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酷爱花钱的那部分人,正在如何消费?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

第一个,咱们来关注一下奢侈品市场的动向。为什么要关注奢侈品?因为它可能标志着最爱花钱,也最有能力花钱的那部分人的状态。

根据凯恩斯边际消费理论,当经济下行时,奢侈品的销量往往是最后下跌的。因为买奢侈品的都是消费倾向强的人,假如这部分人都不消费,那就说明经济压力是真大。而经济回暖时,最先复苏的也往往是奢侈品这类享受型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用户最乐观,他们能最先嗅到经济回暖的气息,然后大胆消费。

简单说,按照凯恩斯边际消费理论,奢侈品市场好,不一定意味着消费好。但奢侈品市场差,那说明人们的消费信心是真不行。当然,这个理论在经济学家里也存在分歧。但它至少说明,在观察消费趋势方面,奢侈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系。

那么,过去一年奢侈品市场有哪些变化呢?

根据贝恩咨询的数据,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是罕见地出现了明显负增长。有多罕见?除了疫情初期之外,上一次出现明显负增长,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

乍一看市场压力确实很大。但假如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奢侈品市场里,出现了很多细微的结构性变化。

接下来,咱们就展开说说其中三个值得留意的趋势。

第一,顶奢的韧性依然强劲,最有钱的那部分人想怎么花还怎么花。

要知道,奢侈品的内部也有鄙视链。比如买包,这个鄙视链顶端的就是爱马仕。人们形容一个东西奢侈,也会用爱马仕来比喻。像钢笔中的爱马仕、自行车里的爱马仕、运动鞋里的爱马仕等等。而爱马仕2024年的收入是152亿欧元,同比增长15%。而且它去年还一直在涨价,从2024年1月就开始全线上调价格。

爱马仕涨价的底气从哪来?关键动力之一,是他们的VIC客户,Very Important Client。VIP是贵宾,VIC就是超级贵宾。根据贝恩咨询的数据,全球大概有4亿奢侈品消费者,其中VIC客户占比不到1%。但这不到1%的人每年大概要贡献30%的销售收入。

这部分人多数被归类为超富群体,也就是富豪中的富豪。要知道,在富有人群中依然存在二八定律。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而超富群体就是富人中的前20%。这部分人的消费行为几乎不受经济周期影响。他们也一直是各国市场里最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当然,对这部分VIC客户的开发,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比如爱马仕,尽管他们自己没有承认过,但坊间关于配货制的说法从来都没中断过。配货制,就是你想买一个高级包,得搭配着其他东西一起买。表面上一个包十万,但配上其他的东西可能要几十万。这就导致爱马仕出现了一批长期的忠实追随者。同时,爱马仕也很重视对这部分客户的运营,经常搞一些私人发布会之类。

换句话说,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VIC客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而当市场压力大的时候,VIC客户可能会成为品牌最重要的护城河。

第二,奢侈品也开始流行小确幸。也就是,很多人买奢侈品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一点小奖励,这导致那些小额奢侈品比以前更受欢迎。

比如,2024年,LVMH集团的香水和化妆品业务,在集团整体颓势的前提下实现了增长。再比如,全球三大奢侈品集团,LVMH、历峰、开云,其中主要经营皮具的开云集团去年的业绩降幅最大,下降了44%以上。但唯独开云的眼镜部门增长明显,去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了32%。

而香水、眼镜、化妆品,相比于皮具、时装、箱包,都属于小额奢侈品。同时,很多奢侈品也越来越看重中产群体,推广方式越来越大众化。比如,奢侈品跨界联名的跨度明显变大,LV和MANNER咖啡联名、Fendi和喜茶联名,等等。一些奢侈品正在想办法进一步向中产靠拢。

第三,Z世代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关键力量。

根据小红书2024年发布的《奢侈品趋势白皮书&人群灵感图鉴》,Z世代年轻富豪,已经成为影响奢侈品业绩的关键力量。奢侈品消费人群中,50%的用户是“95后”,35%是“00后”。贝恩咨询预计,到2030年,Z世代占全球奢侈品市场消费的比例,将达到25%—30%,千禧一代预计占到50%—55%。

就比如豪华车领域,阿斯顿马丁、宾利和劳斯莱斯销量都在收缩,但更偏向年轻人的兰博基尼却在增长。

再比如,2024年有个奢侈品牌增长很快,业绩甚至追上了爱马仕。这个品牌叫Goyard,国内一些消费者叫它“狗牙”。狗牙主要是做包,包的外观就像蛇皮袋,而且主打的是皮实耐用不怕脏。它的主要受众就是年轻人。据二手奢侈品电商Rebag的统计,2024年Goyard 的保值率是104%。没错,假如你去年年初买了这个包,到年底卖出去可能还能小赚一笔。

好,刚才咱们说的是,2024年奢侈品市场呈现出的三个趋势。首先,在总体面临压力的情况下,顶奢的消费群体依然强劲。其次,为了迎合中产,很多奢侈品也开始了小确幸叙事。最后,年轻消费者依然是奢侈品未来最依赖的群体之一。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段时间,奈飞公布了《鱿鱼游戏》第三季的播出计划,预计第三季将在2025年6月播出。其实,第三季是和第二季一起拍摄的,只不过播出时间晚一点。

《鱿鱼游戏》是奈飞推出的第一部现象级的韩剧。后来奈飞之所以拍了那么多的韩剧,最初的信心主要就来自《鱿鱼游戏》。同时,这几年奈飞也在拍日剧,而打开奈飞日剧口碑的,是四年多之前的《弥留之国的爱丽丝》。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巧合。《鱿鱼游戏》和《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用的其实是同一个故事蓝本。这个蓝本叫做,大逃杀。《大逃杀》原本是日本导演深作欣二在2000年拍摄的电影。故事不复杂,就是神秘组织把一群高中生困在一座岛上,每个人随机抽一件武器,有人抽到机关枪,有人抽到水果刀,也有人倒霉抽到一把扇子。然后大家自相残杀,只有最后活下来的人能离开这座岛。

怎么样?听完是不是觉得有点耳熟?很多电影其实都借鉴了这个蓝本。

说到这,也就引出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模式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按照通常的想象,这是编剧的功劳,全靠想象力。但是,有位日本的文化评论家,叫宇野常宽,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

按照宇野常宽的研究,《大逃杀》模式的出现,并不是巧合,而是整个社会文化层层传导的产物。

什么意思?宇野常宽说,在2000年《大逃杀》出现之前,日本的社会语境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6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快速重建期。这段时间日本经济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而且反美情绪高涨,社会运动频繁发生。宇野常宽把这个阶段称为“无物而有物语”的阶段。物,指的是物资。物语,指的是故事。无物而有物语,意思就是尽管物资匮乏,但人们心气儿很高。

因此,这个时代的日本影视剧就很流行拯救世界之类的宏大叙事,《奥特曼》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1991年泡沫经济破裂之前。这期间日本经济增速放缓,消费扩张,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尤其是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经济进入了短暂的泡沫时代。宇野常宽说,这时人们走向了“有物而无物语”的时代。也就是,钱有了,但缺少人生的价值感。

因此,这个时期影视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塑造意义感。《龙珠》《圣斗士星矢》等就诞生在这个时期。这类作品的核心设定是,人生应该努力,一个人只要不断战斗,迎难而上,就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英雄。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宇野常宽说,这是一个“无物也无物语”的时代。这里的无物,并不是说日本回到了物资匮乏时代,而是说,大家已经不能再靠物质消费获得意义感了。经济神话幻灭,工薪族陷入了残酷的内卷。

总之,社会的整体情绪,从奋斗就能变好,变成了,只有奋斗才能活下来。没错,之前的心态是努力,而后来的心态是逃亡。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大逃杀》这样的故事,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情绪。

除了《大逃杀》之外,这个时期日本也开始流行另外一类故事,你可以管它叫,大时代之下的小确幸。也就是,尽管世界遭受巨大的威胁,但主人公关心的并不是这些,他只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亲人、自己身边的事。这个心态,就有点像海子的那句诗,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比如1994年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就是这个类型的代表。

当然,咱们前面说的,只是宇野常宽的视角,这个解释未必全面,但它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谈资。假如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宇野常宽写的《00年代的想象力》,这本书得到听书就有解读版。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奢侈品市场有哪些新趋势?简单说,腰部奢侈品面临的挑战最严峻。而头部的顶奢,以及面向中产的小额奢侈品,依然有增长的趋势。

第二,《大逃杀》的故事蓝本是怎么出现的?我们说了宇野常宽的观点。他认为,这并不是编剧的灵光乍现,而是社会经济发生变化,导致人们的内心叙事发生转变,进而催生了《大逃杀》。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