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韩亮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两天,很多车主都注意到了一条新闻,那就是:工信部发布消息,明确提出将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燃油汽车禁行区等等试点。假如试点成功,下一步还会统筹制定燃油汽车退出的时间表。有很多人就不禁好奇了:那在未来,燃油车会不会被完全禁售呢?
我注意到,其实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禁售燃油车的意向。在德国、荷兰、意大利、印度还有美国加州就已经公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意大利首都罗马甚至宣布,在2024年就会全面禁售燃油车。
那我们也知道,限制燃油车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各个国家近些年来也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可问题是,现在居然到了要全面禁售燃油车的地步,真的需要迈这么大的步子吗?
还真的需要。我最近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减排现在有多紧迫。你可能想不到,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的金融系统构成了威胁,甚至很有可能引发下一场金融危机。一旦金融系统崩溃了,那可真是一场全球性灾难。
今天的《邵恒头条》,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你可能觉得有点费解,为什么气候变化这件事,会跟金融扯上关系呢?还真有关系。你还记不记得飓风桑迪?2012年10月,飓风桑迪呼啸着扫过了纽约曼哈顿,狂风暴雨带来大面积停电,结果是:华尔街直接关停。这是国际金融系统第一次亲身体验到极端天气的威力。
其实,不光是纽约,几乎所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在极端天气的面前都非常脆弱。比如说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都是从港口城市发展而来的。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升高,赋予了风暴更大的破坏力,一旦极端天气来袭,那么这些金融中心首当其冲,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当然了,气候变化对全球金融系统的冲击还不仅仅停留在飓风和洪水方面。现任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就总结了气候变化会引发的三种金融系统风险。
第一种风险,是“保险体系失效”。保险,我们都知道是经济的减震器。举个例子来说,在飓风桑迪来袭的时候,有很多的人的房屋和建筑都遭到了损坏,也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但是那些上了财产险和意外险的受灾人群,最终得到了赔付。那赔付的钱是哪里来的呢?除了他们自己交的保险费,更多的是来自于内陆地区没有受灾的人。保险体系就是用这种方式,分散了冲击,降低了极端天气对社会的伤害。
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每年财产险和意外险的保费,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1.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其实就是保险体系的“天花板”。假如极端天气的频次和危害在可控范围内,那么保险体系还可以覆盖,还可以吸收掉冲击。但问题是,如果气候危害超过了保险体系的承受能力,那怎么办呢?
这可真不是杞人忧天,气候变化已经让极端天气的危害大幅度增加了。有统计就发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跟气象灾害相关的保险损失上涨了五倍,达到了每年550亿美元。那些保险覆盖不到的损失,更是每年有上千亿美元。
你可能听说过,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AXA,这家公司的前CEO就警告说,“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的话,保险还能应付;但是如果升高4摄氏度,那将是一个没法保障的世界。”
你要知道,保险企业如今已经深深扎根在全球金融系统里面了,变成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因为通过保险聚集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其他资金市场、银行、基金,这对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假如保险体系失效了,那么真的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系统的地震。
你看,从保险的角度来看,你也能感受到控制全球变暖的紧迫性吧?那你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那没什么可说的了,咱们就减排吧。可研究人员却认为,减排当中也蕴含着一些特殊风险,也就是文章提到的第二种风险,叫“资产搁浅风险”。
这里所说的资产,指的是传统的化石能源资产。假如我们要把全球变暖控制住,那目前已知的大部分化石资源都不能再开采了,也就相当于“搁浅”了。那这会怎么样呢?这会在未来20年,让全球的石油、燃气和煤矿企业收入减少28万亿美元。
而现实是,石化行业在全球金融系统当中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据据测算,跟传统能源行业相关的股本和固定收益资产,几乎能占到国际金融市场总资产量的三分之一。搁浅这部分资产带来的损失,全球金融系统可能承受不起。
这还不算完,文章还提到了第三种风险,叫“责任风险”。这个风险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污染严重的石化企业,老百姓会不断把这些企业告上法院,来索取巨额赔偿。在过去的26年里,美国民众就一直在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提起诉讼,总体来说,这样的诉讼胜诉几率很大,企业赔偿的几率也很大。
被告上法庭的甚至不光是污染企业,还有政府。就在不久前,美国27个州和城市组成联盟向法院提起诉讼,控诉美国的联邦政府不能够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那你可能觉得,这听起来也是好事,毕竟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他们起码在推动企业和政府承担责任呀。不过,文章的作者却指出来,舆论压力可能会造成政府反应过激,出台过于激进的政策。
举个例子来说,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远在欧洲的德国反应很激烈,有很多老百姓都反对德国发展核电。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反常态,宣布要立即关闭运转时间最长的7座核电站。结果直到今天,德国能源机构也没从这个政策当中缓过来。
那这正是最令人担心的情况——有些国家的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能拖就拖,可一旦出了事,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又突然出台应激性的减排措施。这对全球金融系统来说,是最糟糕的局面。
那难道就没有应对办法了吗?还是有的。文章就特别提到了中国,认为中国在减排上最“给力”,比如大力发展太阳能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等等。不过在此基础之上,文章还建议各国的中央银行行动起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我一一来给你说说——
第一个策略我们都懂,那就是对金融行业密切监管,这我就不多说了。
可光这样还是治标不治本。治本之法,是让全世界快速实现碳减排,不让气候变化进入最糟糕的局面。
那么第二个策略,就是发行“绿色债券”,也就是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绿色项目产业的债券。在2017年成立了一个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叫做“绿色金融体系网络”(NGFS),这个网络的成员包括绝大部分的G20国家的中央银行。咱们国家的央行也在其中。绿色金融体系网络大力推广的,就是绿色债券。
中国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领头羊。有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末,今年中国一共发行了99只绿色债券,规模突破了1600亿元。
但文章认为,单凭绿色债券还是过于温和。所以作者建议的第三个策略就是:全面征收碳税。只有给碳合理地定价,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明确的导向效果。
同时,政府和国家级的银行最好也能对碳减排方面的投资提供长期贷款。而中央银行则应该在资金方面,为这些长期贷款“兜底”。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我带你从金融的视角,来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绝不只存在于气候层面。它的威胁已经开始动摇金融体系了。应对气候变化可不仅是生态和环境部门的事,还需要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参与其中。
当然,我觉得落到每一个个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要转换心态。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适应,也许你还能在危机当中能发现机遇。
这周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邀请到的驻场导师是我的同事,贾行家老师。贾老师本人是一位作家,已经出版了两本散文著作。他现在的身份是听书的专职作者,也是得到上三门课程的主理人,分别是《贾行家说老舍》,《贾行家说聊斋》以及《贾行家说武侠》。
我一直很佩服贾老师,一方面是佩服他的写作能力,因为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极强。另一方面,每次听他聊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总能有新奇的视角。如果你想听听他对文化现象、文学或者写作的见解,那么欢迎你向他提问。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