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1922年,著名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带队前往珠峰。而早在前一年,马洛里就勘察过路线,他对这次探险很有把握。
最终马洛里登上了珠峰8320米处,尽管没有登顶,但依然创造了当时人类登山的新海拔纪录。这让他信心大增,于是,他准备第三次出征珠峰。
但攀登珠峰很费钱,再加上当时登山运动并不像现在那么成熟,很多人觉得登山既没用,又危险,也没有公司会赞助登山队。马洛里需要自己筹备经费。
于是,在1923年,马洛里前往美国,通过巡回演讲来筹集经费。在这一年的3月18日,马洛里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有个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呢?马洛里说,因为山在那里。
人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马洛里自己也没想到,这句话会成为后来无数登山者的座右铭。他也因此声名大噪,但也仅仅是出名,他依然没筹到什么钱。
一年后,1924年6月8日,马洛里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击,这是他最有信心的一次,但也成了他的最后一次。在这次登山中,马洛里失踪了。直到75年后,1999年,马洛里的遗体才在珠峰被发现。但他到底是在登顶的过程中遇难的?还是在下山时遇难的?他到底有没有登顶?这些都成了未解之谜,直到今天。
好,故事讲完。
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它代表了很多人对登山者的一个普遍印象。觉得这帮人无所畏惧,身上带着强大的角色弧光。但是,这个印象也仅限于此。你要问现在的登山者具体什么样?他们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多数人好像答不上来。
正好最近,咱们得到有本很受欢迎的电子书,叫《比山更高》。这本书的纸质版是2024年6月出版的,作者宋明蔚,是《户外探险》杂志的前主编,也是中国户外金犀牛奖的评委。这也是目前为数极少的,讲述中国登山者故事的书。关键是,你还能从中读出一个普遍的,关于做事的真相。
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写的是,我们常常把人生比作翻越高山,就好像攀登比人生更容易理解。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人生一知半解,对攀登一无所知。
你还别不服气。首先,登山是分成两大类的,这个事多数人就不知道。
宋明蔚说,过去20年,关于中国民间登山者的叙事有两大类。
第一类开始于2000年初,在企业家与精英阶层里兴起了珠峰攀登热。当时从中国西藏一侧攀登珠峰北坡,报价是20万元,而当时一个城镇职工的平均年薪是1.4万元。爬珠峰要花掉普通人十几年的收入。
用宋明蔚的话说,这些成功人士勇攀高峰的故事,成了他们财富故事的一部分。这类登山活动,也象征着一类社会基调,极度渴望成功,高度以功利为导向,关注宏大的叙事与不断攀升的数字。
第二类关于中国登山者的叙事,同样开始于2000年左右。这些人被称为自由攀登者。宋明蔚说,他们不想去爬那座人人追逐的最高峰,很多人可能很难想象,在今天依然有一群人会为了快乐而不畏死亡,并从这份快乐中提炼出生命的存在感。说白了,这些人是为了登山而登山。而《比山更高》讲的就是这些自由攀登者的故事。
自由攀登,也叫阿式攀登,因为起源于阿尔卑斯山。1760年,瑞士科学家德·索修尔,来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霞穆尼小镇,他拿出了一笔奖金,征召两位挑战者去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最终当地两位年轻人,帕卡尔与巴尔马应征,并成功登顶。
这个故事乍一看好像很平常。但真正的震撼不在于登顶这个结果,而在于中间过程的耗时。征召令是1760年发布的,但你知道这两个人最终登顶是哪一年?是1786年。整整用了26年。按照当时的人均寿命计算,他们几乎是把整个职业生涯交给了登山。
由此,也开启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这也是登山运动最初的样子,就像马洛里说的,人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
好,回到咱们中国。国内的阿式登山,起源于一群特别爱折腾的人。这可能跟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样。这些人并不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一出生就受到了什么大山的感召。他们多数人是因为自己爱折腾,误打误撞走进了登山界。
比如,中国阿式登山的发起者之一,马一桦,这也是国内登山界的传奇人物。2002年马一桦成立刃脊探险户外运动公司,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专门提供登山服务的公司。他还开辟了很多线路,创造过很多纪录。
但马一桦登山,其实是一连串偶然的结果。1982年,马一桦从荆州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找了一份工作。当时人民大会堂刚开放参观,每天都有上千名游客,马一桦的工作就是给他们拍照。1983年,马一桦开始自助旅行,第一年就去了尚未开发的九寨沟和张家界。后来西藏新疆都跑遍了。那么去哪好呢?
说来也巧,1996年的一天,马一桦要去宣武门图片社打印照片,正好街对面就是个攀岩馆,叫七大古都攀岩馆。马一桦就走进去一看,登山不正好和户外徒步互为延伸吗?于是马一桦就开始研究登山。但是当时国内还没有民间的登山散户,登山队要么是国字号,要么来自高校,而且高校登山都是一年才组织一次。于是,马一桦就干脆辞掉工作,全职投入,他开始自己发起,自己组织,他也是最早在国内混BBS的人。直到2002年,马一桦成立了刃脊公司。
你看,这个过程并不是像射击一样,一开始就瞄准什么远大的目标。他只是当时想做,就去做了。
再比如,国内民间登山的传奇人物,严冬冬。从小就是学校的状元,据说上学时喜欢用英语写日记,他甚至觉得英语已经简单到不应该算一个高考科目。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严冬冬只报了清华大学的生物系,其他都空着。高考第一天,他还提前交卷,据说是迈着正步,在家长的一片注视里走出了学校。结果也毫无悬念,严冬冬以678分的成绩成为辽宁鞍山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录取。
你看,按照通常的设想,严冬冬后来应该一路搞科研,或者去创业啊。但是,他偏偏在大学里误打误撞加入了登山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先是当上清华的攀登队长。之后在2008年的奥运火炬接力中,严冬冬是重要的参与者。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严冬冬也成了首位登顶珠峰的清华学子。
再比如,刘喜男,这是国内登山界出了名的天才选手。1971年,刘喜男出生在长春,全家7口人挤在两间平房里。上学时,刘喜男还拿过全校的爬杆冠军,但也经常因为翻墙被老师批评。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母亲疾病缠身,刘喜男从高中就出去打零工,17岁去工厂做起了钳工,这一当就是七年。你看,按照通常的设想,后续留给他的选择可能并不多。
但是,偏偏在当钳工的第八年,刘喜男听说长春有个攀岩基地。因为小学时在电视上看过攀岩,他觉得很有趣,就想去长春试试。估计他自己都没想到,在当钳工这八年里,自己居然练就了惊人的指力、腕力和臂力。在人工岩壁上,他的手指能抠在几毫米薄的岩点上,还能用单手做引体向上。后来国内登山界提起20世纪90年代末,很多人都会提起一件事,这就是刘喜男的横空出世。
类似的故事,书里还有很多。当然,我们要说的重点,不是劝你去登山。毕竟,这种阿式攀登对参与者的要求很高,而且伴随着不低的风险。
根据宋明蔚的观察,自由攀登者是国内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而且遇难者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就像他在书里写的,这是自由攀登者永远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原罪,他们选择远离这个安逸的美丽世界,走上一条遍布悬崖与荆棘的道路,而路边的荆棘刺伤了离他们最近的人。
但是换个角度,不谈登山本身,这些登山者的行为模式,或许反映了一个不太一样的真相。
你看,按照过去的设想,这些登山者应该有从一而终的志向,从小就把登山当成毕生追求。但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他们多数人并不是专业登山出身,用宋明蔚的话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世俗视角下的失败者,有人大学肄业,甚至高中辍学,有人失去了高薪工作居无定所,还有人成长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
假如非要说这些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点,这就是,他们都特别爱折腾。
我们可以把人的行为模式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地图模式,也就是从小就规划好要学什么,要去哪,要达成什么目标。就像在地图上事先规划好了路线。
第二种叫指南针模式,他们在20岁的时候没想过50岁的事,至于想做什么,全看这一刻的冲动。这些人看的不是那张长远的地图,而是当下的指南针。因此他们年轻时就会这试试,那闯闯。多数登山者,就属于这种指南针模式。
再看一眼这句话,人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但看完这些人的故事,你会发现,他们所说的山,也许不是那个物理意义上的大石块,而是山的背后,那个比山更高的东西。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但我相信,你懂的。
好,现在,合上这本书。你发现没有,今天我们讲了这么多,这也恰恰是读书有趣的地方。你看,很多道理我们明明知道,比如人要追求梦想,要勇攀高峰。但当这些故事活生生地在你面前展开的时候,你的感觉还是会不一样。就像看过无数登山电影的人,真正站在山巅看到白云从脚下流过,他的感受一定会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看,这也许就是读书破万卷的另一重价值,不是看到抽象的道理,而是还原具体的世界。
眼下正是得到的423破万卷节,像《比山更高》这样的好书,得到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也推荐你多多参与。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