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期-1 | 中国历史可积累的成就是什么?

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振宇。

今天我们是在北京华贸中心北广场的北京得到学习中心向大家直播。也要特别感谢今天到场的90位观众,感谢你们下了班,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听我聊天。这是第29场。按照传统,我们会给每一位到场客人发一枚徽章。这是顺序编号的徽章,今天的编号是2984到3060号。

很多人问我,得到用户有什么共同特征?一言以蔽之:“上进”啊。所以,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增长自己的能力?这是我们都关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无聊,因为有一堆看起来很正确的答案在等着我们:靠勤学苦练,靠高人指路,靠见多识广,靠长期积累,靠市场竞争。但是不好意思,这些方法不总是管用。

我举两个例子: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一个北京的旅游景点。我们就感慨,几十年过去了,这门口一条街的旅游用品商店的水平,一点都看不到变化,还是那么乱糟糟,商品也还是那些种类,经营水平上,除了用上了电子支付,好像也还是那样。你不能说这些小老板他们这么多年没有勤学苦练、没有高人指点、没有市场竞争,为什么能力不提高,这是为啥?

再举一个例子。做企业的人都知道,市场环境的潮起潮落,也并不一定带来企业能力的增长。市场形势好了,东西好卖了,结果就是全体躺倒。因为躺倒就能挣钱,为什么要提高能力呢?市场形势不好了,就更是慌不择路,甚至是踏破底线地去自救,这好像更不是提高能力的时候。过去几十年,我们看到大量的房地产公司就是这样的:市场一好,撑死一片,宏观调控一来,又饿死一片。所以你看见没有?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环境变化,就跟着变化,并不一定能够积累能力。

有的企业家是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比如,万科的王石,早年就提出来,高于25%利润的项目不做。小米的雷军也说过,小米的硬件净利润永远不会超过5%,如果超过,就以合理的方式返还给用户。华为的利润是8%,不到很多大厂的一半。即便如此,任正非仍然表示:“华为赚的钱太多了。”

那你说,有钱不赚,他们是傻吗?当然不是。这些企业家心里清楚,如果任由市场的波动来拉扯自己的内部系统,能力是积累不起来的。

但是,如果只是划定利润的天花板,毕竟是一个很被动的方法。如果我们要的是能力积累,那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辈子都可以追问。而最近,我就得到了其中一个答案。

你懂我的风格,一个问题的启发,往往来自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对,这次又是一本书,一本讲中国历史的书,北京大学的赵冬梅老师的《法度与人心》。这本书,我们得到电子书库里有。

顺便说一个我自己挑书的方法:如果一本书,它的雄心是要讲透一个领域,篇幅也不是很大,作者还是一个著名学者,那通常就值得看。因为要在不大的篇幅中讲透一个领域,必须要创建一个新的解释模型,而著名学者创建一个解释模型,他必然爱惜羽毛,必然是真有独到之见。

顺便推荐一本书,最近我在看的,许纪霖老师的《脉动中国》,也是用这么薄薄的一册书要讲透中国文化,其中有非常多的洞见。许纪霖老师为得到用户提供了一点签名版,数量不多,欲购从速。

回到赵冬梅老师的这本书,就是这样:薄薄一册,就要把中国历史的演化讲清楚,不给你来个高屋建瓴是不行的。

看中国历史有很多种看法。往细节看,全是故事。比如《明朝那些事》,好看,忠臣良将,乱臣贼子,看得人血脉偾张。那往大处看,看到的是什么呢?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就真好,其实就是两个东西:法度和人心。

你想嘛,什么财富、权势、恩仇都会烟消云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会成白骨一堆。而法度和人心,也就是制度成果和文明共识,这是唯二真正可以积累起来的历史成就。

在我们这代人这里,制度成果和文明共识这两件事,其实是被严重忽略的。为啥?因为近代以来,我们一直是以西方为坐标,来看自己。一方面把自己说得一文不值,什么制度成果,就是要打翻啊,什么文明共识,就是要抛弃啊,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的时候甚至提出来连汉字也要废掉。另一方面要在中国历史里面找西方式的成就。找来找去,还是英国人李约瑟帮我们定义出了一个“四大发明”。但是,除了造纸术是确定的成就,其他三项好像也都有点争议。

但是,只要跳出来一看,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本身就是巨大成就。

我喜欢看一个公众号“李子旸”。李子旸老师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有一个中国学者去欧洲参加学术会议。期间,正好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枚先进的火箭。这位中国学者不免当众有些洋洋得意。一位瑞典学者见状,有些气不忿,出言讽刺说:如果瑞典有中国这么大规模这么多人口,早就把几百人送上月球并来回跑了。

这位中国学者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噎住这位瑞典人:组成和保持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恰恰是你们瑞典人永远也做不到的最大成就。对啊,瑞典历史上也曾经是欧洲强国,比如那个著名的查理十二世,号称小拿破仑啊。但不要说整合全欧洲,就连整合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么个小地方,瑞典人也做不到。中国却能把整个东亚大陆和数以亿计的人口整合为一个坚强的整体,并长期延续。你不觉得这恰恰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吗?

当然了,低估中国人的历史成就,这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叙事方式也有关系。中国古人对待历史的主流态度都是“反思”。历朝历代的士大夫,都在收集和研究朝代覆灭的经验教训。以至于在我们这些后人眼里,可以表扬的不多,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只识弯弓射大雕。汉唐宋明清,都是三四百年的统一帝国,这个成就,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在我们的认知中,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150年,宋朝南渡之后的150年,都可以大笔一挥,不算数,因为那是失败。为啥?因为士大夫的自我角色认知都是医生,满眼都是病。但是你能说一个活了几百岁的老人最后死了,就是失败?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社会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哪个重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