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阿里巴巴迎来组织变革一周年。第二个是,全国多地宣布关停汽车客运站。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阿里的变动很密集。比如,前几天,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网络技术公司,更换了法人代表。汪海正式卸任,蒋芳将出任。再往前几天,3月底,阿里旗下的高鑫零售,也更换了CEO。再往前,3月中旬,阿里集团的CEO吴泳铭发了内部全员信,宣布盒马创始人,今年60岁的侯毅将荣誉退休,并卸任盒马CEO。
这些具体的信息不重要,听听就算。但是,你可以留意一下这些信息透露出的感觉,就是阿里,似乎一直在折腾。从去年的3月28日开始,阿里宣布推动公司成立2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组织变革。变革的核心,是把原本的一个大集团,打散成1+6+N的模式。1就是阿里集团,6指的是包括淘天在内的6大业务板块,N代表其他的业务公司。哪个公司将来做好了,可以单独上市。简单说,就是各路英雄各奔前程,看谁的本领大。
到今天,距离阿里宣布组织变革,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天。这400天里又发生了很多事。
比如,去年年底,阿里的市值一度被拼多多反超,马云罕见地做了内部发言。里面提到,阿里会变,阿里会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寒冬里。就在前不久,还有消息说,马云和蔡崇信大规模增持阿里股票。
而过去这段时间,阿里最大的变动就是,业务策略方面,从去年的分拆,变成了今年的聚焦。也就是,原来被分散出去的力量,现在正在被召唤回来,有点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的架势。
比如前不久,盒马暂缓公开募股计划,菜鸟撤回了上市申请。再比如,阿里相继减持了B站和小鹏汽车。根据阿里巴巴在港交所的公告,截止到2024财年的3月底,阿里已经完成了125亿美元的回购。成为过去一个财年回购力度最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再比如,体现在组织架构上,阿里的CEO吴泳铭,直接出任淘天集团的CEO。还有消息说,尽管阿里没有正式宣布停止1+6+N,但在阿里内部,1+6+N的分兵作战策略,现在几乎没人提了。
总之,从聚焦到分拆,再回到聚焦,就像蔡崇信说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那么,在阿里折腾的这一整年里,都获得了哪些思考呢?前段时间,现任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跟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首席执行官尼古拉·坦根,做了一场对谈。主要讲了这段时间的思考。这篇访谈在网上传播很广,完整内容咱们就不展开了,单说其中的三个思考。这些思考不仅有关于阿里的,也涉及对目前市场的洞察,以及给年轻人的建议。
第一,关于阿里的客户到底是谁?蔡崇信在访谈中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当我们审视和自我反思时,我们知道阿里落后了。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真正的客户是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认错误,过去我们可能没有关注用户体验。
注意,这段话里有两个词,客户和用户。一字之差,信息量很大。前段时间,刘润老师还为这四个字,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客户和用户的区别是什么?借用刘润老师的话说,为你付钱的人,是客户。为你付钱的理由,是用户。
比如,电视台,在咱们国内,绝大多数电视频道都是免费的。每个月交的十几块有线电视费,并没进电视台的口袋,而是归地方的网络运营商,比如北京的歌华有线、浙江的华数集团,等等。电视台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因此,对电视台来说,广告商直接付钱,就是客户。但广告商为什么付钱?是为了向观众推销产品,是冲着观众去的。观众就是广告商付钱的理由,就是用户。
再比如,市面上的儿童舞蹈班。推销员肯定不会直接跟孩子对话,而是先跟家长聊。因为家长付钱,是客户。而接下来,舞蹈班会努力让你看到孩子在培训过程中的进步,因为孩子的进步是家长付钱的理由。
同样,回到淘宝。淘宝的主要收入,包括佣金、广告费、摊位费,全都是卖家交。对它来说,卖家就是客户,而买家是用户。
而蔡崇信所说的,过去没有关注到用户体验。这也许是在说,过去淘宝的资源,过多地向卖家倾斜,在交易策略上,过多顾及卖家,结果反而降低了买家的体验。
比如,关键词竞价,这个服务是指向卖家的。但问题是,卖家花出去的钱,都会绕一圈变成买家掏。类似的指向卖家的服务越多,买家需要承担的成本就越高。而买家只在乎性价比,不划算自然就不买。回顾淘宝刚成立的时候,规则全力向买家倾斜。买家不付款,商家就收不到钱。这就导致用户愿意留下来,进而商家也舍不得走。
而现在,淘宝的策略又回到了,买家第一,也就是用户第一。比如前段时间,1688被纳入淘宝,为的也是提升价格优势。
这是这场访谈的第一个重点。第二个重点是,蔡崇信给年轻人的建议。
蔡崇信说,建议年轻人学习一两项技能。比如,编程、心理学、数据科学,等等。按照蔡崇信的话说,你必须能够告诉别人,你在某件事情上是专家,这就是你获得尊重的方式。
这话听起来,完全没毛病。但是,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反面。就是假如一个年轻人,没有一项傍身的手艺,尤其他又碰巧加入了阿里这样的大公司,会发生什么?
会被淘汰?这是损失最低的结果。你看,既然进入公司,总得想办法活下去。但又没有傍身的手艺,怎么办?这个人很可能会干点其他的,对自己有利,能提升自己地位的事。比如搞形式主义,搞办公室政治。而且越是大公司,这些人可发挥的空间就越大。你觉得时间长了,这对公司,对他自己,是好事吗?
我还记得很早之前看《罗辑思维》的时候,罗老师讲历史,说过一个洞察,叫所有的坏,最初都源于能力不足。从这个角度看,掌握一门手艺,不仅是在增长自己的能力,也是在保全自己的人品。
蔡崇信的第三个重点,是对目前市场的判断。比如,关于芯片,蔡崇信说,目前中国在高端芯片上,有两年的技术落后,而现在中国厂商手里的芯片储备,大概够用18个月。正好给我们留出了追赶的时间。再比如,说到消费,蔡崇信引用了当前的居民存款数据。现在的居民存款足够多,只是大家的消费意愿不强。换句话说,潜力肯定有,关键是把它激发出来。总之,总体上是乐观的。
好,关于蔡崇信的思考,咱们先说到这。我们可以把阿里过去一年的变革,看成一场辩论。一方的观点是卖家为先,分兵作战。另一方的观点是聚焦淘宝,回归用户。至少目前看,坚持聚焦电商,聚焦用户的这一方,取得了胜利。
最后,还有个后话,关于阿里的变革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618或许能见分晓。咱们到时也可以留意一下。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今年开年,又有不少客运站宣布关停。比如,东莞市厚街客运站宣布从3月6日起停止营业,潮州市粤运汽车运输公司宣布从2月15日起关停客运站。客运站关停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现象。去年2月,运行了30年的海南海口汽车站申请关停。更早之前,安徽、四川、广东等地区也陆续关停了不少客运站。
客运站“关停潮”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供需失衡。随着高铁以及私家车的普及,长途汽车站的客运量持续下降。这个道理并不复杂。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倒不是客运站本身,而是它背后的另一个主体,大巴车公司。你看,原来这些公司的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来源于客运站,但现在客运站不行了,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其中一个关键的方向是,出海。而且中国大巴车出海,一开始就势头很猛,有点出道即巅峰的架势。
比如,宇通客车在丹麦的纯电动公交市场占有率超过50%。每两辆丹麦的电动公交车中,就有一辆来自中国。再比如,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超过1500辆中国客车为赛事提供运输服务。
那么,中国大巴,是怎么打开海外市场的呢?前段时间,《价值星球Planet》专门做了分析。主要是因为,中国大巴车有这么几个优势。
第一个是,政策优势。中国客车出海的主要客户,大多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其中,泰国、以色列、智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销量占比最高,销量前十的国家占总出口量的61%。比如,南昌百路佳客车公司在2024年接到的新订单,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沙特阿拉伯。再比如中通客车,在今年2月份也跟沙特达成了1022辆客车的交易;还有金旅客车,在今年2月份跟越南达成207辆公交车的订单。这是政策加持带来的增长。
第二个是,技术优势。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占全球份额的95%以上,已经连续8年世界第一。这个制造优势,也同样体现在新能源大巴车上。中国新能源公交车线路的长度超过1000万公里,全球第一。在过去10年里,新能源公交减少了70%的城市公交碳排放。这个过硬的技术功底,也让中国新能源公交车成为很多欧洲国家的首选。在英国、葡萄牙、芬兰、比利时等国家,都能看到中国新能源公交车。
第三个是,经验优势。要知道,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巴车就是中国城乡运输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而且由于国内各地的地形和气候差异,中国大巴车积累了大量的设计经验。因此,面对出海,中国大巴车在本土化方面优势明显。比如,针对乌兹别克斯坦的高温干燥的气候,金龙客车专门配置了高功率散热器。再比如,针对泰国雨季长、温度高、湿度大的气候特征,安凯客车采用了全承载车身结构以及整车阴极电泳技术,让整车的防腐防锈能力更强。再比如,冰岛,大约11%的国土面积都被冰川覆盖,宇通客车专门研发出了一整套低温解决方案。再比如,针对欧盟国家,比亚迪在转向、噪声、客车结构等方面做了调整。
你看,过去我们经常说,要么留在舒适区,要么走出舒适区。但是,中国大巴出海,提供了第三种可能性,就是创造新的舒适区,把过去积累的优势,带到一个新市场。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蔡崇信关于阿里的思考。可以概括成两个聚焦:聚焦用户,把用户体验当成最重要的因素;聚焦主业,让原来的分兵作战,回到淘天业务的主线。
第二,中国大巴是怎么打开海外市场的?关键在于,在政策的加持下,把过去积累的复杂技能,落地到海外的新场景。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