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在我的同事里,有一种人一直让我特别佩服,就是那些能同时拉开多条业务线,每场仗还都打得特别漂亮的人——今天为你邀请到的驻场导师蔡钰,就是这种人。她身兼三个身份:得到大学的教研长、得到职场能力系列课程的总负责人,以及《批判性思维》课的主理人。
据我观察,蔡钰能做到这一点,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总能一针见血地分析问题,把精力用在最要紧的地方,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种能力,源于多年以来她对自己批判性思维的持续训练。
今天的#邵恒帮你问#,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蔡钰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
回答:所谓的“新闻反转”,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三个——
这三件事加起来,我认为背后其实是一个有意义的变化:社会的信息供应方式在进化,它开始把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的信息片段都展示给你看。
以前没有互联网,或者没普及互联网的时候,信息渠道有限。所以,你看到一则新闻的时候,通常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事情已经在信息渠道那边完成了定性。换句话说,信息渠道拿走了“定义事实的权力”。
而互联网技术,让我们能够更快地获取到信息,等于是把一则新闻从发生、到传播、再到被定性的过程,不断地摊开给你看。所以,有的消息还没被确认、没被过滤就变成了你手机上的弹窗。
所以,所谓的“反转”,其实是我们拥有了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能看到不同阶段、不同维度的信息片段,因此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我个人是非常感激这件事的。
这是为什么我说“新闻反转”的时候要说所谓的,要打引号。能够看到新闻的反转,是说明你的信息环境没有被单一渠道垄断啊。
判断真相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如果你觉得“新闻反转”很烦人,你可以选择别关心它,或者相信权威渠道就行了。我在《批判性思维15讲》这门课里就说到,要爱惜你的思考成本,也是这个意思。但同时,我非常建议你要提醒自己的是,当你选择相信某个信息渠道的时候,是在把“定义事实的权力”让渡给它,请你务必确认,它值得。
回答:因为不清楚你指的行动力降低具体发生在什么领域,所以我们没法仔细讨论。不过,这个问题在投资界其实是个典型问题。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就进行了的行动,行动的结果只能看运气了。那对应的,你也需要面对损失的风险。
所以,想要快速行动,你只需要搞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就行。换句话说,就是想明白你愿意为这个行动设置怎样的止损线,然后在止损线的范围内允许自己“鲁莽”一点。
比方说,2块钱买一张彩票,那最多损失2块钱。没有深思熟虑就去创业,那我们最多允许自己损失3年时间。我还想多吃一块蛋糕,那大不了重1公斤。或者没有搞清楚对方的心意就表白,那大不了连朋友都做不成。
想明白了,就可以。
回答: 我想先反过来问您一个问题,比方说我有这么一个观点:“王富贵不会编程,虽然这不是招聘要求的问题,但这会造成这个招聘要求的实用价值受限。”
我的这个观点您认同吗?对我来说,认不认同这句话,取决于我们到底是要解决哪个问题:是要替王富贵解决工作,还是替岗位找到适合的人。
你说到一种局面:你们说得都不太对,但是我也不知道哪里对。
这确实是这样的。批判性思维不负责构建,负责构建的是创造性思维、成长型思维这些建设性的思维能力。
但是,批判性思维其实能帮你定义出真问题。用批判性思维追问下来,你其实会到达这样一个局面:“你说得不太对,具体不对在这里和那里。”
那么,接下来,是忍受这些瑕疵接受这个方案,还是换一个方案,还是建设性地解决这些瑕疵,就都是好选择。因为你们对这个方案的理解已经更清醒和到位。这个时候,哪怕你们仍然接受原来的方案,也不再是对风险一无所知。
回答:我认为是不矛盾的。因为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你纠正自己,把自己变得绝对中立、没有分别心。我们在课里说,你需要的是弄清楚自己的思维倾向,弄清楚自己是基于什么立场在认知、在给出某个主张。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自己做到自洽和公正就很好。
什么叫自洽,什么叫公正呢?
举个例子来说:在公共场所,你从来不会旁若无人地大声聊天,你也讨厌看到陌生小孩大声哭闹。这是因为你有一个立场:在公共场所不应该打扰到其他人。这没问题。
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大声哭闹吵到了你,你冲他大吼让他别哭了,那么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就不太自洽、也不太公正了。
首先, 你冲小孩大吼的行为也干扰到了其他人,这跟你自己的立场是相悖的,不自洽。
其次, 你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却要求小孩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在使用双重标准,不公正。
这就是为什么说,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你抛弃立场,而是让你能在自己的立场当中保持自洽和公正。
那上面这个例子应该怎么做?批判性思维不回答。批判性思维只评估你的思考和决策质量,不给建设性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课程里讲到的,批判性思维本身有局限性,需要其他的思维能力来补。
回答:20岁的海清坐在台下的话,她跟40岁的海清不但身处不同利益立场,还身处不同的年龄段。一个演员,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已经享受过资源红利和倾斜,在中年之际仍然要求市场的同一批资源不去眷顾年轻人,而是继续向她所在的中年阶段倾斜,那么,她并不是在为某一个群体争取权利,而仅仅是在为“自我”争取权利。这种主张对其他演员并不公正,背后的价值观也不能说是稳定。
实际上,这种主张如果真的实现了,对海清未必是好事。因为无论是好角色、资金还是市场兴趣,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40岁的演员是文化资本的青睐对象,那么当年那个20多岁的她,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机会去崭露头角了。
另外,海清的这番话里还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她的大概意思是说,市场和题材都在远离中生代女演员,导致姚晨不得不亲自做监制、梁静自己做投资,来寻找演戏的机会。
这句话有意思在哪里呢?这句话里面有两个预设:一个是“机会不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创造”,一个是“风险不应该由我们来承担”。
演员演戏是拿固定片酬的,但导演和制片人却是要承担少赚钱甚至亏损风险。
在商业社会里,导演和制片人选择的题材肯定是会去呼应市场需求的,这样一来获得商业回报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如果忽视市场最显性的需求来创造题材,背后也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亏损风险。
在这样一个市场规律面前,单方面的要求导演和制片人多启用中生代女演员,其实等于是在要求对方背负不必要的风险了。这肯定不公平。
那怎么公平呢?这种风险如果是你自己来承担就是公平的。所以,其实姚晨当监制、梁静做影视投资,我认为都是非常可敬、也非常有建设性的探索,是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自己承担自己的决策风险。
听了蔡钰的回答,我自己感觉就像是上了一节批判性思维的实战课。如果你想跟着她学习,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那么你可以点击文稿下方,订阅她的课程。
好了,这就是本期#邵恒帮你问#。我是邵恒,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