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 什么时候我们更倾向“做好人”?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自从上周Facebook宣布发布虚拟货币之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在发酵。我看了不少这方面的评论,目前看到最精彩的,我觉得是财讯传媒的首席战略官段永朝的一句评论,他说:“传统世界的财富观是锚定物质的,数字世界的财富观不但锚定物质,更锚定人的观念。” 

这句话的意思,说的其实是传统的财富系统里,价值的基础是黄金、石油、资产等等这样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区块链世界里,价值的基础是人们对于虚拟货币的共识,也就是观念。

我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在财富系统里面,观念会不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呢? 

上周,我在美国的《科学》期刊上看到了刚发表的一个新研究,从这个研究里你会看到观念和物质在一个人的财富理念里,是如何博弈的。今天的《邵恒头条》,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这个研究和它的结论。 

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丢了一个钱包,你觉得捡到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更有可能还给你?第一种情况是钱包是空的,第二种是钱包里面有现金。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那肯定是钱包里没钱的时候,被还回来的概率更大呀。如果钱包里有钱,那么捡到的人更有动力据为己有嘛。

不过,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有四位来自于美国、瑞士的经济学家和行为学家,决定要挑战一下我们的常识。他们发起了一个超大型的实验,用三年时间,在全世界355个城市里丢掉了17000多个钱包。

这些城市覆盖了40个国家,既有像是瑞士、丹麦、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像是中国、印度、墨西哥、肯尼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这个实验,听起来很土豪啊。的确,实验一共花费了60多万美金,是瑞士的一个经济智库赞助的。

在实验里,研究人员让研究助理走到银行、酒店、博物馆等等这样的地方,然后把一个钱包递给前台工作人员,对他们说:“有人丢了这个钱包,我捡到了,但是我着急走,你能不能帮忙处理一下?”

在所有的钱包里,都一定会有三样东西,名片、一个购物清单,还有一把钥匙。名片上有失主的邮件地址,方便捡到的人联系。唯一的变量,就是钱包里有钱还是没钱。在一部分钱包里,他们放了价值13美金的当地货币。

在接下来的100天里,实验的设计者记录了邮件里面收到的来信,看看捡到的人会不会返还钱包。

结果发现,那些拿到了空钱包的人,有40%把钱包退还了回去。不过,那些拿到有现金钱包的人,有51%的人把钱包退了回去。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返还装有现金的钱包。

这个结果,可不仅是在几个国家出现的,在40个参与实验的国家里有38个国家都是同样的结果。在一些国家,是否归还的比例差距,相差多达20%以上。比如在英国,有40%左右捡到空钱包的人,把钱包还了回来。但是捡到有钱的钱包的人,有60%都归还了钱包。

这个结果,让实验的设计者们也感到惊讶。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一个关于人性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理性人的假设。经典的经济学模型认为,如果其他条件都相等,那么物质诱惑越大,一个人做出自私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但是实验的结果,却跟经济学家的预测完全相反。 

你可能会想,13美金也就是一笔零钱,可能很多人不在乎。如果变成一笔大钱,人们受的诱惑更大,那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愿意归还了吧。

这一点,实验的设计者们也想到了。他们决定把这个假设也验证一番。他们选取了三个国家,美国、英国、波兰,在这三个国家把实验又做了一遍。不过这回,他们增加了一个新的变量,就是在一部分钱包里,放了一笔大钱,100美金左右,也就是600多块钱人民币。

结果发现,平均下来,归还空钱包的比例是46%,归还小钱钱包的比例是61%,而归还大钱钱包的,竟然高达72%。而且,这些钱包被归还的时候,里面的钱几乎没有少,只有极少量的零钱不小心掉出去了。也就是说,面对大钱诱惑的时候,人们竟然更愿意做好人。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捡到钱包的人担心要承担法律责任,或者怕别人看见之后被举报。或者是因为,这些找到钱包的人,期待还钱包之后能拿到感谢费呢?

这些可能性,实验的设计者都排除掉了。通过调研和回访,他们发现真正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人们不想感觉自己在偷别人的东西。当钱包里没钱的时候,你留着一个没用的空钱包,并不会感觉像是偷窃。但是钱包里的现金金额越大,留着钱包,就越会感觉像是你偷了别人的东西。相比起金钱这样的物质收获,人们更在意的事,是维护自我形象。

就这个实验结果,我采访了得到《行为金融学》的课程主理人陆蓉老师。陆老师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的讲席教授。她长期开设关于行为金融学的课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人们的行为。她跟我分享了,最近她在一个讲座中看到的,行为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

这个研究显示,人的行为不只是在一个显性的维度上寻求最优,还会在另一个隐性维度上去寻求权衡。显性维度可称为“价”,价格的价,隐性维度可称为“值”,价值的值。

比如说,孔融让梨这件事。从传统经济学角度很难解释这个现象。因为无论价值函数是怎样的,小梨的价一定低于大梨。那么,孔融为何让大梨?

如果加上“值”这个隐性维度,就好理解了。这个维度代表社会对这个人的评价,或其他可能带来的好处。如果把大梨让出去,你能收获的“值”很大。所以权衡后,让大梨是最优决策。在捡钱包这个实验里,归还钱包能带来很高的“值”,比如说别人认可你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你自己也因为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而感到自己真是个好人。钱包里的钱越多,还钱带来的“值”也就越高。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跟你分享了《科学》期刊上刚刚发表的实验。这个实验用丢钱包这个简单的机制,测试了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表现出诚实的行为。结果发现,当钱包里的钱更多的时候,人们反而更愿意把钱包返还给失主。关于道德的“值”,超越了金钱收益的“价”,成了人们最终做决策的主导因素。

其实在这个实验里面,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数据。在所有40个国家里,中国的返还率是排名比较低的。捡到装着钱的钱包,返还率在20%左右,而空钱包的返还率还不到10%。

这里面的因素也许很复杂。在一些家庭文化很强的亚洲国家中,人们心里的道德准则,可能并不是把钱包返还失主,而是要把钱包首先上交给家庭。你想想,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有捡到钱之后交给家长,然后被家长夸你懂事的情况呢?

对这个实验的结果,也欢迎你留言,提出你的看法。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