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终于到了。让我们好好享受这一刻。
每年跨年演讲的最后一点时间,我都会跟你分享一点私人感受。
过去一年,有很多句子打动过我。但真的值得我记在小本本上,准备带进新的一年,每当遇到挑战的时候就打开看一看,符合这个标准的,挑来挑去,只有8句。
下面,我就打开我的私人小本本,把它们分享给你。
我今年看到这番话的时候,被那种朴素的力量打动了。
那是1942年,中国正在艰苦抗战。作家王鼎钧那年还是一个17岁的少年,要告别家人,从当时的日占区穿越到大后方,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离家远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也许就是生离死别了。临行时,他的母亲叮嘱了他这么一番话:
50年后,这番话,被王鼎钧先生写在了他的回忆录里。
今天的我们,很幸运没有生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每天的生活,还是会被各种信息、各种可能性冲击得无所适从。每当此时,不妨向这种朴素的道德直觉求助。
对我们唠叨这样的话的人,未必有多少学识。但是,妈妈的话也许来自妈妈的妈妈,乃至更久远的先祖。薪火相传,它凝结的是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生存智慧。
它们早就被用这样的民间格言记录下来,而且经过了岁月的反复冲刷与验证。这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东西。
这段话值得我记在小本本上,就是因为那个场景。在生离死别的时刻,一个母亲叮嘱的话,一定经过一番内心的挑选;选出的,一定是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话。
第二句话,是经济学家兰小欢在他的新书《置身事内》里说的。
他想表达对中国的乐观,但是,给出了一个奇怪的理由。他说:
我记下这段话,不仅是因为我认同他的观点,更是因为他在提示我们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式。
我们这些读过点书的人,总是觉得,一个正当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先有理由,再有结论。但其实,在真实的人生里,不是这样的。
我们总得先毫无理由地爱上点什么,然后才能倾尽全力地推动点什么。
乔羽老先生回忆,当年写《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时候,之所以会有这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是因为我们人人家门前都有条河。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不需要理由。
第三句话,来自哲学家齐泽克写的一本小书,叫《事件》。书里有这么一句话:
这句话给我的震撼在哪儿?
过去我们一直觉得,做事要有计划,别鲁莽。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一直给莽撞人留了一条出路。那就是直接行动,制造一个事件。
我们都知道,世界大于我们的认知。不行动,不做事,一切只是在你自己的脑子里而已。
只要你发起一个事件,你就一定会发现,在你的预期之外,有大量的意外、大量的始料未及。正如齐泽克说的,事件的结果一定超出我们事先的料想。
正如你今天看到的这场演讲,尤其是如果你是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看的,这就是你生命中的一个“事件”。你的收获不见得来自我的演讲内容,但你一定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收获。比如,认识了一个人,或者突然觉得成都是一个挺好的城市,你生出了要来旅游一次的愿望。
所以,如果实在想不清楚怎么干,那就先制造出一个事件再说。对真实世界先发第一颗球,看到反馈,你再跟上。这个世界大量积极的、建设性的后果,都是这么来的。
第四句话,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他还有个很帅的中文名——司马贺。他说: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面对挑战,找到解决方案”。这个我们都懂。
但是,我们经常会面对这么一种困境:挑战本身并不清楚,上哪儿去找解决方案呢?
有一种人,他们天天都在处理这种事,那就是设计师。
一个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就是:开始并没有清晰的问题,他们是先行动,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目标。
比如说,你要装修自己家房子。房子就在那里,但你能说目标是清晰的吗?一开始,可能想的是要好看。装着装着,发现预算超了,又会想着要省钱。省着省着钱又会说,孩子的房间不能省钱。钱花出去了,又会觉得,家人沟通的场景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你看,这是不是就是赫伯特·西蒙说的这句:“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我如果将来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在心中默念:向设计师学习。别指望有什么确切不移的目标,学会享受这个目标和方法都在不断生成的过程。
这个道理也没那么复杂。就像在玩《俄罗斯方块》,你永远也不知道掉下来的第一块砖是什么形状的。你只能一边玩,一边根据掉下来的形状调整方案,一直打到游戏结束。
第五句话,来自教育家李希贵。很简单的一句话:
我们这家公司一直在跟着李希贵校长学习组织变革的方法,因为贴身看到他处理很多事情的智慧,才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
但是,这句话又特别容易被理解成骑墙,“既要……也要……”。其实,它背后有一层深意:也许,我们既误解了理想,也误解了现实。
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让今天做的事更有意义。
现实不是让你苟且的,而是理想的一块块具体的拼图。
把这句话抄在我的小本本上,未来一年,每当我有点飘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右边;每当我有点懈怠的时候,就看看它的左边。
第六句,是我在一个课堂上听到的,它来自于一位新闻界的前辈王永治老师。
法律不都是制定好了,然后让我们来遵守的吗?还有一句话,叫“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的,我都可以做。为什么要
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时代,也许确实可以这样。但是今天不行,以创新者、创业者自居的人尤其不行。
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新空间、新领地不断涌现。创新者、创业者就相当于古老大陆派遣到新边疆去的拓荒者。
荒野之地的初始规则,当然就由这些拓荒者来订立。而拓荒者订立的规则就只管让拓荒者利益最大化就好了吗?不需要理会古老大陆居民原来的利益和习惯吗?
可行的法则,一定是有助于整体进步的法则。
真正优秀的创新者,不仅是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的开拓者,也是下一个版本法律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遵守者。
今年,我见到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凯叔。他们正在做儿童侦探剧。凯叔说,干活之前,先得明确什么不能干。
他们给自己立了三个规矩:
首先,剧情里不能有凶杀,也就是不能出现死人,避免对小孩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次,小侦探不能独自面对坏人,必须有警察叔叔在场。这是在告诉孩子们,遇到什么事,必须得找警察叔叔。他能保护你,而且只有警察叔叔才有执法权。
最后,真凶一定不能是故事里小孩亲近的人,以免听故事的孩子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
现行法律也许并没有规定他必须这样做。但是凯叔团队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他就必须一边往前走,一边立下警示自己和后来者的界碑。
这是每一个真正的探险家的责任。
第七句,这句话是我写的。但是它来自于一位创业者王建硕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如果你想让自己多喝水,办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放大半杯水。
根据王建硕的实验,放在左手边,大概每天能喝8到10杯;放在右手边,大概每天能喝4杯;放在身后,经常就忘了喝水。
这个实验给我开了一个不小的脑洞。
过去,我们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通常都会从两个方面下功夫——要么改变他的认知,要么提升他的能力。当一个家长为孩子的成绩着急的时候,就会这么想,要么念叨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要么希望孩子提升学习能力。
但在成年人世界里,事情不是这样的。就像刚才那个实验里说的,人要多喝水,这个道理谁还不懂呢?不需要提高认知啊;喝水这个能力谁还不会呢?
关键是适时适当的提醒,而且是那种贴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动的提醒。
就拿我来说,为了减肥这件事,奋斗了快半辈子了。哪有什么认知问题?瘦了就是帅,就是健康,我还不懂吗?哪有什么能力问题?少吃多运动罢了。
这几年稍微瘦下来一点,全靠身边人的提醒啊。感谢那些让我少吃一口,多走几步的人。
我们这些做事的人,如果略有小成,在自身的认知和能力之外,也要感谢那些身边的人。他们的一次劝告、一次提醒,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对我们其实都无比重要。
如果你觉得自己身边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去找他们,到这样的人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第八句,有的人可能听过。这句话很有名,来自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就这一句话,号称是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发生了什么?遐想空间很大。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另有一番含义。今年,很多人,面对很多挑战,难免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世界仍然会继续,敲门声会及时响起,你不做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接手做下去。
坏消息是,挑战没完没了。好消息是,机会无边无沿。
今晚我们讲的这53个故事,和上面这8句话,当你回顾它们的时候,你能串联起一个做事的人的一整套行动路线。从起心动念,到行动策略,到必要条件,一路奔向终点。
2022年,已经来了,我自己,也邀请你带上这些话一起出发。
没有人知道新的一年,会给我们出一些什么题,期待我们什么答案。
不知道没关系。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让我们泰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吧。
时间的朋友,各自保重。
感谢代表所有人在我对面的飞羽,感谢万人空场但仍然陪我跨年的你。
364天后,我们一定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