皮层的运转,不是靠谁讲道理谁更厉害。而是看你能发现多少通往人心的密道,你就有多少种办法来说服别人。
人和人之间的感受是相通的,你有一万个密道可以通往人心。敲门时代结束,密道时代开启。
我们得到APP有一门课,汪志谦老师讲的《MOT体验设计课》。他说面包房就是这么干的,面包房通过什么广告文案影响你?不,直接你走过去,一阵香味飘过来,你就知道是好面包,吃面包的全部感受在你体内全部激活。
政治人物是这么玩的,特朗普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特朗普一直以“建墙”闻名,就是要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线上修实体墙,限制非法移民进入美国。现在一提起建墙,我们就想到特朗普,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绑定关系是怎么产生的?
这件事很有意思。其实特朗普一开始说建墙,只是在一场几千人的竞选集会上随口一提,因为他自己是个地产商人嘛,为了凸显自己“善于建造”的特点,他高调宣称:如果当选,将会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建一座长长的边境墙!
没想到,修墙的说法一出来,引发了什么效果?特朗普获得了听众们海啸般的欢呼声和肯定回应。你会发现后来特朗普始终在玩“墙”这个意象,不断在一场接一场的竞选集会上提这个说法,最后的结果是啥?“修建边境墙”成了特朗普极具标志性的的政治主张,别人学都学不来。
特朗普一开始可能也觉得这个想法特别扯,就是打个比方,但是他越玩越真。后来还真就把这堵墙修出来了。
而且你知道他卸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吗?到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看看他建的那堵墙。在特朗普心里,那堵墙居然成了他政治生涯最重要的一笔遗产。
你看,特朗普要是讲移民政策,都是理性,都是抽象。但是一说墙,意象马上就出现了。这就变成了他的一个符号,说到底他是在拨动自己感受中的一个小玩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选民的共鸣。这个事既没有意义,还花了好多钱,是个浪费,但对影响力来说却是个巨大的成功。这修的哪是一堵墙?分明是通往人心的密道啊。这件事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感受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它可以直击人心。
不仅是和他人交流,和自己交流也是一样。
经常有人问我,罗胖,你的跨年演讲,不是上台两天前才最终定稿吗?四万字的稿,念一遍就得四个小时,不看提词器,怎么可能记得住呢?
其实我是找到了一种方法,我背的不是稿子,而是感受。
每次跨年演讲前,我会往台上一站,然后想,在这个地方我应该怎么样,那个地方我应该强调什么。比如讲一组排比句,咔咔咔。我背的不是排比句的内容,而是把它说出来的那个感受。我就像一个赛车手,驾着一个假想中的车去走那条路。你可以想象一下,闭着眼睛想一想,你每天上班从家里到公司的那个感受,这个是不会忘的,过一遍就忘不了。而且每一遍背下来都是一次巨大的巩固,不会遗忘。
这是为什么?因为感受系统是连绵的,逻辑系统是断裂的。要不然逻辑系统为什么老让你写1、2、3?感受系统就是你看过这个,下面就是那个,脑子里面自然连贯。所以我背的、我体会的是自己在台上的感受。否则一篇稿子念一遍也得4个钟头,我两天怎么可能背得下来?背感受的话,对我来说一天能够跑10遍,所以就背得快。
比如,给你一串商店的名字,让你按顺序背下来,这肯定很难。但是你想想,每天上班路上经过的那些商店,你是不是记得特别清晰?
对,这在记忆术上,也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记忆宫殿法”,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感受,而不是道理,才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硬通货”。
通过感受这条密道,影响人的效果,远远要超过道理的说服。
感受世界的丰富性,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比如,如果要让你卖水果,你会怎么卖?说说这个水果的品牌、产地、糖度、口感、代言人,这都是诉求于理性,肯定不如感性素材啊。
那怎么加感性素材呢?拍点好看的照片?旁边加一张儿童的脸?或者是美女帅哥一边吃水果,一边说好吃?我们一般对于“感受”的想象力也就到这儿了。水果嘛,还能怎么卖出花儿来?
请各位到抖音、快手和微信视频上看看人家是怎么卖水果的。
第一种是果农把一个装满水果的大筐提溜出来,使劲儿往车上一甩:“八块五,只卖八块五。”为什么要用力一甩,显得特别沉?它实际上突然让你明白,这是原产地,这是劳动者。你突然脑子里会炸出好多感受:原产地一定便宜,这个东西货是真的,他特别懂……所有这些好的感受,全部被他这一个动作给激活了。
第二种是有一片果园,一个人从果园深处扒着树枝钻出来,“大姐别走!大姐别走!”这是另外一种,还原你在菜市场的那种感受,一个人把你叫住“大姐别走,来看看!”有了这种感受你通常会留下来。
还有一种,上来就拿刀一割,挤出水果的汁水。通常我们不会用这么粗暴的方式对待水果。还有一种起场式,上来就搞破坏,比如把水果垒得跟墙一样,然后一脚把它踢开,或者用一个非常粗暴的方式开箱。这其实都在唤起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这个人对待水果非常粗暴,那真实是见过吃过不在乎,他是个爽快人,那副“挥水果如土”的样子,不拿水果当个事,拿跟你的交情当事。
你看,这些短视频唤醒的都不是单一的对水果的感受,而是一个场景,是一组感受,是感受的“爆炸”。这种销售方法,你也可以称之为“量子纠缠销售”。我就准备拿这个成果申诺贝尔经济学奖。开个玩笑。
这就要顺便谈到一个问题:短视频这几年的崛起,对人类文化带来了什么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