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今天我们继续关注科创板。我注意到,就在前天,深圳手机制造商传音公司在科创板的上市申请刚刚通过了。
传音的手机,你也许没用过。但这个中国品牌在非洲,可以说家喻户晓。我第一次关注到这个品牌,是在2017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当时罗胖提到这个品牌在非洲取得了领导性的地位。
最近,我又重新查了一下这家公司的数据,吓了一跳。在2018年,传音手机在非洲就卖出了1亿多部手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8.7%。给你对比一下,2018年Oppo手机在全球的销量也就1亿出头。传音公司因此也获得了一个称号:非洲手机之王。
这家公司是怎么做成的呢?今天的《邵恒头条》,就来跟你分享一下传音的经验。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公司出海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传音的经验,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你也许在媒体上看到过,传音在非洲市场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尝试,由此也出现了不少有趣的商业故事。
比如,在社交网络上传得最广的,就是传音公司开发出了针对黑人的拍照功能,对于黑人的人脸识别和美颜处理,传音的手机比其他的手机的功能更好。
还有就是,非洲人特别喜欢唱歌跳舞,所以传音手机的扬声器音量特别大,方便用户在路边聚会当作音箱使用。
除了这些体验性的功能,他们更厉害的是洞察到一些相对底层的需求:比如,非洲的运营商数量多而且网络杂,消费者为了省钱,经常要在兜里揣着不同运营商的sim卡,用来在不同网络间随时切换。针对这一点,传音手机就开发出了“多卡多待”的手机,一个手机可以插四五张卡。这是产品本地化,他们迈出的关键一步。
另外,非洲的电气化程度很低,要找个充电的地方,并不是很方便。所以传音就把电池做得很大。在国内,我们恨不得手机越轻越好,但非洲人买手机的时候,并不在乎重不重,他们关心的,就是电池足不足够大。
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传音手机能在非洲成功,似乎就是靠一些脑洞大开的创意。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可不是传音公司成为非洲市场老大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的一位同事在商学院上课时曾经跟传音的高管深入交流,这位高管激动地说:“老说我们的黑人美颜功能,都说成段子了,如果只是靠这些微创新,传音是不可能做成第一的。”
而媒体没有看到的是,传音进入非洲之后,不仅带去了更好用的手机,而且带去了中国市场过去40年形成的一整套销售网络的经验。
传音怎么做的呢?他们会深入到非常小的城镇去寻找经销商,尽最大努力找到当地受过教育、当然最好是曾经在中国留学过的人,然后来培训他们、手把手教他们做生意、比如说会教他们记账,教他们怎么进货,怎么管理现金,一步步把这个本地的销售网络编织起来。
经销商经过了培训,就会学着把中国的市场营销模式,和非洲用户的特点结合起来。比如,在非洲乡下,传音会用家禽来做手机的推广。遇到节日就“以机换鸡”,买一个智能手机,送一只大公鸡,鸡圈就在零售店外边。这种场景,一个生活在北京或者上海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但是在非洲,这个策略非常有效。
你看,在国内我们讨论商业策略的时候,现在经常强调的,是要做轻资产,要四两拨千斤。这听起来当然很有诱惑力。但是在非洲我们看到,一个企业想要成功,想要笑到最后,往往需要深挖战壕,把自己做重。而且,这个重说的还不是资产上的重,而是要深入到当地的社会网络中,甚至改变当地人的观念。
在《非洲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那期节目里,我曾经提到过,很多中国公司在非洲会遇到一个头疼的文化问题,就是非洲的工人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
你要求别人8点上班,人家9点到就很给你面子了。而且经过深入交流会发现,一些家住在贫民窟的工人,完全没有看表的习惯。他们真是活在当下,每周领一次工资,领完就不来上班了,不到三天花完了,实在没辙了,再回来要求工作。
那怎么办?得到上《组织行为学》的主理人李育辉老师,分享过另外一家中国公司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
这家企业用了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办法,就是给非洲员工评劳模。
每个季度评一次,谁按时上班,就给谁发大奖、发大红花。而且这个奖状的发放,还非常有仪式感,得当地的政府领导发,还得送到别人家里去,阵仗搞的非常大。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把全村的人都引出来。领导的戏还得做足,一见到劳模父母,就得上前紧紧手,说:感谢你,生了一个好孩子。
你想,这得多有面子。同村的人虽然不知道这个人在哪里工作,奖状上写了啥。但是他们都能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人肯定很厉害,因为村里从来没人能获得政府奖励。这也让员工看到,守不守时,好不好好工作,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更关乎到他在整个村子里的面子。
这个方法,背后是有一套理论支持的。李育辉老师说,这叫做“工作嵌入”。我们通常认为,公司只能在工作场所对员工施加影响力。但有一类企业,把影响力扩散到了工作之外的场所,嵌入到了员工的社交网络里。比如,在员工的家庭当中,为他创造荣誉感。这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利益交换。这种激励方式的效果,甚至可能超越升职加薪的效果。
好,以上是中国公司在非洲做生意的经验。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些做法,你可能会觉得很神奇,脑洞很大。
但是,稍微一想,你就会发现, 三四十年前,中国市场不也经历过类似的状态吗?
比如说,传音培养本地经销商这一点,不就是复制了中国企业的成长模式吗?
在改革开放之初,像可口可乐、惠普、东芝、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来到了北京、上海。他们建立代表处,有了第一批外企。而我们不就是从这些外企高管上学习到了职业化、学习到了怎么做管理、怎么做营销,甚至学习了怎么穿西装、怎么讲PPT。
然后第一批本地员工再带着经验从外企离开,把这些经验复制到了本土企业,一步步让经验开枝散叶、生根发芽。这也让近十年,中国本土公司成熟起来,在消费电子、快消品、日化、零售等等领域开始全面超越自己曾经的师父,而且还开始了全球化的战略,比如现在到非洲去,复制中国市场40年前的经验。
所以你看,一件事看起来很新鲜,往往不是因为我们见得少,而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参照系。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