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把每个十年,活成新的青春期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是清明小长假回来的第一天,我们的节目要涉及到一个很深刻的话题,这就是,生死问题。在过去的三天里,也有很多地方举办了死亡教育主题活动。毕竟,在很多人看来,清明节也是为数不多的适合探讨生死话题的时机。

假如是经常听节目的老朋友,你可能还记得,在2023年的清明节我们做了一次问答实验。当时是问GPT-3.5,它会怎样面对死亡,以及在生死大事上,能给人类哪些建议。当时正是这轮AI热的开端,GPT-3.5那时几乎是一枝独秀。

当时的GPT说,一场负责任的离开,需要提前做好三个准备,分别是,遗嘱、回忆录与生前预嘱。注意,生前预嘱和遗嘱是两回事。遗嘱主要是关于钱的问题,而生前预嘱主要是关于命的问题,它是用来规定自己在弥留状态下要不要抢救,要不要插管之类。

总体来说,GPT认为谈论生死不是一件应该避讳的事,而是一件对人类有益的事,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

而现在,两年过去,这个实验其实很值得再做一遍。为什么?

一来,这两年AI突飞猛进,早就不是GPT一家的天下。这就好比上大学,两年过去,你的老师已经从博士变成了院士,而且同一个学科,你还可以听几位不同的老师讲解,角度更丰富,理解更多元。

二来,从2023年起,正好是疫情之后的又一轮心理学热。网络上,关于内心疗愈,关于生命探索的内容激增。各个内容平台有着大量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要知道,AI的回答是基于网络语料的,更何况现在的AI都可以实时联网搜索。从这个角度看,AI的回答代表了此时此刻人类的观点与共识。

因此今年,我们又问了一遍AI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包括DeepSeek、GPT-4o mini,还有几个国内的大模型。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们把它们的回答做了精编整理,并且剔除了少量的AI幻觉。

再强调一句,我们要听的不是AI的脑洞,而是要看到AI的回答背后,那些隐含在人类语料库里的,关于生死的认识、思考与实践。

今年我们一共做了五次发问。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的生命还剩100年,你会做些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假如你的生命还剩50年,你会做些什么?后面的数字依次减少,分别是,假如生命还剩10年、1年,以及10天,你会做些什么?

那么,AI是怎么安排这或长或短的一生的呢?接下来,咱们正式开始。

第一,寿命还有100年或者50年,这都属于余生还很漫长,因此AI的总体回答逻辑接近,咱们合并在一起说。在余生还很漫长的情况下,AI的回答除了通常的养生、理财、维护好人际关系之外,还提到了这么几点。

首先是总体规划,AI认为人生应该是像《百岁人生》里提到的多段式。40岁之前从事一门专精的职业,40岁之后转型当健康管理师,60岁成为旅行作家,80岁开设人生哲学课程。并且给每个阶段留出3到5年的空当期,用于知识更新。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每5年让自己学习一门新语言。这么做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激活脑区,增加前额叶灰质的密度。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的大脑总体上由两类最关键的物质构成,一个叫脑白质,另一个叫脑灰质。而前额叶皮层是大脑最关键的认知和情感区域之一。总之,每5年学一门新语言,能让大脑保持年轻。

其次,关于健康管理和财富管理,DeepSeek的建议是,要接受与疾病共存的理念,避免过度医疗干预。而在财富管理方面,DeepSeek算了一笔很惊人的账,假如一个人从30岁开始,每月投资4000块,假如运气好,每年的年化收益率都能达到12%,那么等到100岁时,他将拥有11.86亿。当然,这属于理想情况,但时间的复利依然值得重视。

最后,是关于死亡规划。AI认为,一场对自己负责的死亡,应该分成三个阶段。没错,把死亡分成三个阶段。

阶段一是肉身消亡,这是最初的死亡,世界上的多数人会止步于这个阶段。而在此之前,AI认为人们可以参加死亡咖啡馆之类的死亡教育活动。假如有多个子女,还可以和子女开展遗产沙盘预演,避免死后出现遗产纠纷。

阶段二是社会身份转化,也就是,让自己积累的财富、能力和资源,在死后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建立慈善基金,资助社会项目,或者在生前撰写一本《人生错题集》传给后人,也可以借用声纹技术,录制1000期《生命播客》。

阶段三是记忆永续,也就是在生前就训练出自己的数字分身,让它在自己离开之后继续活在云端。AI建议这个行动最好在70岁之前完成,因为这时你的语料质量更高,训练出的数字分身也更贴近真人。

而关于90岁以后,AI的建议是,每年要展开7天的模拟丧失体验。比如,断网、断联、断语,也就是强制让自己七天不上网、不社交、不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参考斯多葛学派的消极想象法。所谓斯多葛的消极想象法,就是想象自己变得一无所有,在这个情况下你能感受到什么,会做什么。AI说,这个练习能够增加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弹性。

总之,在百岁人生这个尺度下,AI认为,人生不是等待终点的马拉松,而是持续进化的交响乐。也许是它自己觉得这句话AI味儿太重,它又补充引用了日本老年医学专家和田秀树的一句话,叫,真正的长寿秘诀,在于把每个十年都活成新的青春期。

好,以上是在生命还有100年或者50年的情况下,AI的建议。那么,假如还剩10年呢?

第二,假如生命还剩10年,AI会怎样度过?它强调了这么几件事。

首先,修复生命中的一切重要关系,以及切断一切不重要的关系。说白了,真正的亲友要加深往来,平时的表面关系干脆就别来往了。具体到行动,AI建议每周设定一个深度对话日,邀请10位最重要的亲友,一起聊聊对生命的感受。同时,可以提前录制下未来几十年的亲友生日祝福视频。把这些视频托管给相关的机构,每到亲友生日就发送给他们。

其次,AI建议,把这10年活得尽可能精致,拿出丰田精益管理的架势来经营自己的人生。比如给自己设计感官强化计划,通过冥想来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并且建立微小时刻博物馆,把每一个美好的时刻都记录下来。再比如,AI建议除了遗产之外,可以把钱分成三份。第一份用来给自己做医疗护理。第二份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心愿。第三份用来做自己的数字遗产托管。

最后,AI再次强调了晶体生命,也就是数字永生。预计从现在算起的十年之后,数字永生技术可能会相当成熟。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脑机接口上传自己的大脑信息。

好,咱们继续实验。

我们问AI的第三组问题是,假如生命还剩1年、10天、1天,你分别会做些什么?

在生命还剩1年的情况下,AI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趁自己清醒时和医生制定详细的末期护理方案,确保自己在神志丧失时,个人意愿仍然能被准确执行。其次,依然是切断无用的社交圈,比如给自己认识的人做一个“见面欲望值”打分,然后只跟见面欲望值最高的20个人来往,其他人就没必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了。

AI的另一个建议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人可以采取时间压缩的活法。也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分成50个阶段。然后每周去重现其中一个阶段。比如,把这周当成自己童年的5到7岁,然后这周就去自己5到7岁生活的地方居住,假如当地已经拆迁了,就在附近找个住处。总之,是用压缩的方式把人生重活一遍。

而当生命还剩10天时,AI把这10天分成了两个平行世界。每天白天用3个小时处理现实事务,包括遗嘱、数字资产、告别仪式设计等等。而每天晚上用5个小时专注于精神创造,去回顾自己的人生。

而在生命的最后三天,AI建议把这三天当成三段人生来过。第一天模拟童年,穿戴童年年代的衣服。第二天模拟自己的成年。第三天模拟自己的老年生活。

当生命还剩1天时,AI的回答与还剩10天的情况很接近,只不过日程更加紧凑。

注意,尽管提问的前提不同,但AI在每次回答时,都提到了数字永生、生前预嘱,以及社交联系。就像前面说的,这也许是因为人类的生死话题语料库里,最高频的词就是这三个。

但是,听到这,有人可能也发现了,AI的回答虽然缜密,但有一个地方明显不符合人类的行动习惯。这就是,它太认命了。你看,人类面对这个问题时,大概率上首先想到的,就是拿出点向天再借500年的架势,想方设法让自己再多活几年,而不是先认命再说。但因为AI的训练方式是反馈强化学习。这个训练方式决定了,AI的目标是让人类给它打高分,因此它绝对不会违背人类的提问前提。

对这场问答实验来说,这算是个小小的遗憾。但换个角度,对人自身而言,这个“不认命”的本能,难道不恰恰是最让人鼓舞的生命设定吗?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