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翻到了一本有趣的书:《思行者》,作者是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廉思。他是一个“用脚底板做学问”的学者,也是当代中国研究青年问题最著名的学者。你可能还记得当年有一个很火的概念叫“蚁族”,就是低收入的大学生聚居群体,那就是廉思教授做的研究。
过去10年,廉思课题组研究了32个青年群体,包括蚁族、工蜂(青年教师)、洄游(返乡青年)、蜂鸟(外卖和快递小哥)、网络主播等等。这本《思行者》就是他过去10年研究最精华的成果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我们先从一个现象说起:
35岁现象。很多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定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35岁以上不能落户,35岁以上不得报考公务员,35岁以上不招收全职员工,35岁左右的高校教师非升即走……35岁以上的排外条款遍布于我们周围,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那么请问,这是为什么?要知道,现在大量的劳动,都是知识劳动,是要靠脑子、靠经验的。35岁的人,正好是脑子成熟、经验成熟的时候,人脉也够,处事也圆熟了,看问题的视角也更宽。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自己知道的:现在年近50的我,比35岁之前的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强太多了。为什么最好用的人,恰恰是被抛弃的人?奇怪吧?
廉思的一句话突然惊醒了我。请问什么是年轻人?是时间能够商品化的人。
对啊,年轻人嘛,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可以把全部时间投入到无尽的事业里面去,他的所有时间都可以拿来卖掉。
过了35岁之后,他的变化是什么?是他要结婚、生孩子,父母老了他要照顾,结果就是他有大量的时间不能商品化了。
35岁以上的人,明天孩子要开家长会,后天老人住院了,给他钱让他加班也不加班。不是他懒了,而是他的社会责任不允许。他可以用来商品化的时间骤减。所以,他就开始面临一个潜在的风险,他要被现代化社会组织驱逐出去。
那他可以干什么呢?只要是自己可以决定时间时,他们都可以干。你是自己创业、干网络直播、干外卖,都可以,但是,只要是高度组织化的事,都不会要你了。
现代化的系统是一个机器,用全部的能力在吞噬你的时间。吞噬这个词听着挺可怕的,但是它来到你面前的时候,是很温柔的,是迈着猫步来的。大家都听过那个段子吧,深圳某大厂按规定是6点钟下班。说要不再加会儿班,7点钟公司有一顿免费的晚餐。吃完晚餐之后,说要不等到9点吧,9点打车回家公司报销。到9点了,说就到11点吧,11点还有一顿免费的夜宵。
不要以为现在不上班宅在家里的人,就可以不销售时间。电脑游戏和各种文化产品,一样会把他的时间耗竭掉。
那问题又来了,你可能会说,时间是我自己的,我不卖还不行吗?不好意思,不行。这不是谁强迫你,是你自己会强迫自己。
现代化条件下,无论你是在组织内,还是在组织外,都会面临一个有着无穷深度的诱惑系统。多加班,有业绩、有荣誉、有升职加薪的可能。这就像是一个游戏。为了攒点游戏里的绩点,咱们会一步步地被引诱往前,不知不觉就玩了一个通宵。那是一个坑。游戏界有一句话:不仅要把坑挖深,而且要把坑挖滑。让用户一旦踏上,就会一路滑到谷底。
打游戏是这样,刷短视频也是这样。短视频不是有多好看,而是我们的大脑皮层被3到5秒的节奏频繁唤醒,一个刺激接着一个刺激。大脑是贪恋这样的刺激的,所以一个小时很快就滑过去了。上班也是一样的。只要前面的利益诱惑还在,可以把时间兑换成收益,你就会无止境地追求那种快感。
现代化希望把人塑造成什么样?一个可以无止境地销售时间的人。要么你在组织内,35岁以下的人24小时待命,可以批发销售时间;要么你在组织外,35岁以上的人因为存在时间下降的风险,允许你零售时间。现代化,简直就是一个吞噬时间的机器。它想法设法地把一个人的时间耗竭在无穷的诱惑中。
请问你哪来时间生娃?有娃的人都知道,那也是个耗时间的机器。所以。生孩子对年轻人来说,不是在钱上跟你争夺,是以时间这根绳索。把一个年轻的生命活活扯的粉碎。
我就认识一些大学的女博士,现在留校任教了也不错,周围人很羡慕她,但是35岁之前如果不能升上副教授就得走。即使现在有男朋友、有丈夫,她不敢生。这是时间问题,不是一个经济问题。
现代化,无论是蒸汽机的现代化还是内燃机的现代化,是电脑的现代化还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现代化,都指向了无止境地开掘人类的时间资源。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最不可再生的资源。而组织家庭,养育孩子,是需要刚性的时间付出的。
这才是现代化和人口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再往深看一层。现代化仅仅是在争抢时间吗?
你想,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支撑系统的。人的原生支撑系统,就是家庭。家庭提供的是完整的支撑,既包括经济的(养儿防老、亲戚互助),也包括情感的(天伦之乐、亲密关系)。这个系统,效率不高,但是很全面。
但是现代化来了之后,它又建立一个支撑系统。它把所有可以效率化的部分,全部接手过去了。想挣钱?来,加入现代化的协作系统;想实现自我?来,加入现代化的社会组织;想省时省力?来,使用现代化的工具。
这是一个对传统的家庭支持系统不断入侵的过程。家庭的各种状态都被撕碎了。最后连全家人乐乐呵呵在一起做一顿饭、吃一顿饭的状态也被外包成了外卖。
现代化把家庭支撑系统中可以提高效率的那部分,全部拿出去,整合起来,投入到效率的无限增长中去。最后剩下的那个部分,现代化系统管不了也不想管,那就是:生孩子。生孩子总没办法外包嘛。
几年前,我看到过一则科技新闻。说德国有一家公司研究体外的电子智能子宫,你贡献一颗精子和卵子,在那里面直接就变成一娃。你的孩子可能是阿里牌的,可能是腾讯牌的、京东牌的。你贡献完了精子卵子,可以按点去看。整个喂养、哺育到长大,都是公司帮你干完。估计那样的话好多人愿意生。但真到那一步,整个人类文明就解体了
人的支撑系统无非就是两种:社会和家庭。现代化在构建极其发达的社会,但它天然排斥家庭。
在传统社会,尤其是农村,大家之所以愿意生孩子,不是因为生活富裕,而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对他们时间的索取,是有限的,是有节制的,再多余的时间也不可能销售掉;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系统简单,人会自然地靠家庭来形成支撑系统。闲暇多了,个体生命被家庭支撑、基因被延续的渴望就萌发了,生个孩子的冲动就来了。那毕竟是本能。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写饭店小老板的帖子。这位小老板厨师出身,手艺不错,也很努力,但是最近还是决定把在大城市的店关了,回老家去。倒不是因为赔钱,而是看不到未来。比如,如果他不用中央厨房的料理包,那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出外卖的订单,也控制不了成本;如果不会互联网运营,就不可能在平台上获得流量;如果不是大资本支持下的连锁店,就不可能把装修成本降下来,设计感提上去,等等,总之,一个只会炒菜的小老板已经经营不了饭店了。
这位小老板还说了一个理由,说还是夫妻老婆店好,起码可以把孩子放在店里一边做生意一边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我是帮人家打工的厨师,我的孩子怎么办呢?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个手艺人,是很有幸福感的。他可以以自己为核心来组建生命的支持系统。
一方面,他有手艺,可以把一堆原材料变成一个创造物。所谓“艺不压身”。手艺这个东西,时间投入得越多,境界就越高。个人可以踏着这个确定的变量往上走。但是,现代化不允许,你不能有自己的手艺,你只能成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另一方面,孩子问题也是一样。现代化不允许你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构建自己的系统。高效率的连锁店一步步进逼,自成一体的夫妻老婆店一步步退场。
这么一番分析下来,好像现代化社会的出生率下降,好像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了。
其实不然。前面讲,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要小看“大国”两个字,它意味着很多问题是有周旋的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