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期-5 | 如何选择“眼前的苟且”跟“诗和远方”?

罗振宇:张江老师比我们约定的课程时间足足拖堂了半个多小时,我作为学习委员,代表所有的终身学习者聊一聊启发。

我特别喜欢一个词,带有东方色彩,叫“机缘”。今天各位来到启发俱乐部,只是一个带有半休闲性质的学习活动,但是刚才站在台上的这位帅哥,是不是真的能成为大师?这件事太有可能了,他那么专注,那么痴迷,在这条赛道上深耕了这么长时间,如果再假以时日,假以中华文明的特征,假以中国社会崛起带来的那个势能,等他到韦斯特那个年纪的时候,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大神我不知道。但是在座的各位,我们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在他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听过他的课。而且刚才我问了张江老师,他说讲这样的课,在他人生当中也是第一次。所以,也许到我们这群人老了的时候,我们会说张江大师的课我年轻的时候听过。

对,这是人和学问之间特别有趣的一种关系,我们过去总是觉得人和学问之间的关系是,它是水龙头我是水桶,它拧开我接,接到多少是我的本事。不是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和复杂科学结缘是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其实也没真的读懂,只是那个思维方式吸引了我。然后我人生第一次自己买车,你猜我买了一部什么车?

圣塔菲,一部韩国现代公司出的车,就是这个原因,它的名字叫圣塔菲,其实我知道汽车市场上很少有人知道那个车是在向圣塔菲研究所致敬,我就买了。然后我第一次到美国自驾游,就绕了很远的路到新墨西哥州,到圣塔菲研究所门口,我没有像张江老师那样幸运,可以进去参与研究,但我开了那么久,就是为了到那个门前去看一眼,我就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终于,在我生命中48岁这一年,我们的得到和张江老师结出了这门课的硕果,所以这是一个长达30年的缘分。我绝不敢说我懂复杂科学,但是你看一个学问跟你形成了一个机缘,它会不断结出一点一点的小缘分、小现实、小成果,影响你,也影响他人,这是我们和学问之间特别有趣的一个关系。

那么我作为终身学习者当中的一员,我也说说张江老师的课,我学了这门课实际上解决了我内心的好多问题,随便说几个,第一个问题是,很多人在问我,罗胖我应该怎么学习?我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我有一次在听张江老师的线上课的时候突然恍然大悟,就是他在讲统一性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年的牛顿发现手里的苹果和那个天空中的天体居然遵循同一套规律。其实这个话好多人说过,霍金也说过。有一个记者问他,说你认为什么东西最吸引你?霍金的回答是一个极其简洁的词,叫遥远的相似性。你看跟牛顿是不是一样?我原来手里的苹果和遥远的天体共享同一套规律,这太让人震撼了。

在刚才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迎来这样震撼的瞬间,跨越几十个数量级的生物体居然在同一个规律的支配下,生物居然和公司在同一个规律的支配下,有遥远的相似性。可是遥远的相似性真正启发我们的是什么?是你手里得有那只苹果,你才知道你追索学问的那个真正的目的何在。你看我们过去很多学习者都是我应该学习这个,我应该学习那个。但当你手里没有这个苹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怎么构建这种相似性呢?你怎么知道那个学科的学问能够真正对你的生命有用呢?

所以听张江老师刚才介绍韦斯特的故事,他一个人怕自己活不长所以去追求寿命,从寿命的奥秘进入了理论生物学,从生物学进入了城市研究,再进入到公司研究,每个人是盯着自己手里的那只苹果,在全世界寻求它的解决方案,寻求那个让我们极其痴迷而震撼的遥远的相似性。正好我给得到做个广告,今天是倒数第二天,明天是最后一天,我们“每天听本书”、得到听书这个产品,买一年送一年,这个活动明天就截止了,强烈建议大家去加入得到听书这个会员。其实它一开始就在构建这个东西,我们四年前创立这个产品的时候就在追寻这种遥远的相似性,你可能是一个程序员,你一生都不太可能有机会翻开一本梵高传,每天听本书,得到听书就在给你创造这样的机缘,构建这个遥远的相似性。

反正我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每每面对这样的时刻,都感到非常震撼。我这五年来一直在研究得到这家公司怎么发展,但是就在前年,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学校,北京十一学校,我们的用户无数次听到我提到十一学校。一个企业和一个学校,我在它身上得到了那么多启发,构建起了遥远的相似性/但是你发现没有?它的前提是我这得有一个问题/所以很多人问罗胖怎么学习,我觉得在遥远的相似性、在统一性这个复杂科学的原理下,我们得到了一个启发:你得手里有一个自己的苹果。

再说我得到的第二个启发,刚才张江老师一开始就讲了涌现整体性,个体和总体之间有一条上帝给画下的神秘的鸿沟,这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就是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当解决不了,当特别无望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可能稍微跳出来一点,站到整体性的立场再去看它。

比如我们小时候一直很痴迷于一个游戏,让小孩背3.1415926,甚至以背多少位来比赛,好像背得越多就越厉害。但是你不觉得这个游戏很扯吗?谁都知道那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据说它已经算到了几十万亿位,也没有出现循环和重复。你看人类就是这样。怎么办呢?我得掌握这个数据,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我们得捕捉这个关系,所以就一直往前走,我们就没有机会跳出来看一下,干脆给它起一个名。跳出来看一眼,试图把握它,就不断陷入到不断往尽头寻求精确性的努力,那是一个无望的努力。

前段时间我在听卓克老师的课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自然界的现象叫飞蛾扑火,请问为什么,有文学家会说这是昆虫追逐它们的爱情,最后就殉情了,雌雄在共舞当中被火焰燃烧,很美丽,这很扯,得到上面不会有这样的知识,大家放心。还有人解释这就是昆虫的趋光性,这不符合常理,你为了生存愿意待在光底下吗,待在光底下是非常不安全的,你为了生存怎么会扑火呢,这在降低你生存的概率,到底怎么解释,你会发现当你注目在昆虫本身试图把昆虫给分解一直分解到基因的时候,你完全理解不了这件事情。

卓克老师提出了另外一个思维,它其实很简单,人类惹的祸。昆虫的行为怎么是人类惹的祸?你想,在没有人类之前,昆虫晚上靠什么来导航?很简单,当它晚上活动的时候,月亮是晚间唯一拥有的大自然不灭的光源,所以昆虫如果想照直飞,很简单,光从哪边过来,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则,就是跟它形成一个夹角,只要这个夹角不变,我飞的就是直线,这是昆虫的基因里面自带的一个规律。

可是人类出现了,人类在一万多年前学会了用火,夜晚突然出现火这种新的光源,然后一百多年前我们搞出了灯,电灯,而昆虫的基因是来不及进化的。所以它还是围绕光源跟光形成一样的夹角在飞,但是不好意思,这些光离昆虫太近了,以至于它飞不出直线,它围绕光源就开始转圈,当它维持稳定的夹角开始转圈,转着转着,昆虫就掉进火里烧死了,这是人类出现而导致的一个生物学上的灾难。这是这么一个故事,但是不是这个问题究竟的答案我并不知道,这是我在卓克老师的课里听到的解释,我觉得好美妙。它的美妙性在哪里?叫跳出局部思考问题,你也许才能获得更有解释力的答案。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包括我自己跟很多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发现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就是越是高手,越不是在这个专业上死往深处钻的人,比如医生,真正的名医,你以为他能把那么厚的内科学都背下来吗?真正的名医通人性,通情理,会跟病人沟通,会和其他的医生沟通,会组织其他医生和学术力量共同探讨一个疑难的问题——他恰恰是跳出局部回到整体,这是我个人见过所有高手共同的特点。这不是复杂科学独特的道理,甚至在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一样,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启发。

其实还有第三个启发,我刚才一直坐那想这么个问题,学完了复杂科学之后对我们人类其实提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你学复杂科学的时候你觉得好悲催,刚才张江老师讲的阿米巴虫也不比人类笨多少,甚至从总体上涌现出来的智慧还要高明得多。

我们人类好难,一方面学了复杂科学之后你知道我们就是一个卑微的可怜的生命,我们的任何看似聪明的行为一旦在宏观上呈现出来的那个状态,其实没准儿极其的愚蠢,这是我们对人的状态的一个认知。但是反过来我们人类是绝不甘心于这样的,我们在脑子当中要构建各种各样的图景,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前景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意义系统中,一个更大的和更久远的图形当中,这就是人类真实的难题。学了复杂科学之后这个难题变得极其刺目:我们到底是一个卑微的个体,像小鸟一样,几个简单的规则就搞定我们的生命;还是要跳到那么大的宏观层面去思考,从而有可能变得更愚蠢。

你看有一个经典的命题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说,就是我们要“苟且”还是要“诗和远方”?你会发现两条路都是绝路,好像都有它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办。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个人叫赫伯特·西蒙,也是个跨界学家,得的是经济学奖,但他是计算机工程师。他解释了一个问题,那篇文章中间非常短的一段让我当时看了之后直拍大腿,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或者得到了阶段性的答案。他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什么是设计?设计可不是把东西变得好看的,所有设计师都知道设计是解决问题的。但是赫伯特·西蒙往前又追问了一句,请问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当中一种什么类型的手段?答案精彩了,他说设计是一种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它的特点在于目标不清楚。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全身麻酥酥的,突然觉得推开了一扇门,对啊,我们解决的每个问题似乎问题都很清楚。但设计师面对的不一样,就是问题不清楚。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你们家要装修请了一个装修设计师,请问他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他面对好多问题:你要好看吧,你要有面子吧,空间得好用,还得便宜,还得环保吧。这么多的目标同时呈现在设计师面前,那请问要先解决哪个?

这恰恰是设计师要先解决的问题,叫做我要先定出目标。而且随着家装工程的进展,你会发现这个目标不断在变:刚开始你说得好看;等看到报价你说不行我要便宜;便宜狠了吧你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房间要好;等孩子房间好了也不能亏待老人;等预算好不容易平衡之后,你会发现装修这个方案太复杂以至于工期太长,我希望快一点。设计就是这么一个悲催的活儿,它不断生成目的,再不断生成备选和解决方案。这是设计师的命,这是一种独特的人间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看到他写的这篇小论文当中的这么一段之后,我说这不就是人这一辈子吗。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自己的设计师,设计师不是我们想好的,我们画就一个草图然后按照它施工,不是这样的。人是不断往前走,不断生成一个目标,然后把目标施工变成一个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出现之后立即生成下一个目标。就像张江老师,可能十几年前做集智俱乐部的时候,第一天可能就是想做个网站。一直到今天,他有可能成为代表东方文明和西方的复杂科学家碰撞的一个潜在的大师。这个目标是不断生成的,人生从来不是一次性的设计,然后施工完成的。你会发现当你理解了“设计”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型的时候,刚才我讲的那个困境是不是就解了。什么叫“苟且”,什么叫“诗和远方”,谁逼着你选了。好的人生就是这样,“苟且”一会,生成一个“诗和远方”,生成之后立即去“苟且”它,“苟且”之后生成下一个“诗和远方”,那些逼着我们在这两者之间选的人一定没有学过这门课。

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这个让我脑洞大开,正好我前两天看到一句话,看着挺鸡汤的。你要不是有这番思考作为背景,你就会觉得特别鸡汤,但是我越琢磨这段话越有意思。它说人生极致的悲剧就是一切皆目标,下一句,人生极致的幸福叫一切皆路径。对啊,什么叫悲催的人生,就是什么事你都把它给认死了。我要买房,我就为了这个房,我跟这房较劲;我要升职,我就跟这升职较劲;我要把那人给比下去,你就跟这较劲。什么对你来说都是目标,你人就会被这些目标框死,你丧失了跟遥远的事物的统一性,你也丧失了由个体变成宏观现象的整体性。而人生极致的幸福就是一切都是路径,甭管这个事我多么扒心扒肺地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你心里得有一线清明。它就是个手段,我一旦到那个位置,我的生命的深处一定会生成下一个目标。你学习是这样,你工作是这样,你挣钱是这样,你养娃也是这样,这是一个无限游戏,我觉得这才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反正我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每每面对这样的时刻,都感到非常震撼。我这五年来一直在研究得到这家公司怎么发展,但是就在前年,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学校,北京十一学校,我们的用户无数次听到我提到十一学校。一个企业和一个学校,我在它身上得到了那么多启发,构建起了遥远的相似性/但是你发现没有?它的前提是我这得有一个问题/所以很多人问罗胖怎么学习,我觉得在遥远的相似性、在统一性这个复杂科学的原理下,我们得到了一个启发:你得手里有一个自己的苹果。

再说我得到的第二个启发,刚才张江老师一开始就讲了涌现整体性,个体和总体之间有一条上帝给画下的神秘的鸿沟,这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就是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当解决不了,当特别无望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可能稍微跳出来一点,站到整体性的立场再去看它。

比如我们小时候一直很痴迷于一个游戏,让小孩背3.1415926,甚至以背多少位来比赛,好像背得越多就越厉害。但是你不觉得这个游戏很扯吗?谁都知道那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据说它已经算到了几十万亿位,也没有出现循环和重复。你看人类就是这样。怎么办呢?我得掌握这个数据,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我们得捕捉这个关系,所以就一直往前走,我们就没有机会跳出来看一下,干脆给它起一个名。跳出来看一眼,试图把握它,就不断陷入到不断往尽头寻求精确性的努力,那是一个无望的努力。

前段时间我在听卓克老师的课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自然界的现象叫飞蛾扑火,请问为什么,有文学家会说这是昆虫追逐它们的爱情,最后就殉情了,雌雄在共舞当中被火焰燃烧,很美丽,这很扯,得到上面不会有这样的知识,大家放心。还有人解释这就是昆虫的趋光性,这不符合常理,你为了生存愿意待在光底下吗,待在光底下是非常不安全的,你为了生存怎么会扑火呢,这在降低你生存的概率,到底怎么解释,你会发现当你注目在昆虫本身试图把昆虫给分解一直分解到基因的时候,你完全理解不了这件事情。

卓克老师提出了另外一个思维,它其实很简单,人类惹的祸。昆虫的行为怎么是人类惹的祸?你想,在没有人类之前,昆虫晚上靠什么来导航?很简单,当它晚上活动的时候,月亮是晚间唯一拥有的大自然不灭的光源,所以昆虫如果想照直飞,很简单,光从哪边过来,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则,就是跟它形成一个夹角,只要这个夹角不变,我飞的就是直线,这是昆虫的基因里面自带的一个规律。

可是人类出现了,人类在一万多年前学会了用火,夜晚突然出现火这种新的光源,然后一百多年前我们搞出了灯,电灯,而昆虫的基因是来不及进化的。所以它还是围绕光源跟光形成一样的夹角在飞,但是不好意思,这些光离昆虫太近了,以至于它飞不出直线,它围绕光源就开始转圈,当它维持稳定的夹角开始转圈,转着转着,昆虫就掉进火里烧死了,这是人类出现而导致的一个生物学上的灾难。这是这么一个故事,但是不是这个问题究竟的答案我并不知道,这是我在卓克老师的课里听到的解释,我觉得好美妙。它的美妙性在哪里?叫跳出局部思考问题,你也许才能获得更有解释力的答案。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包括我自己跟很多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发现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就是越是高手,越不是在这个专业上死往深处钻的人,比如医生,真正的名医,你以为他能把那么厚的内科学都背下来吗?真正的名医通人性,通情理,会跟病人沟通,会和其他的医生沟通,会组织其他医生和学术力量共同探讨一个疑难的问题——他恰恰是跳出局部回到整体,这是我个人见过所有高手共同的特点。这不是复杂科学独特的道理,甚至在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一样,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启发。

其实还有第三个启发,我刚才一直坐那想这么个问题,学完了复杂科学之后对我们人类其实提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你学复杂科学的时候你觉得好悲催,刚才张江老师讲的阿米巴虫也不比人类笨多少,甚至从总体上涌现出来的智慧还要高明得多。

我们人类好难,一方面学了复杂科学之后你知道我们就是一个卑微的可怜的生命,我们的任何看似聪明的行为一旦在宏观上呈现出来的那个状态,其实没准儿极其的愚蠢,这是我们对人的状态的一个认知。但是反过来我们人类是绝不甘心于这样的,我们在脑子当中要构建各种各样的图景,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前景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意义系统中,一个更大的和更久远的图形当中,这就是人类真实的难题。学了复杂科学之后这个难题变得极其刺目:我们到底是一个卑微的个体,像小鸟一样,几个简单的规则就搞定我们的生命;还是要跳到那么大的宏观层面去思考,从而有可能变得更愚蠢。

你看有一个经典的命题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说,就是我们要“苟且”还是要“诗和远方”?你会发现两条路都是绝路,好像都有它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办。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个人叫赫伯特·西蒙,也是个跨界学家,得的是经济学奖,但他是计算机工程师。他解释了一个问题,那篇文章中间非常短的一段让我当时看了之后直拍大腿,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或者得到了阶段性的答案。他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什么是设计?设计可不是把东西变得好看的,所有设计师都知道设计是解决问题的。但是赫伯特·西蒙往前又追问了一句,请问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当中一种什么类型的手段?答案精彩了,他说设计是一种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它的特点在于目标不清楚。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全身麻酥酥的,突然觉得推开了一扇门,对啊,我们解决的每个问题似乎问题都很清楚。但设计师面对的不一样,就是问题不清楚。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你们家要装修请了一个装修设计师,请问他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他面对好多问题:你要好看吧,你要有面子吧,空间得好用,还得便宜,还得环保吧。这么多的目标同时呈现在设计师面前,那请问要先解决哪个?

这恰恰是设计师要先解决的问题,叫做我要先定出目标。而且随着家装工程的进展,你会发现这个目标不断在变:刚开始你说得好看;等看到报价你说不行我要便宜;便宜狠了吧你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房间要好;等孩子房间好了也不能亏待老人;等预算好不容易平衡之后,你会发现装修这个方案太复杂以至于工期太长,我希望快一点。设计就是这么一个悲催的活儿,它不断生成目的,再不断生成备选和解决方案。这是设计师的命,这是一种独特的人间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看到他写的这篇小论文当中的这么一段之后,我说这不就是人这一辈子吗。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自己的设计师,设计师不是我们想好的,我们画就一个草图然后按照它施工,不是这样的。人是不断往前走,不断生成一个目标,然后把目标施工变成一个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出现之后立即生成下一个目标。就像张江老师,可能十几年前做集智俱乐部的时候,第一天可能就是想做个网站。一直到今天,他有可能成为代表东方文明和西方的复杂科学家碰撞的一个潜在的大师。这个目标是不断生成的,人生从来不是一次性的设计,然后施工完成的。你会发现当你理解了“设计”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型的时候,刚才我讲的那个困境是不是就解了。什么叫“苟且”,什么叫“诗和远方”,谁逼着你选了。好的人生就是这样,“苟且”一会,生成一个“诗和远方”,生成之后立即去“苟且”它,“苟且”之后生成下一个“诗和远方”,那些逼着我们在这两者之间选的人一定没有学过这门课。

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这个让我脑洞大开,正好我前两天看到一句话,看着挺鸡汤的。你要不是有这番思考作为背景,你就会觉得特别鸡汤,但是我越琢磨这段话越有意思。它说人生极致的悲剧就是一切皆目标,下一句,人生极致的幸福叫一切皆路径。对啊,什么叫悲催的人生,就是什么事你都把它给认死了。我要买房,我就为了这个房,我跟这房较劲;我要升职,我就跟这升职较劲;我要把那人给比下去,你就跟这较劲。什么对你来说都是目标,你人就会被这些目标框死,你丧失了跟遥远的事物的统一性,你也丧失了由个体变成宏观现象的整体性。而人生极致的幸福就是一切都是路径,甭管这个事我多么扒心扒肺地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你心里得有一线清明。它就是个手段,我一旦到那个位置,我的生命的深处一定会生成下一个目标。你学习是这样,你工作是这样,你挣钱是这样,你养娃也是这样,这是一个无限游戏,我觉得这才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你看罗胖就有这个本事,甭管多么严肃的学科到我这全部能煲成鸡汤。非常感谢大家选择了终身学习,我们有用户提了问题,我们请张江老师简短回答大家的问题,请注意时间,我们已经快到深夜了,有请张江老师。

张江:我快速地回答两位用户的问题,第一个是西安分会场胡巴这位朋友提的问题:简单规则形成自组织,一个自组织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简单规则并达成组织共识的呢?

其实在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今天这个讲座没有时间给大家交代的事情,自适应性。特别是生物的复杂系统里面,就像刚才阿米巴虫、鸟群,它们之所以有那样简单互动的规则,其实是经过上亿年的生物进化而获得的。比如对于鸟来说它为什么是那样去互动呢,很简单,因为首先一个它的视觉范围就是有限的,这受限于它的生物底层;其次它为什么一定要跟随伙伴,很简单,如果它不跟随很有可能就被淘汰掉找不着食物了;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演化生物进化,它就会自然淘汰掉这些基因,而剩下的就把“跟随我的伙伴”这条规则写在了它的基因里,形成了它的自组织的规则,所以自组织这个规则是来源于适应性的,对于人类社会也是这样。

第二个问题是广州分会场李清风朋友提的,可以请老师再举个复杂科学的实战应用的例子吗?

这也是我经常被提问到的,你讲了那么天花乱坠的复杂科学有什么用,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实用的东西,我可以给大家讲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其实他的创业idea就是来源于复杂科学。复杂科学其中有一块重要的知识就是关于复杂网络的学问,而拉里·佩奇一开始创业谷歌的时候想解决的问题就是搜索的问题:有那么多网站搜出来,你如何评价这些网站、如何去排序,使得我最想要的网站能排在最前面。

拉里·佩奇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网站自己“说话”,我们知道做一个网页的时候一定会做很多的超级链接,去链接向那些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网站,所以他就利用这些链接,让各个网站通过这些超级链接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进一步在这些网站上模拟了一个流动的物质流的系统。它让每一个网站都可以投票,投票给它认为最重要的网站。于是经过大量网站的投票以后,自然就会涌现出一系列重要的网站,就是得票最多的,以及次要的网站。有了这样一个排序,这就是著名的PageRank算法,也是拉里佩奇谷歌起家的算法,就是来源于复杂科学,所以复杂科学给了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启发性质的东西。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在我的课程里面讲过,王大顺也是我们集智俱乐部的一个小伙伴,他们做了一个研究非常有趣。他就看了大量的创业公司失败的案例以及我们科学家申请基金这些失败的案例,他发现不是所有人经过大量失败以后都能够翻盘再获得成功,那些翻盘以后再次申请的时候时间间隔会更短一些。也就是说,这些人失败之后获得成功翻盘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他可以快速获得外界环境给它的反馈,这种反馈能力非常重要。这条规则非常适合我们日常生活,大家找工作的时候、创业的时候、申请基金的时候都可以去用,面对不确定环境的时候不要费工夫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案,而是要尽可能地发明一些手段获得环境给你的反馈,针对那个反馈快速迭代出来一个新的产品,然后马上让它进一步得到新的数据、新的反馈。这也就是我们的精益创业所倡导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实际上是跟我们复杂适应系统这块的理论基础是有密切关系的,当然这是一个专有名词,所以更详细的东西我没有时间在这讲了,大家可以去听我的课,我就讲这两个问题,谢谢。

罗振宇:今天时间实在是太晚了。启发俱乐部下周正好撞到了9月1号,全中国学生开学的日子,所以下周的启发俱乐部我们送给大家一个特别场。我先剧透一下,请我们的同事李倩老师给大家讲一本神奇的书,这本书不是什么高头讲章,每个人都看过。这本书下周我们会作为小礼物,所有现场的用户我们都给大家送一本,所有看下周启发俱乐部直播的,只要你是一个中学老师或者是小学老师,只要你是老师,我们都送你一本。所以下周的启发俱乐部我们是一个大派送的启发俱乐部,这是一本什么书,你关注我们启发俱乐部,马上揭晓。

下周三启发俱乐部再见,感谢你们选择了终身学习,谢谢。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