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在刚刚过去这个周末,我们很多人最关注的,都是国内的高考。
所有谈论高考的人,都会说到公平这个问题。因为在高考相关的各类新闻里,大到各省的题目难度、录取率,小到考场安全、防止作弊,所有的这些不都是为了确保,高考是一个公平、公正的机制么?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会觉得公平是人才选拔机制里面最基础的原则。
不过,我注意到在美国,教育公平这件事最近是个讨论的热点。美国最近爆发了一系列大学录取丑闻,你可能也听说过。事情的经过简单来说,是一些有钱的家长支付重金,贿赂了美国大学的老师、修改学生考试成绩或者简历造假,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斯坦福、耶鲁这样的名校。 这件事,事关诚信,所以一爆出来就引起了公愤。
但是有意思的是,有很多美国媒体的评论都说,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本来就不公平。一直以来,美国的顶尖大学都在给有钱人开后门。
真的是这样吗?我想给你讲一讲,最近我看到的两条关于哈佛大学的材料。说完了这两条材料,我相信你会有自己的判断。
第一个材料,是哈佛大学《深红色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作《在录取过程中,哈佛对捐赠人偏心》。
我简单介绍两句《深红色日报》。你可别觉得,这是一个学校的报纸,只是一个小报。其实,哈佛大学的《深红色日报》历史特别悠久,到现在已经将近150年。这个校报报出来的新闻,经常被美国的主流媒体跟进报道。 以前有两任总统,罗斯福和肯尼迪,都曾经是这个报社的编辑。
这篇文章讲的是哈佛大学的录取机制。如果你对美国大学的录取机制有所了解,你会知道这个机制跟我们高考不太一样。它不是一个考分定胜负的机制。如果你要申请美国的大学,那么你需要提交一系列的材料,美国高考分数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录取官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比如你在学校是不是参加了课外活动,你是不是担任了领袖的角色,你的申请故事里是不是展现出了出色的个人品格,等等等等。根据这些不同的因素,大学会设定一个打分的体系,就好比一套算法一样。这个算法的黑盒子,只有录取官才打得开。所以,比起中国高考,美国的这套大学录取机制是相对来说不太透明的。
不过,哈佛从2015年开始被卷入了一个案子,这个案子让外人看到了很多这个黑盒子里面的运作方式。2015年,美国有一个非营利机构“公平录取学生机构”,在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哈佛大学歧视亚洲申请人,这个案子一直打到今天。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个案件是关于亚洲申请人,但是在案件里面透露出的一些细节,却让人们看到,原来哈佛在录取的时候,会给有钱人的孩子以特殊待遇。
在法庭上,诉讼人展示了一封邮件,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前院长写给哈佛大学本科前院长的。邮件里是这么说的:“你马上要录取的人真是让我激动。“某某”和“某某”都是巨大的胜利,“某某”已经决定要捐赠一栋楼了。” 因为翻译的原因,听着有点隐晦啊,但是我用更直白的语言翻译一下,这说的就是一个学生刚刚被哈佛录取了,院长因为这个事特别激动,因为这个学生的家长就要给学校捐栋楼了。从这个邮件里我们能看到,捐赠和录取,这两件事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还有另外一封邮件,是哈佛大学校友事务副主任写的,他在邮件里提到一个曾经给学校捐赠过800多万美金的捐赠人。他说这个人,过去一直忠诚而且慷慨,但是往前看,捐一大笔钱的机会可能不大了。不过这个捐赠人,还有一个艺术收藏,是很有希望给到哈佛的。基于这些因素,就给申请的候选人,也就是捐赠人的孩子,一个2分吧。
这个2分什么意思?其实哈佛大学有一套从1到6分的打分系统。1分意味着候选人有某种品质,特别加分。6分意味着这个品质对他完全没啥影响。所以2分在哈佛的评分系统里,意味着这个学生不算是最好的那一类,但是也很有潜力,增加了他被录取的概率。
那你可能会好奇了,对于这些捐赠人的孩子来说,这个所谓的增加录取概率,到底能增加多少呢?
在哈佛大学,有一个负责跟校友募款的发展办公室,院长会定期和办公室成员会面,讨论有哪些是可能性比较高的捐赠人。讨论之后,每年到了招生季,哈佛的院长和录取办公室的主任,就会拉出两个专门的名单,在这个名单上有学校最感兴趣,要竭力争取的候选人。这个名单有接近200人左右,里面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主要捐赠人的孩子。
那我们都知道,哈佛大学的录取率极低,每年平均也就5%左右。但是这个名单上的录取率你猜猜有多高?42%。这个数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是吓了一跳。
这件事在我们一听,那肯定就觉得,这也太不公平了吧。在哈佛这种世界顶尖的教育机构,原来录取这件事也要拼爹,有钱竟然真的可以买到入场券。不过,当法官在法庭上质问前院长,怎么解释这件事的时候。院长的回答反而义正严辞,她说:这个机制对于学校的长期竞争力来说,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唉,我接下来就要给你介绍下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同样是刊登在哈佛大学的《深红色日报》上。这篇文章系统性地介绍了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是怎么一回事。搞明白了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是怎么回事,你就会明白,院长刚才的答案了。
哈佛大学的CFO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很多方面来看,正是那些忠诚的、投入的捐赠人让哈佛的出色成为可能。
不仅是哈佛,对于美国的这些常青藤名校来说,学校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获得多少捐赠,因为捐赠是顶尖私立大学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比如说对哈佛来说,在整个大学的收入来源里面,捐赠人的捐款能占到接近一半,在所有收入来源里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才是学费。
捐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所有那些构成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都建立在捐赠的基石上。 比如说,能设立什么样的教职、能录取多少学生、能分配多少研究经费、能给家境清贫的学生提供多少奖学金,这些因素都跟捐赠有关。
我就拿奖学金来举例吧。在哈佛的录取政策里,有一条叫Need Blind,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家境不足以负担全额学费,需要申请奖学金,那你可以大胆申请,不用担心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你被录取的概率。这条政策对那些能力出色但是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非常非常有吸引力。全美国能做到这件事的学校,两只手就能数过来。
在每年哈佛录取的学生里,高达60%的学生都能获得满足他们家庭需求的助学金,并且还有20%的学生获得的是全额助学金,甚至这个奖学金里,它连学生平时社交生活的费用都覆盖了。那为什么哈佛能这么慷慨呢?其实就是因为哈佛有全球最大的捐赠基金。
在哈佛的管理体系里面,外面的钱捐赠进来,并不是马上就能花出去。大学的愿景是让捐赠能够永续地为学校提供支持,所以哈佛大学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管理捐赠资金的机制,就是大学基金。这些大学基金跟外面的私募基金非常相似,有专门的运营团队来制定投资策略,要自负盈亏。
在常青藤学校里面,耶鲁大学的基金一直以来都是表现最好的,它的基金平均年收益能达到12%。当学校有一些开支需求的时候,它会从基金里拿出固定的比例用于学校开支,比如在哈佛这个比例就是每年5%。如果基金的收益高,意味着这个捐赠基金能滚雪球一样成长起来。但如果基金收益低,甚至是亏损,那么它的影响马上就会反应到学校接下来一年的运营当中。
比如2008年的时候,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哈佛大学的基金一下子亏损了110亿美金,当年整个学校就裁掉了几百人。学生生活里的一些小细节也都会受到冲击,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学校就取消了平时工作日的热早餐,只有到了周末才提供热早餐,这个改动其实就是因为学校需要节省经费。
而且不仅是学校的生活会受影响,甚至连录取率都会随着基金收益波动。2016年的时候,哈佛基金又损失了2%,结果当年研究生院的录取就降低了4%。
所以你看,为了能保证学校良好的运营,学校必须要持续地募款来扩大收入,而校友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捐款来源之一。在哈佛有一个专门的发展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就是从校友那争取捐款。我记得上学的时候,就有一类给学生的实习工作,这个工作就是专门给校友打电话问他们愿不愿意捐款。现在毕业了以后,我也经常会收到学校的邮件,鼓励我们定期给母校捐款,而且各个学院的校友之间还会竞争,看看哪个学院的校友捐款最多。
在我毕业那年,哈佛校长Drew Faust发起了一个长达五年的募款运动,那个时候定的目标是要募集65亿美金。结果他们不仅达成了目标,而且还打破了全球学术机构的募款记录。2018年9月的时候Drew Faust校长公布,5年时间总共募集了96亿美金,这个数量是之前保持记录的斯坦福大学募款数额的1.5倍。这些捐赠,很多都是来自于高净值校友的超大额捐款,比如说美国一个著名对冲基金创始人John Paulson一下子给哈佛的工程和应用学院捐赠了4亿美金。
不过这些募款,那可不是免费的午餐。为了获得募款,学校有时候会主动做出资源的兑换。比如John Paulson给哈佛捐款之后,整个工程学院就以他命名了,这种资源置换是我们一般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但是还有一些资源置换,争议就比较大了,像前面我们说的,给捐赠人的孩子增加录取的概率,这也是一种资源置换。
所以你看,美国大学的捐赠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给了富裕阶层以特权,但同时,它也让学校有能力给超过一半的学生提供助学金,长期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学校的学术竞争力。可以说,没有这种捐赠机制,就没有今天的哈佛大学。
那我们回到人才选拔这件事上。你可能会觉得,刚才我听到的逻辑不就是,美国大学之所以偏向有钱人,就是为了能花他们的钱么。
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在美国大学里,录取这件事没有像中国高考分数这样非黑即白的标准。之所以这么设置,恰恰是为了学校能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自己既能选择校友家庭的孩子、精英家庭的孩子,也能给那些贫困家庭的出色孩子以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这当中有一个微妙的平衡,而学校希望把这个平衡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