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昨天,我的朋友圈被“脑后插管”的新闻刷屏了。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在秘密研发了两年之后终于公布了研究进展。他们正在研发一款能植入大脑的微型数据线,以及一个能做植入手术的机器人。
我们都知道,马斯克一向是愿景很宏大,但真正实现起来难度往往超乎想象。这项技术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靠不靠谱,还得看专家的反馈。我们可以“先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会为你持续关注这件事的进展。
不过,要说马斯克在今年完成最大的事,我认为,是在今年5月24号,SpaceX一口气发射了60颗通信卫星。发射前,整个公司上下对这件事严格保密。现在一个半月过去了,除了3颗卫星出了故障,其他57颗基本都在正常运转。这个项目,叫做StarLink,星链。
为什么说,这才是今年马斯克搞的最大的动作呢?
大多数人关注商业航天领域,关注的都是火箭发射。但其实在整个商业航天,火箭发射只是冰山的一个尖,水面下真正的冰山山体,是卫星服务。
从规模来看,卫星服务市场的规模,是火箭发射的26倍。
从影响力来看,卫星服务有可能再让10亿人接入互联网。 SpaceX的星链,就是马斯克在卫星服务这个巨大市场里的关键布局。
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想给你推荐的材料,是钛媒体关于商业航天市场的一个系列报道。在这个系列里,钛媒体采访了银河航天的创始人徐鸣,他是猎豹移动的联合创始人,在2018年从猎豹离开之后就在秘密创业,今年才公布原来是在搞航天。
要从访谈的时间来看,这个材料不算太新,4月份就出来了。但是,在我最近看过的关于这个领域的报道里,徐鸣的分析是质量很高的。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商业航天的市场结构,并且对未来趋势有深入的思考。今天的《邵恒头条》,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他的观点。
首先,来跟你说说商业航天市场的构成。火箭发射和卫星服务是这个市场里的两大分支。
徐鸣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来形容这两个分支之间的关系。他说火箭发射就像是顺丰,因为提供的是快递服务,把卫星装在舱位里发射出去。而卫星服务更像是阿里巴巴,是卫星在太空运行的时候给在线用户提供服务。火箭发射是一次性的服务,市场空间大概在100亿美金左右。而卫星是持续性的服务,这个体量就大多了,市场空间约为2600亿美金。
卫星服务其实你也不陌生,我给你说几个例子。像开车使用的GPS,这就是一种导航卫星服务,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听到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这是一种遥感卫星服务,而有一些电台广播或者卫星电视,使用的是通信卫星服务。
导航、遥感、通信是卫星服务的三大领域。
如果从资本的流向来看,2018年在中国,投资人投的最多的,是遥感卫星领域。这个领域的投资额,跟火箭发射持平。不过,钛媒体的这一系列文章,重点关注的却是通信卫星的前景。为什么呢?
徐鸣指出来,通信卫星很有可能会改变通信产业的格局,尤其是在5G时代。
现在的通信,是在地球表面上覆盖了一层网络,相当于是铁路。这主要依靠的是地面上的基础设施。铁塔上搭天线,天线连接到基站,基站再接到光缆,最后再接到互联网的主干网络。
但是通信卫星,相当于在天上和地下布置了一层三维空间的网络。工作的方式是信号从地上传导到天上的卫星,再由卫星一次性转发到互联网的主干网络。这更接近于飞行航线。
相比起4G时代,5G时代格外需要这样的三维网络。
这是因为,5G要求的基础设施更加密集。在相同大小的区域里,要想实现5G,需要的基站数量会是4G时代的3到4倍。这就意味着要达到相同的覆盖率,实现5G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而通信卫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案。
先来看覆盖率。现在在中国,4G的覆盖,是靠400万座铁塔完成的。而如果有通信卫星的网络呢?徐鸣认为,只要有100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对中国的覆盖。那如果,放到全球来说,通信卫星能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对10亿人的覆盖。
再看看成本。现在4G基站的投入,建设成本高达1万亿到2万亿之间。而到了5G呢,成本越来越高,可以说是成倍增长。
可如果使用通讯卫星,有几个数字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了。
一个是,马斯克的星链项目,要发射12000颗卫星。整个计划的预估成本多高呢?100亿美金,也就是不到700亿人民币。
这肯定是一个相当理想的数字。按照现在来看,一颗卫星的制造成本大约在50万美金到100万美金之间,而发射成本比较高,大约要在1200万美金到1600万美金之间。按照这样来计算,100颗卫星的成本,大概是在170亿美金。这个数字,相比起基站而说,要低很多。
徐鸣自己的判断是,使用通信卫星联网,在成本上能降低一个百级的数量级。
当然,这并不是说,通信卫星就能代替地面基站。交通运输发展到今天,飞机也没有替代铁路。飞机是铁路的补充,两者各有优劣势。
通信卫星也有它的弊端,其中之一就是传输信号没有地面基站那么快。而5G时代的不少应用,对数据传输速度是要求很高的的,比如说自动驾驶。
所以,一个更可能的未来设想是,通信卫星是地面基站的补充。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人们在无论多偏远的地方,都能用上高速的网络。所以我们看到,在制定5G标准的时候,通信卫星也被囊括在内了,这让创业者和投资人在商业航天领域看到了一个大的商机。
现在,在通信卫星领域,最受关注的创业公司主要是两家,一家是SpaceX,一家是OneWeb。
SpaceX我们都很熟悉了,我来跟你们说说后者,OneWeb。这是跟空客合资的一家公司,总部在伦敦,创始人叫Greg Wyler。他一直都在通信领域创业,在非洲农村搞过3G和光缆,后来又去卢旺达做了一个电话服务。
OneWeb资金实力很雄厚,自从2015年成立,总共拿了35亿美金的投资。它背后站着一系列明星投资人,不仅有空客,还有软银、高通、可口可乐。OneWeb的计划是要发射650颗低轨道通信卫星,目前的进展,发射了6颗。
相比之下,SpaceX不仅更有野心,要发射12000颗,而且从制造能力和执行力上来看,显然是领先一步。前面我们提到,马斯克在5月份的时候,一下子部署了60颗卫星。这件事,意义重大。
徐鸣认为,首先这意味着马斯克已经在卫星生产上,实现了量产,有了完整的生产线。
其次,马斯克实现了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的跨越。就是说,过去都是火箭一次发射一颗卫星,现在能一次发射好几颗。这对于在未来,大规模部署一个由大量卫星组成的星座网络至关重要。
最后,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的情况。
2018年,商业航天在国内比较热的领域,有70多家投资机构投了相关的创业公司,其中在卫星服务这个领域的占比超过了60%,而通信卫星的占比在20%左右。
不过,卫星服务要想在中国发展,需要突破一些关键的挑战。
第一是技术。徐鸣认为,如果跟美国比,我们国内民营企业的技术还差着一代,甚至有些领域相差两代。
第二是政策。在中国,商业航天是2014年开放的,那年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官方文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卫星研发、发射和运营。不过,对于通信卫星来说,还涉及到通信运营的资质和准入标准。
横向对比一下,美国的产业开放得更早。徐鸣有一个洞察,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美国宇航局现在认为在低轨道的通信卫星领域,已经从拼科研的阶段,进入到了拼工程化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政府的工作已经完成了,那就该该民营公司接棒了。所以美国政府现在是完全从这个领域退出了。 而马斯克发射60颗卫星,其实也标志着卫星服务这个领域进入了工程化的阶段。
好了,这就是银河航天创始人徐鸣对于商业航天领域的洞察。钛媒体的访谈文章,原文链接我放在文稿里了,有兴趣你可以去读一读。
其实,我之所以在今天跟你讨论航天这个话题,还有一个原因。这周六,也就是7月20号,是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的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的登月,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国家竞争的结果。但到了今天,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转移到了民营企业之间。
谈到登月,有不少媒体文章都在追问,说当时的登月,到底有啥用?我最喜欢的答案,是《纽约时报》上一篇评论文章的点评。这篇文章说,当年的航天项目,带来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为后来的技术和商业生长撒下了肥料。而且,它还说服了一整代人,太空也将会成为他们留给后世的遗产。我相信,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创业者,多多少少,都有一点这样的情怀。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周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