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振宇。
欢迎来到第三季《启发俱乐部》的现场,感谢你们下了班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谢谢你们。还要感谢在得到App看直播的朋友们,谢谢你们听我唠叨。
来现场有什么好处呢?主要是三条:第一,我们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徽章,今天的编号是从2903号,到2985号。启发俱乐部办到哪一天,我们就延续编号到哪一天。第二,一会儿结束了,如果你愿意和我合影,管够。第三才是最重要的,你们会收获一群爱学习的得到的同学,一会儿我们加群。
这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抖音快手之类的,我们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他们公布的数字都是真的,抖音、快手两家短视频平台的日活加起来,达到了9亿。如果再加上视频号、小红书、微博等,那真是全国人民加起来都不够。
总之,现在的人,都看视频了,不看书了。
我们媒体界的一位前辈说过一句话:最初即最终。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媒体形式的演化,视频是最后一站。因为人类最初就是靠视觉来接受信息、理解世界的。所以,媒体形式,演化到最后,也无非就是在模仿人类早年间在大草原上互相交往时候的样子,也就是视频。
这件事,让我们这些看书长大的人,还是有一点点悲伤。有人就说了嘛,你观察一下现在的小孩子,早上一起来就摸电子设备。唉,难道果真我们要和一代不看书的年轻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了吗?
最近有同事跟我感慨,说我最近怎么耐心差到这个程度?一部电影都懒得看了,希望看三分钟的剪辑;一首歌已经不耐烦前奏了,想直接听高潮的副歌。
媒体生态的演化的趋势到底如何?人类未来的文化状态究竟如何?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有魅力了。我是一直在琢磨,一直也没有答案。
但是,最近,我偶然在咱们得到App的电子书库里看到了一本书,书名叫《秒赞》,一本教你怎么写好文案的书。
读完了这本书,倒是让我摸到了一个通向这个问题的道路。今天就给你说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厉害了,林桂枝老师。
如果你不干广告这一行,没听过这个名字很正常。因为林桂枝太低调了,很少抛头露面。但如果要列举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广告创意人,一定有林桂枝的名字。她在广告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现在是北京奥美公司的首席文案总监。奥美这家公司出过不少牛人,比如咱们得到App《跟东东枪学创意文案·30讲》的主理人东东枪,就是林桂枝手把手带出来的。
所以《秒赞》这本书出来之后,我第一时间拜读了。看了这本书里的几篇文章,我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体会,这个体会咱们一会儿说。我们先看看,现在高级的广告文案什么样。
举个例子。
假设现在有一个打车软件要做广告,主要想说这个共享出行平台的安全性。需要写一句文案。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呢?
一开始他们取了一个标题,叫“女白领安全回家”。你看,目标对象很明确吧?是女白领。软件的主打优势也体现出来了吧?护送女白领安全回家。挺好。
但是林桂枝说,不对,还不够,还能再优化。怎么优化呢?林桂枝在这本书里说,写文案就像推拉镜头,原来的标题像是一个远景镜头,里面隐隐约约有一群人,但是因为取景太远,我们没法看清楚人群的特征。
所以不妨把目标再拉近一些,瞄准那些最需要安全护送的女白领。谁最需要安全护送?是上班的女白领,下班的女白领,还是晚上加班的女白领?女性怕黑,晚上加班后打车,让不少女性胆战心惊,加上一些女性受侵犯的案件一般都发生在晚上,所以“加班女白领”比“女白领”更聚焦。
然后把镜头再拉近,再聚焦。什么样的加班女白领更需要护送?是年轻女白领,还是中年女白领?答案很明显,年轻女白领更弱小,路途上更需要安全保障。
到这里,一个新标题就取出来了,我给你念念:放心吧!加班小女生100%安全到家了。
你看,这句话一出来,你一下子放心了,甚至觉得好像有个特别可靠的人拍了拍你的肩膀,让你安心。这个时候无论你自己是这个小女孩,还是你女朋友是这个小女孩,还是你有个女儿,还是你是公司单位的领导,都有这个感受。放心了。
咱们咂摸一下,从这条广告里,你能体会到一种什么力量?
咂摸不清楚,没关系,咱们再看一条文案。
说一家保险公司投放了一条儿童教育保险金的广告。原来的文案是:“为孩子的未来教育做好准备”。林桂枝大笔一挥,一条新文案出来了:上幼儿园了,要准备好宝宝长大念藤校的学费!
感觉一下:这不是一个人隔了老远对你喊,“为孩子的未来教育做好准备”,而是一个人就在你身边,拿胳膊肘捅你,“上幼儿园了,要准备好宝宝长大念藤校的学费”!这中间的差别究竟是什么?
再来感受一条。有个家居收纳的广告,一般的文案会怎么写呢?“为你打造全方位家居收纳方案”?“3个家居小物,个个超级实用”?“7个收纳技巧,让你收好小物件”?等等吧,都挺好,但是都不如林桂枝在书里写的一句话,我给你念念:治愈出门找不到钥匙的你。
刚才我给你念了三条文案,咱们体会一下,原来的文案和林桂枝改过之后的文案,区别在哪里?我的体会啊:前者是道理,后者是感受。
所谓的“道理”,就是:一个试图说服你的理由,经过你的理性、通过你的大脑皮层,试图改变你的想法。
而一个“感受”呢?它可没打算说服你,它只是在你面前呈现了一个有细节的场景,这个场景你完全想象得出来,你可以感同身受,你脑子的某种焦虑、某种舒适感突然被唤醒。然后你自己就从心底深处冒出了一个需求——广告的目的达到了。
《秒赞》这本书讲的是怎么写文案,林桂枝在书里总结了非常多的工具和心法。如果你想看文案技巧,想打牢文案的基本功,可以看看这本书,我们得到电子书里有,我在这儿就不多说了。
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启发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影响他人,那么,我们和他人之间交互的那个工具,到底是什么?
日本设计家原研哉,就是刚刚给小米设计了一个新logo的那个原研哉,他有一个比喻,他说,这个世界上,我们用的所有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碗,一个是棍子。什么意思?
碗是帮助我们装东西来扩张自己。比如你们家的衣柜是碗,因为里面装了衣服,让你可以更漂亮。你的书橱也是碗,因为它可以让你装更多的书,让你获得更多知识。那什么是棍子?棍子是你有个东西,拿着它作用于这个世界。你的笔是棍子,枪、炮、老虎钳子、弓箭,也是棍子。当然有些东西挺难分的,碗和棍子混一块。比如你的电脑,装上文件就是碗,你拿它做第二天的PPT,给别人讲,它就是棍子。
反正这个世界人和人交互的方式好像只能分成这两种。就像一个人修行自己,第一种方式是变强,“以力服人”,想办法呈现能力,帮人做事;还有一种变大,“以德服人”,我身上装的东西特别多。你想想看还有什么?没有了。人和人交互,是不是只有这两个方式?
但是,我在林桂枝这本书上看到了第三种方式。叫什么呢?我管它叫“量子纠缠说服法”。
量子纠缠本身是个物理概念,靠不靠谱咱也不知道。反正到目前为止,有的技术说用到了量子纠缠,但是用的最多的还是科幻小说。你想想看,量子纠缠这事还得了?你在地球上拨动一个粒子,远在冥王星上另一个粒子它就动,而且是同时动,不需要任何时间,用科学家的话说,这是一种超光速现象。
我刚才说到“量子纠缠说服法”,你看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我不用作用于你,也不用你靠近我,我拨弄一个我心里的感受,如果你心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感受,你那个感受就能被唤醒。
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一种巫术,叫“厌胜之法”。刻个小人在家里扎针,觉得就可以败死对方。过去我们都觉得这是迷信,但是你也别说它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是存在的。
你在谈判桌上见人,你把名片给他,他拿你名片一直在那玩,你会特别不舒服。他也不是故意的,他也不是轻慢,你咋就那么难受?因为你觉得他手里那个名片就是你。你看,这是我们影响世界的一个特别奇怪的方式。
其实刚刚我们说的那几个文案也是这样。一句“放心吧!加班小女生100%安全到家了。”就让我们觉得安心。一句“上幼儿园了,要准备好宝宝长大念藤校的学费!”立马让为人父母的我们紧张起来。
这给我一个启发,我们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的感受系统差不多。我拨弄我的,你那块就动,甭管我们离得有多远,这很像量子纠缠。
这样一想,这个世界就有意思了。我们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不是靠道理,不是靠大脑皮层的运转,不是靠谁讲道理谁更厉害。而是看你能发现多少通往人心的密道,你就有多少种办法来说服别人。
人和人之间的感受是相通的,你有一万个密道可以通往人心。敲门时代结束,密道时代开启。
我们得到APP有一门课,汪志谦老师讲的《MOT体验设计课》。他说面包房就是这么干的,面包房通过什么广告文案影响你?不,直接你走过去,一阵香味飘过来,你就知道是好面包,吃面包的全部感受在你体内全部激活。
政治人物是这么玩的,特朗普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特朗普一直以“建墙”闻名,就是要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线上修实体墙,限制非法移民进入美国。现在一提起建墙,我们就想到特朗普,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绑定关系是怎么产生的?
这件事很有意思。其实特朗普一开始说建墙,只是在一场几千人的竞选集会上随口一提,因为他自己是个地产商人嘛,为了凸显自己“善于建造”的特点,他高调宣称:如果当选,将会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建一座长长的边境墙!
没想到,修墙的说法一出来,引发了什么效果?特朗普获得了听众们海啸般的欢呼声和肯定回应。你会发现后来特朗普始终在玩“墙”这个意象,不断在一场接一场的竞选集会上提这个说法,最后的结果是啥?“修建边境墙”成了特朗普极具标志性的的政治主张,别人学都学不来。
特朗普一开始可能也觉得这个想法特别扯,就是打个比方,但是他越玩越真。后来还真就把这堵墙修出来了。
而且你知道他卸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吗?到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看看他建的那堵墙。在特朗普心里,那堵墙居然成了他政治生涯最重要的一笔遗产。
你看,特朗普要是讲移民政策,都是理性,都是抽象。但是一说墙,意象马上就出现了。这就变成了他的一个符号,说到底他是在拨动自己感受中的一个小玩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选民的共鸣。这个事既没有意义,还花了好多钱,是个浪费,但对影响力来说却是个巨大的成功。这修的哪是一堵墙?分明是通往人心的密道啊。这件事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感受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它可以直击人心。
不仅是和他人交流,和自己交流也是一样。
经常有人问我,罗胖,你的跨年演讲,不是上台两天前才最终定稿吗?四万字的稿,念一遍就得四个小时,不看提词器,怎么可能记得住呢?
其实我是找到了一种方法,我背的不是稿子,而是感受。
每次跨年演讲前,我会往台上一站,然后想,在这个地方我应该怎么样,那个地方我应该强调什么。比如讲一组排比句,咔咔咔。我背的不是排比句的内容,而是把它说出来的那个感受。我就像一个赛车手,驾着一个假想中的车去走那条路。你可以想象一下,闭着眼睛想一想,你每天上班从家里到公司的那个感受,这个是不会忘的,过一遍就忘不了。而且每一遍背下来都是一次巨大的巩固,不会遗忘。
这是为什么?因为感受系统是连绵的,逻辑系统是断裂的。要不然逻辑系统为什么老让你写1、2、3?感受系统就是你看过这个,下面就是那个,脑子里面自然连贯。所以我背的、我体会的是自己在台上的感受。否则一篇稿子念一遍也得4个钟头,我两天怎么可能背得下来?背感受的话,对我来说一天能够跑10遍,所以就背得快。
比如,给你一串商店的名字,让你按顺序背下来,这肯定很难。但是你想想,每天上班路上经过的那些商店,你是不是记得特别清晰?
对,这在记忆术上,也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记忆宫殿法”,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感受,而不是道理,才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硬通货”。
通过感受这条密道,影响人的效果,远远要超过道理的说服。
感受世界的丰富性,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比如,如果要让你卖水果,你会怎么卖?说说这个水果的品牌、产地、糖度、口感、代言人,这都是诉求于理性,肯定不如感性素材啊。
那怎么加感性素材呢?拍点好看的照片?旁边加一张儿童的脸?或者是美女帅哥一边吃水果,一边说好吃?我们一般对于“感受”的想象力也就到这儿了。水果嘛,还能怎么卖出花儿来?
请各位到抖音、快手和微信视频上看看人家是怎么卖水果的。
第一种是果农把一个装满水果的大筐提溜出来,使劲儿往车上一甩:“八块五,只卖八块五。”为什么要用力一甩,显得特别沉?它实际上突然让你明白,这是原产地,这是劳动者。你突然脑子里会炸出好多感受:原产地一定便宜,这个东西货是真的,他特别懂……所有这些好的感受,全部被他这一个动作给激活了。
第二种是有一片果园,一个人从果园深处扒着树枝钻出来,“大姐别走!大姐别走!”这是另外一种,还原你在菜市场的那种感受,一个人把你叫住“大姐别走,来看看!”有了这种感受你通常会留下来。
还有一种,上来就拿刀一割,挤出水果的汁水。通常我们不会用这么粗暴的方式对待水果。还有一种起场式,上来就搞破坏,比如把水果垒得跟墙一样,然后一脚把它踢开,或者用一个非常粗暴的方式开箱。这其实都在唤起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这个人对待水果非常粗暴,那真实是见过吃过不在乎,他是个爽快人,那副“挥水果如土”的样子,不拿水果当个事,拿跟你的交情当事。
你看,这些短视频唤醒的都不是单一的对水果的感受,而是一个场景,是一组感受,是感受的“爆炸”。这种销售方法,你也可以称之为“量子纠缠销售”。我就准备拿这个成果申诺贝尔经济学奖。开个玩笑。
这就要顺便谈到一个问题:短视频这几年的崛起,对人类文化带来了什么变革?
有人说,短视频是新的媒体,对传统媒体是压倒性的替代优势。而我的理解不是。短视频不是替代性的媒体,它只是把一部分原本被遮蔽起来的世界显露了出来。
哪一部分?纯粹感受的那个部分。
我在抖音上最爱看两类视频。第一类是豪宅,这是我的个人爱好,我买不起,买得起也没空住,但是用一分钟看一眼还是很爽的。可能住在里面的人要爽也不比我多多少,我这是免费的,他要花好几个亿。
还有一类视频我特别喜欢,看别人解数学题。看数学不是因为我数学好,恰恰因为我数学不好。做数学题,原来我们是多么难受啊,老师布置数学题,让你自己做,做也做不出来,还要打分,很痛苦。现在看别人做,一分钟就能获得一次颅内高潮,很爽。
你看,短视频平台是什么?它是把这个世界原来被封死的你看不见的一个部分,突然媒体化,让你看见了。我在央视工作过好多年,央视怎么可能一个节目专门带你看豪宅呢,怎么可能有一个节目就是给你解数学题的呢?它一定把它包装抽象之后,变成了一个道理,它总得包装个故事、意义。短视频因为短,它没有那个妄念,直接给你感受。我们没见过,当然如痴如醉。
最近我还看了一个系列短片,叫《赘婿》,你用“歪嘴龙王”一搜就能搜出来。
这是一系列的小短剧,一分钟一个,一分钟一个,拍了好多,没想到在网上巨火。别看它只有一分钟,却做到了冲突拉满,高潮迭起,比如 “家庭变故后,隐忍三年去当上门女婿,如今受尽屈辱,终于王者归来!”“战神回家,发现妻子成为别人的未婚妻,一声令下,数亿集团破灭!”“战神回家,发现弟弟含冤九泉,一声令下,十万将士奔来!”……发现了吗?都是这种反转套路,而且,这些视频的结尾全都会配上赘婿的邪魅一笑。
就这样的小短片,真的特别奇怪,它不符合任何艺术形式,一顿乱剪,胡说八道,然后情节完全重复,反转、反转。但是它直接在召唤,就是让你内心的一种感受在显灵:我被人欺负了,总有一天我要报复。这种感受所有的大佬都有,别说咱们普通人了。我这种觉得自己特别正能量、阳光的人,居然看《赘婿》那个片子看了一个多钟头,端着手机在那儿看,特别爽。
你发现没有,这类视频,不是好看,也不是有用,它就是纯粹在拨弄你心里有的一个隐秘的感受。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揭开了一层之前被我们忽略了的感受世界。
以前,所有的媒体只能抽象、建模之后才能给你,对吧?建模的技术有好多种,比如司马迁把整个那几千年历史变成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拍电视纪录片也是这样,我是学纪录片出身的,老师第一堂课就会告诉你,纪录片是讲故事。故事到最后还是要让你得到个道理,它虽然是视频,但是最后会讲个道理,本质上还是要把这个世界抽象。我们上学的时候解数学题,老师把很多公式教给你。过去,这个世界只能是这样。
但是短视频这玩意不一样,它没有道理,它就是把人的感受这一层给露了出来。
明白了这一点,咱们再往前推导,就更有意思了。感受世界出来了,抽象世界就不存在了吗?不是的。你突然看明白了,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是什么替代关系,它是像一个大金字塔。
整个人类文明是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金字塔只露出一个小尖尖,帝王将相露出来了,理性表述露出来了,那是文字时代;
第二阶段,金字塔又露出一小块,更多人的欲望可以被表达、思想被记录,精英用很多抽象的概念戳我们,这个阶段音视频慢慢发展起来,文字也还在;
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大众时代来临,请注意,这个阶段就不是抽象的东西露出来,而是感性的东西可以被露出来,短视频崛起,它不只是让每个人都获得存在感,更重要的是让每一种人类内心的隐秘角落都可以露出来。所以,你看,它是一个逐渐的冰山上浮的过程。
我们再回头看开头提的那个问题。是不是短视频时代来临,文字时代就结束了,原来做文字的人就没有用了呢?
恰恰不是。你会发现,围绕新的东西,几乎每一个传统的,就是冰山上面的部分,都在扑过去,和它形成新的整体。
写文字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优势吗?有啊。只不过在这个时代,写文字的人拼的是那种召唤感受的能力。
举个例子。《秒赞》这本书里提到一个例子,说瑞典一个音乐平台叫Spotify,中文翻译成声田。他们的后台可以看到一些产品使用数据,用户听了什么歌,在哪儿听的,几点听的,听了多长时间,一天听了多少次等等。
有一次这个平台发现,有位19岁的男用户,在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听了《对不起》(Sorry)这首歌42次,单曲循环42次。随后这个平台根据这组数据写了一句文案:
那位在情人节听了《对不起》42次的人,你打算怎么办?
你看,这一句话要是拍成视频会变得特别复杂,需要很多镜头。第一个镜头,有个男孩在听歌;第二个镜头,特写《对不起》这首歌;接下来还要展现他在不停地听,他的表情、情绪变化,等等。这还只是镜头处理,不算配音、灯光、布景这些环节。这么复杂的场景,如此微妙的情绪,用文字来表达,一句话就完成了。
所以你发现了吗,文字会变成什么?它会变成调取人的感受的快捷键。当这个世界的感受层越多,当人人心中都有这个感受的时候,一句话就可以调取。
文字的表达力量,和这个世界普遍每个人的感受能力,和感受系统的丰富性是成正比的。
比如北京,大家都知道北京有好几个海,前海、后海、北海。那是海吗?那是很小的湖好吗?为什么叫海呢?蒙古人起的名。元朝刚打过来,蒙古人一看,好大一片水面,在蒙古没见过。以至于他用文字用得不精确。我们在座的人基本都看过海。我一讲海,海的女儿,你脑中调取的画面和感受就丰富很多。
在座的人应该都坐过飞机,我现在跟你说一句话马上就会很紧张:“请竖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你要是没坐过飞机,我跟你说这个,你不知道我在说啥。文字就是这么个作用。
这么一想,中国古代的文字是不是也是这样?古诗词本质上就是一个感受的调取系统。
辛弃疾有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那首“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据说他写出来之后,就问好不好,大家都说好。然后他问了岳飞的孙子叫岳珂,岳珂说好是好,但是用典太多了。实际上岳珂就不懂,用典,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重要的一个手段。因为它其实一个词背后有一堆感受。文字的本质是调取感受的,是快捷键。
再比如张岱,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湖心亭看雪》,好多人上学的时候都背过,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叫“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你看,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这种写作手法,叫白描,对不对?但其实我们之所以能记住它,是因为白描吗?不是,因为它其实就是个短视频啊。这句话一出,你的眼前自然就浮现画面了。
马伯庸写过一篇文章,他说,《木兰辞》不是一幅幅静止画面,而是一组组极富动感、自带BGM的电影片段。
第一句是“唧唧复唧唧”,是声音。咱们闭上眼睛,那个声音是不是一声一声传出来了?紧接着我们看到了一幅画面:“木兰当户织”,木兰姑娘在家织布。
一个名字,一个动作,一段声音。带给我们的感受,就像在看一部电影。你发现了吗?这都是一个个的电影镜头,从头到尾都是,包括后面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那就是高级的文字全部都是这样,是对感受系统的露出和召唤。文字这个东西,是我们过于抽象表达形成的惯性,以为抽象的是好文字,不是,好文字从来都是能召唤感受的。唐诗宋词哪一首好诗不是这样?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这不都是短视频吗?
回到我们所处的时代,短视频未必比文字好,但是短视频把很多东西露出来,变成每个人心里都能看到东西,你再用文字就更容易召唤出来。这样一来,文字就变成了快捷键。
所以,感受系统在这个世界上越复杂,其实文字高手越有竞争力。全中国人民都见过海,那海洋这种感受就可以被快捷键化了;全中国人民都没有看过海,这不行。全中国人民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那就不知道空姐在说收起小桌板,收起座椅靠背,那句话给大家带来那种紧张感是什么样。
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会写的文字的人是更有竞争力的,只不过它不是上一代的竞争方式。同样的道理,很多人说下一代人不读书了,未来我们难道要和一帮不读书的年轻人生活在一起吗?这个事我没有那么悲观。就拿我们这代还读书的人来说,我们也丢掉了好多好东西啊。比如说我们读文言文少了,能吟诗作赋的也少了,会写毛笔字的人也少了。但是怎么样了呢?
我们这代人当中,如果一个人精通文言文,能吟诗作赋,会写书法,这成了他一种重要的竞争力。我们还有《诗词大会》,年轻的书法家也可以火起来。所以不乏把这些优秀的东西保存下来的人。
照这个模式推想的话,那未来,虽然爱读书的人少了,但是一定会有一些人爱读书,而且阅读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竞争力。那其他人呢?
可能竞争力建立在能打游戏,能制作视频这些新的竞争力模型上。所以,说到底,不过是竞争力的类型多了而已。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规律,只要出现的东西,它就不会消失。不管你在理性上认为,它多么的该消失,它都不会消失。它会和新涌现的新事物之间形成关系,你是弄不死它的。比如蜡烛,有电灯蜡烛就死了吗?蜡烛产业现在不要太好。虽然不用于照明,但是它能构筑浪漫的情景,这个功能就足以让蜡烛永存。
回到我们一开始提的那个问题,随着短视频平台崛起,媒体生态的演化趋势到底如何?人类未来的文化状态究竟如何?
林桂枝老师在《秒赞》里提到一句话,我觉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说:“无论平台有多少,新出的应用有多酷,请不要被数量与潮流吓倒。今天的平台与应用,与传统的电视、广播、纸媒一样,都仅仅是传播的渠道。真正的终极媒体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大脑。”
没错,这个时代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音频、视频这些媒介形式,而是感受系统在扩张,这个世界正在随着感受系统的扩张发生变化。那些说小孩不读书的,你着啥急?他有他的新的手段,如果能够作用于人的大脑,表达自己,OK啊。但是其中一定有一部分小孩会继续阅读,它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最终作用大脑。所以说没人读书的人,尤其是写书的人,您得注意了,您书写得不好,不是没人读书,咱得明白这个道理。
顺着这个思路再往前推。感受系统正在成为人和人交流的一个通道,对吧?整个世界实际上是在重组的,那么相应的,我们个人的成长方式也要重组。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原来我们认为感性世界是吃喝玩乐,理性世界是奋发向上。
所以过去精英是用极其抽象的方式来碾压我们,他们不断对世界进行抽象,然后把别人都吓死。就像我们上大学那会儿,谁一张嘴能报出那么多外国名字,奥斯特洛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别人会觉得,哇,太厉害了。这些外国人名每个字都不挨着,你咋说得那么溜?我当时就很佩服。要是谁一张嘴就是什么“后现代主义”,一听也吓死了——那些人都是坐在巴黎小胡同的咖啡馆里啊,那不是神仙吗对我们来说。那个时候就是用概念吓人,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好多人痴迷于此。
过去,人们喜欢甩大词、甩概念,那是一个对理性世界的概念搜集。概念世界是笼罩在人类上方的一个乌云,它意味着谁学习时间多,谁抽象能力强,谁记忆力强,谁投入的教育资源多,谁就是精英,世界是由概念笼罩的。
但是今天很明显不是。整个世界的底层不是敲门式的,而是密道式的。它变成你知道多少个密道,你脑子里有多少种感受,就能在多少个情境里面跟别人发起量子纠缠。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调取别人心中类似的感觉。这种对感受的搜集,变成知识积累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的感受系统的丰富度,已经变成重要的竞争力。
我看过一个说法,“当你发现有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能够理解,沟通很顺畅,你也很享受那个过程,好像找到了人生伴侣和soulmate。99%的可能性是遇到了一个情商智商都比你高的人,在对你向下兼容。”
对,你发现了吗?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一个特别隐秘的变化,就是过去比我厉害的人,都是能让我看到他厉害。今天那个人比我厉害,居然跟我是好朋友,我还不知道他比我厉害。你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这就让我想到一句话,这句话挺有意思,“有钱人看不起穷人,后者知道;而有文化的人看不起没文化的人,后者不知道。”
他厉害不是他因为他长得高,他用名牌包包、住豪宅、有学问、是教授……都不是。我们可能挣的差不多,但他的世界就比你丰富。人家周末就想着说去哪儿玩,你就想不出来。别人愿意跟他玩,不愿意跟你玩,把你活活气死。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呈现方式。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比拼,变成了比拼谁在自己体内放的感受多,谁的感受多,谁人生阅历就多。阅历一多,不说别的,他说话就好听,他做一些事帮他的人就多,他的同理心就好,他就能理解别人,他就能做出好产品来。
对,你看,过去人生是个阶梯,你得往上爬,现在人生变成箩筐,你往里面不断地收集东西。过去的人生是葫芦娃,7个娃就变着法跟蛇精斗,现在变成采蘑菇的小姑娘,你必须在自己的筐里收各种各样的东西,那是竞争力的来源。
我们得到App有一门课,叫《贾行家文化参考》。最近,贾老师在里面写了一篇文章,叫《出来玩儿的重要性》。
对啊,为什么要出来玩?玩难道也是成长?不是说好了“业精于勤荒于嬉”吗?
因为你不出来玩,你就会沉陷在自我表达的世界里。“为什么我们在网上的言论往往失真而又夸张?因为我们相互说话的时候,应该在彼此的目光注视之下。自我不是独立完成的,要在对方的注视下,我们才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但是在网上发一条评论的时候,好像自己正躲在黑暗里,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是情绪的发泄。
一个人想要形成有独立自我意识的生活,不只是要反思,还要走出去,在现实的人际交往里表达个人感受,也接受他人的影响。
“通过建立公共的文化空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完成个体化的向内发展。”
我们人是被公共性塑造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出来玩?理性这件事情对人性来说,其实并不存在。我们是被一个一个的场景下的一个一个的感受,塑造了自己的大脑。
对理性的批判,不用我们再说了,19、20世纪的大哲人都在批判。最近看到一个挺有趣的例子。
说有个研发团队要搞游戏AI,游戏里有狼和羊,狼去抓羊,这个狼就是AI。这里面有个设计逻辑,如果狼抓到了羊,就奖励10分,如果狼撞到了障碍物呢,就扣1分。另外为了让狼尽快抓羊,狼每花1秒钟,会受到0.1分的惩罚。结束的时候,狼的分越高越好。听上去特别科学对不对?
然后研发团队就用神经网络技术训练这个AI,想看看输入不同的参数对狼的行为有什么影响。他们大概训练了20万次,发现训练效果越来越差,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变化了参数,用上去怎么没效果呢?他们研究了整整三天,终于发现了原因。
你猜怎么着?狼,就是那个非常理性的AI,它发现抓到羊的难度太大了,追羊的过程中还浪费了很多时间,结果还抓不到,那不如一开始就找个石头撞死,这样最后剩的分还能多一些。每次一开局,狼就找块石头撞死。所以不管研究人员怎么变化参数和条件,不管狼面对的方向是什么,它视野里有没有羊,它自己的速度是什么,羊的速度是什么,这些统统都没用了,因为狼从一开局就自杀了。
对,这就是很多人现代人的问题,当你不把人生切换成感受,把一切感受都兑现为绝对理性的时候,你会发现还不如直接死了呢。想象一下,人这一辈子你要是最后非要拼谁是loser,谁是赢家的话,如果用这种目标来限制人生的成功,还不如出生就自杀,一头撞死算了。因为这样的话你大概率不会成为一个失败者。这是最能保持不败的方法,社会中位数一定是觉着自己败了的。这就很荒谬,如果一直用理性思维来思考这个世界,会特别荒唐。
当然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我想说的是什么?你把游戏过程变得不重要,当绝大多数人都在算,我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结婚我的成本是不是够得着,我的孩子我养不养大,是不是能考上大学的时候。这么算下来,确实不结婚、不生孩子最划算。但你的损失是什么?对婚姻生活的体验没有了,你当不了母亲和父亲。这个是绝对损失,但是一般人不这么算。这恰恰是理性抽象世界丢了的东西。对,纯粹理性的人生根本不值得过。
最近,我们得到的《讲师训练营》在开展线下的集训,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精彩的分享,其中有位同学的分享我印象很深,这位同学的名字叫陈珂。
她在我们《讲师训练营》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主题,“二胎家庭如何平衡孩子之间的关系”。现在很多家庭里有两个孩子,这时候父母就面对一个问题,要不要主动在孩子之间制造竞争呢?
比如说,两个孩子吃饭,妈妈肯定很着急,孩子都拖嘛。“来,我这儿有一个棒棒糖,谁先吃完饭,谁拿棒棒糖。”她说,这件事情千万不要干,因为竞争不是儿童的任务,竞争只能让她的生命变得单一。可能姐姐大一岁多,当然自控能力各方面能力都强,就容易赢。因为有这个棒棒糖在,她老要赢,对食物的兴趣一下子就没了。是,她每次吃饭表现都比弟弟好,而弟弟或者妹妹因为老不赢就会变成一个认为自己要失败的人。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让自己的生命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向建构,把生命变丰满,然后才有可能在成人世界去赢。
不只是孩子,我们大人也一样。向内发展,让自己变得更丰富,是我们这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情。
比如腾讯的小马哥。江湖言传,说他一秒钟就可以变傻瓜,一秒钟就可以理解他人。你想他得是一个多么具有感受搜集能力的人。在这个时代做出好产品的人,不是按照某个确定的台阶爬到某个高处,是他能向整个世界散发自己求索的信息,然后搜集感受,搜集知识,搜集帮助,搜集善意和建设性,最后构建属于自己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我说一个我们同事身上的故事吧,她叫李倩,我们给她起外号叫“厨娘”,是我们总编室的一位老师。她就属于我特别佩服那种人,整天忙得要死,一天不知道看多少篇稿子,回家一个人还能给自己做一顿美轮美奂的饭,然后这顿饭还要拍短视频,更新自己的公众号,反正是精力爆棚。
我最佩服她的是随时随地给自己找乐的能力。她是一个挺丰富的女子,这就是她的竞争力。这个周日,我加班的时候遇到她。我说,你昨天去哪儿了。她说,我飞了一趟沈阳。我说,你去干吗去了?她说,沈阳正在搞唐宋八大家展,有欧阳修的真迹、苏轼的真迹,你见过吗?我说,我没见过。她说,我见了。我心里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印出来的一样。然后,她跟我讲,我还去沈阳的澡堂子洗了个澡。我心说有什么了不起,澡堂子谁没去过。
她说,我有两个收获:第一个收获,我发现现在东北的澡堂子已经进化到有书吧。我们得到公司出版书,将来的竞争目标就是能进澡堂子的书吧,因为只有这个才算破圈。我告诉你,书吧里的书的一点都不低俗,什么赫拉利三部曲,什么《原则》,这样的书都在澡堂子里。然后,她就把这个写了一个文案,给我们图书部门的总经理看。
第二个收获,她说,我发现沈阳博物馆训练讲解员水平极力高度。我已经加了几个讲解员的微信,回头我们可以采访一下,人家是怎么做这种展览讲解员的培训员,这个方法一定能帮助我们做课。
一天跑了一趟沈阳,对她的业务能力是有增加的,就是这个星期发生的事,我的亲同事身上发生的事。所以,玩已经变成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竞争力。
这一期启发俱乐部如果有什么结论的话,就一个结论:多出来玩。包括看电影,看各种展览,参加各种聚会,这再也不是浪费时间的一件事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变得强大,变得生命宽阔,几乎最重要的方法。因为这个世界再也不是由抽象的概念构成的,这个世界是由感受系统构成的。你的感受系统越丰富,你通向他人隐秘世界的通道就越多,你说服他人,打动他人,协同他人的路径就越通畅。这可能是短视频时代风起云涌,给我们这代人提出来的诱惑和挑战。
就像看电影,你要是用一般的眼光来看,它就是个娱乐。如果你带着体验的视角,带着知识积累的视角去看电影,它就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变成了这个时代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电影提供的是你的人格内在化的搜集,你花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时间,在黑暗中整体体验一遍你不可能体验的一种感受。因此你人生变得更丰富。
就像著名导演李安说的那句话,“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在黑暗里检验一遍,再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该如何面对生活。”
好,这就是这一周我报告给你的启发。核心就是说了三句话:
1.感受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硬通货。
2.通过积累更多的感受,我们才能完成自我的内向发展。
3.出来玩,也是竞争力。
如果你听了今天的内容觉得有启发,或者你对“如何影响他人”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到咱们得到App的知识城邦 #我有一个启发 这个话题下,分享你的故事、发表你的看法。如果你的启发启发到了我,我会邀请你来下一场启发俱乐部做客。
好,这就是本期的启发俱乐部。下周三晚上,我们还将在北京华贸北广场,得到北京学习中心,向你汇报我未来一周受到的启发。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