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振宇。
欢迎来到《启发俱乐部》的现场,今天是第32场。感谢今天到场的75位观众,感谢你们下了班,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听我聊天。按照传统,我们会给每一位到场客人发一枚徽章。这是顺序编号的徽章,今天的编号是3957到4032号。
此刻,在得到的深圳、广州、武汉学习中心,还有170多位同学在线下集中收看启发俱乐部。向你们问好。
最近这一年,有一个话题很热,就是中国的人口问题。
去年,中国人口增长,才1000万多一点,1003.5万人。听着不少。一千万人,响当当一个大国家了。但是你知道2019年出生了多少人吗?1465万人。两个数字一对比,你会发现:这是断崖式的下跌啊。当然,这有疫情的原因。但是这个数字还是引发了一种担心:中国的人口滑坡问题是不是要比我们原先想的还要严重?
中国每隔十年搞一次人口普查。第七次人口普查刚刚做完,本来是4月上旬要宣布结果,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拖,现在已经到4月底了还没有公布。这两天整个经济学界都在等这个数字,也有很多不好的预测,甚至有人会说会不会就在今年,中国历史性地迎来了人口的下跌。
这个问题,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当然关心。我给你算算我这个岁数的人会面对什么。我今年49岁,再过30年,80了。现在30岁的人,那时候也都60了。咱们到那个时候可都是老人了哈。
205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中国大概有5亿老人。放眼一望,全社会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老人。
朋友聊天的时候,就有人吓唬我说:到了那个时候,谁也别说自己“财富自由了”,“我有房养老”什么的。那个时候,颤巍巍的我去打针,万一服务费涨到了20万一针呢?一套房,才能打几针?而那个时候因为年轻人变少,一套房还能不能值现在这个钱?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是个人层面的问题,国家层面,也是一个巨大的隐忧。
经济学界有一个说法:长期来看,人口对于经济现象的解释力达到90%以上。
经济学界还有一个说法,说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判断。据说,有人问拿破仑,你喜欢你的哪个女人?拿破仑说:“生孩子最多的那个。”就连希特勒也说:“生育率决定一切。德国的命运取决于奶瓶。”这和几十年前的一个中国农村老汉的判断是一样的。
我曾经跟一位美国人聊过。我说,你们美国对中国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恐惧感呢?刚刚参众两院还通过了中国竞争法案。他说,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也可以想想嘛,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是中国的5倍,发展速度也是中国的数倍,还在各个领域迎头赶上,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是也害怕?我说,确实怕怕。他说,所以,美国人也怕怕。
没了年轻的、有活力的人口,国家的前途就暗淡下来了。这个逻辑不难理解。第一,没有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分工就不可能那么细了。第二,没有年轻的人口,经济需求就降下来了。第三,没有年轻的人口,创新的动力也就失去了。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老龄化和医药产业之间的关系。在直觉上,老龄化社会到来,对医药相关产业是大大的利好啊。人越老,病越多,钱更多地花在健康上了嘛。但是不好意思,这不是事实。医药行业是有它的天花板的。什么?就是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支付上限,而不是全体国民医药需求的总和。道理很简单,在现代化的国家里,支付医药费的大头是医保,而不是个人啊。所以,一个国家的财政力量是不是上涨,才是医药行业有没有前途的指针。而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如果老龄化严重,财政力量就会受限,所以,老龄化绝不是医药行业的福音。日本就是现成的例子,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但是医药行业的增长却是停滞的。所以你看,只要放大视野看问题,任何局部都不可能在一个衰败的整体中获利啊。
二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向现代化方向冲锋的国家,都瞄准了美国。但是最后都被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拖了后腿。
日本1995年的人均GDP曾经是美国的1.5倍,现在2020年已经降到61%,今后很有可能低于美国的40%。韩国2011年左右到美国的50%左右,也徘徊不前了。欧盟2008年是美国的76%,现在是53%;德国是欧洲的翘楚,人均在2008年曾是美国的94%,但是,2020年降到71%。这背后,都有人口老龄化的因素。
这就带来一个隐忧:中国这些年也在对美国急起直追,这是一个超级长跑的过程,那么会不会因为人口问题,变成了短跑呢?
那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不鼓励生育呢?这么大的国家,政策出台要一步步来。我估计,国家鼓励生育的大政策,很快就会来。
但是,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仅仅从政策上鼓励生育,有效性不大。像什么德国、日本、韩国、丹麦,给多生孩子的家庭减税,发现金补贴,国家拨款请保姆带孩子,甚至搬出爱国主义(“为了丹麦,做吧!”),统统没有用。过去二三十年间,全球的生育率大幅下跌。
有一个词,叫“灰犀牛”。请注意,它可不是那种不可预知的风险,那叫“黑天鹅”。灰犀牛指的是你明明知道它会发生,但却无法作为,眼睁睁看着它发生的风险。我们就正在准备承受这样一次巨大的撞击。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活动,前面一个专家讲的就是人口形势。他讲完,全场人都屏住了呼吸,心情跌落到谷底。然后我上去讲,你说我咋讲?讲了大家也没有心思听了。
我只好说,天色不早了,要不大家回家生孩子去吧?
然后接着我说了一段自己都觉得是强词夺理的话。我说,刚才那位老师说的都是事实,我也认同。但是我脑子还有一个小人儿在告诉我另外一个道理:人类预测长期未来,从来就没有对过。如果大家都恐惧一件事会发生,这件事大概率就不会发生。比如,石油会用完,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爆发。
话虽这么说,但我自己也是有忧虑的。
最近,我和何帆老师聊了一次天。他发了个大愿,每年写一本书《变量》,一份《何帆报告》,记录中国变化,一直坚持30年。往年,他的这份报告在发布之前,内容全部保密,谁问也不说。就像厨师炒菜,只给你端菜,不让你进后厨。今年,何帆老师说要换一种玩法,他想从去菜市场买菜开始,就邀请咱们得到APP的同学参加,洗菜、择菜、切菜、炒菜,都一起来做,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前两天,他在得到APP知识城邦发了一个英雄帖,列了25个问题,请大家投票,看看大家最关心哪些问题。欢迎你关注他的知识城邦,参与这项知识工程。(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何帆老师发布的25个问题)
何帆老师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说,不能这么看问题。如果你就把它看成是灰犀牛,那就像我们看过的那些潜艇战的电影似的:明知道深水炸弹已经扔下来了,能不能逃过这一劫,就看命了:“抱紧柱子,等待撞击。”
但凡事都有另外一面。解决超级长期大难题的策略通常都是:想想怎么把负债,变成资产?
举个例子,比如中国号称是“基建狂魔”,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甩美国几条街。但问题是美国当年也是基建狂魔啊。等建设期过去了,大量的工程师、建筑队将来退出了,基础设施的老化问题怎么办呢?这就要想办法把这些基础设施确权,交给人,不管是具体的政府开发区,还是国企,还是民企,当做资产交给他们去运营。他们自然会找到办法。
好,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那么多的老年人口,真的是社会的负债吗?细想一下,不是啊。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人这一生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时间啊。那退休那一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大笔时间。我们这辈子想干但是没有时间干的事,终于有时间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退休生活,当然不是想各种办法,把自己的时间杀掉。打麻将吗?跳广场舞吗?那是活活把一笔“资产”变成“负债”啊。
我们得反过来操作:想想怎么把“负债”变成“资产”?就现在的医疗条件来说,只要不出现重大的变故,我们的80岁之前,是可以保持工作能力的。
我自己其实就在为那一天做准备。我61岁那年结束最后一届跨年演讲,我把那个舞台交给下一任接班人。我呢?估计那个时候得到学习中心全国各大中心城市也都有了。我就做一个安静的美老头儿,每个星期胳肢窝夹几本书,到各个学习中心,给愿意听我聊天的年轻人讲讲我这星期读到的书,受到的启发。那个时候,就不收票钱了。因为质量也保证不了了,哈哈。愿意给我免费打针的年轻人优先。哈哈。
最后用颤巍巍的手给到场的年轻人别上一枚启发俱乐部的徽章。
你看,这不就是把一笔负债,变成了资产了吗?欢迎所有愿意这么过退休生活的人,现在也可以准备起来了。我们到时候可以把各地学习中心的场地开放给大家。准备要趁早。到时候估计竞争还是挺激烈的。为了和王老头或者李老太太讲同一场,没准会打起来的。哈哈。
所以你看,现在那些憋着劲儿要做养老产业、银发产业的人,都在想,要给我们打针吃药,要给我们装助听器、假牙、足力健,要给我们准备混吃等死的床位。这是想错了方向了。我们哪有那么容易躺倒?
何帆老师说了一个创意:真正稀缺的老年产业,也许是生涯规划。对啊,大量60岁退休的人,精力充沛、社会经验丰富、支付能力强悍、为什么不给他们出主意、做产品,帮他们过好后面的40年呢?
当你把老年人看成是资产的时候,你还会在老年人身上发现一个特质:就是他们不会回到社会的主赛道上了。想回公司996也不可能了。他们将用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一件事:怎么不在主赛道上,但还能创造价值?这不就是社会渴望的创新吗?
但是,如果不创业,也不加入效率型的公司,老年人怎么创新呢?
我就想到过一个主意。等我老的时候,我可以联合一些老同志,就像前些年搞扶贫一样,一对一地帮扶年轻人啊。比如,大家自由组队,自由选择,每周订个日子,到我家吃饭。有问题可以问,有难处我可以看看我有啥社会关系可以帮忙,甚至可以找我帮忙修改一下演讲稿。
你不要小看这个模式啊。实际上,现在的中国,没有外婆的帮助,很多上班族怎么带小孩?不再挣钱,但不意味着不能参与价值创造和社会创新嘛。只不过,缺一些机制和产品,把这种“滴滴打老头老太太”的模式落地而已。
这就是何帆老师所谓的把“负债”变成“资产”。
当然,人口问题,不只是老年化的问题,还有一个更要命的: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