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经常在中美关系问题里被提及。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是说,当一个大国崛起,会对之前的大国进行挑战,这往往会带来摩擦和冲突,甚至是战争。
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中国和美国能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呢?
我在研究这个话题的时候注意到:其实在人类过去500年的历史中,重大的修昔底德陷阱曾经出现过16次,其中12次最终以战争收场,但是还有4次,成功避免了战争。这4次历史事件,可能会给现在的国际关系局势带来启发。
今天的《邵恒头条》,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这4次事件的来龙去脉。我的资料来源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Graham Allison的案例库。为什么是他呢?因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其实就是他提出的。
我们先来介绍第一次没有发生战争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在15世纪后期,也就是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的航线。在此之后,葡萄牙一度成为世界霸主。
之后,挑战者就出现了,正是葡萄牙的邻居西班牙。西班牙那时候刚刚完成统一,还算不上葡萄牙的对手,但他们找对了一个人,实现了后来居上。哪个人呢?哥伦布。哥伦布之前向葡萄牙国王寻求环球旅行的赞助,被拒绝了,转过头他就接受了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之后的事情你也肯定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也开辟了新航线,西班牙的实力蒸蒸日上,可以和葡萄牙掰手腕了。
那么问题来了,那时候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在抢夺全球贸易的主动权、两个国家在地理上是挨着的,甚至在关键人才哥伦布的争夺上都有矛盾,那为什么没有发生战争呢?Allison教授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西班牙在竞争的过程中,向当时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寻求帮助。教皇的意见是两个国家的元首都不得不服从的。因为如果不服从,教皇可以将他们驱逐出教会、开除教籍。那统治的合法性就成问题了。
而合法性这一点,对于任何一方来说,它的重要性都远远超过了这两个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力冲突,是无论如何都要保住的。
所以,最终在教皇的调解下,两个国家签署了一份协议,以西经46度37分作为两国的势力分界线。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两个国家也遵守这份协议,没有发生战争。
所以你看,当国家之间,能找到一种比国力竞争还要更高、更重要的利益追求,修昔底德陷阱就有可能避免战争。
第二次没有发生战争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在十九世纪末期。那个时候美国刚刚打完南北战争,统一了全国市场,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实力很快就超过了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
而且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当时美国的军事实力也不断提升。在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之后,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美国海军的吨位就增加了将近两倍。英国人当然感受到了威胁,在当时的英国海军中甚至流行一种论调,说“如果美国人愿意,他们可以组建一支比我们还庞大的舰队。”
那么好了,面对美国的威胁,为什么英国没有发起战争呢?
关于这个问题,得到App里面的徐弃郁老师有一个特别精彩的观点,我想分享给你。徐弃郁老师说,英国善于很擅长的一件事就是“管理失败”,他们愿意主动示弱。
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当中,英国虽然被打败了,但是在投降的第二年,就跟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之后还和美国大力发展贸易。通过贸易、金融这样的方式,英国间接地获得了对美国的控制权。
在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也是这样做的。当时英国海军有一个著名的“两强法案”,这条法案说的是英国作为世界老大,它的战舰数量,必须得超过老二和老三的总和。
但是,英国海军悄悄地把美国给择了出去,也就是说,在这条法案下,美国可以是个例外。
而且,在一系列跟美国的领土争端当中,英国也主动让步。到了20世纪初,英国已经完全承认了美国在西半球的主导地位。
那这给英国带来什么好处呢?后来的一战,美国成为了英国的坚强后盾,美国给英国提供金钱和装备支持,二战的时候更是直接加入战争,帮助英国打败了德国。
你看,英国通过示弱,不仅避免了战争,还把未来的世界霸主,变成了自己的盟友。
第三次成功避免战争的案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冷战了。
在二战之后,苏联开始在欧洲扩张势力,这给美国造成了强烈的危机感:比如在1949年,苏联发明了自己的核弹,打破了美国对于核武器的垄断。8年之后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又打击了美国在科技的领先地位。同时,苏联的经济也很强。当时美国有一本畅销的经济学课本,一度预测苏联经济会在80年代中期超越美国。
所以当时美国政界的共识是:苏联要称霸整个欧洲大陆,而且苏联完全没法跟美国共存。所以美国采取了一切战争以外的手段,来对抗苏联的崛起。
结果就是我们熟悉的冷战。
但为什么冷战,一直没能转化成热战呢?
原因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国的策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次危机出现让美国总统肯尼迪意识到,美国刚刚和一场核战争擦肩而过,这太危险了。这样的危机,必须要避免。所以在此之后,对苏联的策略发生了两个变化。
第一,美国和苏联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机制。正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白宫和克里姆林宫搭建了一条紧急联络热线,双方领导人可以直接打电话。
第二,美国跟苏联主动跟竞争划定边界。比如说,美国跟苏联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把一切地上的核试验都给禁止了;再比如说,美国还跟苏联明确规定,两方的士兵都不许对对方开枪或者投射炸弹,以及在对方的势力范围里不允许有意外事件发生。这相当于给两个国家之间画了一个圈,在这个圈之外,随便竞争,但在这个圈之内的东西,一点都不许碰。
这对今天的大国竞争,有什么启发呢?Allison教授认为,盟友和敌人这种二维划分,对大国关系来说太简单了。还有一种关系是“对抗性盟友”。这样的国家,彼此之间可以明确竞争的范围,圈出哪些领域必须合作,哪些可以激烈竞争,哪些碰都不能碰。
好,这是第三次避免了战争的修昔底德陷阱。下面来说说最后一次。
第四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1990年西德和东德重新统一,德国又重新变成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对于东西合并,英国和法国是极力反对的。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认为,德国规模这么大,再加上工业基础很强,很快它就会又成为整个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这是在重蹈二战的覆辙。
但显然,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因此爆发。为什么呢?Allison教授认为,原因是德国的领导人一直在主动示好。一方面,在经济合作上,德国保持高度的开放,主动寻求跟欧洲经济体更深度的融合;另一方面,德国还主动控制军事投入,没有因为经济发展就提高国防经费。这当然跟美国的制约也有关。不过不管怎么说,经济上开放,军事上节制,让德国跟其他欧洲国家一直和平共处。
好,这4个历史案例就给你介绍完了。当然,时代已经不同了,这些策略我们现在只能是参考。不过我觉得这些案例最大的价值是让我们看到: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没有出路。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对抗性盟友”这个理念。这个理念提醒我们:国与国之间本来就是一种辩证的、流动性的关系。我们恰恰是在动态中,找到竞争和合作的微妙平衡。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周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