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振宇。
这里是华为公司的松山湖的生产基地。你可能听说过。对,这就是那个面环溪水、背倚青山的“欧洲小镇”,有人开玩笑说,这是欧洲之外最像欧洲的地方。此言不虚。华为松山湖新办公基地占地1900亩,相当于177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12座不同风格的欧洲经典小镇分布在青山绿水间,这些小镇用欧洲名城来命名,两万名研发员工,每天搭乘产自瑞士的环保低碳电力小火车在园区小镇间穿梭,从意大利柱廊之城博洛尼亚,到欧洲水城布鲁日,再往文明交汇之城格拉纳达。
你可能会问,一家中国公司为什么要把工作园区建成欧式风格?任总说,华为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欧式建筑环绕的办公区,会时刻提醒每个人记住这一点。
今天很荣幸,第34场启发俱乐部,居然能够在这里举行。感谢华为公司提供的方便。
我自己也是第一次来。今天上午一直在参观,看了华为的研发,也看了最先进的,请允许我加一个定语,人类至今最先进的智能制造基地之一,看到真实的中国制造、中国智能制造的场景。算是饱了眼福。
华为的松山湖基地真是美啊。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现在一提到华为两个字,大家脑子里冒出来的,其实还是这样一幅图:
伊尔-2轰炸机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战斗机,被炮弹轰炸得千疮百孔却还是要坚持飞回营地。
我拿到的这一张照片上面写着这么句话:“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盼着华为重新飞回它应有的位置上,包括盼着孟晚舟飞回国内,这已经不是华为人自己的事了,这几乎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愿望。
在华为返航的这件事上,我和得到的全体同事,希望也能有所贡献。
不久前,我们得到就和华为公司合作,出品了一门大课《华为的选择》。我们想试着往前回溯,这架伤痕累累的飞机,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么强大的?
今天启发俱乐部的第一个环节,我就请来了我的同事,《华为的选择》这门课的主理人:陆音老师。请他来向你汇报一下,几个月的课程制作,他观察到了什么。
有请陆音老师。
感谢罗老师。大家好,我是陆音,今天我在华为松山湖基地,给在座的各位,还有线上观看《启发俱乐部》的同学们做一个汇报。
刚才罗老师给大家看了华为松山湖基地的航拍视频。相信你感受到了,这个园区真是牛。但是,园区牛不算什么。华为这家企业,牛的地方太多了。
来简单看几组数字。
华为去年的销售收入是这个数,8913.68亿人民币。在2020年世界五百强中,排49。
这不算什么,还有更牛的。我们一般吹自己的公司,都说我们有多少用户,比如一百万,两百万,几千万,甚至一个亿。好。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华为为超过30亿的人口提供了网络服务,涉及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更牛的。我们一般描绘自己企业的愿景,都说瞄准了一个多大的市场,比如瞄准了一个千亿级的市场,好大,不敢想象。好,华为瞄准的市场多大呢?仅仅5G一个领域,华为预估从2020年到2035年间,会给全球经济贡献3.5万亿美元的增长空间。这还仅仅是华为盯紧的一个市场。其他市场,还有很多个。
对,我就是在这么一家牛得不行的企业里给你做汇报。
不过我并不想为华为吹牛,因为人家也不需要。我陈列这些数字,恰恰想说我自己的事。什么意思?
最近在得到,由我负责做了一个知识产品,叫《华为的选择》。我特别后悔这个名字没起好。它既不像课,也不像一本书,更不像一个企业的研究报告。但是到现在,我也没想出更好的名字。那为啥起个名这么难,因为这个产品很特殊。你没见过,我们也没有见过。
什么意思?
你看,过去我们写关于企业的课程、报告,都是假设要研究的对象特别牛,我要把他的方法介绍给你。传经送宝嘛。这个“成功经”,或者说“致富经”,你不一定学得会,但至少可以膜拜它。
但是在过去7个月里,当华为向我们袒露自己,把它受过的难、犹豫、彷徨,甚至挫败,都摊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发现不是这样的。
一旦你深入细节,就会发现华为手里没有这样一本九阳真经,或者说降龙十八掌。它有的,恰恰是每天处理大大小小琐碎的问题,修修补补,一路走来的过程。
我看了不下200万字的资料,包括没有公开的内部文件,采访了数十位不同岗位、职级的员工。我发现华为经常要在米字路口前做选择。什么叫米字路口?就是比十字路口再多4个岔。那真是大问题套小问题,解决了一个,又生出来八个。
这就难到我了。这确实不是一个标准的写作范本。你说它是啥?怎么定位这个产品?我想来想去,想到了一部电影。
这是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科幻电影,最老版本的《星际迷航》。细节我记不清了,梗概是这样的。300年以后,有一团硕大的高能离子云,从遥远的太空向太阳系飞来。这个离子云可以说是充满敌意,地球人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那为了保护自己,人类就派出舰队和它作战。但这片云雾太厉害了,它能毁灭任何物质,在它经过的轨迹上,很多舰队遇难了。
你可能会想,这一定是某个高级文明的产物,对吧?
结果经历了非常大的损失,主人公终于闯入了这片云层内部,看到了里面其实有一艘太空飞船。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个飞船看似很先进,但其实内部破烂得一塌糊涂。它的内核,是一艘非常老式的宇宙飞船。
再仔细看。这个内核其实是人类在三百多年前发射的旅行者号探测器。因为要克服重重挑战,所以它具备了自我意识,不断改造自己,修修补补,最后越来越强大。这次回到太阳系,其实是执行人类在三百年前赋予它的初始命令:“搜集资料并传回地球”。
这是一部老电影了,它的精妙处就在于,如果你是在云层外面看这个大家伙,你是看不到里面的内核,也就是那个旅行者号的。
好,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和华为,好像有点相似?
在课程上线后,华为董事,公共及政府事务部总裁陈黎芳陈总,给我们的用户写了一封信。她说实际上深入到华为的五脏六腑,你会发现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或做得很不够,其他公司存在的问题,华为也同样存在,只是华为一直在努力尽量去减少这些问题。
我相信,陈总这么说,不止是在谦虚。
所以想来想去,我在发刊词里写了这么一句话:“华为的故事恰恰不是一份指路地图。相反,它是一本老船长的探险日志。”对,这个产品的定位,就应该是一本探险日志。
华为并不是一个骄傲的标杆立在那里,我们向它前进就可以了。从得到用户的角度看,我们要走的是自己的路。华为面对的挑战,我们可能永远不会遇到;华为的做法,我们可能没法直接借鉴。甚至在今天,经济基础设施给我们的便利,还要好于华为创业的时候。这就好像300年以后,人类的太空船肯定比现在先进。
那华为的价值是什么?它就像那个旅行者号太空船,它到过别人没有到达过的地方。它的探险日志里记录了遇到暴风雨怎么办,船只偏航了怎么办,船上有人不听话怎么办,等等等等。如果让后来的探险者,也就是我们的用户,拿到这本日志,你说它的价值大不大?
好,那我的工作是什么?特别简单,就是拨开那个看似无敌的云雾,让你看到那个内核。它到底经历了什么磨难,才一步步长大到现在的样子。这就是我过去7个月的努力方向。
我看到什么了呢?
特别感谢华为。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愿意让人看到那个进化成型的宇宙飞船,但是华为不一样,它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它的机会,让我可以看到那个旅行者号。
我举几个例子,你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华为管理强,也知道它每年要花巨资聘请咨询公司,改善生产流程。为什么?站在外面,我们会觉得这很简单,因为你太大了嘛。19万人,你必须搞好管理。
但是感谢田涛老师,在采访中他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华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这么干了。1999年,他就和IBM签了咨询协议,据说一期工程就花了20个亿。我查了一下,1998年华为的所有销售额,也不过才89亿。
你发现这和我们站在外面看到的不太一样。因为站在外面,有一个隐藏的挑战我们看不到,它叫作“在有些行业里,你根本没有机会做小”。通信行业就是典型的这样的行业。你想想是不是这样?90年代中国做交换机的公司特别多,但是现在,你能叫上名的企业是不是都是大家伙?
你看,华为真正的挑战是,想变大,必须变大,该怎么办。这是它聘请外脑的原因,因为做小就等于死亡。
好,下一个。我们都知道华为有轮值制度,有轮值董事长,有EMT。这家公司好像特别喜欢创新顶层架构。为什么呢?站在外面看,这好像是在解决权力分配的问题,或者说治理问题。
但是感谢江西生老师,他告诉我不是这样的。华为在20多年前就已经在设计顶层的决策制度了。它想做一件事:把自己从一家“个人领导”的公司,转变为“集体领导”的公司。
那做这件事的挑战在哪?不在于权责如何分配,恰恰相反,在于怎么培养出能够承担这份责任的人才。从 20年前的“总裁办公会议”,到后来的轮值CEO制度,再到后来的轮值董事长制度,其实是一个顶级人才的培养计划。华为用了20年时间,一点一点给人才创造更大的舞台,搭建出了一个出色的领导集体。
你看,华为真正的挑战是,怎样培养领导者。他着眼点的就不是当下的问题,而是怎么才能基业长青。
好,再来。我们知道华为现在在全世界都有研发中心,意大利有、巴黎有、日本有,印度也有。为什么呢?站在外面,我们会觉得原因很简单,你是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嘛,那自然要把家业搞得大大的。
但是感谢吕克老师,他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之所以要在全球设立研发中心,是因为有些知识,在特定时期,你在中国掌握不了。比如美学,你就是没有巴黎那个氛围。在巴黎,你随便喝个咖啡,看看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那个环境的激发作用是很大的。现在我们使用的华为手机,很多外观设计就是巴黎研究中心搞出来的。
你看,华为真正的挑战是,怎么才能吸纳更多的人才、知识。因为人才不能脱离环境。那怎么办?很简单,山不过来我过去,到有环境的地方工作嘛。
再来。我们都知道华为5G强。站在外面,我们会觉得这是因为它善于抓机会。
但是感谢童文老师,他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回到10年前,当时从运营商到普通用户都觉得4G足够好了,大家都没有动力去幻想未来还可以怎样。而华为恰恰意识到,这样的话很危险。如果整个行业都缺乏想象力,那么市场很快会达到饱和,接下来就是更激烈的厮杀、零和博弈。如果想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就必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进无人区,掀掉所有人头上的天花板。这是华为率先布局5G的原因。
你看,华为面对的真正挑战是,行业发展缺乏动力时该怎么办。技术创新本身不是问题,它恰恰是解决方案。
再来。我们都知道华为这些年研发了很多新技术,什么鸿蒙啊,鲲鹏啊、麒麟啊,反正山海经里叫得出名的神兽,它都研发了。为什么?站在外面,我们会觉得逻辑很简单,你有钱嘛,都试一试,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
但是感谢张新宇老师,他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这么做,是因为华为看到了未来要面对的一个大挑战。也许在30年内,一代人的时间里,许多通信行业的底层技术会被推翻。未来我们可能会迎来比贝尔发明电话,或者爱迪生改良电灯泡还大的技术变革。那个时候华为还能存在么?所以它每年要花巨额的研发经费,和高校合作,投入基础技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
你看,华为真正的挑战是,行业底层技术发生颠覆式变革,怎么办。那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参与。创新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感受到了危机。
再再来。松山湖基特别美,其实不止是松山湖,其他的园区也很气派,跟宫殿一样。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能想到两个原因,第一,让员工舒适,第二,显身份,俗称“摆谱”。
但是感谢王承东老师,他告诉我们这样理解不对。这么干,其实来自于很多年前,华为面对的挑战。那个时候没有人听说过华为,尤其是外国客户。而且别说华为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都还比较落后,人家一听你是个中国民营企业,想争高科技产品的订单,都会觉得诧异。你们不是生产衣服、生产锅碗瓢盆的吗?
怎么办?那就要先改变人家对中国的认识,再改变对企业的认识,最后才是争取对产品的信任。所以那个时候,华为的客户经理要先把客户拉到香港、深圳,看看祖国的现代化进程,再安排参观园区、和任总见面,最后才讲产品。那没个好园区,能行吗?
你看,华为面对的真正挑战是,怎么让跨文化、跨地域的客户信任自己。它做事的出发点不是“摆谱”,而是去满足人与人之间,必要的那个建立信任的需求。
好,再来一个。很多人都听说过华为的名言,叫“以客户为中心”。站在外面我们理解,那就是给客户更多的服务嘛。
但是感谢黄伟老师,他为我们细颗粒度地还原了华为竞标一单生意的全过程。你会发现与其说华为做了什么增量服务,不如说他勤勤恳恳地把该做的事做好了。
比如说,拿到客户的招标书以后,大部分企业就是出方案,出报价。但是华为不是,他会先和客户交流一轮。交流什么呢?客户对技术的理解,通常没有华为深刻,因为华为是上游制造商嘛。这种理解不深刻,有时就会体现在招标书上。华为要和客户交流的就是这个。买不买我的设备都没关系,咱们先看一下,你是否理解对了自己的问题,千万别花冤枉钱。那你想,这样做客户当然喜欢。类似的例子,黄伟老师提供了很多。
你看,华为面对的真正挑战是,怎样获得竞争优势,弯道超车。“以客户为中心”,不一定说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服务,它也可以是把别人没做好的事,踏踏实实做好。
好,刚才这几个例子说明什么?说明一旦你要研究的那个对象,他把自己摊在手术台上让你解剖,你就会发现真正的挑战与智慧。和华为的合作就是这样。我们用了20个问题,去还原华为当年遇到的挑战。目的就是把这个老船长的探险日志给你勾勒出来,这就是你现在看到的20讲的课程。
好,那接下来,重头戏来了。我要在这里郑重地给你做一份承诺。
我们都知道,这20讲不可能穷尽华为的选择难题。那怎么办?在这里,我向全国的得到用户做一个承诺,也向华为各个部门发出一个正式的邀约,如果您觉得自己所在的部门,曾经遇到了很难克服的难题,愿意把您最内核的,承载了光荣与梦想的旅行者号袒露在大家面前,我们邀请您加入,接受我的采访。
我从已经上线的课程里搜集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很多都来自于华为的铁粉。比如他们问,看到华为招聘了很多90后、95后的天才少年,据说一年的年薪高达一两百万。为什么要这么做?再比如,华为怎么激励创新型人才,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吗?再比如,在双碳背景下,华为如何减排,如何帮助其他企业减排?再再比如,鸿蒙到底能帮助华为克服什么挑战,它又是怎么诞生的?等等等等。
那今天我在华为,就向大家承诺,我会抱着这些问题,再次叩开华为的门,邀请这里的专家来解答。我会把我的成果,都放在这门课的二期工程里。我希望这门课,真的能够长成一本厚厚的日志,让你在出发探险的时候,能够带在身旁,当成你最可靠的压舱石。
好,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咱们二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