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4|我们面对的,究竟是整个世界?还是眼前人、身边事?

罗振宇:

李翔老师刚才讲的内容,集中在时代的变化上。那时代变化了,而且还有那么大的不确定性,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个话题太大。我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来汇报下我近期受到的启发。

先从我笔记本里的一句话说起。

女作家张天翼有一句话,“写作是非常孤独的一件事,每次面对那个文档,就好像是单枪匹马站在一片雪地里一样。”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因为自己写东西写不出来,也是这个感觉。孤独、辽阔、单枪匹马,有时候会雄心万丈,有时候也束手无策。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作家都是这样。

作家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的作者,他有一次在讲自己的创作心得的时候,讲的就是另一种入手点。

怎么才能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呢?马伯庸说,如果你在写作初期想着:“哎~ 我要写个100万字的长篇”。所以要搜集材料,我要想主题、结构、细节、节奏,然后铺开纸来写。“那多半几年过去了,连行动都行动不起来。毕竟这个目标光是看起来就挺吓人的。但如果你从写个140字的微博开始,到拓展成2000字的文章,再到拓展成10000字的短篇~那可就简单、可操作多了。”

有一次,在我的办公室里,我请马伯庸给我示范一下,怎么这样写小说。他说,曾经构想过一个简单的情节。“有人得知,在新疆的沙漠里有一块黄金。重达一吨。请问,他怎么把这块金子变成自己的存款?”

你就想吧:按照国家法律,中国所有土地归国家,所以土地里的所有发现金矿,也都归国家。你要是贪心一起,想归自己,你不能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得自己偷偷干,这是一个难题。

还有第二个难题,这块金子重达一吨,你怎么切割?怎么运输?如果用帮手,怎么确保这个人不见财起意把你干掉?

还有第三个难题,就算你运出来了,怎么变现?怎么跟人解释自己突然发了财?

你看,一整串情节就可以铺展开来了。你可以把它写成喜剧、悲剧、言情剧、家庭伦理剧,随你驰骋。

这种由一个念头出发,一点点扩展,一点点拱,也是一种写法。

我举两个作家的例子,不是想做文学评论,我是意识到了一种不同的面对世界的态度:我们起手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要单枪匹马面对整个世界,还是先从眼前人、身边事做起?

对作家来说,可能两条路都通,都能写出好小说。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也就是想与时代同行,想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来说,这可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我们现代人,习惯的思考方式,是前者,面对整个世界。对啊。现代文明给了我们这样的权利。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从世界地图上知道了世界的样子;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心怀天下,要念及苍生;

我们上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要走向社会,做一番事业。

看小说的时候,“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样的句子总是令人激动;

做事业的时候,我们假设自己的产品要征服全世界。

你看,越是现代社会,我们就越倾向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单枪匹马面对整个世界的人。

我们相信普遍真理的存在,相信掌握了靠谱的方法论,就可以对付同一类难题,相信学会了啥啥啥,走遍天下都不怕。

现在的数字化时代,我们又有非常强大的工具,整个世界无非就是一摊数字,摆放在我们面前的仪表盘上,任我们像巫师一样地作法、控制。

这当然没有错。这是现代文明赋予我们的力量,许诺给我们的权力。正如社会学家项飚说的:“现代社会有一种趋势,就是消灭附近。”

但是,按照这条路狂奔下去,我有时候也会觉得有些不对劲。当你发现有一个普通人:关心乌克兰局势超过了关心自己的家人;家里日子还没过好,但是可以出手成千上万地打赏一个直播间里的网红;眼前的活儿没干好压力不大,但是对美联储加息的动作忧心忡忡,远方对他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真实的附近,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很显然的荒谬吗?

所以,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另一种思路,就是前面讲的马伯庸的创作思路,咱们从身边事、眼前人入手,看看能不能闯出一条生路。

这么一听,好像就是没出息。对啊,当你听见一个人说:“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我们会一边点着头说,你说的对,一边难免心里会想,这位混得不怎么好。

看看这句我们中国人都很熟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一个人回到附近的身边的世界,是因为“穷”嘛。

但是,最近我受到了好几次启发,哎,觉得不对,回到附近,回到身边人、手头事,反而有一种天高地广的感觉。

先说我受到的第一个启发。

有人出了这么个题目:假设你要同时抵挡两个魔鬼的进攻。红魔鬼一箭就可以射死,绿魔鬼则需要用两箭。现在你手头只有两支箭,请问,怎么抵挡?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算术题目。杀掉两个魔鬼,需要三支箭,但是咱们手头只有两支箭。武器用完的时候,肯定还有一只魔鬼活着。怎么办?

你看,就这么简单,里面基本没有什么用策略的空间。

答案是:先射绿魔鬼一箭,然后拿着剩下一支箭说,谁要是不听话,剩下的这支箭我就招呼谁。

你可能会说,哎,不对啊,这不是玩赖吗?怎么还能吓唬魔鬼啊?怎么还能搞分化啊?

对啊,在现实中,当然就是可以的。如果你原来没有想到这个思路,就是因为你把故事看成是自己单枪匹马,同时面对两个魔鬼。而在现实中,只要是打交道的人,不管多凶恶,多有敌意,都是可以打一个拉一个吓唬两个的。这个策略当然存在。

从卷入第一个魔鬼开始。我们要对付的不是世间的魔鬼,而是眼前的这一个魔鬼。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做过的那个脑筋急转弯吗?树上有十只鸟,拿枪打下来一只,还有几只?当然一只没有了。这就是现实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只要回到身边的现实,就不再是我们和全世界的枯燥的对垒,就不再是简单的计算。

我们面对的困难,就涌入了太多人性的、偶然的因素,我们解决困难的方法,突然就多了很多。

说一个开脑洞的事。

很多学者都在说,中国当下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口难题。人口下降,长期来看,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发达国家也多少都面对这个问题,摸索了很多年,有效的办法并不是很多。

那些办法的本质,无非就是,国家出钱,帮年轻人解决养孩子的问题。你说房价贵,那就补贴房价,你说养孩子贵,那就补贴生育,你说没有时间,那就拉长产假。

国家能做的好像也只能是这些。

但是我最近听到一个很新奇的思路:国家每年拨出两千个亿,平均分配给当年所有生三孩的妈妈。

2000亿,听着挺大。但是你想,一汽集团一年营收6000亿,金龙鱼还有2000亿。这在整个国家的盘子里,并不是特别大的一个数字。

但我们细想一下,并不这么简单。

第一,现在生三胎的家庭,很少。比如,第一年全国只有10万个三孩。那你算算,一个妈妈就能分到200万。这对很多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大到可以改变命运的数字啊。激励非常大。

这没什么新鲜的。

奇妙的事情会出现在第二年。当中国社会中有10万个家庭,拿到了这100万之后,身边的人会怎么想?我要是生了三胎,我也有份啊。我要是生了,他们就得少分啊。

你看,这里面不止有一个奖励的逻辑,还有一个我们中国人特别熟悉的“卷”的逻辑。不患寡而患不均嘛。这不是一个可以测算出来的补贴,而是一个邀请我加入的平分游戏。你干个什么事,奖赏你一斤盐,估计参与的人很少。但是超市里只有100斤盐,先到先得,分完就没有了。后者的魅力大多了。

再次强调一下,这只是一个民间的闲谈,不是正经的政策建议。但是它还是启发了我——你看,如果你是一个政策制定者,如果你天天想的就是我怎么用一套办法对待所有人,那很多问题可能真的就是很难解。但是如果能启动一个机制,让每个人被身边的人鼓动、诱惑、激励,很多解法就冒了出来。

你会发现,很多解决问题的高手,不见得一定是从所谓“顶层设计”入手解决问题的,他们也许是从“细节设计”入手的。

举一个最近让我拍案叫绝的例子。

李希贵校长最近在他的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做了一个小改革:把课间十分钟改成了课间五分钟。

我的第一反应和你的一样:学生们上厕所的时间都不够啊。

但是李希贵校长反问:为什么要集中在课间上厕所呢?

从教育学的原理上讲,很简单的道理:学校是真实社会的经典浓缩,是让学生走上社会之前先活一遍。

基于此,真实知识经济社会的工作生活是不可能割裂成每天若干个课间10分钟的,按照自己的学习与工作节奏,有目标导向的自主规划与自主安排,是真实社会的基本形态。45分钟+10分钟模式是典型的工业社会生产流水线模式,并不能适应未来学校“人之为人”本性的回归。因此,课间5分钟不再承担原本的只能在课间解决上洗手间、喝水、短暂休息等功能,只作为一个学科学习时段转向下一个学科学习时段的“转场”功能。

好了。如果这样来理解课间时间,会发生哪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学生可以自主决定上洗手间的时间,不必等到课间。对于小学生,容易跟风的现象,可选择设立“厕所牌”机制,即牌在学习社区内就可以拿牌去上洗手间,牌不在的时候需等到“牌子回家”后才能取牌去上。

第二个变化:研究表明,小学生霸凌事件的主要场所往往发生在厕所,而取牌随时上厕所机制使得上厕所变成了一个一个,而不是一群一群,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霸凌的发生几率。

第三个变化:对于中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候有需要就去上洗手间。由于中学生可以随时去上洗手间,这就给老师的教学起到了倒逼的作用——学生往往会很珍惜教师的讲授时间,生怕错过重要的知识点讲解或任务布置,这就使得教师的集中讲授时段每一次都不能超过15分钟,学生通常会到听完15分钟开始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时才会选择上洗手间。

第四个变化:由于5分钟时间很短,学生要快速转段到下一个学科场景,因此又倒逼着老师不能拖堂,学生有拿起书包就走而无需征得老师同意的权力;

第五个变化:同时到了下一时段,老师也不能通过整队、集合或向老师集体问好来开启一节课,因为有可能个别学生会因为踩不上点而稍微迟到一两分钟,而此时没有了整齐划一的开场,同学们各自的学习已经展开,个别学生稍微晚到也不会受到损失或受到老师的批评。

第六个变化:当然,学生需要在一节课后快速整理自己的书包、学习用品,用跑的方式尽快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场景,这对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是锻炼。

以上变化,都会带来教师教学流程的重构与再造,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带来新的适应性调整。

第七个变化:省出来的时间怎么办?上下午加起来总量会节省出一节课的时间,但绝不是上下午各增加课时,而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发展爱好,探测兴趣,发现潜能优势。

省下来的时间提倡多样性,可以发挥空间的力量自主学习,可以发展俱乐部或社团的力量增长领导力,总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先规划、先暴露,教师再在发现中引导,提升教育的个别化品质,让学生获得个性化成长。

你看,一场大的变化,也许不需要什么非常宏大的设计,只要回到身边的、朴素的生活常识,通过推动对常识的回归,就可以做到。

李希贵校长推动的对常识的回归,不过就是——正常的人间生活,是没有规定的上厕所的时间的。你在工作单位开会,也是上一个会立即转到下一个会。你在公司开会,也从来不用从起立、敬礼、点名开始。那尊师重教的传统怎么办呢?你在公司里尊重一个领导,喜欢一个领导,也一定不是从见到领导就敬礼开始的。就这么简单。

在这个例子中你发现没有?当你假设自己是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你想出来的所有办法,都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只有是否射中,是否达成目标,通常都不会产生其他的作用了。

但是在近处、在身边、在小处着手,就绝不会如此简单。任何一个变化,都会引发所有人心态的变化。

一个时间的变化,会引发学生行为的变化,进而推动老师行为的改变、课堂氛围的改变,学校作息的改变,所有人的行动紧张度的改变,直至观念的改变。塑造和反塑造,单向影响和整体涌现,总是同时存在的。

这种近处效应,就是所有人都在被塑造和反塑造的过程中。

最近我还看到了一个网上流传的段子:我的侄女突然问我“你觉得巴甫洛夫会不会一听到铃声就想要去喂狗?

这个问题在我脑中一直挥之不去。巴甫洛夫会不会也是play的一部分?

你看,这就是回到近处和身边解决问题的妙处。瞬间多了很多条道路。突然觉得天高地广。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