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1 | 中国从哪里来?

你好,这里是“启发俱乐部·得到头条特别节目”,我是徐玲。

这是启发俱乐部的第54场。今天我们在北京的得到学习中心向你直播。向几十位现场观众致谢,向此刻正在得到上海、深圳、广州、郑州、杭州、武汉、西安、昆明学习中心线下观看本场的得到同学致谢,向此刻在线上看直播的得到同学致谢,向星球研究所、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和抖音直播间的同学致谢。谢谢你们,选择了终身学习。

五个月前,准确地说是4月30号,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下午6点24分,我正在收拾东西准备下班,满怀着对假期的美好憧憬,就跟你们现在的心情一样。突然,脱不花在企业微信上给我发一条消息,六个字:“你还在公司嘛?”你们知道的啊,字越少,事儿越大。我心里咯噔一下,有种强烈的预感——这回摊上大事儿了。去了之后,发现只有罗胖和脱不花两人在会议室等我。

到底是啥事儿呢,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公司要推出一个全新的免费日更栏目《得到头条》,问我愿不愿意担任栏目主理人。说实话,他俩当时具体说了啥,我已经忘了,只记得出门前,领导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回去和家属好好商量商量。你看看,这是要送战士上前线的阵势啊。当然了,可能也是因为领导心里有数,知道我家属是个什么样的人。

给你说件事儿你就知道了。我刚加入得到那会儿,因为还没有习惯得到的工作节奏,在家里急得哭。老公就问我:“怎么了?和领导吵架了?”“不是。”“那,是跟总编室老师吵架了?”“也不是。就是工作压力太大了。”我本来想着,能得到几句安慰,“老婆,你真不容易啊!”之类,结果,我们家这位,把手一拍,说:“这就对了!这才像是进了互联网公司的样子!”

你看,这就是我亲老公!所以,还有啥好商量的呢,接到《得到头条》的任务,回去和家属一说,家属这边表示坚决支持,拍着胸脯说,家务、带娃他全包,敲锣打鼓把我送上前线。那真是中国好家属,让我找不到一点不努力工作的借口。当然还必须感谢我妈,我知道此时此刻她正在看直播,不提她她会生气。

接下来这几个月,我就进入了“三倍速”生存状态。

之前在出版社当编辑的时候,三个月编完一本书我就超额完成了任务,这算是1倍速;

后来在得到听书当专职作者,一周写完一本听书稿,勉强完成任务,这算是两倍速;

现在,作为《得到头条》主理人,每天早上一醒来,就欠这个世界3000字,可能对贾行家老师来说这都不是事儿,但对我来说,真的就是3倍速。——你看,这个不断加速的过程,是不是像极了今天这个时代。

感谢公司,让我有机会体验到保尔·柯察金的人生境界——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当然,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头条组是一个四个人的小团队,一起为用户服务。如果用一句来形容我们团队的工作状态,那就是“每天都在丢盔弃甲地一路狂奔”。跑到今天,我们头条团队算是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时刻,就是《得到头条》上线100天。

我不是在说我们有多辛苦啊,作为知识服务者,这些都是分内之事,是应该的。我想说的是,支持我们一路跑下来的力量源泉,来自得到头条的所有用户。

有一位管理者告诉我,他把得到头条当成团队管理的工具,他们每天早上的晨会有一个环节就是一起收听得到头条,然后谈谈各自的启发;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把得到头条当成和孩子沟通的工具,她自己每天听完节目后,会想想怎么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讲给他听。

看到这么多用户都把得到头条当成可信赖的工具,嵌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看到我们的服务在实实在在地给为别人提供价值,真的,再苦再累我们也愿意。

再给大家汇报几个数据:《得到头条》上线100天以来,使用人数超过100万,共被收藏了19万次,笔记数达到22万条。上线以来,有4万多名用户坚持每天收听得到头条,一天不落。感谢你们的不离不弃,感谢所有得到用户的支持鼓励!

当然,我们头条团队几个人,不是专家学者,我们不产生知识,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那我们靠什么来服务用户呢?就是靠我们背后链接的一流的知识资源网络。我们很清楚,得到用户不是没有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而是你们没时间在海量信息中去筛选那些可靠的知识来源。这正是我们干的事情。我们去为你找到这个世界上最靠谱的知识资源、最靠谱的知识提供者,把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呈现给你。

所以,庆祝得到头条上线100天,今天的主角肯定不是罗胖,所以他闪开,让我来;但是主角也不是我,所以我也得闪开,必须请出我们背后倚仗的最可靠的知识合作者。

正好再过两天就是国庆节了,我们专门请到了我们视野范围内,最有资格给我们讲“什么是中国”这个话题的嘉宾,这就是“星球研究所”的魏桢老师。“星球研究所”是一支从事中国地理知识科普的专业团体,所有团队成员都是地理爱好者或旅行爱好者。我自己是“星球研究所”的铁粉,他们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我每篇必追。

“星球研究所”有多牛呢,我只说两个事:2019年,也就是70周年国庆的时候,他们策划出版了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上市之后狂销100万册,拿包括文津奖、中国好书奖在内的图书大奖拿到手软;今年他们又捧出了《这里是中国2》,更加精彩震撼。还有更厉害的啊,“星球研究所”还是第一个在学习强国App首页开设自己专栏的自媒体。

你要是和我一样,有幸和魏桢老师聊过,你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哇,原来我们可以跳到高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中国,重新理解中国。

好,下面就请出魏桢老师。 

得到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星球研究所的主编魏桢,今天很高兴来到启发俱乐部,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分享。

开始之前呢,可能有朋友会问,星球研究所是干什么的?是研究这个星球的吗?没错我们就是研究这个星球的。从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建筑、一项工程,到一座城市、一个省份、一个国家,甚至我们所在的地球和我们仰望的星空,都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听起来好像挺复杂,那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呢?其实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人类科学家们对这个世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中有大量内容,其实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所以我们做的,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熟知的语言,和所有读者一起,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中国。

在座的各位,我们都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亲眼观察这片土地,亲身见证它的变化。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真的了解脚下这片土地吗?

就比如说当有人问你,什么是中国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呢?也许你会说,它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70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和边海水域,在这里到处都是风景。

你也可以说,它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到今天,你还可以说,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超过全球的1/6。在这片土上,我们建起3.8万公里高速铁路,4.8万公里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以及16万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列世界第一。

不难看到,无论是在时间尺度上还是空间尺度上,这个国家都是一个既庞大又复杂的综合体。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想要了解它的全貌,必然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看遍这片土地的方方面面,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呢?如果不是,我们又该如何才能重新认识中国呢?

如果我们暂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关系。接下来的1个小时里,我会带大家听5个故事。从一个足够广阔的时空尺度,用一种特别的视角看一看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在星球研究所,我们把这种视角叫做地理的视角。

举个例子吧。我们都说人类有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那么身为中国人,我们是否也想过,中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看待这个问题角度也许多种多样,甚至你可能会觉得,这根本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用地理的视角来看,也许能够给出一个特别的答案。但你会发现,这个答案,并不在我们说的北上广深,这些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城市,那在哪儿呢?答案在这颗星球上最为突出的一块高地,那就是位于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要上溯到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碰撞。

虽然在地球最近的几亿年里,这样的板块碰撞曾经发生过多次,但这一次,却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青藏高原。

它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厚度可达80公里,是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轻的高原,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和南、北极并列,称作地球的“第三极”。

那么在这样一片高耸的土地上,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我们能看到大量极高山。在这个地球上,一共有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全部位于这里。还有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尽的5000-6000米级山峰,也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包括我们云南、四川、新疆、青海的最高峰,也包括世界之巅,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

这些不计其数的山峰,又组成了一列列超级山脉。包括长700多公里的念青唐古拉山脉,800多公里的祁连山脉,甚至超过2000公里的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我们说世界上最密集的高山峡谷区横断山脉等等。

那么在青藏高原之外,又发生了什么呢?同样受到这场大碰撞的影响,在青藏高原的外围,也有相当一部分原先就有一定海拔的区域,进一步发生抬升。比如哪里呢,比如今天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区域。而最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地势,形成了非常显著的“三级阶梯”的特点。

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到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包括今天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

再到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基本在500米以下,包括今天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等。

可以看到的是,今天中国大地上不计其数风景,就是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展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那次大碰撞,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地貌格局,没有千变万化的地表景观。

当然,这场大碰撞改变的不仅仅是地貌,还有中国的气候。

当我们在全球尺度下,观察北纬30°线附近的区域,会发现这里从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到阿拉伯半岛的内夫得沙漠、再到印度大沙漠等等,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几乎连成一片。

而且,这并不是巧合。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考虑地形等因素,接近地面的地球大气,其实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我们称之为“行星风系”。在这个规律下,北纬30°附近的气流将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就像现在图中所示的这样。

而当气流下沉,温度将升高,水汽就更不易凝结,因此在这个区域往往难以形成降雨,最终形成了连片的干旱地带。

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同样处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这里都是什么呢?

这里是上海、杭州,是重庆、武汉,是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是自古以来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总之绝不是戈壁大漠。那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改变这一切的原因,就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能比一般平原地区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尤其在夏季,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的地表,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让空气受热上升。那这就意味着,这里的地表气压要比周围要更低,所以最后,不得不“抽吸”外围气流来进行补给。这就像什么呢,就像是我们平时用的抽气筒,把桶里的气压降低了,外面的空气就被抽进筒里。同理呢,在青藏高原上,就出现了这么一座规模巨大的“高原抽风机”。

在这台抽风机的作用下,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被大大增强。所以我们能看到中国的藏南地区,墨脱、察隅等地,在南亚季风的影响下,成为了全国降水最丰沛的地区之一。

而在中国东南部一带,由于东亚季风带来了丰沛的水汽,打破了本应在北纬30°附近出现的干旱规律,让这里变得水源充沛、植被茂盛,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了我们的烟雨江南。

而与之相对的呢,是中国西北地区,这里出现了一番截然相反的景象,就是大面积的戈壁沙漠。这同样有青藏高原带来的影响,因为高耸的青藏高原,像一座屏障一样,阻挡着印度洋水汽向北到达这些区域,再加上这些区域地处内陆,东亚季风也难以抵达,也加剧了这里的干旱。

最终呢,我们会看到在中国大地上,从青藏高原到烟雨江南,再到西北大漠,形成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这就是中国气候的基本格局。

但你以为大碰撞的塑造到这里就结束了吗?还远没有。当青藏高原成为一座超级抽风机的同时,还成为了一座“超级水塔”,从而改变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格局。

那么水塔中的水从哪里来呢?大家知道青藏高原上有多少冰川,有多少湖泊吗?

答案是4万多条冰川,和超过1000个面积大于1km²的湖泊。如果对这些数字没有概念,没关系,我们只要记得它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规模最大的冰川活动中心,同时拥有全球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

正是这些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让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4000米的超级水塔。我们可以想象,当水塔“闸门”打开,水流必将以高屋建瓴之势倾泻而下,形成一众大江大河。

比如今天的中国东部,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起源于青藏高原;

中国西北部,在沙漠中创造出一片片绿洲的黑河、塔里木河等等,也起源于青藏高原;

而在中国西南部,那些一路流出国门,哺育诸多亚洲文明的江河,包括象泉河、狮泉河、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等等,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这就是亚洲水塔的力量。

那么到这里我们会发现,面对中国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可以给出答案了。在地理的视角下,正是6500万年以来的板块碰撞和它所创造的青藏高原,奠定了中国的地貌、气候和水系的基本格局。所以如果之后有人问你中国从哪里来?你就可以高度凝练地回答他,碰出一个大中国。

而今天我们之所以能给出这个回答,其实不得不归功于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进行的系统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可以看到的是,到今天哪怕只有短短40多年的时间,我们就已经对这片土地有了如此丰富的了解。而从2017年开始,第二次青藏科考已经再次拉开帷幕了,我们可以想象,在今天更先进的技术、更发达的交通等种种加持下,我们必然会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重新认识中国的过程,也必然会持续下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