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胖。
今天我们是在北京得到学习中心向大家直播。特别感谢今天到场的观众,感谢你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听我聊天。这是第37场。按照传统,我们会给每一位到场客人发一枚徽章。这是顺序编号的徽章,今天的编号是4454到4538号。下周我们是杭州场,编号的徽章会发到5000人以上,对我们“启发俱乐部”来说也是一个小小的节点。
此刻,在得到的上海、深圳、武汉学习中心,还有近百位同学在线下集中收看启发俱乐部。向你们问好。还有在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上观看直播的朋友们,感谢你们的关注。
我曾经在这里说,我一定要找时间给大家讲讲王潇的这本书《五种时间》。那今天,我们就来还这个愿。
这本书讲什么的?顾名思义,就是讲我们这个时代的超级大难题:“时间管理”的。
经常有人问我,“罗胖,你是怎么做时间管理的?”我估计他们是看见我做了不少事,以为我有什么秘诀。其实,我的时间管理能力一塌糊涂。要不然怎么每个周二都要熬通宵写《启发俱乐部》的稿子呢?
脱不花有一次很不客气地跟我说,你快50岁的人了,还动不动显摆自己熬通宵,这一点不光荣好吗?对,我知道不光荣,我只是希望你看在我熬夜写稿的份儿上,即使我讲得不好也不要骂出来。哈哈。
回到正题:时间管理,不是一个新问题,而到了我们这代人,它才变成了一个难题。
你想啊,原始人也会结绳记事,遇到个事,打个结怕自己忘了,这也是管理时间。农耕时代,可不敢误了农时,需要历书节气的时时提醒。工业时代,一切都是效率为先,钟表被大规模应用。可以说,在我们这代人之前,时间都是一个被扎扎实实管住了东西。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你想,工业时代之前,只要把时间管理出秩序感来,就行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个家就有了秩序,“朝九晚五、六日休息”,这个单位就有了秩序,“三节两寿、人情送往”,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老爷太太的生日,咱别忘了送礼,上门看看人家,人际关系就有了秩序。
但是现在不行,你根本就不知道每个人是按照什么秩序来创造价值的。
这就像很多人的书桌,外人看起来乱得一塌糊涂,但他自己什么都能找得到。一经整理,反而坏事了。
和菜头在我们得到有一个专栏,《成年人修炼手册》,最近我看他讲了一段话,我是深以为然。
“在别处取得的成就感会随着年华流逝而衰减,总有一天,人会转回来学着去收拾桌子。所以,有时候我很羡慕那些到老死都拥有一间乱七八糟书房的人,那说明他们在别处始终都有所得。”
那你可能会说,这是社会普遍情况。我管不着。只要我自己的时间能高效利用,这就是我要的“时间管理”。
真的吗?
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时间管理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四象限法”,把你所有的事情分成四部分:紧急且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坦白地说,多年前我看到这个“四象限法”,是惊为天人的。太牛了!一下子就把我们手头的事务分辨得清清楚楚。要点无非是两个:一是把事务的轻重缓急排清楚;二是一定要在当下安排时间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
但是,这些年,对这套方法,我是产生了很多疑惑的。
第一,所有时间管理的方法,都需要我有超强的意志力来约束自己。
什么GTD(搞定)法、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时间轴法、番茄工作法、甘特图法、垂直分析法、“吃掉那只青蛙”法、四点起床法、专注冥想法、视觉模拟计时器法,都需要日复一日地把自己像囚徒一样约束起来。
这样不是不好。但是,你可能听说过一个理论,如果你需要用毅力来逼自己做某件事,那么毅力这个东西是会用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就像个手机,毅力这个App是非常耗电的。你调动毅力做事,当然可以,但是做其他事的精力值就会被迅速耗光。
但凡你要办过一张健身卡,而且后来没有去过,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很多人一辈子大部分的谎都对健身教练撒的。我们人类在越狱上的本事,是超乎想象的。更何况是自己给自己设的监狱。
第二,怎么分辨什么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想学英文,我想学编程,我想认识更多的人,我想健身。哪件事都是不紧急而重要,哪个更有优先级呢?
要知道,我们这些渴望时间管理的人,往往都是外部观念的奴隶。我们之所以对现状不满意,往往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令自己羡慕的人。
如果我们任由外部观念系统在我们脑子里跑马,是非常可怕的。它往往体现为我们各种觉得自己应该干的事。比如,你妈说,你就不干正事。请问什么是正事?我们是生活在观念的一锅乱炖之中。
即使在100年前,作家卡夫卡当年就在日记里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德国进攻俄国,世界大战开始了。下午,游泳。你看,重要、紧急,这些词在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自己的排序。很难说对还是不对。
第三,真的有所谓不紧急而不重要的事吗?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不紧急不重要”的事,那大概就是看电影,玩游戏,闲聊天,刷短视频吧?
但问题是,我真的把这些事都“管理”掉了,这还是我要的生活吗?
这里面有一个价值排序问题。要知道,我们今天面对的价值排序问题,和工业时代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工业时代,很多公司都搞“末位淘汰”。对啊,因为业绩都是“正态分布”的,就是所谓“纺锤形”的,特别优秀的,是一小部分人,特别差劲的,也是一小部分人。所以,末位就活该被淘汰。
但是今天,人的价值表现的分布更多地体现为“幂律分布”。也就是极少数人非常优秀和突出,往往是其他人的很多倍。但是底座那部分呢?是大多数人。这就要命了。末位淘汰,总不能淘汰大多数人吧?而且稍有工作经验的人,也都知道,那些所谓末位的人,往往也是因为他的价值没有被开掘出来而已。
这个逻辑换到时间上是一样的。我看电影、看小说、玩游戏、闲聊天、甚至刷短视频,往往是重要的信息和机会来源,怎么能拿“不紧急、不重要”的帽子往上一扣就算了呢?
第四,还有一点,我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只是为了做更多的事吗?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高效率地做事,然后呢?节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做更多的事吗?一个既没有目标,也没有尽头的事,是会让人废然长叹的。我是驴吗?
听过那个段子吗?一个厨师问鸭子,我是很尊重你的哈,你想要被红烧呢,还是清炖呢?鸭子说,我不想死。厨师说,你看看,聊着聊着又跑题了。
过去搞时间管理的人,就像是这个厨子,他只和我们讨论怎么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问题。时间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命本身啊。我要的是这一生过得好,不是把自己逼死和忙死啊。
那厨子说,你看看,聊着聊着又跑题了。
你看,这就是现在我们用的那些时间管理工具的问题。它们都有道理,也各有用处,但是,以效率和分类为导向的时间管理工具,已经没有办法解决我们今天的时间问题了。
你懂的,把这段说完,就该主角登场了。王潇这本书,就包含了这种野心,她要提出一套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时间管理的模型。
这本书篇幅不大。但是因为字句非常洗练,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它全部介绍给你。所以我还是强烈建议你去读原书。得到电子书库里就有,会员可以免费读。
今天我重点谈谈它给我带来的启发。
刚才我们说了:时间管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王潇做文创产品创业,曾经做过这么一个调查,就是问大量的人:你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要问大量的人?就是她以为会获得大量不同的答案。“还记得那天下午,我们端来各自喜欢的饮料围坐在一张黑色会议桌旁,准备欣赏来自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愿望。”
但是万没想到,基本上就是四个愿望:金榜题名、升职加薪、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占到所有愿望的多少呢?99%。
剩下来的:阅读、看电影、旅行、运动、唱歌、玩游戏、学乐器、画画、写作、谈恋爱、亲友聚会等,这些加在一起,大概只占1%。是的,我们每个人看向未来,愿望就是那么一致。
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人生是啥?就是我们都要想的那些结果,被我们的能力和机遇打折扣的过程。那就太没意思了。
那怎么办呢?后来王潇发明了一个很有趣的方法,就是给自己策划一次葬礼。
来,把灯调暗,音乐响起,手机关掉,然后认真来填一张表。虽然你明知道是假的,明知道是一个游戏,但一旦入戏,我会发现,我现在面对几个问题:
首先,我的葬礼哎,我自己设计哎,我总得有点审美品位吧。就说音乐,我平时要是一点修养没有,那放啥?喜羊羊和灰太狼?放什么花呢?这种平时觉得花里胡哨不重要的事,如果一辈子没有留意过,留到现在真就是个遗憾了。
其次,我的葬礼,总得请些嘉宾吧。谁呢?比我岁数大的不靠谱,没准还走在我前面呢。比我年轻的人,我认真栽培过人家、帮助过人家,人家还愿意来的人,有吗?如果脑子里居然都蹦不出个名字,好像也就证明我这人的德性不怎么样。
更重要的环节来了:我的葬礼上,总会有人念我的悼词。现在有个机会,悼词我自己来起草,核心意思总是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潇设计的那张表中是个悼词的填空题:我是一个什么人?我在家庭中是怎样一个人?我在工作中是怎样一个人?我的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是?我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什么?我的悼词希望由谁来朗读?
有一个问题特别小,让我填我怎么处理自己的社交账号。一想坏了,我的社交账号上发的都是吃了个什么菜,到旅游景点打了个什么卡,好像没有什么价值唉。但是现在的人,要是一辈子没有出过书,能留在世界上的好像也只有社交账号了。麻烦了,原来没有认真打理,现在后悔来不及了。
给自己策划一场追悼会,这个活动我也参加过,随着灯光变暗,轻音乐奏起,场中响起遍布所有角落的哭泣的声音。
填完这张表之后,再让在场的人写人生愿望清单,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
考试成功,被描述成“精通一个专业,并成为这个领域中的高手”。
升职加薪,被描述成“做着有价值的工作,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尊敬”。
结婚生子,被描述成“付出很多爱,也得到很多爱,体验爱的温暖与珍贵”。
有意思的是,“买房买车”等具体愿望在答卷中几乎完全消失了。关于钱的目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有关自由的描述放在了一起,“有足够的钱让自己自由地生活,做喜欢的事情,和爱的人在喜欢的地方生活”。
而旅行、健康、爱好、亲友相聚、私人的好时光,那些在年度愿望里仅仅被描述为“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去做某事”的占比1%的事,在追悼会策划表里大量出现了。
对,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你可能会说,王潇这个“葬礼策划”的招儿,不就是经常有人说的“以终为始”吗?好像也并不新鲜。
但你想过一个问题吗?为什么站在终点看风景,风景就变了呢?
未来是什么?好像这个问题很傻,就是字面意思啊:未来就是还没有到来的时间。
从现在往未来看,你会把自己的现状往未来去做无限的延伸。现在一个月挣5000,一年60000,十年就是60万。现在看一部电影也没有什么可见的收获,所以,即使再过几十年,我也没有什么收获。未来,是我们把现状,依据自己相信的那些模型,做无尽推演的场所。
真是这样吗?反正我们这代人,我问过我身边几乎所有买过房的人或者小有成就的人,问他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买得起房吗?当时都觉得自己买不起。我上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买了个BP机,好贵的,当家教攒了2000块钱买了一个BP机挂到身上。那时候正好是大冬天,我在雪地里摔了一跤,摔晕过去了,醒来第一个念头不是自己腿折了没有,而是BP机坏了没有。第二个念头就是我这辈子好惨,我什么时候能有个手机呢,我什么时候能有个汽车呢,我什么时候能有个房呢?
每个人都在这么想未来,以为未来是这样的。但是,在王潇设计的葬礼上,我们会突然发现,未来的本质是什么?未来的本质是意外。未来怎么可能是你基于现在想象的一个毫无阻力的、连一点空气摩擦力都没有的跑马场?未来的本质是突然会到来,打破我们所有推演模型的东西。比如死亡。
未来不是现在的延续,未来是对现在的否定。用现状去推演未来,是一件看起来多么对,但是在现实中又是一件多么扯的事。
举个例子。最近国家出手,对K12课外辅导教育加强监管。我一个朋友,正好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创业者。那天来找我,说要准备收摊了,跟我聊聊这几年的感慨。
他们这一行,做生意主要靠投放广告。一个课程,比如能盈利1000块钱,广告费1500,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他们这行主要靠融资,然后拼着亏损,拿到用户。你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傻,做亏本生意呢?因为有模型啊,用户规模大了,就可以转介绍啊,就可以不投放广告费了啊。
更深想一步,假设一个课程能盈利1000块,广告费只有500,那不就是挣了吗?不会的,因为投广告太划算了,所以会加大投放,直到不挣钱为止。为什么这么傻呢?道理还是很简单:因为有模型啊,用户规模大了,就可以转介绍啊。
你看出其中的玄机没有,只要面向未来,没有终点,这个模型是可以一直运行下去的。虽然事实上这些公司没有挣到钱,而且在这个模型下也永远不会挣到钱,但是因为有未来,有希望,他们就假设这个模型可以一直幸运下去。
但是,你懂得,因为国家的教育政策突然发生变化,那个“未来”来了。
所以,模型破碎,几年白辛苦,投资血本无归。
我和这位朋友聊天:如果这件事重来一遍呢?如果他能站在自己的葬礼,或者是这个事情的终局上想,他的这个培训机构应该是什么样?
那一定是:有自己的非常好的课程,有很好的品牌和美誉度,因为成就了很多学生,受到了这些家庭真诚的感谢。
这些事,没有一件和投放广告有关。那问题来了,当初为什么要把全部的资源、心力和期待都放在投放广告上呢?你看,对未来本质的误解,导致我们站在现在和站在终局看问题是两个视角。
这是王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启发,事实上很多企业也在用这个方法。据说贝佐斯在亚马逊就是这样,如果要上线一个产品,开第一次策划会,工具不是计划,不要谈你有什么、你打算怎么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产品卖好,别谈这些。干什么?第一次会议先把这个产品的发布会文案写了。假设这个产品已经做成,特别成功,来,现在我们开个发布会,说说这个产品什么样。只要把这事想明白了,就相当于我们刚才讲的“追悼会”,然后倒回来拆,到底现在第一步从哪儿干起。
站到终局来思考现在,之所以有神奇的作用,是因为我们终于意识到无限推演的模型会终止,终局会到来。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喂养那个假想中会无限延伸的模型,还是为那个我们终将迎来的结局?
我强烈建议大家去读王潇的《五种时间》这本书,里面附有葬礼策划会的详细表格,建议你去填一下,特别有意思,特别容易把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给逼出来。这本书咱们得到电子书里有。
这就是王潇这本《五种时间》给我带来的第一个启发。
想不通的事,就把它投影到终局上试试。
王潇这本书还给我带来的另一个有趣的启发。
过去,我们一说起“时间管理”,想的就是管理时间。其实只要深想一步,时间哪是管理得了的?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本身,时间管理是在管理我们的生命。
你看,悖论又来了,我们这个生命怎么管理自己的生命呢?我现在明明就是魂不守舍,你非要让我专注当下;我明明就是离不开手机,你非要让我20分钟内不碰手机。时间管理成了自己和自己的意志之战。好苦啊。
王潇找到了又一个投影幕布,咱们不管理时间,也不管理自己,咱们管理自己的情绪可以不可以,甚至都不用“管理”这个词,咱们“觉察”可以不可以?
这个洞察太牛了。书名是“五种时间”,时间怎么会分成种类呢?是我们这些身在时间中的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分成五类而已。
把它觉察了,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举个例子:五种时间的第一种,是“生存时间”。说白了,就是当我们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和外部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主动选择而被动处于的时间分布。
这种时候很多啊:不愿意干活而不得不干活的时候;不想相亲而不得不相亲的时候,等等。
今天下午我在办公室开会的时候遇到古典老师,他专门做职场研究,他告诉我一个调查数据:中国70%的人不想上班。不情不愿,因为能力不足,或者外部条件限制,不得不干自己不想干的事,就是生存时间。非洲草原上一头狮子也不想那么玩命地跑,但是没办法,不跑全家饿肚子,为了生存就得跑。人类这么漫长的历史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生存时间。
王潇在《五种时间》这本书里就说,有一次,她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后阴暗破旧的送货通道里,正蹲在地上一个一个地粘贴开裂了的手提纸袋。为了保证收入,她承接了一个商业活动的印刷品制作工作,而恰恰在活动开始前,她发现手提袋竟然有很多已经开胶了。她汗流浃背地粘贴着纸袋,心里又响起了那句话:“我的人生不会就这样了吧?”
我自己也有很多个这样的时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为了生计到深圳去干活,结果那天暴雨,飞机不能降落在深圳,降落在汕头,我连夜租了一辆车,冒着彻夜的暴雨,往深圳赶路。其实并没有多苦。但是看着车窗外的瓢泼大雨,我心头也是响起了那句话:“我的人生不会就这样了吧?”
每个人境遇不同,但是,这句话一旦从心头升起,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时间”。
那怎么办呢?不怎么办。觉察到此刻身处于“生存时间”,本身就已经是办法。
为什么这么说?你想,一旦觉察到自己身处于“生存时间”,那没有好说的,这个时间就是要用来超越的。你不超越它,它就会反过来占据、消耗和毁坏你的生活。
这就像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人捆住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想尽办法脱出牢笼啊。
而且,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
1.这种“生存时间”,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你持续行动,一定是可以脱出去的。
2.这种“生存时间”,脱出去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因为马上又会来。
很多人年轻时常有一个错误认知,以为总有那么一天,当自己终于变得足够强,世界待我就能万般皆好了。其实不会,更难的下一关就在那儿。
说到底,人是个动物。就算你什么都满意,是个神仙一样的人物,你总要吃饭睡觉,这是你永远摆脱不了的东西。生存时间是没有办法永久超越的。一旦觉察到这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泰然处之了?
你听我这么说,好像本该如此。但是,环顾四周,我们真的是这样对待“生存时间”的吗?
因为这份工作自己不喜欢,所以就摸鱼;因为这个人强迫我,所以我干脆就让他强迫好了;我很辛苦地上了一天班,下班了,可算解脱了,赶紧躺在床上把时间挥霍掉。
这不是没出息,这就是没有“灵魂出窍”,觉察到自己正处在“生存时间”里,没有意识到,越狱是唯一该干的事。
顺便说一句,为什么职场PUA有效?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难受。我们会自我归因:“他要是对我们好了,我就不难受了。”所以,我们会加倍地讨好他。你看,这就是没有跳出来觉察:他对我好不好,和我难受不难受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我要做的是超越这个难受的感觉,而不是去讨好他。
觉察的重要性,我再给你看一面镜子,可能就能看得更清楚了:运动员的生涯。
你看,运动员的一生都是不断挣扎在“生存时间”里的。反正目标就是拿世界冠军,或者保持自己是世界冠军。这就是一次次地越狱啊。
运动员的生活,有几个特点:
1.运动员了解自己的天赋、身体素质和在专业领域所处的位置。
运动员对个人天赋、技术和身体能力的了解,是极其细致的。
在深入这个项目之前,他早已全方位地发掘过自己:是协调力好还是核心强?更擅长耐力还是爆发力?个人能力突出还是擅长团队合作?体能极限在哪里?每天早晨醒来,运动员都要重新了解自己当日的身体状况,做基本测试。当然,每天早上醒来后,他都要再次明确自己在整个运动项目中的排名,他需要知道全世界这个项目最强的人有多强,在亚洲最强的有多强,在中国最强的有多强。最重要的是他必须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有多强。
我们也一样。如果我觉得自己处于“生存时间”中,我像运动员一样“觉察”过这些问题吗?
我处在行业或领域中的什么位置?
我的天赋是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如何发挥?
我与同领域的顶尖选手相比,短板在哪里?如何弥补?
2.运动员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教练、榜样、指导者。
请注意,“教练”这个词在英文当中和“老师”是清楚分开的,老师是Teacher,教练是Coach,区别在哪儿?老师是把知识教给你,而教练是什么?Coach这个词的原意是马车,你坐上它,双方目标一致,他陪着你走到目标,这是教练。所有运动员都会有教练,教练的运动水平不见得有他本人高,但教练会帮他制定计划,给他鼓励,帮他打听周边的情况,帮他做各种各样的战略战术分析。
好,我们现在反躬自问,我们有教练吗?你曾经在公司里或者在同行业当中主动结识过什么大神吗?邀请别人定期指点指点你吗?如果这些事没干过,对不起,你就还是不会度过生存时间。
3.运动员都有艰苦卓绝的训练计划。这个我们都懂,平时要努力嘛。
4.运动员永远对标对手,观察对手,寻求超越。
普通人和职业运动员的思考方式存在一个巨大的区别。
普通人每天早晨醒来,拉开窗帘看向远方,会先想到早饭吃什么,出门穿哪件衣服。
运动员在清晨睁开眼的第一刻就知道,有一个或很多个和他处于同等水平的运动员也在这时候睁开眼,甚至2小时前就已经在训练了。运动员的水平越高,他的对手画像就会越清晰,他会知道对手姓甚名谁,有什么必杀绝技,在用什么方式训练,未来哪一天会和他交手。运动员早已习惯了这一切,而我们普通人远远没有。
中国女排非常极致地研究了对手的比赛录像,一帧一帧回放观察,逐一深刻了解对方的每个一传手、二传手和主攻手。等到上场,她们早已熟谙对方的体能、拦网高度、习惯性动作,以及所有强项和弱点。
5.运动员永远筹备下一次比赛,永远争取下一个赛点。
我们普通人除了讨厌对手,还讨厌比赛日。你可能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并不存在比赛日。
但当老板走到你桌前,说几月几日你需要提交一个报告时,这一天就是比赛日。因为它会有好与坏的评价,还有确切的时限。
你可以把任何一个“里程碑”事件定义为比赛,它可以是你的月度KPI,可以是一次会议演讲,可以是一份PPT,也可以是一个新产品的好评率。只有定义好比赛,你才能准备比赛。要知道,运动员都是在比赛的准备之中成为更厉害的人的,运动员的人生都是在比赛中改变的,你也是。
如果说人生实苦,那么苦几乎都是集中苦在生存时间,反反复复,占据我们人生中的大多数时刻。如果人生因为太多生存时间而必然实苦和挣扎的话,那就让我们尽量少挣扎在温饱问题上,而多挣扎在赛点上。
再比如,“赚钱时间”。请注意,赚钱时间,不是说你就能赚到钱,而是说你在创造价值。
这也需要觉察。
“单位时间内只对某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做功,直至把该产品的核心价值推到远超行业平均水准的程度,这些时间就是真正的赚钱时间。”
觉察到这一点,你就知道,你在赚钱的时候,一定要锚定两个目标:
1.瞄准核心竞争力。
2.让核心竞争力进入循环增强模式,直到它高出天际。
觉察到这一点有多重要?我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公司说,618,他们都打折,我也来,我要今年订单比去年强。不好意思,您在生存时间里,不在赚钱时间里。处于赚钱时间里的公司是这么想的:
1.今年618相比于去年,我的核心能力增强了吗?是获客能力,还是造货能力?
2.怎么利用这个618,把我的核心能力继续增强?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王潇这本书里的五种时间,其中一种是“好玩时间”,说白了就是:
我们接受自己是人,允许自己有意志薄弱的时间。在好玩时间中,我们既可以没有具体的目标,也可以没有未完成的计划,只心安理得地寻求放松和娱乐本身。
那你说,不就是玩吗?尽兴玩呗,这也需要觉察吗?需要。
我们低估了“玩”。我们来“觉察”一下,为什么你要玩呢?
因为无聊。
叔本华有一个了不起的洞察,说人生,要么就是焦虑,要么就是无聊,反正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反复摇摆。
当我们无聊的时候,我们急需找东西填补。比如我看书,有时候是有很强的目的性,而有的时候,拿起一本书,其实就是填补无聊。“大自然厌恶真空”。上厕所没带手机,拿个洗发水瓶子都能看半天。
一旦觉察到这一点,你马上就明白了,玩是什么?玩是人的结构性生长的时刻。
一个人的结构,会生长于两种时刻,一种是人生中的艰难时刻,因为要解决问题;另一种就是无聊的时刻。
想要构建坚韧、丰富、饱满的自我结构,好玩时间是重要的材料,它专门负责其中的“丰富”部分。
享受你的无聊,因为无聊时你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享受。无聊是人生向我们发出的信号,但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提供解决方案。无聊应该是一段生活的序幕,而不是尾声。
还有两种时间:好看时间和心流时间,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你可以自己去看书。
觉察它们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可以完成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时间折叠。
所谓“时间折叠”,就是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身处在两种甚至更多的时间里面。
比如:生存时间+好玩时间+赚钱时间:上班路上听得到里的老师讲有趣的故事。
再比如:生存时间+好看时间:你是一个健身教练,或者美妆博主。
再比如:好看时间+心流时间+赚钱时间:王潇写过一本书叫作“米字路口问答”,每天早晨醒来贴面膜的同时真挚回答一个问题,连续回答了100天,然后将内容结集出版。
要是这么说的话,我站在这里讲“启发俱乐部”,那简直是赚翻了。为啥?因为我成功地完成了五种时间的折叠。
首先,这是我的“生存时间”。我是被迫的啊,票卖出去了嘛。
其次,这是我的“赚钱时间”。这不仅是说,我赚了各位的门票钱,而且我是在磨炼我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这也是我的“好看时间”啊。一口气儿站两个钟头,是我为数不多的锻炼时间。
复次,这也是我的“好玩时间”。每次闭门问答,我也不知道你会问出什么问题,回答的时候,就是我的结构化演进的机会。
又次,这当然也是我的“心流时间”。讲到兴奋处,那真是物我两忘。
说到这里,你可能能体会到王潇这套时间管理方法的妙处了。它不是让你管理时间,也不是管理自己,而是让你看清自己眼下所在的处境;看清了处境,你就知道了它的类别;知道了类别,你就辨明了方向;辨明了方向,你就知道怎么尽可能把它叠加起来。
时间的价值不是用高效率省出来的,而是靠“觉察”和“叠加”两种技术提升出来的。
但是,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最大启发还不是上面说的这些,而是一个人生策略。
我称之为“小胜负”。
人性当中有一个倾向,就是要追逐一个大赢的机会。
如果你看过网络小说的话,你就知道,网络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都有一个特别厉害的绝技,又称“金手指”,凭着这个绝技可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这才爽。
万维钢老师说过,中国的网络小说,可能找到了人类虚构作品的终极模型,核心就是“金手指”。
最近流行一个模式的短视频,就是一个专业选手,假装业余的去把真的业余选手秒成渣。比如乒乓球国手张继科,到朝阳公园去挑战练球的大爷。观众看得高兴得一塌糊涂。
对,这是人性中内置的一个算法,凡事我们都想追逐一个绝对优势下的赢。
所以,那么多创业者想的是模型和赛道,那么多人相信秘籍和特效药,那么多普通人想着怎么指点国家大事。
但是就像任正非说的,一个员工刚进公司就要讨论公司的战略大计,“该治病治病,该辞退辞退”。
那如果不贪图大胜负,那“小胜负”就是一个有趣的策略了。
在王潇这本书里,我受益最大的一句话是:“自律的反方向不是懒惰,而是他律。”
这是这个时代最酷烈的一场争夺战:争夺对自我的控制。
这个时代,已经丰富到什么程度?只要你一愣神,别人控制你的“他律”之手就伸过来了,“大爷来啊,刷一会手机呗?”来自纷繁生活的信息就像一锅沸腾的能量,消耗了你的大脑算力。庞杂的已有信息,很难被通盘理解并控制,人就容易被阻隔在最脆弱的环节里。
你看,我们只要稍一松懈,我们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时间被“哄抢”的环境中。
更等而下之的,是我们主动参与了“被组织起来的哄抢”。哦,那条新闻上了头条了,关注一下去呗?哦,他们说那个行为很时髦,我也来参与一下?
有一次我读一个野史,说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的农民军是怎么打下一个县城的。不是什么战略战法,农民军也没什么战斗力,没法像正规军那样打仗。非常简单,一到一个地方,说今天要把这个县城打下来,生火烧锅煮肉,几十万妇女老弱、青壮劳力都有份。
怎么才能吃到肉呢?一个人到城墙上掏一块砖下来,拿一块城墙砖到锅边吃肉,结果就是一个城一帮人扑上去,一人掏一块砖,那个城墙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塌了。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战争,我想如果我是那个守城的将官,太可怕了,跟这样的队伍你咋作战?哄抢,他又没有目的,他就掏一块砖,他不打你。
仔细想想现在很多应用对我们不就是这样吗?来吧,看我一分钟,震惊体标题,我们就被汪洋大海的农民军队伍哄抢掉了,这就是我们时间的状态。
但是去年有一个时刻,突然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哄抢其实不可怕,我们来看一幅图。你还记得去年吗?美国各大城市有骚乱,有人哄抢店铺。店铺最有效的招儿,不是带上枪在里面严防死守,而是简简单单在店门上钉一点木板条。暴民一看,这个店有木板,自动就去下一家了。
你不觉得这个招儿有点奇怪吗,对方是暴徒,你把门窗用木板条钉上,怎么会管用呢?事实证明就管用。大家想为什么?因为哄抢者只要稍遇难度就不抢了,一条街上这三家店门口拿木板条子钉上,剩下五家店没钉,暴徒会拆你的木板条子吗?不会,抢那其他五家就完了,这是哄抢的特征。你看,在哄抢的环境里,你只需要做一点点小争夺。
很多互联网公司怎么算这件事?时间漏斗。进来一万个人,有一千个人点开,一百个人买单,够了,这是哄抢逻辑。他并不关心一万个人进来只有一千个人买,他们是不研究的,抢不着人就算了。
这样的争夺无处不在,无刻不有。人生真正的胜负手,只在于这样的小争夺。
而王潇这本书的核心精神,在我看来,就是给你看到一场场的这样的小战斗、小胜负。
比如,你现在处在“生存时间”里,你干的活就是老板让你干的,你怎么办?你有没有可能把“他律”变成“自律”,有没有可能在里面拿到自己的决定权。其实有一个小方法:做“清单”。
对那些必须要做,被他人要求必须要做的事,拉一张清单的好处有很多。清单可以帮助你专注在当下,你不必记住那么多事,用清单当外脑;你可以总览全局,拆解目标,设定里程碑;你可以享受一点点打钩的快感。你看,你有了一张清单,清单是你自己拟的,你把他律变成了自律,你多少拿回来了一点点控制权。
再比如,你觉得自己实在忍不住刷手机,那你就干脆订一个时间表,每天我就允许自己在几点到几点之间刷手机,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地刷,变成自己的一个功课。比如每天一个小时。这是你主动的放纵,那也比被动放纵强。每天一个小时,就比平均的每人每天两个小时强。
再比如,你觉得自己脾气大,管不住自己。那只要有一个心法就能扳回一局:发火不生气。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发火就成了你的工具。你就成了自己脾气的主人。
再比如:同样是玩,你能不能把“体验清单”变成“创造清单”?
所有还没有去过的远方,没有尝过的东西,没有见过的风景,都是“体验清单”之中的,代表热闹的多样性。它们的特征是只要你在地理上到达了那里,这些打钩就基本都能实现。比如身在南极就大概率会看见企鹅,身在冬季的北欧就大概率能看见极光。
而“创造清单”上的东西则不同,它们需要你把目标绩效化和量化,再努力争取才能够打钩完成。对人生边界的探索,对体验的密度和深度的追求,是靠“创造清单”来实现的。“创造清单”上的事项包括跑完一场马拉松,读完一个学位,考取潜水证,学会单板滑雪,写完并出版一本书,见证自己练出“马甲线”,用英文演讲等等。等你实现以后,你才会发现,你体验到的根本不只是这场马拉松,也不只是那张潜水证。
“体验清单”是颗粒的,而“创造清单”是线性的,如果你想让好奇心获得持续满足,就需要打开门让自己进入那些线性旅程。
还是拿刷抖音举例子。同样是管不住自己,能不能在刷的同时,给自己派一个任务?重一点的任务,比如,给同一类型的号写几句简单的评测,甚至拉一个排行榜;轻一点的任务,比如,给同一个类型的号,写一张推荐收藏清单?
再比如,你在现在的公司干得实在不如意,辞职跳槽?那是典型的“他律”。我能不能刻意找到一种可能:我离开了,但是我还能继续赚这家公司的钱?比如华为的松山湖基地,里面的餐馆就都是华为的前员工开办的。
在职场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被他律的。但是,我们几乎每一次都有机会“翻身压在他律的身上”。
举个例子:你是某公司的HR,老板非要让你用一个不可能的低价找一个重要的岗位的人。你怎么办?大量的人要么就去和老板冲突,要么就一个个地海量面试,苦不堪言。那怎么办?翻身压在老板身上啊。开始做调研:这个职位,市场上有多少合适的人。高中低三等各有多少。列出表格,让老板选。放心,老板不会选便宜但没有用的人的。让他看到你的主动工作,恭喜你,你又打赢了一次小胜负。
顺便说一个经常发生在我们公司的例子。经常有人在知识城邦或者在直播的留言区问,罗胖,怎么给你们公司投简历?这个问题,我没有勇气回他,因为我怕害了他。如果你真想来,你怎么可能找不到公司的HR邮箱投递简历。你在这个“小胜负”的争夺中,已经先输了一局了。我特别希望你能翻身压在我们身上。比如你拿一期每天听本书的稿子来。稿子的水平暂且不论,我心里知道,你是认真的,而且你会对每件事都认真。
再比如,我被逼着相亲。我能不能靠相亲,顺便做一次我这个行业的需求小调查。实际上,我的创业合伙人脱不花就凭借着当年丰富的相亲经验,写出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相亲记》。现在网上还能查到。那是她的文笔被看到的一个重要标志事件。
再比如,你想不想出一本书?你说写作很难?此刻,你被能力压在了身下。我给你出个主意呗?事实上已经有人在做了。就是搜集金句,搜集大家写PPT要用到的那种金句。开一个公众号,或者是抖音号,就是推荐这些金句。积累五年,你信不信,你会成为一代大神?
我们也许无法摆脱那些烂事的纠缠。所谓“小胜负”,其实不是摆脱,而是翻个身,把它压在身下。这种胜负之小,可以小到,每次约吃饭,你主动提议一个餐馆,每次尬聊,你主动找到一个话题,每次开会,你主动拿起mark笔,在白板上整理大家的意见。
最后,把王潇这本书的劈头第一句话送给你:“建造花园者,收获果实”。
“如果你一直渴望有一个人能敦促你走上这条道路,能够在诱惑袭来时拉住你不放,不许你胆怯,不许你沉沦,不许你随波逐流,不许你就此沉睡,那么现在,你自己就是这个人。”
好,这就是本期的启发俱乐部。下周三晚上,启发俱乐部将转战杭州,我们在杭州的东坡剧院和大家见面。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