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1 |《新华字典》的最高任务是什么?

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胖罗振宇。

今天是启发俱乐的第49场,我们现在是在北京的华贸学习中心,得到北京学习中心,向大家进行直播。然后我们线下有很多全国各地得到学习中心的同学正在聚集起来,共同收看这场直播。与此同时,也感谢此刻正在得到看直播的同学,还有在西瓜视频、抖音和今日头条正在看直播的同学,欢迎光临。

今天这场启发俱乐部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来历,大家可能知道,我们得到有一个产品叫“得到听书”。就是把一本市场上的书,我们的同事,也是我们请到的一些专职作者,对它进行拆解、解读,做成听书产品,用2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帮助大家深刻地领会一本书。

这个产品在做内部培训的时候,我经常跟他们说一句话,我说做“得到听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把《新华字典》解读了。因为一般的书是有结构的,所以很容易把它做成缩句或者扩句。但是《新华字典》,对,就是这个东西,它是没有结构的,一个字就是一个字,没办法抓重点。

那请问怎样做这样的得到听书解读?这是我在公司内部做培训的时候做的一个思想试验,算作一个出给同事的难题。但是我完全没想到,有一天我的同事,也是语言学者,李倩老师就跟我说,罗胖你提那个问题真的挺有意思的,《新华字典》我真的就想把它解读了。

话说一个月前的一个深夜,突然一份文稿就飞到我的面前,李倩老师真的就把这个稿子写出来了。我至今还记得那天晚上给我带来的精神震撼,因为我也没有想到原来《新华字典》,这个几乎出现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生命当中的一本书,居然如此精彩。所以那篇稿子算是李倩老师第一次跟我讲这门课,我觉得不能藏私,这一期启发俱乐部我就把我的同事,语言学者李倩老师给请来了,给大家讲讲这本《新华字典》。我希望今天晚上的启发俱乐部给各位带来的精神震撼,和我当时体会到的一样。

今天正好是9月1号,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开学,老师们也辛苦了一天,我不知道现在我们的直播间里有多少老师正在看。如果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各位老师和我们享受到了一样的精神震撼,那我们送给大家一些小礼物:

第一,今天所有在场的观众,你们都拿到了一本新版的《新华字典》,价钱并不贵,但是听完了你再看看,你打量这本小书的眼神会不会不一样。今天晚上在得到直播间,如果你是中小学老师,不管你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还是体育老师,只要你是老师,我们都打算送一本实体的《新华字典》给你。不管有多少人,只要是老师我们都送,所以你可以点击我们主讲区申领的链接。当然,拜托一件事情,你尽量留你学校的地址,以方便我们确认你老师的身份。只要是老师,就可以申领一本。我相信听完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之后,你会觉得这本书,尤其是得到送给你的这本书,不一样。

第二,如果你不是老师呢,我们也送出一份小礼物,就是李倩老师亲自主刀的得到听书《新华字典》,这门小课送给你,你也可以在主讲区申领。

还送出一份礼物吧,如果你是一个中小学老师,你想哪天把这门课转述给你的学生,我们也请李倩老师把课件给你做好了,你可以来领。主讲区有一个二维码,你可以领这门课。如果此刻你并不在看直播,没关系,你可以到“得到”的微信公众号上回复四个字“新华字典”,就可以拿到这份课件。

我们希望不只是在得到,也不只是李倩老师,而是在一个更广袤的空间,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小书的价值。

好,我就不多说了,一会儿我就会请上我的同事、语言学者李倩老师,为大家解读《新华字典》,然后我也会和你们一样坐在下面静静地听。听完之后,我自封大家的学习委员、课代表,我来向大家汇报我受到的启发。好,有请李倩老师。

大家好,我是李倩。

今天是9月1号,开学第一天。42年前,我上小学一年级,年底的时候,爸爸送了我一本《新华字典》,1979年修订重排本。谢谢商务印书馆的老师,借给了我这本复刻本。我相信在座各位,小学也都用过这本小字典,也许有的人,会翻烂不止一本。也许今天家里孩子也在用。

在中国,这是一本什么量级的图书?

这本小字典,从1953年诞生,到现在,总共卖出了超过6亿本,这个销量,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

其实,实际数字比这个还大,我读到过新近出版的《<新华字典>研究》,书里说,有一阵子《新华字典》盗版很猖獗,估计销量其实是超过10亿的。

但今天我不是跟你来讲它的销量有多牛,而是想带你回到它当初起步的时刻,看一看要做成这种国民量级的知识产品,究竟有多难。

你可能会说,编一本给小学生用的小字典,应该不难吧?找最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行不行?他们最了解小学生的水平嘛。

但事实上,跟《新华字典》的编写修订连在一起的,是一排金光闪闪的名字:魏建功、叶圣陶、王力、吕叔湘、丁声树。

这些全都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们服务过半个世纪之前的《新华字典》编纂。而且不光他们,还有上百位一流的语言学者。

今天最新版的《新华字典》上封面上写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修”,今天主持它日常编修的,是咱们国字头的语言研究机构。

出版这本小字典的,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大名鼎鼎吧?

就连给它配的责任编辑,都是北大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硕士毕业的学者。我怎么知道的,因为其中有一位宿娟老师,是我大学同屋。毕业以后就进了商务,20年的职业生涯,连续服务了第10、11、12版《新华字典》的修订。

为什么一本小字典,需要这么豪华的阵容?

因为回到1949年,这根本不是一本给小学生用的字典,它的野心大得多,但是任务又特别难。

它的野心是什么?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这八个字今天写在最新版《新华字典》的封底。

落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先要给将近4亿人扫盲。当时中国人口大概5.5亿,其中4亿是文盲,农村文盲率更是超过95%。实现全民扫盲,其实不光是《新华字典》的任务,更是我们的国家任务。

1949年底,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教育的定位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你看,新中国解决教育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兴办学校,不是抓精英教育,而是搞全民普及。

为什么新中国走的是全民教育路线?这是从红军时代就形成的传统。徐焰少将的《解放军为什么能赢》里有过解释,国民党军队,军官文化水平很高,有黄埔军校毕业的,有上过大学的,甚至有留美的,但士兵普遍是文盲。共产党这边呢,虽然总是被人称作“土八路”,但行军打仗,到了宿营地,只要有点空闲,就会支起块小黑板,教小战士认字。很快许多战士就有了基本的读写能力。

前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阶层社会。只要一小部分精英能够传承文化,形成稳定的结构,社会就能持续。而其他大众,只需要服从就行了。甚至可以说,大众越是臣服、越是愚钝,社会的统治成本就越低,社会就越是安定。这是零和博弈的传统社会的必需。所以,从戚继光开始,一直到曾国藩、李鸿章、甚至蒋介石,军队的普通士兵,都是不需要有文化的。而且是越没有文化,就越听指挥。

从这一点的对比上,就可以看出当时共产党军队的现代化特征。它需要的是全民动员。

表面上看,有了知识文化,才能明白革命道理。往更深处看,有了知识文化,才能形成共识。只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普遍共识,现代社会才有基础。

所以,为什么在西方社会之外,很少能有一个文明能像中国这样真正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就是这个原因。

现代化必须以全民共识为基础,全民共识必须以深度动员为基础,深度动员必须以普遍识字为基础。这就是建国后这么重视扫盲运动的一个原因。

一时间,基层连队、厂矿车间、田间地头,灶边炕头,都出现了扫盲班。是扫盲班急需字典。急切到什么程度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当时出版总署副署长,他曾经在日记里写到,东北军中那边说了,如果有合适好用的小字典,他们马上需要20万册。

需求当然很急切,但这个任务实现起来有多难呢?特别难?而且是方方面面的难,我把它概括为要翻越四座大山,听我一层一层给你拆解。

首先,字典的释义是个大难题。

咱们先看看中国当时的状况:

第一,文盲多,尤其在农村,识字的人简直沧海一粟,这个前面说过了。

第二,白话文运动才30年,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还很稚嫩。

第三,过去主流的语文工具书,都是用文言文释义的。

所以《新华字典》面临的第一座大山,是2000年顽固的文言文书面语传统。

中国虽然有几千年的文字文明历史,但长期以来,多长期呢?差不多2000年,直到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官员策论、文人书信,用的都是一种早已经没有人在口头上使用的古老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文言文。这就跟十八世纪的俄国贵族说法语写拉丁文一样。它不是拿来普及教育的,而是为了制造阶级壁垒。你肯定熟悉那句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代中国,只有劳心者、统治阶层才识文断字。所以,给他们用的字典,在传统图书分类上,是归在“经”部的,就是解释儒家经书用的。

咱们拿一个最简单的字“鸡”(公鸡的鸡)举例子,古代最流行的两部字典,一部《说文解字》,一部《康熙字典》是这么解释的。

《说文解字》: 知時畜也。从隹奚聲。鷄,籒文雞从鳥。

《康熙字典》:【唐韻】古兮切【集韻】【韻會】堅奚切【正韻】堅溪切,音稽。【說文】知時畜也。【玉篇】司晨鳥。【爾雅·釋畜】雞大者蜀。蜀子雓,未成雞僆,絕有力奮。【疏】此別雞屬也。【春秋·說題辭】曰:雞爲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易·說卦】巽爲雞。【書·泰誓】牝雞無晨。【周禮·春官·大宗伯】六摯,工商執雞。【禮·曲禮】雞曰翰音。

感受一下。没点文言文功底,真看不懂啊,肯定不适合工人、农民、战士扫盲用。

为了教育普及目标编写的字典,首先得让人读得明白嘛。就算不识字的人,有教员给照着字典解释,那也得一般人听得懂才行。你再看看《新华字典》怎么解释,简直绝了。

鸡:家禽,公鸡能报晓,母鸡能生蛋。

就算文化水平低,听不懂“家禽”,但是“公鸡能报晓,母鸡能生蛋”,上到70岁的老婆婆,下到六七岁的小孩儿,是不是肯定都能懂?

你说这不是挺简单的嘛,为啥非得大专家编,小学老师就足够了啊。

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你试试看给我解释一下“左边”的“左”。你肯定不能举起你的左手,告诉我这叫“左”。因为我看见的是手,不是左啊。“左”是非常抽象的意思。那《新华字典》怎么解释呢?

左: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跟“右”相对。

你看,它是假定了一个人知道东南西北方位。用方位的相对位置来准确定义“左”。

那么“北”呢?

北: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跟“南”相对。

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古怪,这不是转圈儿解释吗?没错,字典就是一个非常古怪的东西,在一个语言内部,并没有一些语言是专门用来解释别的字词的,字典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所有拿来解释一个字的材料,就出自这本字典本身。

它意味着两件事——

第一,字典不是给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的人用的,用字典的人,得有基本常识,比如他得知道“公鸡会报晓,母鸡能下蛋”,就算不懂“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他肯定认识太阳啊。所以,字典给有生活经验的工人、农民、军人,这些普罗大众,是能把非常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的。所以做知识服务,任何知识体系都要回到最朴素的世界,以人的实践常识为基础 。

第二,编纂它的人,不但得有全面的语言学专业能力,能够整合语言中的语义概念,还得对整个社会,别忘了,我说的整个社会是5亿人的社会,对这么庞大的一个人群的常识水平有了解和体察,而且,这个人还有本事用简洁直白的生活语言,来准确描述陌生的事物、连贯的动作、抽象的性质等等,也就是你熟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

这你就理解了,得是有经验的大语言学家来干。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