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4 | 个人、企业如何做好知识萃取?

如果你是华为这样优秀的公司,或者是一个很精彩的创新案例,可以联系我们得到,我们来帮你做。如果联系不到我们,你也可以自己做。

我们的知识萃取那套方法论其实还挺复杂的,如果做内容的同事加入我们公司要跟我工作几个月,这几个月我就把这个方法面对面告诉他,在我们公司内部叫抗大,在抗大讲的所有内容,也就是得到的知识萃取的基本方法论。

总结下来也不难,就三条,今天借着启发俱乐部的机会,跟大家简单聊聊。

知识萃取第一要点:因人而来。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脑洞。知识萃取的目的,是把依附于个人头脑里的知识变成可以运营的资产,但是我们必须先承认,知识和经验的源头,在个人的头脑里。

我看过很多企业做的SOP、微课,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默认知识是存在于部门里的。不不不,知识的源头,只可能在具体的个人那里。

举个例子:跨年演讲,是我讲的,同样这个事,如果要萃取知识和经验,存在一个通用知识吗?不啊,所有的参与者,各有各的视角。总指挥吴博老师在意的是,整个实体的系统。我在意的是,稿子怎么写,能不能背得下来?你看,做不同的人看来,这就是不同的事。

所以,萃取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这个事的事主是谁,才能知道这个经验和知识的实质是什么。

这可不是一个轻飘飘的道理啊。这是一个人生智慧来着。

大概十年前,我第一次参加“私董会”。也就是一群人给一个人的难题出主意的那种会。

我才知道,私董会虽然是给人出主意的,但是居然不可以给人出主意。哈哈。

每个人发言只被允许做两件事:

一件是问问题,而且只能是那种指向事实,不带评判的问题。“你怎么那么笨呢?”“你为什么不那么干呢?”这种问题不许问。

第二件事说自己,“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类似的情况,我当时是这么处理的。”对,只可以说自己。

这种私董会,刚开始非常不习惯,不让人说话嘛。但是时间久了才知道,这才是真正能够帮到人的。

遇到问题的人,需要的不是局外人讲的道理,谁还能比谁傻多少?遇到问题的人,需要的是他人在类似情境下的处理方案,以及背后的权衡和得失。

这里面有两个人生道理:

第一,别指着他人说话,那很令人讨厌。还记得我前面讲的那个老人家给大学生讲人生道理吗?“要勤奋、要学习、要正直”。如果他换个方式讲呢?“20岁那一年,我吃过一次大亏……那天开始,我才知道勤奋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这样讲法是不是好一点?就像我这个启发俱乐部,我从来不指着别人说,你应该如何如何,我只说,我心里有个什么问题,我最近受到一个什么启发,我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推进到哪一步,我愿意和你分享我的进展。你看,只要这么说话,是不是人畜无害?

第二个道理,就更深刻了:越普遍的知识越没有用,越个体的知识价值越高。

对,过去有人总是担心,我这个经验是不是太个人化了?没有普遍意义?太碎片化了?一点不系统?

那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到一个陌生的景点去旅游,你是愿意看当地旅游局发布的旅行指南呢?还是愿意看前辈驴友发布的旅行攻略?当然是后者啊。

那后者难道不是个人经验吗?每个人旅行,季节不同、时长不同、预算不同、旅伴不同、偏好也不同,为什么反而个体写的攻略更有价值呢?

对,这个时代的学习,再也不是:学习谁就是要成为谁,学什么就要照着办的逻辑了。这个时代的学习,就像是在幽暗的花园里挂灯。我不向灯走去,但是灯会照亮我自己的道路。

所以得到跟华为合作的课程,我建议大家也这么看它,不是早年间说的华为是标杆,你应该向它学,你学啥,不太可能。但是华为的知识对我们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我们花园里的那盏灯,它只要够亮,最终会照亮我的路,这是得到知识萃取的第一个要素,因人而来。

知识萃取第二要点:因事而变。

还是回到刚才说的“旅行攻略”这个比方。

你会事无巨细地写你的旅行全部过程吗?不会,哪一步是怎么走的,哪口饭是怎么吃的,你不会写。你只会写你开始的计划和后来的变数:这家是黑店,我没想到;那家店超出我的预期;这个景点还不错;那个景点我后悔了,我没有纳入,下次一定去看。你看,这才叫有用的知识。

这就叫“因事而变”。

这也是我们得到在做“知识萃取”业务的时候的一个准则:若无变化,一言不发。

这个准则,在我们公司变成了两个“业务咒语”。一个叫“不是,而是”。一个叫“左手一挥”。

具体的区别,我不在这里说了。但它俩的基本逻辑都一致:你不否定点什么,就不能肯定点什么。

新知识的诞生过程,和我们走路是一样的:

我一定是蹬着一个旧东西,才能抵达一个新地方。

“哦,华为这个干法,这个想法和我原来以为的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记录下来,这就是“不是,而是”。

“哦,做这么多选择中,原来这个才是重点”,这就是“左手一挥”。

这两个咒语,核心目的都是拿着创可贴,把那个伤口找到;拿着总结出来的经验,把原生的问题找到。

这都是“因事而变”。

在历史上有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数学家高斯。

高斯是一位伟大得不得了的数学家。后世对他是千般赞颂,就是一处不满:说高斯就像只用尾巴將足迹抹去的狐狸一样,写的论文永远都是干净简洁,让人无从知道他是怎样摆平猎物的。

其实,很多高人都有这样的毛病。他们也许是知识的高人,但是记住,他们是我们干知识萃取这一行的敌人。

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就会掐着他的脖子问:快说!告诉我,你原来怎么想的?你从哪里来到这里的?

好,我们的知识萃取,还有第三个要素:对继任者说话。

知识萃取第三要点:对继任者说话。

这一条最简单,但是也最重要。

前两条决定了姿势,也决定了篇幅,但这一条决定了价值。

你想,过去我们总结经验,心里默认的对象是谁?领导?公众?对自己的过去做个交代?这就难免会粉饰。

而我们主张,所有知识萃取的假想诉说对象都是:继任者。也就是下一个会干这个活的人。

这个对象一变,很多被遮蔽的内容就出来了:

你想,如果你岁数大了,给自己写自传,和给孩子留一封信,会有什么区别?后者不仅在态度上可能会更坦诚一些,而且会有三部分新东西:第一 ,踩过的坑;第二,合作伙伴;第三,没有尝试过,但看到的其他可能。

第一件事,你踩过的坑,经常在自传里就不写了,但是你盼着你儿子好,你会写,爹这辈子吃的最大亏是什么,陶景文老师的《数字化转型必修课》里有好多都在讲你不要踩的坑,那真是毕生绝学要传下去。

还有第二个东西你在自传里不会写,但给儿子的那封信里会写,是什么?叫合作伙伴,因为你要给儿子留封信,一定会说遇到灾年找你赵大娘,在北京遇到难题找王叔叔,你肯定要把自己社会关系交代了吧,这是爹给儿子应尽的一个责任吧。但是,写自传的时候不会写这个的,所以我们跨年演讲每年总结的我们自己的知识萃取很重要的一条,一般在1月2日微信公众号里发一个东西,你要觉得我们跨年演讲办得不错,我把所有供应商的名单发给你。我们的供应商名单,今天这个启发俱乐部我们所有的摄录团队等等,我们多少年来用的都是这支团队,就是我们互相之间磨合得好,我们互相之间能背书。因为我们太知道了,一件事之所以能做成,当然跟周边的协作关系有关,这个关系网你要交代掉。不是总结我多牛,而是把干成这件事情的网络交代出来。

还有第三个东西,是我这次虽然没干,但我知道那个选择或许会更好,我这次虽然没有出风险,但是我知道吓我一跳,这事万一出现了有麻烦了,这事你会在给儿子的信里写,但自传里不会写,因为它不是事实。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做跨年演讲,知识萃取的文件里会写到这样一些细节,跨年演讲的策划团队距离演讲场所一定不能是两个城市,为什么呢?因为2020年的疫情嘛,我们都知道,今年在武汉做的跨年演讲,而越逼近跨年演讲的时候,突然一下整个疫情就紧张,外地人基本上就不可以去武汉。如果当时我们的策划团队在北京,当时我就去不了武汉,这个损失我们是受不了的,虽然这件事并没有发生,但是我们吓了一跳,这一条就记下来,这件事是平行空间、平行宇宙里的事情,我看到了,我就要对我的继任者说这么一句话,打这么一声招呼。

还有一条,我的跨年演讲中间有六次下台,我底下另外还备了一套衣服和一只眼镜,为什么?因为有一年我从台上摔下来了,我的同事根本不关心罗胖摔成什么样,只关心裤子有没有摔坏,眼镜有没有摔碎,一会儿还能上去不,然后他们就丧心病狂地写下了这么一条,下次要再备一套衣服和一只眼镜,但没有想要不要备好一只担架。这件事情也没有发生,这是给继任者写,你才会负责任地写上。

你看,这些事都是特别具体的经验,但如果我写作的对象不是继任者,就不会讲出来。当然,下一届还是我,这个继任者是我。但是如果十几年后呢?我将在61岁那年从这个舞台上离开,现在每年积累的这个经验清单,对继任者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

只有对继任者说话的经验和知识,才有机会被再次激活,嵌入到业务中。在相似情境出现的时候,这份知识再次被唤醒。否则,所谓的知识萃取就将变成厚厚的一沓档案,变成电脑硬盘里永远无人理睬的文件。

所以,知识萃取,说到这儿,我们总体看一下今天讲的三条经验:“因人而来,因变而生,对继任者说话”。

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它并不是得到的发明,这套方法实际上在人类的知识史上是被反复应用过的,往远了说,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就是用这样一个一个最具体的案例点亮现在的人面对的一个个问题。

往近了说,我们现在看过的每一篇旅行攻略都是这个模型。

一个人在一次非常具体的旅程中,为未来可能踏上这条路的人留下一份纪录,里面写满了自己的计划遭遇的变数。仅此而已。

旅行攻略作为知识萃取的一个原型,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早就深受欢迎,早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们只是把这个原型移植到其他的经验领域而已。

再往近前看,我们和华为官方合作的两门课程,也是按照这种方式,以底层方法论的姿态做出这样的课。《华为的选择》这个课程,其实就是华为这个老探险家留给后来者的一份航海日志。时代不同、技术不同、赛道不同,但是老探险家,作为这条路上走得最远的人,他留给后来者的信当然值得我们认真捧读。

今天晚上我们发布的另一个课,陶景文老师主理的《华为数字化转型必修课》。

在这门课里面,我学到了一个词:“全量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是要求我们把现实世界的所有要素,以尽可能多的方式在数字化的世界里重建一套,它就像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孪生兄弟。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除了业务之外,沉淀在组织里的知识当然应该数字化。

对于个人来说,除了你的事业,积累在你脑子里的知识当然应该数字化。

那会成为所有人共享的宝贵资产。

得到愿意在这个过程中,对你有所助力。

好,这就是本期的启发俱乐部。在这里做个预告,526马上要来了,是我们得到五周年的日子。下一期启发俱乐部,刚好也是5月26日。我们会在北京,也在全国各地的10个得到学习中心举办相应的活动。如果你对得到的知识萃取,这套方法,这套手艺感兴趣,下周三启发俱乐部,我们会拿出一套对自己进行知识萃取的样本,供大家参考。下周三晚启发俱乐部,再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