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有不少人感到担忧。其实,关于中国经济,一直都有一个更持久的问题,是我看到很多人在讨论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口的老龄化。
对老龄化的担忧,总结起来,无非是认为,老年人既没消费需求,也不创造价值,这在以后一定会成为年轻人的负担。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的《邵恒头条》,我给你带来两条材料,来帮你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第一条材料,是我在《纽约客》杂志的5月刊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叫做《如何能既能长寿,又能年轻》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老年人并不是没有消费需求。那问题出在哪了呢?问题出在,那些想打入老年人市场的公司,没能理解这个群体的需求痛点。
在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研究所叫做AgeLab,这个地方就是专门研究老年人需求的。他们的目标,是搞清楚怎么能为进入衰老期的人,提供最好的服务。大到怎么能帮老年人规划退休生活,小到用什么课程帮老年人锻炼身体。
而且为了干这件事,他们特别努力,特别认真。他们专门设计了一套装备,这个装备是一套像施工服一样的东西,穿上就能体验一个人70岁的状态。
比如说,这个装备在胳膊肘、手腕的地方有束带,模拟的是上年纪之后关节僵硬的状态;在靴子底下有泡沫,模拟的是上年纪之后触觉减弱。这套衣服,最开始穿上只是感觉沉。但是时间久了,就会让你发现,老年人做每一件小事,真是都需要付出额外的功夫。
这个研究所搞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能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不过一研究,他们却发现一件意外的事,那就是“老年人专属服务”,这件事本身并不成立。
你看,有很多尝试过提供“老年人专属服务”的公司,往往都没啥好下场。
亨氏集团,你一定听说过,就是那个生产番茄酱的食品集团。他们在1955年的时候,推出了一个系列产品,叫“老年人食品”,Senior Foods。
这类食品,是一种果泥状的浓汤,其实本质上跟给小婴儿吃的果泥也差不多。不过为了打开老年人的市场,就命名为,老年人食品。结果一推出,惨败,根本就没人买。而且整个这个品类的食品,后来都没有市场。
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一种被称作“个人紧急回应系统”的产品。这是一个能随身携带的小机器,按一下就可以紧急呼叫急救人员。
这个产品广告做的特别直白,一个老年女性,一边按设备,一边疯狂呼叫说“我跌倒了,我站不起来了。” 可结果发现,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4%左右的人买了这个产品。而且,买了的人,在真的发生摔倒的时候,绝大部分时间都没使用这个设备。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谁愿意承认,自己老了呢?谁又愿意承认,我老到已经不能自理,我需要帮助呢?
所以,撬动老年群体需求这件事,其实有个内在矛盾。这个矛盾就是, 既要精准地抓住老年群体,又不能让他们觉得,你卖的东西是专门给这个群体设计的。
如果你的产品让人觉得,我已经老了,我需要特殊对待,那大概率,这会是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产品。
所以老年人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纽约客》的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两个常见的误区:
其实并不是,老年人跟年轻人一样,同样在意身份认同。一个产品不仅要用起来好,还要让你有面子。
比如说助听器吧,最好的助听器,设计出来就应该像耳机一样,戴着让人以为是在听音乐。同样的道理,紧急呼叫的功能,也许最好是放在一个苹果手表里。
但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科技产品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一个是快捷,一个是方便。这些其实正是老年人需要的。那我们有没有可能用年轻人的产品,来解决老年人的问题呢? 共享经济类的产品,就特别适合老年人使用。
比如说滴滴、优步可以一键呼叫,几分钟之内到达,那能不能解决老年人的出行问题呢?又比如说共享衣橱,每个月租几件衣服,也不需要自己清洗整理,那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穿衣需求呢?
当然,这些产品要为老年人所用,肯定需要重新设计。不过,重要的是这个思路本身,给了我们一个理解老年需求新视角: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需求,比我们想象得要接近得多。
这件事不仅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一样。我最近就看到一个报告,是进击波财经推出的《2019年上半年消费报告》。这里面提到一个细节,说老年女性消费者很喜欢网购,而且在网购的时候,特别喜欢买化妆品、买有美颜功能的相机。而另外一类有同样需求的人,你猜猜是谁?就是少女。
所以你看, 如果要想撬动老年人需求,不如想想,现在有哪些年轻人用的产品,可能老年人也会喜欢。这才是开启老年人需求的正确姿势。
这就是我今天带给你的第一条材料。接下来,说说第二条。
在开头我们说了,对老龄社会的担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老年人不愿意消费,另外一个就是,老年人不创造价值。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老年人不创造价值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此。
我想带你看的第二个材料,是日本一个叫作蒲公英介护中心的地方。
这个中心,其实是一家养老院。不过,它可不是一般的养老院,它被称作“老年迪士尼”。这里面总共有250多种给老年人的娱乐设施或者娱乐活动,比如说温泉、KTV、还有像是插花、跳舞、水上芭蕾这种兴趣课程。
但是,假如光是设施好,它还不足以被称为老年迪士尼。
因为对于养老院来说,设施只是最基本的。有很多养老院都有不错的硬件,但是老年人去了之后,打不起精神、对生活没热情。所以即使有很好的设备,他们也不愿意使用。
这家蒲公英介护中心,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直到他们引入了一个特殊的运行机制,就是自己发行了一种代币,类似于游戏厅代币。老年人每参与一项康复活动,都能赚一定数量的代币。
比如说自己刮胡子、洗头,或者散步走路,能赚上百块。你要是参与一些挑战性更大的康复项目,赚得更多。赚钱之后能用来干什么呢?当然是用来花。在养老中心,你不仅可以买东西,像是自己吃的零食,还能买服务,像是外出逛街、购物、扫墓。
这么一来,老年人突然就恢复了生活的动力。有不少人之前就是一种“混吃等死”的消极态度。在这个机制之下,他们开始主动参与康复,精神面貌和身体状态都提升了很多。
那养老院的院长,是怎么想到这个机制的呢?因为他发现,老年人退休以后,钱都交给子女保管,自己衣食无忧,无事可做,这就导致他们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价值感。
于是他想帮助这些老年人回归到他们熟悉的生活模式,来重新找到价值感。那我们都熟悉的模式是什么?就是赚钱,存钱,花钱嘛。
从养老院这件事放大了看,整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心态,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我们总觉得,老年人退休之后,就是要颐养天年,所以对于社会是个负担。但其实, 老年人自己要创造价值的意愿很强,而社会需要做的,就是给这个群体提供一个合适的机会和环境。
这件事,发达国家其实现在就正在干。
5月份《金融时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不能忽视中老年员工》。这篇文章写到,为了给高龄员工创造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有些欧洲和美国的大公司已经在主动调整他们的设备和工作要求。
比如说美国的连锁药店CVS,他们就允许员工在冬天去比较暖和的州去工作。再比如说,宝马和保时捷,他们正在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重新设计工厂,来满足老员工的需要。
那老员工,跟年轻员工相比,是不是产出就少呢?其实也不能这么看。斯坦福长寿中心就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老年员工更少请病假,更擅长化解冲突,他们有更强的职业道德,而且还更忠诚。
好,总结一下,今天的《邵恒头条》,我们聊了老龄化这个话题。
老年人其实并不是没有消费需求或者是消费能力,但是怎么能找准他们的需求点,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心思琢磨。老年人也不是不能创造价值,但是怎么能给他们做这件事的环境,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明天是周末,我们周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