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 | 如何打造家庭文化?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今天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在过去70年,中国绝对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实现的发展进程。

不过我观察到,飞速迭代的生活也给普通人的家庭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像我这一代人对这点就感受特别强烈。

比如说我的姥爷,他是山东的农民,也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他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国,到今天获取信息还是靠听收音机的广播。而我呢,不仅有机会出国留学、旅游,而且还成长在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从电脑到智能手机到现在的物联网设备,都已经是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跟姥爷只隔着一代人,但是要是放在西方,那恐怕是三个代际的差异。这要是放在历史上的其他时期,那恐怕是十几代人的差异。你也可以想象,我和姥爷之间经常会出现观点的不一致。

在这样情况下,怎么能愉快地沟通,并且建立起一个包容的家庭氛围呢?

我跟得到上的戴愫老师聊起来这个话题,她提出一个观点:企业做文化建设的方法,同样可以用来建设家庭文化,解决家庭里的沟通问题。而且,她还跟我分享了三个具体方法。

戴愫老师是一位企业咨询顾问,她有特别丰富的经验,帮阿里巴巴、苹果这样的跨国企业做跨文化沟通的培训。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把她分享给我的方法,分享给你。

你也知道,像是语言不通、彼此不理解对方文化的问题,在跨国企业里太普遍了。你想想,一个中国员工和一个非洲员工之间的认知差异,那恐怕比我和我姥爷之间的差异要大得多了。这种情况下,他们是怎么突破沟通障碍的呢?

戴愫老师说,她给企业的沟通建议是:从“我的世界”,跳到“他的世界”。也就是说,从对方关心的角度讨论问题。

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平时我们说的“换位思考”吗?还不太一样。戴愫老师说,这并不是要你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出发,替他们着想,而是要在保持自己立场的同时,找到双方舒适区的交集点。

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在沟通的时候,西方人的沟通习惯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而东方人觉得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有进攻性。那在这种沟通场景中,东方人就可以在谈话时看着对方的鼻子、眉毛。这样既可以表示尊重,也不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

同样的方法,在更复杂的场景也依然适用。戴愫老师曾经参观过VIVO在印尼的办公点。VIVO在当地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当地的员工不够勤快,不能接受加班。不过,这也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印尼人的宗教信仰让他们觉得,加班、赚更多的钱,是一种贪婪的表现。

那VIVO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就是用从“我的世界”,跳到“他的世界”的方法。

中国的经理就开始琢磨,印尼人到底有哪些自我实现的追求呢?为了搞清楚印尼人的价值观,他们开始研究《古兰经》。结果发现里面有300多节经文,都在劝告人们学习知识,甚至有一句经文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往而求之。”这句话字面意思说的就是,就算是远在中国的知识,也要去寻求。

这么一来,公司的管理层理解了,原来印尼人在自我实现的时候,重视知识。

于是他们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和员工进行沟通。他们对当地员工提出的目标是:“做人当做四种人,要么有知识,要么学知识,要么听知识,要么爱知识。切莫做第五种人”。而工作,是获取和应用知识最直接的途径。这么一来,印尼员工的敬业度果然有了明显的改善。

你看,在这个案例里,其实双方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却在对方能认可的价值观当中,找到了跟自己的交集。这就是从“我的世界”,切换到“他的世界”。

那放在家庭环境里,这种方法怎么用呢? 举个例子,你的孩子从学校回来,告诉你他在学校打人了。如果你跳起来说:“你怎么可以打人?”他可能马上就心凉了,以后再也不会和你说真心话了。

那这时候应该怎么做呢?你应该咬牙切齿地说:“那个人很讨厌吧。他怎么你了?”你用这句话在“他的世界”里获得了通行证,只要这种连接在,你就有机会去影响他。

戴愫老师还给我举了一个自己家庭的例子。我们都知道,老人家一般都比较节省,所以一个很容易爆发矛盾的冲突点,就是在怎么花钱的问题上。所以,在劝老年人花钱的时候,戴愫老师会从怎么省钱这个角度入手。

 比如说,她劝自己的父亲买保险时,是这样说的:“你看,大伯如果提前买了保险,他今年住院的小十万完全可以省下来。”用这种方式,长辈们就不会觉得现在买保险是花钱,反而是在为未来省钱了。

这就是打造家庭文化的第一步,从“我的世界”跨越到“他的世界”。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方式。

那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就家和万事兴了呢?当然不是。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如果只是“兼容并蓄”,那还是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有文化差异的人,也能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并且用这一套价值观来引导每个人的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都有一套“价值标语”,就像前段时间我们讲过的,阿里巴巴的新六脉神剑一样。

戴愫老师告诉我,家庭其实也可以设定自己的价值观,比如仁爱、自信、开放等等。

不过她特别指出来,要想让价值观真的发挥出作用,让文化变得“有效”,那么还得额外做一个步骤,就是给价值观排序。在企业里,只有价值观有优先级,员工才能知道在需要抉择的情况下,应该以什么为重。

比如说,迪士尼的企业文化是“安全、礼貌、优秀、效率”。当一个游客中途拦住穿梭大巴,要求上车时,你是应该为了礼貌而停车,还是应该为了安全继续前行?根据企业文化的排序,工作人员在这个时候就不用纠结,因为他做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

又比如皮克斯,他们的企业文化是:“品质、效率”,品质排序第一。所以在皮克斯,当剧本选好后,大家按照一步步流程制作,好不容易出了样片。可如果样片不够吸引人,皮克斯也会毫不犹豫地修改剧本,将流程上的所有步骤推倒重来。这就是因为品质是第一位的。

同样的,要想使你的家庭文化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对你选择的价值观做排序。

比如在“关怀”和“独立”这两个价值观当中,如果是把独立排序在第一的家庭,可能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用睡袋、婴儿床、婴儿房为他创造独立空间。在孩子长大之后,父母可能也不觉得自己有义务在经济上继续供养,也没有照顾孙辈的义务,彼此之间的界限很清晰。这就是把独立放在第一位的家庭文化。

家庭的价值观有了,还进行了优先级的排序,这已经完成了大半工作。不过你肯定也知道,真正难的是执行。阿里巴巴之所以做得好,就在于他们通过一套考核、选拔的机制,让文化渗透到了每个人的行为当中。

那在家庭化境下怎么执行呢?戴愫老师给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通过“仪式感”对家庭文化进行固化。

我相信仪式在公司里是很常见的。比如说公司的外出团建,每周的茶话会或者年会,都属于仪式,具有集体性和规律性。对于我们公司来说,罗老师每年的跨年演讲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活动。

在家里,具体能有什么样的仪式呢?戴愫老师跟我说,她家的仪式是周日固定开家庭会议。这个家庭会议有固定的议程,包括唱歌、主题分享、讲故事、吃冰淇淋、玩游戏。

可是在实际操作环节总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刚开始孩子们觉得无聊,不愿意配合。所以戴愫老师在后期就对这样的仪式做了三个迭代:

第一,增加家庭会议的趣味性,比如说选择不同的地点来举办会议。像在周末野餐草地上举办家庭会议,或者在海边徒步之后举办,再或者爬山登顶后在山顶上举办。

第二,让孩子把家庭仪式当做一个沟通渠道。孩子平时有要求的时候,戴愫老师可能会说:“明天就开家庭会议了,你在会上提,我们一起讨论。”

第三,把家庭会议作为好消息、重要消息的发布渠道,比如零用钱涨钱通知,表姐要来共度暑假等等,这样的消息都在家庭会议上宣布。

为了让家庭会议的仪式感更强,她还设置了互相颁奖环节。比如“宽容他人奖”、“分担责任奖”、“自我管理奖”、“控制情绪奖”等等。

这样的家庭会议成效很明显,现在已经成了孩子们每周都盼望的时刻。

好,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跟你分享了戴愫老师对于打造家庭文化的三点建议:一是采用跨文化沟通的方式,来提升家庭的包容性;二是对价值观进行排序,创造更有效的家庭文化;三是通过仪式来固化家庭文化,让它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行为当中。

其实,家庭文化不仅仅能增加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文化会自己生长,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也是长久的。在他们未来遇到挫折时,家庭文化会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他们渡过难关。

通过今天的分享,你肯定也能感受到,戴愫老师是一位沟通上的高手。她在得到上的沟通课程《有效提升与陌生人的社交能力》,已经有23万人加入学习了。

如果你也想像戴愫老师一样,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成为一位沟通协作的高手,那么我也邀请你加入学习,为今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冲刺做好准备。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